重拾“工匠精神”

2016-03-17 09:57郑旭
民生周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手艺人精益求精高品质

郑旭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要突出抓好提升消费品质、促进制造业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

“工匠”,是工业化社会形成之前长期存在的一个社会群体,民间称为“手艺人”。他们凭借一技之长足食、安居、恩育下一代。“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无论外部环境如何改变,“手艺人”绝不会轻言撂挑而去。

操之同一门技法的“手艺人”之间也有生存法则,彼此之间会有竞争,因此,要想技艺不失传、技法不落俗,每位“手艺人”都把争当一代名匠视为毕生的追求,而努力的过程往往靠的就是耐心、专注、一丝不苟以及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现在看来,“工匠”在过去的百业中应归于制造业。然而,当我国步入制造业大国行列,成为“世界工厂”之后,“工匠”在国人的社会认知中反而变得模糊不清了,其社会地位更是难以被认同与接受。久而久之,在社会价值体系中少了对“工匠精神”的重视,甚至只要提到“工匠”,自然会联想到古老而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

实际上,当“工匠精神”如高原上的空气般稀缺时,“差不多精神”就开始伺机补位。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份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技术进步速度(TFP)为3.6%,而到了2012年以后,年均增长仅为1%左右。有很多企业左手消耗着技术原始积累,右手则揣着“差不多精神”,产品质量能做到9分,绝不向10分一搏。于是就有学者指出,“中国制造业存在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等现象。”分析认为,这多少与“差不多精神”流行有关。

所以,民众只要一提到高品质的产品就会想到德国、日本,诸如汽车、马桶盖、电饭锅等等。殊不知这些产品原料都是我们出口过去的。除了有观点批评这种现象是国内消费者盲目崇拜国外高品质产品的结果,但归根结底,还是民众对本国产品品质的自信不足所致。

笔者认为,如果换一个角度去分析,对高品质产品的追求与向往,说明现阶段国民生活水平已经告别了温饱阶段,进而开始进入一个拥有享受优越生活、购买高档次产品与优质服务能力的新阶段了。

剖析李克强总理在提出“工匠精神”时的语境,不难发现,这其实就是供给侧改革的命题。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中国制造必须摆脱低质低价,以量取胜的低端竞争格局,向优质高端跨进,才能实现我国经济转型的成功。

因此,对于产品生产、设计者而言,“工匠精神”就是在技艺、流程以及管理上耐心、专注、一丝不苟以及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而对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升级民众消费需求、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都需要重拾“工匠精神”。

虽然重拾并让“工匠精神”蔚然成风,还需要良好社会土壤和自上而下的政策条件,但我们应该有理由相信,用“工匠精神”摒弃“差不多精神”、生产出经得起民众检验的“工匠产品”、打造出几百上千个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品牌,都只是时间问题。

猜你喜欢
手艺人精益求精高品质
创新务实谋发展 精益求精铸辉煌
A new beginning
打造高品质流翔高钙对比示范村
维吾尔族手艺人
累并快乐的手艺人
高品质的忠实还原 FIBBR Ultra Pro2 HDMI光纤线
光影视界
跟着明星感受高品质的吃喝玩乐
推陈出新 精益求精
手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