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刘奇文/图
追梦小子圆梦记——脑瘫青年刘建潇逆袭背后的故事
本刊记者刘奇文/图
“建潇哥哥,你是如何克服身体上的障碍坚持自己学习的?”“建潇哥哥,你为什么选择自学法律?”……
2015年12月4日,在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三年级八班的一次题为“大爱无疆,大爱无碍”的主题班会上,同学们向坐在轮椅上、说话迟缓费力的刘建潇提出各种问题。
刘建潇用气力不济但十分坚强的声音回答:“只有不怕困难,才能克服困难。”“残疾人是弱势群体,所以我想学法律。”
在半个多小时的分享互动交流中,小伙伴们深深地感受到建潇哥哥让人敬佩的坚强毅志和志远梦想。他们纷纷走上前台向坐在轮椅上的刘建潇致敬并赠送表达敬意的小礼物。班主任张盼告诉记者:“建潇这样一个需要被别人帮助的人,反而通过自己坚强的毅力不断学习,帮助了很多人,为孩子们传递出一种正能量。”
刘建潇笑对人生
1987年,刘建潇出生在雅安。第二年,四川省人民医院确诊他为痉挛性脑瘫。一家人在雅安市寻遍医生,也去过石家庄、北京、重庆等地治疗,高昂的治疗费让这个家庭几乎倾其所有,但却收效甚微。后来,家人只得为他在家做康复治疗,但小建潇依旧直不起身子,足不能行,手不能写,眼睛还高度近视。
“自一岁被确诊为脑瘫开始,就请人给他针灸治疗。那么小,全身扎满了针。”母亲李昕回忆起儿子从小吃过的苦,声音变得哽咽。她说儿子从来没有哭过,无论是多么疼痛的治疗方式,也只有小时候说过一句:妈妈,我很痛。
六岁时,小建潇非但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样去学校上课,而且为了防止肌肉萎缩,还必须坚持每天做四个小时以上的肢体锻炼。疾病阻挡不了他对于知识的渴望,为了满足小建潇读书的愿望,作为教师的妈妈全心关照他的生活,身为大学教授的外公李知照为他在家里上辅导课,并请来老师专门指导他学习。
每天的学习时间是小建潇最快乐的时光。那时他的双手只有左手大拇指、食指、中指能听使唤,近视达到2000多度,他自己不能翻书,外公就把教科书上的字写在小黑板上,教他发音、认字。
“为了帮助他拉伸肌肉,外公在墙上钉了六个钉子,通过绳子把他固定在墙上。”李昕说,虽然儿子吃过了太多的苦,但他是个男子汉,没有眼泪和气馁之心,从不对家人抱怨,这么多年来他从未放弃自己,以惊人的毅力,全靠识记字形读音来认字、加强记忆力。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刘建潇陆续完成了小学、中学的课程学习。21岁时他拥有了高中同等学历。
刘建潇没有停止求学的脚步。2008年,他从网上看到残疾人的生存状况不是很好,萌生了进入大学学习法律的念头。在好心人的帮助下,经过校方教授的网上测试,他获准成为四川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法学系刑法学教师、副教授廖红霞的旁听生,学习《刑法学》。
虚心好学的刘建潇坐着外公和妈妈轮换推着的轮椅进入大学课堂,常与同学们讨论学习心得。他苦练计算机的键盘输入,掌握网络知识,实现了在网上学习和交流。第一学期,他以口答、同学执笔方式完成刑法学考试,获得75分,名列全班第一,成为众多同学纷纷前来结识的“奇才”。
2013年,四川广元的一名脑瘫考生在高考中考出了612的高分,并成功被四川大学录取的消息让刘建潇看到了希望。“必须要进大学,系统学习知识。不管能不能考上,高考都是人生的一种体验。”刘建潇说,他自己具备从小学到高中的知识,并且一直在自学法学,上大学就可以系统学习法律了,他虽然身体残疾,但是可以从事法学理论方面的研究,既可以自食其力,又能用学到的法律知识去帮助别人。
2014年6月7日,国家高考首日。在妈妈、外公和社会的共同关心和帮助下,8点35分,26岁的刘建潇手握160100112准考证,第一次被送进雅安高考文科001号考场,坐上了属于自己的12号考位。这个场景,刘建潇曾无数次设想过——自己在考场上,和其他同学一样,努力地书写和考试。
“这一刻,我觉得梦想马上就要实现了。”然而,8点44分,刘建潇在教室坐了9分钟后就泪别考场。根据30多年来的高考规矩,需要考生以书写的方式作答考题——但作为只能靠轮椅出行的脑瘫患者,眼睛有2500度近视、双手几乎不能握笔,刘建潇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的书写。他希望是以“别人念题、他来口答、再由别人代写答案”的方法来作答——此前,他的家人和教育部门进行了多次沟通,但最终未能成行。
“等着我,总有一天我还会回来参加高考的!”刘建潇说,“无论能不能被高校作为全日制学生接受,都要将法学之路进行下去。”
刘建潇用五年时间,坚持用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运用互联网平台,通过上网查阅法学资料、学习教材、专著和网络课程,于2014年学完了14门大学法律专业课。
对此,廖红霞副教授评价说:“刘建潇本人的知识基础和法学修养,完全具备成为一名全日制法学院学生的资格。”
从2008年年末开始,刘建潇在大学旁听自学法律的同时,又开始作为“创客”,费力操作电脑,在网上义务为需要法律帮助的网友详尽地解答问题。“最开始我解答了一位网友关于土地方面的问题,提问的网友后来告诉我,因为采纳了我的建议,他赢得了官司,这件事对我鼓励很大!”刘建潇自豪地说。
2013年,刘建潇抱着小试牛刀的态度,开始在互联网上解答网友咨询的法律问题。数以万计的网友得到了这个网名叫“刘建潇的fly”的“法律通”的帮助。但是,网友们并不知道,在那个戴着眼镜、可爱微胖的网络头像后面,是怎样一个顽强努力、拼搏奋斗的生命的存在。
据统计,近三年来,每年都有两万多名网友得到刘建潇在法律问题上的帮助,他所回答的问题网友采纳率达到92%。
2015年12月6日,新华网以“脑瘫患者刘建潇:自学成为‘法律通’用网络帮人答疑解惑”报道了他的事迹。
“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我的残疾只是身体上的残疾,我依然可以从其他方面帮助别人,也可以为我们的中国梦做一点事情。”刘建潇露出了谦虚的笑容。
小伙伴给刘建潇送上祝福
一个重度残疾但孜孜不倦追求在生命中“帮助别人”的年轻人,家庭、政府、社会已经为他做了很多,这既是责任,又是关爱。在我国8500多万残疾人中,刘建潇提出的高考要求与他的体质一样特殊,出乎我国现有残疾人全国统考规则之外。我国现有残疾人全国统考规则本来就是试行,需要完善。政策、法规的创新,应尽可能满足服务主体的多种需求。网络如此发达,网络+如此流行,要真诚帮助刘建潇真正地实现包括大学梦在内的人生梦,也许可以从创新残疾人高考政策这个方面撕开一个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