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廉政思想的传统文化因素探微

2016-03-17 07:01:52王志佳米正华
改革与开放 2016年18期
关键词:法制廉政监察

王志佳 米正华



习近平廉政思想的传统文化因素探微

王志佳米正华

习近平廉政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因素,其突出体现在吸取了古代历史教训,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民本思想、古代官德修养、古代廉政法制等方面。分析探讨习近平廉政思想的传统文化因素,对我们进一步了解习近平廉政思想、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习近平;廉政思想;传统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提出了一系列廉政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观点。同时,他十分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来对待传统文化的,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笔者认为,习近平廉政思想的传统文化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以中国历代政息人亡的历史教训为警示

在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腐败是社会毒瘤。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亡党亡国。”①习近平总书记把腐败问题上升到关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是对古今中外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因严重腐败而导致政息人亡的例子比比皆是:从秦始皇“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②,到秦二世“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秦王朝不过传之二世就灭亡了;从唐太宗励精图治,成就贞观之治,再到唐玄宗“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③,唐朝后来的统治者声色犬马,忘乎所以,各级官吏招权纳贿、贪赃枉法,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唐王朝也由强盛转向衰落。

时至今日,走过了那些筚路蓝缕的艰难岁月,跻身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腐败依然是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我们要警惕啊!”他还引用古诗对党员干部提出告诫,“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一诗中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能不能坚守艰苦奋斗精神,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俭则兴,奢则破。没有什么比骄奢淫逸、腐败横行更能把党和群众隔离开来。能抵挡物欲横流、树立良好形象、引万民归心的,唯有清廉。因而,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我们共产党人都应秉承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良好作风,时刻以历代政息人亡的历史教训为警惕,才能不重蹈历史覆辙,才能保持党的政治本色,才能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二、“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以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为立足点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追本溯源,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由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民本思想在“重神”向“保民”过渡的过程中产生。这个时期的民本思想主要强调统治者要以民为纲,勤于政事,体察民情。据《尚书·五子之歌》记载:“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④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概念,意思就是说人民是国家的主体,是国之根基,只有根基稳固了国家才会安宁;且应当在民怨还未形成之时进行考察,而不是等到民怨已经明显的时候;对亿万百姓要有戒惧之心,不可有欺凌执政的理念,这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思想的一次巨大飞跃。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孔子认为:“民无信不立。”⑤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水则覆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⑥他们都告诫君主,只有体恤民情、解民之疾苦,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管仲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管子》“霸言”篇中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⑦可以说,民本思想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文化中一个传统的观念,并在历代的明君贤臣、厚生利民、济世为民、宽政惠民的施政行为中得到具体体现。

党自成立以来,批判地吸收了“以民为本”的思想,重视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的伟大作用,明确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党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把“以民为本”作为始终如一的价值目标,他把“以民为本”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紧密联系起来,指出:“中国有句古训‘得民心者得天下。’那么我们中国共产党人靠什么来得民心呢?靠的就是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⑧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实际论述了廉政建设的根本宗旨,因为廉政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都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于党和国家而言,廉洁政治只能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前提,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就必然会滋生腐败,党和国家就会逐渐失去民心、失去力量,正如他在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所强调的那样:“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⑨领导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所以领导干部要为人民用好权,坚持反对任何滥用权力的行为。权力是用来为人民群众谋幸福,办实事的,绝不允许任何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行为。他还强调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是党推进反腐倡廉的生力军,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人民群众监督权力。

三、“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其人”——以中国古代官德修养为标尺

重视道德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官之德更是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内容。所谓官德,也就是为官当政者从政的德行,包括思想政治和德行作风等方面的素养。官德思想在中国历史悠久,早在西周就有了“以德配天”“明德慎刑”的思想。春秋时期,孔子则提倡“为政以德”和“为官以德”⑩的德治学说。司马迁也得出“国君强大,有德者昌;弱小,饰诈者亡”(11)的结论。清朝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云:“无德于民,不足以兴”(12)。这些观点都强调了德治的重要性,而德治是靠官员来推行的,官员的道德水平决定着德治的成败,可以说,没有好的官德,国家就不能得到好的治理。正所谓官德如风,民德如草,官风正则民风纯,官吏的道德素质不仅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治理能力,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德育有着广泛的影响。

在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始终把官吏的道德素质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对官吏道德素质培养有着严格的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倡行节俭,以身作则。“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指的是君子要以俭为德,不追求荣华富贵,不贪恋爵禄。“惟俭足以养廉”“居官不可作受用之想”(13)指出不节必生贪,为官者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不可过多地追求物质享受。二是秉公办事,清廉自守。官员既可以运用手中的权力来为民服务,也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为其个人谋取私利。孔子曰“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官员,其行为应该是万民之表率,要以身作则。因此,秉公办事,清廉自守便成为了为官者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三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孔子讲道:“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荀子也说:“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要当个好官,就必须坚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不断提高主观意识。

传统的官德思想在习近平廉政思想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明确选人用人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在选拔任用干部方面要做到“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观察干部“既要在‘大事’上看德,又要在‘小事’中察德”(14),并提出了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的“四德”标准和考核要求。第二,严明党纪,狠抓作风。作风建设是关键,是党的生命。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推动各项改革发展事业,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关键在党,关键在党员干部要有优良的工作作风。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委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引用古训“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其人”,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要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干部素质低,思想意识不好,不但是产生腐败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也是惩治腐败的障碍之一。自身不正,何以正人?‘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改进工作作风,遏制“四风”,中共中央制定了八项规定,作为改进工作作风的第一步和反腐倡廉工作的切入点、规则令。

四、“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以中国古代廉政法制为借鉴

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非常重视运用法律的武器惩治贪污腐败。从夏朝建立开始,政权便开始受到腐败的侵蚀,统治者就意识到要运用法律这把利器,来割除腐败这个毒瘤,维护政权统治。根据古籍所载,夏商时期就已经有了惩治贪污的法律,其中《尚书·舜典》中的“皋陶之刑”,即为治官之刑。“皋陶之刑”规定了“昏、墨、贼、杀”,墨便是指官员贪赃枉法,违者是要处以死刑的。到了春秋时期,孔子不但注重法治,而且也强调德治,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到战国末期,法家学派代表人韩非子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命题,即明主治吏不治民,他说道“闻有吏虽乱而有独善之民,不闻有乱民而有独治之吏,故明主治吏不治民。”(15)西魏重臣苏绰则起草了著名的“六条诏书”,集中反映了他德刑并用,以德为主的政治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反腐倡廉法制建设时,也渗透了中国古代廉政法制的精神特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强调法制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引用古典名句“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16)来阐明法制的重要性。他强调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从根本上需要“良法”“善法”的法制保障。第二,指出反腐倡廉必须依靠法制。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讲话时强调:“铲除不良作风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根本上要靠法规制度。”(17)在他看来,法制和廉政是不可分割的,法制既是廉洁政治的根本要求,又是廉洁政治的重要保证。第三,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他认为反腐倡廉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他还强调在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中,既要加强思想教育,又要健全法律制度,只有教育手段和法制手段两者并用才能相得益彰。

在传统法制中,监察制度也是其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说到:“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监察、御史、弹劾、谏官等方面的制度。这些制度有不少在历代反腐倡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我们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具有借鉴意义。”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完善,中国古代建立了一整套成熟的监察制度。在战国时期,设立御史为治官之官执掌监察职能,对官僚系统进行监督。两汉时期,开始建立刺史制度,每区设刺史一名,在所辖区域巡行监察,所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隋唐设有更加严密的监察系统,在中央设有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监察御史等官,掌纠察弹勃,整肃吏治官风,并有权直接向皇帝奏参。而明清时期,法制则更加完善,朱元璋为统一监察权,强化监察机关的效能,设都察院,赋予监察官单独进奏弹劾的权力,除此之外还可临时派遣巡御史巡察地方机构,就是所谓的“代天子巡狩”“八府巡按”。清朝的监察制度比明朝更为复杂,除了地方机构对所属机构的监察外,还有提刑按察使司监察系统、总督与巡抚监察系统、京师五城察院监察系统、守道与巡道监察系统及钦差大臣对总督与巡抚的监察系统等。(18)

借鉴于古代监察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比做“钦差大臣”“八府巡按”,把巡视比做反腐的“利剑”,强调要当好“钦差大臣”,发挥出震慑作用,要用好“利剑”,找出一切“老虎”和“苍蝇”。他还强调“巡视是党章赋予的重要责任,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从严治党、维护党纪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形式。”巡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党内的一项新制度、新亮点,是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及其成员进行监督的制度,属于自上而下的监督,其针对性和权威性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建立健全反腐法制体系,党中央发布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因公临时出国经费管理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制度。与此同时,从2016年伊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正式施行。这是我们党深入开展反腐工作非常重要的一步,表明党反腐决心不变、力度不减,同时也反映出了习近平总书记以猛药去疴、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誓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进行到底。

引文注释

①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

②杜牧.樊川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③唐诗宋词元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

④陈才俊.尚书全集[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3.

⑤陈戍国.四书五经校注本[M].长沙:岳麓书社,2006.

⑥张觉.荀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⑦刘向.管子精解[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2.

⑧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⑨习近平.习近平党校阐述权力观: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EB/OL].http://news.enorth. com.cn/system/2010/09/03/005063509.shtml,2010-09-03.

⑩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1)司马迁.史记[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

(12)王夫之.读通鉴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3)陈弘谋.从政遗规[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0.

(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5)韩非.韩非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6)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17)刘琼,习近平: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让法规制度的力量充分释放[EB/OL].http:// 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6/27/c_ 1115742379.htm,2015-06-27.

(18)贾育林.中国古代廉政法律文化及其现代价值[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6.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8.004

猜你喜欢
法制廉政监察
党的廉政思想“听得懂”
少先队活动(2021年9期)2021-12-01 14:49:18
廉政之歌
北方音乐(2017年16期)2017-10-21 02:07:42
水政监察
智慧监察“行稳”方能“致远”
独立设置“环保警察”促环境监察执法
法制报道“负效应”的规避与防范
新闻传播(2016年4期)2016-07-18 10:59:22
关于法制新闻的几点认识
新闻传播(2016年22期)2016-07-12 10:09:55
明朝初期的廉政教科书
公民与法治(2016年4期)2016-05-17 04:09:34
医养结合亟须法制规范
中国卫生(2015年11期)2015-11-10 03:17:30
江西:网上监察“阳光灿烂”
中国卫生(2015年4期)2015-11-08 11: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