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探析

2016-03-17 02:38邹颖
歌海 2016年6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广西物质

●邹颖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探析

●邹颖

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且具有典型地方民族特色,体现了广西地区民族、民俗文化的生命力和特点。加快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对于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广西民族精神、彰显民族魅力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要实现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信息化,就需要从建设好数据库、实现资源的技术转换、积极拓宽资源利用方式和加强业务人员的专业培训等几个方面着手才能得以实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数据库;展示系统;专业培训

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巨大浪潮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原生环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土壤,原生环境的改变和消失对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延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如何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和科技成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创造其发展的有利条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们面临的重要问题和严峻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世代相传”的活态文化,其利用数字化技术和信息传播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共享和传播提供了广泛的平台。广西作为以壮族为主要人口的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极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如何以开放、共享、创新、绿色、协调的发展理念,指导和加快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发展步伐,是促进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数据库建设: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的核心

在网络发展之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主要是靠建立纸质、照片档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与传统的档案工作的区别在于很多传统档案在不同程度上是在保密的状态下进行保存的。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档案的设置,除了涉及秘方、相关专利涉及保密外,其建档的目的在于存储、保护和传播。因此,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在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搜集、整理、研究等相关工作的基础上,以信息化建设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网站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确保非遗工作高效、有序地开展。

(一)建设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

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应该包含广西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传承人的有关情况、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传承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展示中心信息、地理位置、建设情况、主要工作、成果展示等有关信息。除了文字信息以外,还有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收录,尽可能全面的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经济价值。以省(自治区)中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库建设为蓝本,根据广西14个市、83个县(区)的实际情况和当地文化资源的特色和主题建设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使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形成一个体系和网络。

(二)建立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为主的理论科研数据库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学科时间比较短,但却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科学,它既涉及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领域,又涉及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等传统习俗。按照学科分类,它与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建筑学等学科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涉及众多研究角度和研究对象,建立一个以理论、调查研究为主,并且自成体系的数据库十分必要。比如,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就从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与保护对策研究、广西民族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国与东盟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研究等四个角度开辟了极具广西特色的专题理论研究;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要针对广西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调查、抢救;广西社会科学院出版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著等。然而,我们现在的理论研究并没有大范围的交流,他们没有一个渠道对各自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进行沟通和互相学习、借鉴。建立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就是要把整个广西,乃至研究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家、学者的成果和体会都集合起来,为研究者和学习者能够方便、及时的了解广西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向和成果,促进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理论发展和科研水平建设,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提供强大的理论力量支持。

二、技术转换: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的形式

信息化与计算机安全、互联网、信息采集和存储、多媒体等诸多技术密切相关,每个技术利用的优劣都直接影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重视技术的充分利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日常的信息网络维护和新技术的利用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工作所需要重点考虑的重要内容。

(一)注重信息技术转化方式的选择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术手段需依照广西的实际情况,选择具有实用性、开放性和延续性的信息化建设技术,注重投入的成本和效益,力求经济投入少,规划设计合理的技术手段。提高信息化建设的经济使用效益,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作为一种公共物品,为社会提供免费查阅、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的安全问题,也是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在安全性能方面,首先要按照国家乃至国际的通用技术标准为设计准则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特别是要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涉及的相关专利、秘方等机密信息的存储和管理。就信息系统而言,加强预防计算机病毒、恶意软件的入侵,充分利用好防火墙等相关技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保护好重要、机密信息的不受侵犯。

(二)数字化技术转换要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和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的利用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开展和文化遗产信息的传播,它的数字化技术包括数字化故事编排与讲述技术、虚拟修复与演变模拟技术、数字化舞蹈编排与声音驱动技术、数字化图案工艺品辅助设计技术、数字化的民俗影视技术等等。目前正在实施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就是运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通过文献、图片、音频、视频四种主要资源采集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有重点、有步骤的采集和存储,使我国大量珍贵、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广西的“广西文场”和“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该工程的第二批试点项目。我们充分地看到了在这两个项目的数字化转化过程中,对两个项目专业、全面、成体系的记录,信息技术的使用很好的反映了项目的基本情况、大量的一手资料和专业的分析论述,这就是利用数字技术对信息资源采集的优势。

处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时,要注意如何保持民俗事项的真实性,体现民俗背后的文化内涵。例如广西的民间跳头岭祭祀仪式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对此类仪式进行数字化转换时,就需要在仪式流程和形式上体现,更要注重项目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探索,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对项目的影响等等,这样的数据技术转换才能具体而深刻。

三、组织传播: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的应用

2016年下半年,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开始正式发布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讯。利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传播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动态收到了良好的反馈。为了满足更广泛的群众需求,建立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系统工作更是迫在眉睫。

(一)建立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数据库和理论科研数据库的延伸。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成立,浙江、河北、北京、中山、广州、安溪、潮安、邵阳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州)、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相继建成。在2012年我国已经建成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网站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级专业网站13个,县级专业网站3个,逐步形成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①周耀林、戴旸、程齐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理论与实践》,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1页。2012年,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署协议,建立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随后建立起了相应网站。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又称“亚太中心”)网站:http://www.crihap.cn/.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相继建立的趋势下,2015年9月,由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主办单位,与杭州灵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签订网站开发合同,计划于2016年底建成广西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③来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内部资料。该网站的建立旨在利用数字化和网络平台,搭建起与同行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创造合作空间,向广西全区乃至全国的社会公众宣传、传播、展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研究成果的平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建设可以充分借鉴国家和全国各地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的相关经验,突出广西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建立一个可以展现广西文化特色和魅力的专业网站。网站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平台,也是广西的文化遗产对外宣传、交流的窗口。在具体实施时,设置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板块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等;可以设置涉及保护与研究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法规概览、国家及地方政策收集、研究成果等板块;可以设立以宣传与交流为主要功能的广西最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工作进度和成果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等板块,为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资源共享条件。

(二)建立网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系统

构建网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系统,可以综合各种多媒体信息,采用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的混合模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的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和民俗等十大门类的形式、流程进行详尽的解读,不光包括活动展示、典型作品及成果陈列、传承人活动,还涉及物品制作技艺流程、原材料采集、工具的种类和使用、相关习俗等与项目相关的文化信息的展示等。譬如,壮锦是广西的一个文化符号,壮锦的编织技艺是壮族人民把编织物的使用功能与反映壮族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的精神的紧密结合,它是承载着壮族历史文化记忆的“活化石”。在有关壮锦项目的展示平台上,可以将织造工艺流程、生产及制作的原材料、具有民族表现力的成品或者被赋予了美好寓意的花式、图案分别展示,让浏览者能从各个方面真实感受到在制造工艺、民族特色乃至传统文化及人文情怀上的共鸣。只要是属于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资源都可以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系统让人们得到详尽的了解。同时,所建立的展示系统能够在任何具有多媒体展示设备的条件下进行现场的展示与宣传供人们查阅、认识和掌握。

四、强化培训: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的重要手段

(一)培养复合型人才才能有效推进信息化工作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形态的多样性及其自身结构的复杂性,对非物质文化信息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具备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又要具备较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相关专业素养,这样才可以对文化资源进行信息整合、利用和开发。因此,要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工作者。帮助从业人员在思想上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规律,有针对性的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现状进行分析,培养具有相关信息技术基础、计算机运用能力、文化遗产知识的综合性人才。

(二)提倡业务工作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应该鼓励和提倡将业务工作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培训模式。结合国家推动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或者以地方政府重点建设的项目为依托,如人才小高地建设工程等,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工作培训;按照广西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项目为主要内容,涉及申报流程、项目相关内容学习了解,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储备和更新;结合信息化建设相关的互联网技术、信息系统操作、新媒体的运用等相关工作进行业务技能培训,从各个方面锻炼从业人员的工作水平和业务素养。

加快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是文化遗产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它对于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广西民族精神、彰显民族魅力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邹颖,女,供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广西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广西贵港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