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洞经音乐中的大祭仪式调查
——以《文昌大洞仙经阐微》大祭仪式为例

2016-03-17 02:38吴琼
歌海 2016年6期
关键词:蒙自文昌礼仪

●吴琼

蒙自洞经音乐中的大祭仪式调查
——以《文昌大洞仙经阐微》大祭仪式为例

●吴琼

洞经音乐是一种以祭拜文昌神为主,集经书、仪式、音乐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蒙自洞经音乐是云南洞经音乐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尤以礼仪之规范、音乐之清雅而闻名。大祭是洞经谈演中较为大型、隆重的祭祀活动。通过实地调查,对蒙自洞经音乐中的人员分工与大祭仪式进行记录分析,并将大祭仪式与儒家礼仪进行比较研究,探析其共同特征。

洞经音乐;蒙自;大祭;仪式;儒家

蒙自市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首府。蒙自从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置贲古县,已有2100多年建县史。元宪宗七年置蒙自千户,属阿僰万户;至元十三年,改置蒙自县至今。

元代,云南设立行省,儒学教育取得初步发展,开始“创建孔子庙、明伦堂,讲经史,授学田,由是文风稍兴”①〔明〕宋濂等撰:《元史·赛典赤赡思丁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065页。。由于元代对科举人数的严格控制,云南省在元代只有六名进士。②〔清〕阮元、伊里布等修,王崧、李诚纂:《云南通志稿·选举制·二》(道光)。但至明代,大量移民涌入云南,大大促进了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再加之朝廷大兴科举,云南的儒学教育与科考制度逐步完善,各地大修书院、文庙,参加科考人数与范围也逐年扩大。明清时期蒙自县隶属临安府。在明代,临安府儒学之风盛行,其进士人数已达55人,仅次于云南府,居于第二。③马莎:《明代云南进士考论》,云南师范大学2008硕士论文,第5页。而蒙自作为临安府的儒学重地,洪武二十八年即建文庙立学宫,办县学。蒙自之地“由寰阓到乡闾,弦诵之声达旦不辍,人习礼让,风化大行”,“科第人才不亚他县,衣冠礼度同于中州”。④《续蒙自通志》第五册,“卷五·学校”,第8页。儒风兴盛的蒙自,便生成了以礼乐文化为核心的“洞经音乐”的极佳文化土壤。科举制度的盛行推崇了文昌信仰的普及,文昌信仰的普及又促进了洞经音乐的传播。云南洞经音乐大约于清乾隆年间传入蒙自。

一、蒙自洞经音乐

洞经音乐是一种以祭拜文昌神为主,集经书、仪式、音乐(其中包括声乐与器乐)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洞经音乐因最初以谈演《太上玉清总真文昌大洞仙经》而得名,其主要分布在云南全省以及四川省南部地区,贵州省与云南毗邻的个别县市也有流传。谈演洞经音乐的组织称为“洞经会”,这是一种雅集型文人乐社组织。⑤吴学源:《云南洞经音乐述略》,载《中国音乐》2002年第1期。这种雅集型乐社对于入会人员有着严格的规定,洞经会成员多由“儒生”组成,他们将其所谈演的洞经音乐称为“礼乐”,谈演过程中的仪式,亦称为“礼仪”。

蒙自洞经音乐是云南洞经音乐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尤以礼仪之规范、音乐之清雅而闻名,正如蒙自洞经会“崇善坛”学长陈子云1947年在其编撰的简谱本《蒙自洞经音乐曲集》“编者小言”一文中所言:“予,世居蒙自,入坛多年虽未精攻纯熟,然于古今乐律特感兴趣,对于滇中、滇西、滇南各地洞经坛之礼节乐和,已参观大概,略以比较,似觉远不及蒙自之庄严隆重,尤以蒙自音乐之清雅幽扬,虽不敢称全滇之冠,亦可谓甲于一方也。”①陈子云编撰:《蒙自洞经音乐曲集》(简谱手稿本)之“编者小言”,1948年版。蒙自洞经音乐有“老洞经”与“新洞经”之别,老洞经是指《太上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大约于雍正至乾隆早期从外地传入;“新洞经”即昆明文人司昭于乾隆晚期至嘉庆年间所编纂之《文昌大洞仙经阐微》。②马竹庵:《蒙自洞经音乐曲集》“序言”,载陈子云编撰:《蒙自洞经音乐曲集》(简谱手稿本),1948年。这部经书是清嘉庆年间,应云贵总督之请、曾担任昆明五华书院教授的蒙自人尹壮图③“尹壮图,字楚珍,云南昆明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礼部主事。再迁郎中。三十九年,考选江南道监察御史,转京机道。三迁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清史稿·列传·卷三百二十二·列传一百九》“尹壮图”。引入蒙自,并订正曲谱,由此开启蒙自洞经音乐谈演“新洞经”之先河。《文昌大洞仙经阐微》取代“老洞经”后,200多年来,成为了蒙自洞经音乐谈演的最重要的经卷之一,其规范的谈演仪式一直传承至今。

本文的写作,采风地点为蒙自市东村仁寿寺。仁寿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最初为文昌宫,也是蒙自较早进行洞经谈演的场所(1997年更名为“仁寿寺”)。难得可贵的是这里谈演洞经音乐的活动从清嘉庆道光以后延续至今,较为完整的保留了蒙自洞经音乐的音乐与仪式。为方便田野工作的开展,我们住在东村仁寿寺中,与众经友同吃同行。2015年5月16日至5月31日期间,将《文昌大洞仙经阐微》的大祭仪式过程进行了拍摄记录,这为此文的撰写及洞经仪式的描述留下了较准确的音像资料。

二、《文昌大洞仙经阐微》大祭仪式

在科举时代,文昌神是文人特别崇拜并祭祀的大神,因他主管人间爵禄科第,士大夫对他尤为尊敬。洞经音乐亦是伴随着云南文昌崇拜的兴起而形成的艺术形式。仪式是洞经谈演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在每一部经卷的谈演过程中,仪式从头至尾贯穿其中。洞经谈演的仪式繁杂、严肃、程式化,这也是洞经音乐的重要特征之一。

大祭,顾名思义,即为洞经谈演中较为大型、隆重的祭祀活动,一般在大型庙会活动中,如“文昌会”“关圣会”“观音会”“上九会”“中元会”等才用到。尽管会期不同,祭祀神灵有别,但是大祭仪式程序是固定的,仅对主要祭拜的神灵(圣贤)称号进行调整。谈演《文昌大洞仙经阐微》通常是在“文昌会”(二月初三)、“孔子会”(八月二十七)之时,这两个会均为洞经谈演的主祭盛会。谈演整部《文昌大洞仙经阐微》需要3至4天时间,大祭仪式一般在谈经的最后一天的上午举行,仪式过程为2个小时左右。相较于其他仪式,大祭仪式更为隆重、严肃,因为它是对洞经会中主要圣贤(或神灵)的祭祀。故,对大祭仪式的记录与分析是研究蒙自洞经音乐艺术的重要一环,也是从仪式角度探寻云南洞经音乐之社会属性的必要之举。

蒙自洞经会举办大的庙会,工作人员统称为“执事”,依分工的不同,总的由4部分人员组成:

1.礼生

礼生是操作礼仪仪式人员的统称。

(1)监经(一人):一般由洞经会的会长(或者主要负责人)亲自担任,主要职责是监督整个活动的有序进行,相当于现在的舞台总监。

(2)通赞(一人):主要是高声呼喊仪式过程,指挥所有人员按规定的礼仪程序进行活动,相当于现在的节目主持人甲。

(3)引赞(一人):配合通赞,高声呼喊仪式过程,指挥所有人员按规定的礼仪程序进行活动,相当于现在的节目主持人乙。

(4)主祭生(一人):一般由捐资举办庙会的大斋主担任。

(5)陪祭生(二至多人):陪同主祭的其他斋主。如果主祭年岁太大,频繁的磕头顶礼体力不支,可以由洞经会派出两个懂仪式的年轻人代替陪祭,二人此时称为“瞻拜生”。

(6)香灯生(二人或多人):负责香、灯、蜡台的燃点,以及按程序捧送进献各种供品,捧送表文,燃点鞭炮等杂务活计。

(7)读疏生:一般由监经担任。

在过去,还设有“讲经”一人,一般是请当地有功名的、有较高文化修养的,对洞经谈演经典熟悉的名人担任,主要是讲解笺释经文奥旨,进行劝化教育。

2.经生

经生是专事唱诵(有时是念诵)经卷中诗赞的人员,每人必须兼奏打击乐器,一般为8人,称为上八座。其中分为左案4人、右案4人。左、右案分别在大殿正中两侧依外八字形置放经桌两张,经桌上放置经卷和乐器,所有经生坐在经桌后面。

(1)左案

首座(一人),首座是整个洞经音乐谈演中的音乐总指挥,亦称为“掌坛”。他的职责是唱诵经文时的起头和领唱,念诵经文时的主念。身兼单皮鼓、提板、大小堂鼓、木鱼梆子、小铓锣(一面)的演奏,是洞经会中技艺最全面者,不仅精通所有经文、仪式,有的还精通其他吹、拉、弹奏等旋律乐器,有着较高的权威,有的本人就是洞经会的会长。

左案二座(一人),演唱经文;兼奏铛锣(曲调进行时的节奏加花)。

左案三座(一人),演唱经文;兼奏大钹。

左案四座(一人),演唱经文;兼敲奏碰铃。

(2)右案

副座(一人),副座是首座的主要配合者,主要职责是演唱和念诵经文;演奏的乐器有磬(发点),大锣(唱奏收头),大钟(开坛鸣金)等。

右案二座(一人),演唱经文;兼奏大镲(或大铙)。

右案三座(一人),演唱经文;韵乐(云锣两面,又称“双星”)。

右案四座(一人),演唱经文;兼奏九音锣(十面云锣)。

3.乐生

所有演奏旋律乐器的演奏人员称为乐生,他们的职责是负责整个洞经谈演过程中的大乐与细乐的演奏,计有三个声部:

(1)吹奏乐器声部

使用乐器有:笛子(二人,兼吹唢呐)。

(2)拉奏乐器声部

使用乐器有:小滇胡(一人)、二胡(一人)、中胡(一人)、大胡(一人)、大低音胡(一人)。

(3)弹奏乐器声部

小三弦(一人)、大三弦(一人)、中阮(一人)、胡拨(一人)、琵琶(一人)、扬琴(一人)、古筝(一人)、大阮(一人)。

4.文案人员

文案人员若干,称为“文案生”或“文书生”,专门负责庙会中的章、表、牒、文、状等文书的书写。举办庙会之前,繁杂的这些表文必须书写完备,工作量很大,此等人员要有较好的书法基础。举办庙会时还要担任功德钱的登记,以及为临时上表的善信填写表文,也帮庙宇代售香、烛、纸钱等祭品。

服装:所有与会人员身着蓝布长衫,头戴礼帽。

祭器与祭品:大祭仪式在洞经谈演中是大型庙会的一部分,经堂布置与平日做会相同。祭品的准备工作需要文案生准备帛三道,帛为白布所制,叠成长条状,以红纸在帛上贴一个十字,此外还需准备一篇《大祭文》。供品准备除了平日都需准备的香烛果品外,还需准备糯斋,即两盘糯米饭,为献馔所用。

三、大祭仪式之探析

大祭仪式是蒙自洞经谈演中较为重要的仪式之一,它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它所出现的会期与时间,也体现在大祭仪式过程的庄严、肃穆与繁复。云南洞经音乐长期以来被不少人认为是道教音乐,其仪式也是道教科仪,但是经过田野调查,尤其是对“大祭仪式”的记录与分析,我们认为其中主要是儒家的礼仪形式,以下为民国版的《续蒙自县志》中“学校”卷的“祭仪”中有关于文庙祭孔仪式的记载①《续蒙自县志》,内容载自“卷五·学校·仪注”,藏于蒙自市图书馆。,可与洞经音乐的大祭仪式进行比较研究。

通赞生唱②“唱”:“唱礼”,即“高声呼喊”仪式程序。:伐鼓,鸣钟,执事者各司其事,陪献官诣台阶下旁立,分献官(文左武右)诣台阶下旁立,正献官诣台阶下旁立,乐舞生各执乐器,执事生各执其事,排道,迎神,乐奏昭平之章。

通赞生唱:众官跪道,起,陪献官各就位,分献官各就位,正献官就位,瘗毛血,行朝参礼,奠帛,行初献礼,乐奏宣平之章。正献官诣盥洗所,濯水,进巾。诣酒樽所,执爵者捧爵、司尊者举羃酌酒。诣,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前,跪,献帛,献爵,叩首

通赞生唱:读祝文

引赞生唱:读祝位跪,读祝文

通赞生唱:众官皆跪

引赞生唱:叩首,兴,复位

通赞生唱:行分献礼

引赞生唱:分献官诣盥洗所,濯水,进巾,诣酒尊所,执爵者捧爵,司樽者举羃酌酒。

……

通赞生唱:行亚献礼,乐奏安平之章

引赞生唱:正献官诣酒樽所,诣,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前,跪,献帛,献爵,叩首

……

通赞生唱:行终献礼,乐奏《景平之章》

引赞引如前

通赞生唱:饮福受胙

引赞生引:正献官诣饮福受胙位跪,饮福酒,受福胙,三叩首,兴,复位

通赞生唱:撤馔,乐奏《咸平之章》

通赞生唱:送神,乐奏《咸平之章》。行三跪九叩首礼

通赞生唱:执帛者捧帛,读祝者捧祝,各诣燎所,望瘗,焚祝帛讫,礼毕。

从蒙自文庙祭孔仪式与洞经会大祭仪式比较来看,两者有着多处相似之处:

1.礼生称谓相同:在大祭仪式与祭孔仪式中,主持仪式的礼生均称其为“通赞”“引赞”。通、引为角色区分,以“赞”称呼喊礼者,在儒家礼仪中常见之。检《说文解字·贝部》:“赞,见也。从贝,从兟。”段玉裁注:“此以迭韵为训。疑当作所以见也。谓彼此相见,必资赞者。《士冠礼》赞冠者,《士昏礼》赞者,注皆曰,赞,佐也。《周礼·太宰》注曰,赞,助也。是则凡行礼必有赞者,非独相见也。”①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80页。在古代礼仪中,“赞”的角色是必不可少的,乃有“凡行礼必有赞”之说。宫廷中亦设有专门的典赞人员,《明史》中有载:“鸿胪寺职官设有鸣赞四人,从九品。鸣赞负责典赞仪礼,可分为内赞、通赞、对赞、接赞、传赞。”②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明史·第三册》,“卷七十四·志第五十·职官(三)·鸿胪寺”,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414页。蒙自文庙祭孔仪式是由朝廷规范并颁发,其主持仪式人员之称呼为规定称谓,大祭仪式乃至蒙自的洞经谈演中亦是沿用官方之“通赞”“引赞”称谓,由此可见,大祭仪式与祭孔仪式中的人员配置名称有着紧密联系。

除了典赞人员称谓相同外,与会人员名称亦是相似。在洞经音乐与儒家礼仪中,都将其参与人员称为“生”,祭孔礼仪中有礼生、乐舞生、执事生等,蒙自洞经会中更是所有角色后都加有“生”字,如礼生、乐生、文案生等。读书人通称为生,如学生、门生、先生等,《史记·魏公子列传》中即有“侯生遂为上客”之记载。在儒生中,称之为“生”者更是读书人中有学问、有德行之人,如《史记》载:“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自鲁高堂生。”儒家礼仪是对孔子的祭拜仪式,是读书人的神圣仪式,参与仪式人员必然是德高望重、学问深厚者,称之为生毫不为过。洞经音乐是一个文人组织,与会人员都由儒生组成,其在角色称谓设定上亦是沿用儒家礼仪,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由此可见。

2.仪式过程相似:从大祭仪式与文庙祭孔仪式的内容来看,两个仪式过程都为朝参礼、三献礼、受福馔礼(又称“饮福受胙”)。两者相同的是,“三献礼”都为大祭仪式与祭孔仪式的内涵与核心。三献礼,由初献礼、亚献礼、三献礼三个过程组成,这与中国宫廷祭祀活动中的“三献礼”相同。三献礼是中国古代祭祀的重要礼仪形式,早在《礼记·礼器》中就有“三献爓”的记载,孔颖达疏:“三献谓祭社稷五祀也。其礼三献,故因名其祭为三献也。”作为礼仪形式存在的三献礼在皇家祭祀社稷时所常用,也为孔庙等儒家祭典礼仪中的重要仪式,沿用儒家礼仪的“堂祭”中亦是以三献礼之形式祭祀。随着儒学的广泛普及,祭孔仪式颁布至全国各地,云南亦是如此。由儒生组成的洞经音乐谈演群体就吸纳了祭孔仪式作为其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大祭仪式与祭孔仪式大体一致外,洞经仪式中的“礼请”“送圣”礼仪亦是以三献礼为其主体仪式,由此可见,蒙自洞经谈演对儒家礼仪的吸纳程度较高。

除却整个仪式过程的相似之外,大祭仪式与祭孔仪式过程细部亦是有许多相同之处。如都以发鼓、鸣钟开始仪式,在行三献礼时,不仅只是呈献三次供品,而是严格按照祭孔仪式,备有盥洗所,在献礼前依次濯水、净巾,都是为了保持身心洁净,以示对神灵奉献的诚意。跪拜亦是体现对神灵的最大程度的敬意,在跪拜上,大祭仪式体现了对祭孔礼仪的借鉴。如在初献礼、亚献礼、三献礼之后的跪拜礼为一叩首礼,而送圣则为三跪九叩首礼,这是与清代祭孔仪式的规定相符合的。①董喜宁:《孔庙祭祀研究》,长沙:湖南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第299页。故从仪式过程来看,洞经音乐中的大祭仪式与朝廷诏颁的祭孔仪式是相互借鉴,一脉相承的。

3.祭器与祭品相似。除了称谓、仪式上相似之处颇多外,大祭仪式与祭孔仪式的相似性在祭器与祭品方面也可以说明,如在大祭仪式中所用的祭器与祭品主要有帛、爵(茶或酒)、馔饭(糯米饭)、疏文等,祭孔仪式中同样存在。二者还都设有茶(酒)樽所、盥洗所、燎所等。从上述表现说明,不管在内容还是形式上,两个仪式都有着较大程度相似。

由上可见,大祭仪式虽然是本地文化,但它是根据祭孔仪礼所演绎出来的,都具有典型的儒家礼仪色彩。仪式是一种文化地建构起来的象征交流的系统。它由一系列模式化和序列化的语言和行为组成,往往是借助多重媒介表现出来,其内容和排列特征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礼仪性的(习俗),是具有立体的特征(刚性),凝聚的(融合)和累赘的(重复)特征。②菲奥纳·鲍伊:《宗教人类学导论》(金泽、何其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8页。大祭仪式在其内容与特征上无不体现着深受儒家影响,洞经音乐中采用这种仪式,亦是反映了洞经音乐的取向与属性。虽然随着科举的取消与文人阶层的消亡,洞经音乐已经逐渐脱离原始面貌,向着民俗化转变。但是通过对大祭仪式的调查研究,我们仍然可以为客观、全面的了解洞经音乐而献力。

吴琼,女,武汉音乐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蒙自文昌礼仪
文昌发射场暮色
核雕收藏有什么窍门
超级杂交稻蒙自示范基地开始移栽
神像与游走:文昌出巡非遗口述史系列之十一
习作点评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深空探测,未来将在这里启航——走进文昌航天发射中心
云南省蒙自市陶瓷卖场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