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任 刘海生 秦 涛
(湖北文理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汽车零部件制造装备数字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襄阳 441053)
基于校企协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与VISION团队模式
王中任刘海生秦涛
(湖北文理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汽车零部件制造装备数字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襄阳441053)
摘要:本文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可行性,分析了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创建了VISION大学生科研团队,并探索出一条“低年级人才选拔、差异化能力培训、企业化运作、项目节点控制”的团队培养模式,该模式经过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能有效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强化学生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取得良好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校企协同应用型人才VISION团队
近年来,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成为许多高等院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1]。2014年3月,教育部已经明确,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将有超过50%所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这种转变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产生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机遇。而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是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变中赢得发展机会的重要途径[2]。笔者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协同的可行性入手,分析了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介绍了创建的VISION大学生科研团队的模式及对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启示。
一些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一直流于协议和形式,学生到企业只是走马观花旁观,几乎没有真正参与企业项目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学校所教、学生所学不能为企业带来效益。另一方面,企业担心自己的技术泄密,不愿意让学校师生真正参与其中。校企合作如何深化,如何真正融合,成为一直以来难以破解的问题。经过多年的企业合作实践,我们认识到,要实现校企协同,就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企业在人才培养不再只是实践基地,而是受益者。
地本科院校实现校企协同的可行性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校企协同符合国家对于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实用型三种类型。国家重点大学是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高职院校承担着实用型人才的重任,地方本科院校则肩负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应用型本科强调应用,即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并要求专业建设与地方区域经济、主导产业相联系,教学体系多方参与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得学生具有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力[3]。因此,校企协同符合国家对地方院校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
2.地方本科院校具有实现校企协同的先天地域优势
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处在地市州,具有与所在地区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和协同人才培养的先天条件。如果高校只是希望成为企业生产线的“参观者”而不能为企业解决实际需求问题,那么校企协同永远只能写在“框架协议”上。从多年与企业合作看,地方院校在服务企业方面“接地气”,更容易实现长期合作,更方便地把协同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3.地方本科院校具有应用科研创新的能力
近年来,国内制造业产能过剩、经济下行压力大,企业面临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本科院校的博士和教授大有作为,最有效的手段是转变思维观念,不再停留在论文和专利的闭门造车上,而带领大学生科研团队扎根到企业中,发挥自身的技术能力,进行成果转化,为企业开发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发挥重要作用。
1.以为企业创造价值为合作切入点
如何实现校企协同?经过多年与企业的合作,我们总结出许多有益经验,其根本是大学教师及科研团队要立足企业做研究,让研究成果产业化。只有当研究的东西有市场生命力,为企业创造价值时,才可能被认可。如果大学教师只封闭做理论研究,而不关注市场,不关注企业的需求,就很难真正切入企业。如果不能带领团队切入企业的产品开发,就谈不上校企协同人才培养。
2.以市场比较优势分析为根本
为什么大学教师做的研究成果很难向企业转化?因为很多时候,没有做过市场调研,没有做过价值分析,没有形成市场竞争的比较优势,所以成果不能与需求对接,简单说就是没有市场。笔者认为,对于地方院校老师而言,大部分应该以企业为主体做研究,最好是先了解和掌握市场,做到需求统一,才能更好地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做出成就,才能依托企业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
3.以企业项目为人才培养实施载体
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能寄希望于纵向基金项目,只能依赖于企业项目。本科生如果从大三上学时参与企业项目的实施,就能在项目预研、项目申报、市场论证、样机设计、样机制造、样机测试分析、批量生产工艺设计、批量生产线设计、专利申请、成果鉴定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得到新产品研发工程师的全面锻炼。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的博士和教授的根本任务是,利用自身技术能力优势,多承接企业项目[4]。
4.共同确立高年级的专业方向课程
为了让本科生在大四能够在企业参与产品的研发或项目攻关,可以将部分专业方向课程在企业完成,以替代原来在学校完成的课程,以修完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专业方向课程的确定,要符合企业产品的实际。
湖北文理学院VISION大学生科研团队,创建于2009年,是一个以本科生为主、以承担企业项目为目标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团队。该团队目前有校内导师三人,团队负责人具有丰富的企业合作经验,与襄阳多家制造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担任了襄阳博亚精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顾问。由于能够参与博亚公司的产品开发过程,以攻关项目为纽带,让学生参与完整的项目并受益终身。经过多年的思考与实践,VISION团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5]。
1.低年级人才选拔
VISION团队人才选拔始于新生入学,在专业介绍阶段,对到实验室参观的学生进行宣讲,让学生对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产生感性认识和初步兴趣。大二上学期,召开宣讲会,全面介绍团队的科研方向、服务企业、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接受学生的报名,并开展5次共20学时的培训,布置需要自学的机器视觉和机器人仿真软件。大二下学期结束前,对参与培训的学生进行考核,录用部分学生参与企业暑期“三进”活动,实现以老带新。
2.差异化能力培养
企业围绕效益竞争,竞争靠产品“差异化”取胜。团队合作的博亚公司具有很强的机、电、液集成研发能力,在特装和精工产品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公司员工对机器人和机器视觉这些智能制造新技术不熟悉,这成为我们切入合作的机会。为了获得与博亚合作的机会,我们对团队进行分析和定位,提出“机器人和机器视觉”为核心“差异化”能力培养方案,突出机器视觉软件和机器人仿真为核心的竞争力,超过50%的成员掌握Halcon、Opencv、Visionpro等机器视觉软件和FANUC、ABB机器人仿真软件,机电液集成应用的任务主要依赖企业工程师。
3.按照企业化运作
要实现跟企业的深度合作,团队成员特别是带头人要具有企业家思维,不但要站在企业家立场进行市场分析和市场策划,更重要的是要按照企业化运作的方式经营大学生科研团队。我们对大学生团队按照项目任务分工,围绕新产品开发项目任务,进行分工协作,严格进行节点考核,并实施绩效考核。尽管刚开始的时候,学生非常不适应,但经过一个暑期的企业锻炼,就可以让一名即将升入大三的学生,很好地适应企业化运作的机制。
4.多种措施防范风险
由于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大学生团队,具有成长周期长、参与项目时间短、人员更迭快等缺点,因此指导大学生科研团队存在诸多风险。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风险防范。最重要的是团队的指导教师要努力从企业争取项目和经费,以充足的经费保证优秀人才的稳定性。其次,要通过各种有效的制度和机制让团队永葆激情和活力。团队内部制定全面规范的制度和奖励机制,包括周例会制度、项目讨论制度、会议纪要制度、财务制度、科研奖励机制等。聘请一名学生协助行政管理,确保团队的正常运转。当学生按节点完成任务、发表科研论文、获得专利授权,团队将及时对其进行表彰[6]。
近五年来,团队教师指导本科生获批国家和省级创新创业项目立项5项、获得省级优秀学士论文13篇、发表科研论文12篇、获得专利授权5项、获得省级学科竞赛二等奖以上10多项,其中3D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超过30名学生考取重点大学研究生,一大批具有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实现高水平就业。团队事迹在“光明网”、“襄阳晚报”等媒体进行了报道。
虽然与诸如华中科技大学DIAN团队相比,湖北文理学院的VISION团队取得以上成绩微不足道,但实属不易,因为对于处在地市州的地方院校而言,人才资源、平台资源及企业对学校的认可度都存在很大局限性。主要启示有:(1)地方院校工科教师要长期扎根基层,深入企业,在企业合作中寻找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2)要有企业家思维,从一开始就要为企业家着想,多站在企业家角度思考问题,并自始至终地向学生灌输市场思维;(3)不要好高骛远做原理创新,而是切合实际进行技术应用创新。
实践证明,地方院校教师只有立足企业做科研,才能实现真正的校企协同人才培养。只有以企业项目为载体,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湖北文理学院VISION大学生科研团队多年来摸索出来的大学生科研团队的成功经验,值得其他地方院校借鉴。
参考文献:
[1]钱国英,王刚,徐立清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9):54-56.
[2]杨路.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
[3]李宁,孙泽涛.地方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12).
[4]余有贵,赵良忠,陆步诗,等.“校企协同项目承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
[5]陈富民,冯丽.王中任:教学与科研相长[N].襄阳晚报,2015-11-20.
[6]王中任,周岳斌,刘海生.地方院校大学生科研团队建设的方法与风险防范[J].文教资料,2015(9):124-125.
湖北文理学院校级教研项目(JY2015033)
通讯作者:王中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