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玉英
(武夷学院传媒与动漫学院,福建武夷山354300)
血色朝阳映白雪壮志凌云满天星
——读武夷樵夫的小说《逝去的乌托邦》
来玉英
(武夷学院传媒与动漫学院,福建武夷山354300)
摘要:《逝去的乌托邦》讲述了知识青年在北大荒屯垦戍边的人生经历,以一个个生动的形象弘扬了创业者的理想主义和知青的奋斗精神,展现了他们在蹉跎岁月中积淀的知青情结和友谊,讲述了他们在艰苦环境下的浪漫主义情怀和在自强不息中铸就的真爱。这就为人们从他们生活的轨迹中,认识一代青年人的人生性格和业绩提供了生动素材。
关键词:《逝去的乌托邦》;知识青年;北大荒;自强不息
武夷樵夫,是武夷学院思政部董四代教授的笔名。《逝去的乌托邦》是他诸多的哲学专著丛中别样开放的一部小说,写下《逝去的乌托邦》的机缘在于武夷樵夫的亲身经历。在那特殊年代,作为知识青年武夷樵夫响应国家号召到黑龙江“北大荒”五大连池上山下乡,怀着一腔青春热血在寒冷的黑土地上屯垦戌边,开荒种地,劈山炸石,洒下了青春的汗水,度过了五年的知青生涯。《逝去的乌托邦》就是描写了上个世纪中期一群中学毕业的年轻人到东北北大荒农村创建农场,并在这特殊的人生经历中感悟社会,体会人生,是一曲与祖国共同成长的动人乐章。
每个人都有自己充满美好愿景的青春,然而由于时代和境遇的不同,青春也有着不同的色彩,青春时期的经历往往决定着人一生的性格和道路。英籍澳大利亚科学家贝弗里奇指出:科学的成年人思维程度的发展,只能达到青年时期所打下基础能够支撑的高度。其实,不仅是思维程度,还包括各种才能的发展度。长达10年之久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中国当代历史上的重要一页,在这其中,有一代知青的奋斗历程,有艰苦生活对一代青年的历炼,有他们从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化,有他们对祖国前途和国家命运的深沉思考,也有他们面对苍穹的呼号。几十年过去了,他们也步入了老年,很多人在回顾自己一生经历的时候,都对这一段历史有一种难以释怀之情,经过岁月的沉淀,他们内心的伤痕已经痊愈,悔恨和抱怨已经消失,而是从难忘的青春岁月汲取人生的力量,并大都成为各个领域的精英。武夷樵夫的《逝去的乌托邦》,为人们描绘了一幅当年下乡在北大荒五大连池的知识青年奋斗的画卷。
故事是围绕几千名中学毕业生下乡到黑龙江北部的五大连池农场而展开的。下乡前,这些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想的影响,但在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令之下,他们就义无反顾从北京、上海、天津和哈尔滨等大城市来到了北大荒,开始了“战天斗地”的知青生活。他们不同于当地老职工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见过世面,有更开阔的视野和一种理想主义情怀。再加上当地干部和老职工不少是转业兵,因而英雄主义、创业精神就成了他们农村生活的主旋律,从而在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的艰苦生活中,筑就了他们这一代青年的思想品格。
那时的农场也曾经受了文化大革命的风雨,不论是每天独自行走在田间小路上的丈夫含冤而死的老场长的老伴儿,还是经过枪林弹雨又来北大荒开荒种地的俞副主任,都是久经考验的老干部。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经受着极“左”思潮的压抑,然而他们又认为一切不幸和灾难都是暂时的。作者以北斗星表达着他们对光明的期盼,也表达着作者自身对理想主义的理解。在连队召开的入党积极分子会上,俞副主任既没有讲党章,也没讲“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而是回顾自已的战争经历和牺牲的战友,然后抽了两口烟闭上眼睛,热泪流了下来。他跟青年们说:“党员不但要吃苦在先享受在后,而且要有追求,不管眼前有什么困难和问题,必须要相信会有一个比现在更好的明天,这就像天上的北斗星,人们永远也走不到它的跟前,但看着它就迷不了路。”老场长的老伴儿一年四季在夜幕降落后抬头望着北斗星独自行进在北国原野上,似乎等待着灿烂的日出。当老场长平反昭雪后,她展开了紧锁多年的愁容,虽然满头白发,但在巨大的人生挫折后仍然保持着一种气贯山河的刚正和执着。书中说:“蒙受多年不白之冤的创业者安息了,他的创业精神却在升腾。这一天五大连池上空竟出现了很久没出现过的五彩云霞。”
在全年无霜期只有80多天,最冷时达到零下40多度的北大荒,知青们在多年的“战天斗地”中生活下去,必须有一种精神力量。在严酷的现实生活中,文革时期那种“祖国山河一片红”、“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雄心壮志已化为烟云,但他们的抱负却在荒凉的北国大荒多年艰苦劳动中转化成了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理想主义。不论是梅小芳与贺飞在夏日夜晚谈恋爱时的对话中,还是在王宝明和苏志敏诉苦式的谈心中,都以北斗星为题表达着对超越现实的理想主义追求。
作者不是专业作家,因而同样是知青话题的文学作品,这本书既没有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和《年轮》那样的冲突描写和长卷描述,也没有叶辛在《蹉跎岁月》中对知青经历和回城后生活中矛盾的细腻展开。作者作为一个知青出身的学者,以一种素描式的笔法和粗线条式的概括性语言文字描绘了知青生活的历史画面。它的突出特点是以议论见长,在故事展开的过程中,与情节发展相结合不断出现画龙点晴式的评论,这就使作品有了一种打动人心的效果。特别是在在回城多年后哈尔滨知青欢迎贺飞和“矬子”的聚会上,知青老大哥林元发的一段话发挥了点题的作用。“我们青春最宝贵的年华都留给了五大连池,回想起来我们并不后悔,因为我们曾经是有理想的人。在那里,虚幻的理想破灭了,但是我们仍然追求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这也许就叫乌托邦。如果这样讲,乌托邦主要不是目标,而是对人生目标追求的精神。这种精神使人不怕艰若,脱离卑鄙,追求高尚,它使人一生都充满着正直和正义。”应当说,正是这种精神使这些当年的知识青年能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永往直前,在物欲丛生的世界里不断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家庭背景的年轻人汇集在一起,必然有各种矛盾和冲突,再加上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与当地老百姓生活方式的差异,又使知识青年必然存在许多困惑。但是,在夏天水草丰密、蓝天白云,冬天一片白雪、巍巍群山披银装的北国大荒,“天人合一”的农耕生活似乎把这一切都抹平了。在若干年开荒种地和开山采石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在寒风凛冽的风雪夜站岗放哨中,在有无相济、同甘共苦的生活中,知识青年之间、知识青年与当地老乡之间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这种环境中,任何自私自利、尔虞我诈、阴谋诡计都没有市场,从而净化着人们的灵魂。那时,良心成为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青春岁月所凝铸的这种良心和真诚就成为这一代人最宝贵的思想财富。作者通过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为人们展示了这种人生品格的形成过程。
一群刚刚走出校门的青年学生来到环境艰苦的北大荒开荒种地,在今天看来似乎是难以想象的。在那里,干部子女的高傲、知识家庭孩子的清高、军人子弟的刚直、百姓孩子纯朴都在共同生活中发生了改变。人与人之间只有赤诚相见、诚恳相待才能共同生活下去。在这其中,虽然有许多挫折和种种恶作剧,但也造就出了他们的良心和终生难忘的友情。
几个涉世未深的知识青年寒夜里为山东青年小蒲抢回刚娶进门就逃走的媳妇,看来是一场令人可笑的恶作剧,但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他们路见不平,拨刀相助的“正义”精神。特别是在清晨的白雪茫茫的原野中,号称“神枪手”的知识青年王力错认顾大嫂的儿子为狍子将其击毙后,当保卫人员要将其抓走的时候,顾大嫂在悲痛中勇敢地站出来,大义凛然地说:“虽然我的儿子死了,但这是误伤,你们不能带他走,从今后他就是我的儿子。”在场的知青们齐刷刷地跪在了她的面前,王力也多年对老人家履行着儿子的义务,以致在返城回到北京后每月开支笫一件事就是给顾大嫂寄钱,每年都要回到五大连池探望这位恩重如山的老“母亲”。作为一个读者,我深为顾大嫂的大义而感动,也为王力的真诚所感化。这是一种不能用工具量化所能计箅出来的深情厚谊,正是这样一种良心和情感使知青们保持着一种“草根”意识,他们有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更能够在市场经济使人性发生扭曲的时候,坚持正直和善良的价值选择。
知识青年之间的友谊和他们与当地老职工之间的友谊,是在长年累月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这种友谊是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因而是纯真的。《逝去的乌托邦》最感人之处,是多年后已经担任了农场领导的苏志敏和王宝明夫妇,一直坚持到送走了最后一位知青回城后他们才离开。在离开五大连池的前一天晚上,他们请几个老乡吃了一顿饭。席间,王宝明端起一碗酒说:“在五大连池将近10年的时间里,知青们对你们和其他老乡多有得罪,我们在工作上也有过许多毛病,有什么不周之处还望各位谅解,就当我们是你们的孩子和弟兄吧。我们走了,五大连池就是我们的笫二故乡,你们就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的亲人和战友,我代表二连全体知青谢谢你们了!”说完,他给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一大碗酒几口就喝下去了,放下碗他竟忍不住嚎淘大哭了起来,在场的人也无不泪下。
所有对这些描写都为读者提供了一种黑土地上凝成的真挚情感。正是这种质朴的情感使知青们之间的友谊在后半生仍然保留了下来。在那里铸就的人的良心和自强不息精神,也支持着他们在后半生物欲横流的社会背景下,保持着一种正直的性格和追求精神。作者对此发表议论说:离开五大连池多年以后,当时日久远尘埃落定之时,蓦然回首,这些当年的知青们才发现,自己正是在这片土地上得到了人生的真谛。“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他们有比前辈人更多的吃苦精神,也有比后代人更多的理想主义情怀。正是这些使当年的知青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骨干,并成就了他们终生的事业。正如作者在给当年一起下乡的一位老战友的诗中所写的“当年大荒几秋冬,老黑山头落日红,五大连池飞雪冷,湖上跃马踏寒冰。站岗放哨凄风烈,月夜遥听狗吠声,斗转星移四十载,岁月难却北国情。”
这些知识青年都是从小听着革命故事长大的一代人,从少年时期就对未来充满着理想。虽然历史的潮流把他们从大城市驱赶到了远在天边的北大荒,注定了他们要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渡过自己的青春岁月,但他们毕竟是来自具有现代文明的大城市,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他们又有比当地老职工更开阔的眼界和更高的文化素质。当地老职工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是当年的拓荒者和部队的转业官兵。这两支队伍汇合在一起,共同在人烟稀少、野兽出没的火山脚下开荒种地,就必然会形成不同于其他地方知青的成长轨迹。
来自各大城市的知青虽然有涉世未深、也存在着一种傲气、俗气和娇气,甚至沾染了文革的一些坏习气,但他们身上更有一种青春的气息、聪明才智和浪漫情怀。他们中有人年纪不大但“学富五车”,有人有音乐天赋和艺术修养,有人善于角斗并“技高八斗”。他们能在“沙滩”、火山、神泉和桦树林中发现自然之美,也能在那些“屯迷糊”的愚昧、低俗和无知中发现质朴和善良的人性。在艰苦的生活中,他们既是现实的,又是超越的。这种现实使他们不仅能贴近农村实际,勇于吃苦,大规模地开垦荒原、兴修水利,在每天以苞米碴子土豆汤充饥的情况下从事春种秋收的繁重体力劳动;而且敢于在月夜下去打狗熊,在风雪交加的夜晚站岗放哨。这种超越又使他们保持着一种乐观主义,不仅不屈服于生活,而且追求人生的境界。尽管他们也面对着许多无奈,但更相信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能够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所以走出知青生活以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们当中才出现了那么多政治家、企业家、艺术家和学者。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为人们展示了许多自强不息的形象。老一辈的老场长、俞副主任、王连长,都是农场的创业者和拓荒人,虽然他们中有的好喝酒,也有的好骂人,急了还会打人,但他们都是从革命战争年代走过来的,在他们身上都有一股英雄主义的气概和艰苦奋斗精神。这种精神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青年人,所以才有了贺飞与兰玉民的比武、有了刘小迪大风雨中孤身游过三池子、有了金北征领导的以罢工与张副政委的抗争。人的性格形成不是按照事先规划的路线行进,而是在曲折和坎坷中、在难辨是非的具体环境下造就出来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使平庸者无奈,使投机者羞愧,使功利者无地自容,是一种顶天立地的正气。
在北大荒的共同生活中,不仅造就了友谊也成就了爱情,所以才有了贺飞与梅小芳的“风花雪月”、刘小迪与沈志明的生死之交、杨援朝与杨玲的暗恋、王宝明与苏志敏的志同道合、小敏对吴阿福的多年苦等。其实,这些人在家庭、地位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并不门当户对,但这些男女之情无一不是超越功利和世俗的,因而又有一种高尚的色彩,或者说体现了爱情的本质。尤其是沈志明给刘小迪的信在一种绝断中体现着深深的真爱,读来催人泪下,而若干年后的聚会上,刘小迪一声“我恨你”也表达了她对初恋的怀念。“顺子”和蒙古族小媳妇乌日娜的“偷情”也不能简单地视为乱搞,而是反映着一个有文化的少数民族少妇面对着现代城市文明下哺育出来的知识青年,对自己悲惨命运的反抗和对人生自由的向往。有人说“初恋时我们不懂得爱情”,其实这是错的,通过一代知青的情感道路,我们看到的是“初恋时最懂得爱情”。因为那是一种纯粹的没有沾染世俗灰尘的男女之爱。
一群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小青年,难免惹事生非。这就一方面需要大家相互关爱,另一方面也需要领导的教育和保护。当一个外号叫“病虎”的知青余泽光以对领袖的无限热爱触犯“天规”,给中央写信反映江青的问题受到追查的时候,俞副主任示意连长和指导员进行“调查”。在指导员向余泽光示意以后,连长又把他臭骂一顿并安排他去大兴安岭去施工,使他躲过了一场杀身之祸。故事中还有一个特别的人物——田糜子。这人幼年因家贫为大户人家的孩子当“替僧”出家做了和尚,后来又还俗来北大荒务农。他是个心里有数但从不讲话的“半傻子”,长年跟随他的那条狗——“天星”是他唯一的朋友。田糜子虽生活坎坷但有信仰,在他年级越来越大行动不便的时候,天星就默默地执行他的命令。知青们回家过年时,田糜子和天星为他们守护着宿舍,每到夜晚已故的老场长老伴儿独自行走在田野上时,这条狗陪伴着她,以驱赶可能出现的野兽。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一种无声的大爱。
书中说:“正是在五大连池许多个暑去寒来的日日月月,使他们懂得了只要有了毅力和真情,就可以笑对人生。这种真情使他们冷眼面对世态炎凉,寻找人世间的苍桑大道;在五大连池结下的真挚情感,使他们懂得了什么是诚挚和正义;在五大连池的艰苦生活和繁重劳动,使他们知道在风云变幻的社会生活中如何创业立身;在五大连池结下的友情和爱情,使他们用真爱化解了人生路上的一个个艰难险阻;在五大连池战天斗地中生出的浩然正气,使他们在种种诱惑面前把握着人生的航向,坚定地一路前行。”
在书的结尾,作者引用了当年在黑龙江下乡的知青中流行的一段诗一般的语言:“过去的,未必没有永恒;现存的,未必永远留世。回忆,可以留下点点余晖,但那黑土地上的热血和青春却是超世纪的话题。”表达了当年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渡过青春岁月的几十万知识青年的共同心声,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责任编辑:陈虹)
There Will Be the Rising White Snow,Top Gun All over the Sky Star——Read novels wuyi the woodcutter“The Dying of Utopia”
LAI Yuying
(School of Media And Animation,Wuyi University,Wuyishan,Fujian 354300)
Abstract:The Dying of Utopia Tells the story of the educated youth in beidahuang reclamation and life experience,with each one vivid image to carry forward the entrepreneur spirit of idealism and educated youth struggle,showed their conscience and friendship formed in waste time,tells the story of their romantic feelings in difficult conditions and in an unyielding is the true love. It is for people from their life trajectory,know a generation of young people's life provides a vivid material character and performance.
Key words:The Dying of Utopia;educated youth;beidahuang;unyielding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09(2016)01-0020-04
收稿日期:2015-04-04
作者简介:来玉英(1964-),女,汉族,副教授,主要从事武夷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