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汤晓丹
波特“五力竞争理论”的管理理念批判及改进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汤晓丹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的高度融合、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现代企业带来了发展契机,同时又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压力。传统竞争大多以区域同类企业竞争为主,而现在基于不断发展的“大数据时代”,竞争已经拓展到全国、全世界范围,竞争模式及关联因素也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密集化;通过对波特“五力竞争模型”进行分析,对管理理念存在的局限性进行分析,以期对基于“五力竞争理论”构建的管理理念进行批判与改进。本文第一部分对波特“五力竞争理论”的管理理念进行理念性的思考并阐释;第二部分将分析说明波特“五力竞争理论”的管理理念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缺陷,进而提出较为可行的改进方法;经过第二部分的论证,第三部分将运用补充后的波特“五力竞争理论”的管理理念对其实际应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战略管理商业银行 波特“五力竞争理论” 理念缺陷改进
1.1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即波特竞争力模型)是哈佛大学商学院的Michael E. Porter于1979年创立的用于行业分析和商业战略研究的理论模型。
该模型认为:有五大竞争力量决定行业的盈利能力,选择模型指标系构成因子共有5个,分别为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目前行业内竞争者的竞争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该模型如何更好制定企业战略进行前瞻性分析,研究认为要想获取竞争中有利的局面,必须要做到“站对队”、“站排头”。而现代企业的竞争主要指的是市场占有率的竞争,常规的竞争方式可以分为价格和非价格两种。
要高度重视潜在进入者的威胁,通常情况下,潜在进入者会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的利润。主要原因在于国内市场体制不够完善,竞争大多都是以降低价格、牺牲利润为主要方式,而这种方式往往最终结果会是“两败俱伤”或者“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另外,潜在进入者会使得原有的市场份额被瓜分,利润被稀释,从而使原有的竞争主体利润受损。对于供应商力量的理解主要是指商品供应者以谈判或者其他方式,最大限度榨取客户利润的能力;而购买者力量则是指客户主体,在商品选择及购买过程中,通过谈判以及其他方式获取比表面价格更低的商品能力。
1.2波特五力模型的优势
由于简洁明晰,操作性强,能够融合理论性与工具性,五力模型相对于适用于企业管理者应用,通过实践来看,能够做到统筹兼顾,客观公正,确保其最大的应用优势,一般情况下,有以下三种作用,即分析企业市场定位、制定企业经营决策以及辅助分析企业利润等。
从实践应用来看,“五力模型”仅仅是企业用于战略分析的工具,能够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辅助。但从近年来实践来看,该模型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仅存在极大的隐忧,还有可能对企业的战略形成造成误导。
2.1没有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影响
在波特“五力模型”当中,选择五个研究因子做为模型计算指标,但唯独没有客观环境因素。在模型形成之初,波特认为环境因素与五个指标间都存在关联性,因而没有必要单独进行设置。但中国市场环境因素发挥作用极大,“五力模型”的应用就不再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事实上,现代企业的种种决策都是在众多重要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开展的。这些环境因素不仅能够独立对五个竞争力中某一竞争力产生强烈作用,还能够与五个竞争力相互作用。
2.2没有充分考虑指标动态关系
对于企业竞争而言,“五力模型”各要素间存在动态对应关系,如果竞争压力增加,则彼此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改变,从而形成新的作用比例,而“五力模型”没有有效地反映这五种力的动态关系。
2.3没有充分考虑联动互动规律
所谓的竞争是指企业间的博弈,各竞争主体都希望通过提升自己的影响力而压制竞争者。因此,某一企业市场控制力的提升必然会引起竞争者竞争策略的改变。也就是说竞争主体间的关系具有互动性和联动性特征,企业竞争不仅要依靠“五力模型”,还要充分考虑联动规律造成的关系变化,及时调整各项任务指标。
2.4没有充分考虑产业发展规律
每个企业都会对自己覆盖的领域有着不同程度的依赖性,因而各竞争主体在企业当中的话语权也不尽相同,而产业发展是具有一定规律的,如果盲目进行竞争,无法准确把握规律,可能导致“五力模型”不能够准确分析各类因素关系,其计算结果也不具备权威性和实效性。
为确保企业竞争力稳步提升,必须要使企业构建完善的联动战略,而“五力模型”仅能够对业务体系竞争关系进行分析,却不能分析公司所有业务板块的相互关系对企业整体竞争状况的变化影响。
3.1企业竞争力确认
经过以上讨论,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三条标准判断企业竞争力:(1)纳入并说明环境因素对企业间竞争存在较大影响,对不同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2)对竞争主体间地位转变过程进行说明;(3)对关键因素转变渠道进行引导和控制。结合具体实践,本文结合“五力模型”确定基本思想。即针对“五力模型”存在的问题,对企业不同竞争主体关系进行分析,在确保模型动态运行的前提下,准确把握竞争状态转化过程。
3.2基本步骤
一是准确把握对部分有重大影响的要素,按照相应的计算原则构建完善的分析系统;在模型体系中引入“环境作用力”因子(如政府政策、国际政治、社会变革以及公众影响等),将其纳入“五力模型”,形成新的计算体系,以确保在国内的整体适用性。二是分析本企业、产业内竞争对手与产业外竞争者的相互关系。通过分析企业及竞争对手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及其影响程度;分析不同竞争状态的变化及其产生的影响,预判未来竞争状态,并且设计引导竞争状态转移的模式。三是分析企业需求,对企业发展进行准确定位,结合存在不足及发展目标,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发展战略。
4.1供应商分析
根据上述五力模型改进方法,得出银行议价实力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反映,即银行占领供方主要市场情况、供方替代品销售情况以及供方提供产品是否能够让银行存在偏好。一是供方向银行提供的信用资金的替代品问题。银行资产结构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中长期债券所占比例呈现出上升趋势,而存款比例呈现出逐年下降的发展趋势。但从金融机构长远发展来看,环境作用力不可忽视,供方提供的信用替代品越多,就会降低其议价能力和水平;二是银行是否占领供方主要市场。通常情况下,银行的供方分为资金盈余、人力服务。目前,国内供方仍倾向于首选将盈余资金放进银行,但随着人们投资理财观念跟随资本市场变化而变化,其资金分流效应日趋明显。各银行中的人力资源,其也可以通过“跳槽”向现银行施加压力削弱其人力服务的压力;三是供方产品是否是银行的偏好产品。从存款角度来看,供方是银行负债业务的主体,银行推出的服务及信用产品大多都是以存款为基本前提的,而这种投入品的结构形式,对银行的议价能力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4.2客户分析
一是大客户业务相对优质,主要是指政府机构、大中型企业等,从其购买的服务及产品特征来看,大都量大、集中,对银行的营业收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故其议价能力相对较强;二是通过对大量金融机构业务对比来看,其服务与产品存在较高的同质化,对买方而言其区别不足以使自己保持粘性而倾向于随意转换,使买方的议价能力增强,从而可以压低银行产品的销售价格;三是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信息对称性逐渐升高,使人们的金融素养逐渐提高,因此对金融机构销售产品的结构、特性以及成本也越来越清晰,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买方议价能力的提升。
4.3行业现有竞争状况分析
一是随着国内银行发展变迁,竞争对手开始由国内同类企业转向国际金融体系,传统银行的竞争优势被极大的削弱;而东道国本土竞争优势明显,网点终端建设极具竞争优势,与当地人文风俗结合更为紧密,当地人一般倾向于到熟悉的银行开展业务,这些地域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二是就世界金融体系竞争而言,市场基本固定,但银行成立及进入门槛较低从而形成了越来越多银行瓜分一块不增长的蛋糕的竞争局面,任一银行的竞争行为都会对其他银行产生巨大影响,行业竞争程度空前激烈;三是是否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对银行生存及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银行通过激烈的竞争,在目标市场取得主导地位是银行赖以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只有保住目前的市场地位,才能够更好地稳健发展,履行社会责任,获取利润。
4.4潜在进入者分析
无可否认,潜在进入者对于现有企业生存发展存在较大的威胁,如果其比例较大,就会极大地稀释市场利润结构,如果现有企业对新进入者采取抑制的态度,则会降低潜在进入者加入的可能性;反之,新进入者就会比较容易在市场取得一席之位而继续发展抢占市场。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战略实施,传统消亡式竞争已经逐渐转化为合作竞争,想要轻易阻挡新进入者已不是那么容易。所以,要发挥好壁垒的作用,能够极大压制潜在进入者参与的可能性。
从银行国际化发展来看,进入壁垒是主要的影响因素,通常情况下,反映为政府决策及经济规模上,特别是政府政策性因素往往具有决定性作用。从竞争来看,规模经济产生的壁垒对国内非国有银行会有较大的影响,但对于发达国家银行来说,则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政府政策这个因素却对任何想进入一定区域银行业的金融机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譬如对本土银行的保护政策等。
4.5替代产品和服务分析
从研究体系来看,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都会与替代品产业产生激烈的竞争,替代产品使得产业内企业为了增加对购买者的吸引力而不能无限制地追求高利润,会极大降低领域内的潜在收益。银行国际化发展能够为企业间接融资提供重要渠道和路径,而直接融资市场银行冲击较大。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总体上升的发展趋势,国内外的融资租赁公司所开展的融资租赁业务,各类咨询公司以及财务公司提供的商品及服务,也能够取代银行的部分功能,使银行这种间接融资提供者受到极大挑战,其市场份额被大量吞噬。
通过使用改进的竞争五力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众多交织相互作用的影响力因素中,能够对国内银行国际化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的要素主要有两个,即行业竞争现状及客户议价能力。所以,制定国际竞争战略时,必须要充分考虑上述因素,特别是客户注意力吸引及转移上要特别关注,因为银行终端服务的最终落脚点在客户,只有牢牢盯住客户需求,才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2] 黄丹,余颖.战略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 金碚,等.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4] 陈晶萍,房玉平.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实证分析[J].经济师,2007(2).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1(b)-17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