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何以如此怀念?

2016-03-17 09:17:33郭蓓蓓CFP
走向世界 2016年7期
关键词:钱钟书杨绛人生

文/郭蓓蓓 图/CFP

杨绛,何以如此怀念?

Why Do We Cherish the Memory of Yang Jiang So Much?

文/郭蓓蓓 图/CFP

像那些被怀念的文化老人一样的人,在当下的时代是否能够继续出现?文化老人给我们的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继承和创造更多精神财富的责任,落到了当代人的肩上。这也是人们怀念杨绛所要表达的最主要的观点。

○许多新华书店都在书店显眼位置设立杨绛先生书籍专柜,方便读者选购杨绛先生的著作,吸引了不少读者前来购买杨绛先生的著作。Xinhua Bookstore set up a bookcase for books by Yang Jiang in a conspicuous position of the bookstore, for the convenience of readers to choose and purchase Ms. Yang Jiang’s works, attracting many readers to do so.

百岁老人杨绛走了。一时间,有关先生的消息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条,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开始转发吊唁文字,从生平往事到悼念文章,传遍了朋友圈。

杨绛是穿旗袍的那一代,我们是玩“苹果”的这一代。但为什么在今天,还有那么多人用“苹果”传递先生带给世人的力量,读她的故事?

与辛亥革命同龄的杨绛出身名门,不仅在文学上开辟了自己的一方天地,还因与文史大家钱钟书的美好婚姻而备受艳羡。钱钟书生前曾称其“最才的女,最贤的妻”。难道,这就是杨绛如此被怀念的原因?

○6月4日,南京先锋书店举办杨绛先生纪念图片展。On June 4, 2016, Nanjing Pioneer Bookstore held a Picture Exhibition in Memory of Yang Jiang.

一生“大隐隐于市”

“采访别人吧,谢谢。”在先生辞世后,多位出版界人士不约而同地婉拒了媒体采访,不愿多谈与先生的交往点滴,“杨绛先生希望用最简单的方式安静地离开这个世界,不惊扰大家,不麻烦大家。”

安然若素,杨绛一生如此。苏东坡有诗:“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一个人如果要隐居,京城名利熙攘的人海就是最好的地方。杨绛称自己就是“万人如海一身藏”。

北京三里河的国务院宿舍区,是杨绛居住了39年的地方。院子外国务院部委云集,院子里满是翻新外墙的脚手架,百岁杨绛静悄悄隐身在一片喧闹中。

无数媒体想拜访晚年的杨绛,都未果。山东媒体人于晓明却曾有幸拜访过她。“我的那一次拜访非常唐突”,回忆起曾经与杨绛先生的接触,于晓明这样说道:“大概是在2007年前后,我当时是带着任务去拜会华君武先生。”巧合的是杨绛先生家就在近处,于晓明随后便来到了先生的家里:“当时时间不算巧,杨绛先生正在午睡,我们也没预约,所以保姆没让我们进去。”就在于晓明准备离开时,杨绛先生醒了。“当时去拜会杨绛先生纯粹是临时起意,没想到杨绛先生会答应见我。”

于晓明回忆说,杨绛先生是一个很寡言的人,但是却有着一种大家风范,而且其家里的装修也很简单:“就是很普通的水泥地面。”后来于晓明也曾在其他媒体上见到过杨绛先生的照片:“从她家里的背景来看,基本上没有过什么改变。”

杨绛的“隐”并非因为年岁高了,而是她习惯了。“钱钟书先生在时,他们夫妇就常年生活在这种状态里。”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朱虹说:“很难把他们同整天跑这个会那个会,到处演讲的‘专家’联系起来,他们跟这些事一点关系都没有。”她静悄悄地隐身,又在静悄悄地影响这个时代。

乐此不疲地“还债”

杨绛先生去世,让文化界不少知名人士感到心痛不已。“老先生当年对我有提携之恩,现在想起来还非常感动。”山东作家自牧这样表示。

1992年,35岁的自牧出版了自己的作品集《百味集》。彼时的自牧刚刚从山东大学作家班毕业,创作了不少文学作品,因此在出版了自己的作品集后,他非常兴奋。“那时候大家对于文学还是非常重视的,很多文学家也都愿意提携后辈。”自牧随后把作品寄给了几位著名的作家,其中就有杨绛先生。

“现在看来,作为初生牛犊、初出茅庐的在下之举实在有些唐突。”但是让自牧没有想到的是,过了没多久他就收到了杨绛和钱钟书先生的回信:“我记得非常清楚,当时除了充满鼓励和支持的回信之外还有3本书,分别是钱钟书先生的《写在人生边上》,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以及定价仅4角钱的《记钱钟书与〈围城〉》。”

○2016年5月30日,山东聊城大学“思源”志愿者团队举办了缅怀杨绛先生的活动。On May 30, 2016, the “Siyuan” Volunteer Team of Liaocheng University, Shandong, held an activity in memory of Yang Jiang.

杨绛先生曾在《我们仨》中,将对读者来信的回复称为“还债”,这是他们的每日第一事,并乐此不疲。“其实作为大家,杨绛先生很有那种学者的风范和气质的。”20多年来,和杨绛先生的这一段赠书往来一直让自牧满心感动,并成为他继续前进的动力,“旧谚云:是真名士自风流。老辈文人的谦虚往往在于屈尊下就,礼贤下士。”

这同样体现在先生坚持了十余年的一件事。“我是一个人代表3个人,那个时候,我跟钱瑗在钱钟书的病床前商量好,将来我们要是有钱,就捐助一个奖学金,这个奖学金呢,就叫‘好读书’奖学金,不用我们个人的名字。”杨绛生前如此说道。这件事一做就是1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胡真才曾透露,杨绛先生把她和钱钟书的稿费全部捐出,用于建立清华大学“好读书”奖学金,“现已累计超过2000万元,受到资助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多达数百位。”

朋友圈里的“先生”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先生离世,出于敬重缅怀,一些网友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发布了追思信息。这段署名为杨绛的《一百岁感言》的手写体内容,被多人传播,甚至还有媒体节选了相关词句,作为怀念杨绛先生的文章标题。

但很快有质疑声称,这段话并非杨绛先生所作。201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就曾经进行过辟谣。所谓《一百岁感言》,这篇文章的开头几句为,“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是出自《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但后面诸多人生感悟系拼凑而成。

那么,杨绛先生的一百年,是怎样的一百年呢?出生于辛亥革命前夜的她,是文学领域少见的横跨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作家。早在上世纪40年代的上海,她就因话剧《称心如意》一炮而红,后因《弄真成假》《风絮》声名大噪。及至中晚年,她翻译《堂吉诃德》《斐多》,创作《洗澡》《干校六记》《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把国事、家事娓娓道来。其平平淡淡的文字,深深打动了成千上万读者,给人以向上的力量。直至103岁,她还在为《杨绛全集》增添新的作品。胡真才说,“她完全可以享受盛名而不再作为,但她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和对文字的笔耕。”

近年来,每每有文化老人去世,公众都会自发地产生强烈的怀念情绪。这种现象是令人欣慰的,它至少说明了尊重文化和文化人的社会风气没有消失。但是,人们的怀念也蕴含着一句潜台词:像那些被怀念的文化老人一样的人,在当下的时代是否能够继续出现?文化老人给我们的民族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而继承和创造更多精神财富的责任,落到了当代人的肩上。这也是人们怀念杨绛所要表达的最主要的观点。

Centenarian Yang Jiang passed away. For a time, the news about her dominated the headlines of the media.

Born of an honorable family, Yang Jiang not only opened up her own path in literature, but also received envy because of her happy marriage with Qian Zhongshu, a litterateur and historian. Before his death, Mr. Qian Zhongshu once described her as “the most talented woman and the most virtuous wife”.

In recent years, each time an old scholar passed away, the public would spontaneously cherish the memory of the scholar. The phenomenon is gratifying. It at least shows that the social convention of respecting culture has not disappeared. However, it contains some implications: Old scholars left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 to our nation, and the responsibility for inheriting and creating more spiritual wealth falls on the modern people. That is the main viewpoint those who cherish the memory of Yang Jiang want to express.

猜你喜欢
钱钟书杨绛人生
钱钟书清华园养猫
选择
北方人(2021年9期)2021-10-13 12:18:36
选择
北方人(2021年17期)2021-09-15 12:49:56
钱锺书还是钱钟书?
新教育(2018年27期)2019-01-08 02:23:30
人生中的某一天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2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钱钟书的读书笔记
论钱钟书《谈艺录》中引文翻译的创新性
独一无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