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个人的行为能力是与一个人接受礼仪训练的程度息息相关的。职业教育中通过礼仪训练不仅传承了文明又规范了行为,它是基于礼仪知识上的一种“导行”训练,一种以礼仪为抓手的“融行”训练,同样也是达到知行统一的“育行”训练。
【关键词】礼仪训练;导行;融行;育行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154-02
“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是对未来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它是礼仪的四大支柱,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子,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也是学校礼仪训练的具体要求。
一、礼仪教育训练的实施
礼仪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内容之一,我们既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又要践行中华民族的良好礼仪。
(一)做细做实礼仪规范
学校成立了礼仪队,由学院航空服务专业实验班部分学生组成,他们跟校外的师哥师姐们建立联系,在日常生活学习之余交流实践经验,在规范自己礼仪规范的同时,还出席学院的大小活动,给学生树立礼仪典范。另外还在学生中招募了礼仪志愿者,要求为全院师生做礼仪榜样,比如在教师节期间,志愿者们就在学院教工食堂门口迎送教师,食堂内为教师送餐、收餐盘、指引入座。学习礼仪之后,学生自己在学生餐厅做出光盘行动标识,自己把标识贴在每一张餐桌上;在教室的每个灯的开关处,学生志愿者们自己制作成漂亮的节能环保卡片,镶嵌在每一个灯座开关上;在厕所,你会看到来也冲冲,去也冲冲的卡通标识,所以以学生为主体的礼仪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
(二)丰富课程设置
鉴于高职院校中大多数学生礼仪素质较低的现实,首先在学院所有系部都增加了公共基础课程《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所有学生都重温我国优秀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文化传统来传承历史、吸其精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我们学习礼仪的基本。学生的自主活动是礼仪训练的目的,所以礼仪训练离不开活动,活动也是学生进行礼仪训练的空间,它是提升学生礼仪思维能力的真实载体,同样也是礼仪训练的内在动力。学生只有通过日常活动才能践行礼仪规范,最终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因此,在完善课程设置的同时还丰富了学生的日常活动课,日常活动课以学生为主体,学习生活经验、体验工作岗位,以促进他们知情意行相统一。
(三)规范礼仪教育内容与形式
改变以往书本中对礼仪的死板的一些动作讲解,充实礼仪内容,发挥学生的参与式学习模式。学生的礼仪训练内容从学校礼仪、家庭礼仪、校园礼仪到社交礼仪、职场礼仪,全面概括了从一个人的仪容与形象礼仪、涉外和餐饮、娱乐礼仪到社交礼仪、沟通与职场礼仪、科技时代礼仪、商务礼仪,即一个高职生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人所需要的礼仪礼节要求,而对于这些礼仪礼节所要求的具体的站姿、走姿、坐姿、引导、微笑、发型服饰等等则是通过学生自己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引导他们采用头脑风暴法、小组讨论法、提问法、角色扮演、游戏、说唱、人体雕塑、歌舞等形式,在实践中提升自己。
二、礼仪训练教育的结果
经过一定时期礼仪训练,学生的礼仪现状有了明显的改善。再次以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航空服务专业2013级6130301班、2014级6140301班学生,环境设计专业1140303班、1140304班,市场营销5140401班、5140501班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网上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8%的学生认为穿拖鞋进教室既不尊重老师又不文雅;90%的学生能够争取做到礼貌用语、谦和待人;在尊师重教方面,有95%的学生选择不论何时何地见到老师时都应上前打招呼;在餐厅打饭时有91%的学生认为应该说声“谢谢”;在坐人工售票公交车时,89%的人主动交钱买票,有故意逃票经历的占1%;在调查出勤情况中偶尔旷课、迟到的占3%,从来没有旷课、迟到的85%;“不带食物进教室”的学生占94%,过马路闯红灯,选择从未闯过的占12%,偶尔闯一次的占30%,经常闯红灯的占8%;同学之间比名牌、比阔气,盲目追求潮流占9%。礼仪训练前后对比,结果如下图:
三、礼仪训练教育与行为自律
礼仪训练的比较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行为能力是与一个人接受礼仪训练的程度息息相关的,换句话说行为就是礼仪训练的结果。职业教育中通过礼仪训练不仅传承了文明又规范了高职生的行为,它是基于礼仪知识上的一种“导行”训练;也是一种以礼仪为抓手的“融行”训练,同样也是达到知行统一的“育行”训练。
(一)“导行”训练
“导”就是用良好的礼仪引导与疏导,“行”是学生的行为,它是礼仪训练的目的。高职院校的礼仪训练教育不是一种简单的礼仪知识条条框框的讲解,而是建立在礼仪知识基础上,提升学生行为的实效训练与教育,高职生不同于初高中学生,他们都已经成年,对于自己的就业职位与方向都有了自己的判断与决定,他的行为将部分决定自己未来的生活。在人才招聘会现场,一个坐没坐相,站没站相,走没走相,没礼貌,不讲究卫生的应聘者,无论何时他都不会面试成功的。当一个人处在一个情境中,他首先是去判断,根据所处状况和自己的位置去决定自己的行为,从而才有了遇事后不同的个人行为,这完全是行为和意识自主性的体现。一个人接受了良好的礼仪训练,那么他基本的站、立、走、说话用语、语音语调都能显示出来,甚至一个人的个人卫生,衣着服饰都是自我形象素质的体现。当你看到一个人对于长辈或晚辈,微笑着打招呼,挥手与人告别,侧身避让对方,主动道歉,谦和礼让等等行为,你会不自觉的竖起大拇指,这种端庄的行为,并不是背着条条框框去做的动作,它完全是一种在礼仪知识基础上引导自主行为动作的过程,因此礼仪训练就是一种导行训练。
(二)“融行”训练
学校的礼仪训练不是一种比较细微末节的或表面形式的礼仪训练,而是一种以礼仪为抓手的行为训练,礼仪训练和行为训练是融合的,因此礼仪训练又是一种“融行”训练。从单一角度上讲,职业院校的礼仪训练实际就是行为训练,礼仪就是行为的准则,行为就是礼仪的反映。总结学校的礼仪训练内容,从仪容与形象礼仪、涉外和餐饮、娱乐礼仪到社交礼仪、沟通与职场礼仪、科技时代礼仪、商务礼仪,贯穿始终的原则就是诚信、友善、尊重与秩序,他们是礼仪训练的基本原则,也是个人行为的基本准则。
1.诚信
诚信是指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真实可信。“人无信不立”,诚信是生命的动力,是生命的源泉,千百年来,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的行为规范。诚信是行为的基础,是人与人交往的前提条件。所以一个人首先就要做一个真实守信的人,之后才能做一个有用的人。如果一个人有了诚信,他的行为自律也便有了基础,因此学生的行为自律不论学校礼仪、家庭礼仪、校园礼仪还是社交礼仪、职场礼仪都是从诚信开始的。
2.友善
“友”的意思是友好,一个人要表现友好,这是对他的行为要求;“善”就是心地善良,心存善意,这是礼仪基本的心理要求。如果一个人的外在行为离开了基本的内心要求,那只能是违心伪善,而如果只强调内心的善意而淡化外在的行为,又会产生误解,所以友善要求是礼仪与行为的统一。换句话说,友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礼仪准则之一,也是人的一种行为表现。
3.尊重
是否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礼仪的外在表现,也反映一个人的礼仪文化修养的程度。在我们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中,经常会见到不尊重他人的事情发生:恶意损坏别人的劳动成果,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任意打断别人的话,跟对方交流时东张西望,讲话粗鲁野蛮等等,这些都是不尊重他人的行为表现。而礼仪就是要求用平和的心态尊重周围的每一个人,用我们发自内心的自然的行动去对待每一个人,因此尊重是礼仪教育的基础,行为是尊重的归宿。
4.秩序
秩序最直接的理解就是遵守秩序,不论在公开场合还是在秘密环境中都要以礼相让,先人后己。如果大家都不注重礼仪与秩序,整个社会将会陷于混乱,也就没有公平公正。而礼仪就是让我们做到礼让与迁就,遵守公共秩序,维护社会环境,因此秩序就是社会交往过程中人们稳定的行为模式、结构和状态。
(三)“育行”训练
知行统一是礼仪训练的最终目的。“知”就是知识,“行”就是行为实践,运用所知道的知识去指导行为实践,就是“知行”,“知”为“行”提供基础,“行”为“知”体现价值。有“知”无“行”,徒有其表,无“知”而“行”,必将大败,所以先“知”而后“行”,以“知”指引“行”。礼仪训练就是要求在传授基本的礼仪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的行为实践,使学生不论在学习、生活、家庭、社会、职场,都言行一致,知行统一。所以礼仪训练自始至终又是一种“育行”训练。
四、结束语
总之,礼仪训练在教学和实践中承载了提升学生自律行为的载体,它在增强学生的礼仪素养的同时提升了高职生的自觉行为,让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更符合社会市场的需求,为现代高职的教育理论再次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严薇.现代学校礼仪教育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
[2]王景平.礼仪课程教学中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2).
[3]农世山.礼仪教育的实用性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4]刘凤奇,侯召军,李静.浅论高职院校开展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及有效途径[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
作者简介:
杨振秋(1976-),女,河北秦皇岛人,教育硕士学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从事英语教学与职业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14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职业核心能力与学生素养提升实证研究”课题最终成果,项目名称:礼仪训练与行为自律实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