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在平
毛泽东在回忆早年生活时曾说:“很多富家的同学看不起我,因为我平常总穿着破旧的衣服,不过,在他们中我也有朋友,有两个和我特别情投意合。其中一个现在已成为作家,住在苏联。”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领袖,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终其一生,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特别浓厚的兴趣,并与很多作家保持密切联系,留下不少动人的佳话。他早年与曾任自己助手的茅盾及同窗萧三的交往犹令人称道。
与茅盾:“你去当这面旗帜”
提起茅盾(原名沈雁冰),大家都知道他是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著名作家,很多人却不知道其早年即投身于革命活动,1921年在上海先后参加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共产党,是党的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并曾积极参加党的筹备工作和早期工作。正是在此期间,他和毛泽东相识,并结下了诚挚的友谊。
毛泽东的得力助手
毛泽东和茅盾初识是在1923年夏天,那时茅盾是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江浙)委员会执行委员、国民运动委员会委员长。8月5日,在上海地方兼区执委会第六次会议上,他第一次见到中共中央委员毛泽东。毛泽东爽朗地说:“我是《小说月报》的老读者,对你的大名,我也是久仰呀!”1926年1月19日,国共两党合作的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闭幕。正准备回上海的茅盾,被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派人把他找了去,对他说:“沈雁冰同志,你和恽代英同志都得留在广州工作。你到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担任秘书。‘中宣部部长由汪精卫兼,他是国民党政府主席,忙不过来。现由毛泽东同志代理部长,你受他的领导。”尽管事出突然,但能为毛泽东做助手,茅盾感到十分高兴。毛泽东住在东山庙前西街38号,这是一幢简陋的中式楼房。他一见到茅盾,就伸出一双大手说:“老朋友,欢迎你!”一番寒暄后,毛泽东说:“我这些天正忙着筹备第六期农民运动讲习所,不能天天到宣传部办公。还有,《政治周报》过去是我自己编,开慧当助手;现在可要交给你编了,开慧还要帮我做别的事。”茅盾在处理好宣传部日常事务的同时,还要编稿、撰写政论,到学校讲演,工作很是繁忙。过了一段时间,毛泽东要秘密前往湘粤边界的韶关视察农民运动,宣传部的部务由茅盾代理。
不久,蒋介石策划制造了反共的“中山舰事件”,上海的党组织让茅盾回沪。茅盾把这件事告诉了毛泽东。毛泽东说:“看来汪精卫要下台了,我这代理宣传部长也不用再代理了。”离开广州的那天上午,茅盾依依不舍地向毛泽东告别。两人虽只相处三个月,但在工作中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相逢在延安
1940年5月26日矛盾抵达延安,安顿好后,就到杨家岭看望毛泽东。自1926年广州分手,他们已有14年未见面了,老友重逢,分外高兴。开怀叙旧,毛泽东依然平易近人,谈笑风生,丝毫没有因为当了党的领袖而有什么改变。6月初的一天,毛泽东登门探望茅盾,并将一本《新民主主义论》送给他:“刚刚出版。您是大作家、评论家,请你看后多多批评啊!”毛泽东兴致勃勃地与茅盾大谈中国古典文学,并对《红楼梦》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令从事文学批评和创作的茅盾惊叹不已,自愧不如。9月下旬的一天,张闻天来到桥儿沟茅盾住的窑洞,递给他一封周恩来从重庆打来的电报,电文大意是:郭沫若等人已退出第三厅,政治部另外组织了一个文化工作委员会,仍由郭主持。为了加强国统区文化战线的力量,希望茅盾能来重庆,担任文化工作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为了全力以赴地投入抗战工作,茅盾决定把两个孩子留在延安。临行前,他向毛泽东辞行。他对毛泽东说:“我把两个孩子都交给了党,请党来教育他们吧。”毛泽东风趣地说:“这很好嘛。你现在把两个包袱扔在这里,可以轻装上阵了。”
第一任文化部长
1949年7月下旬,新成立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协会(茅盾任主席)决定创办《人民文学》月刊,筹办期间,茅盾曾请毛泽东为杂志书写刊名并题词。不久,毛泽东给茅盾写了一封回信:“雁冰兄:示悉。写了一句话,作为题词,未知可用否?封面宜由兄写,或请沫若兄写,不宜要我写。”
展开信中附来的一张宣纸,上面写着:“希望有更多好作品出世 毛泽东”。茅盾给周扬看时说:“主席这个题词,语重心长,我们的担子不轻啊!”他没料到,更重的担子将要放在他的肩上。当周恩来被选为政务院总理后,找茅盾谈话,请他出任文化部长。茅跟周很熟悉,便坦率地表示:“我不想当部长,只希望继续从事创作。”过了一天,周恩来派人把茅盾接到中南海丰泽园的颐年堂。茅盾看到毛泽东和周恩来已在等候,毛泽东微笑着说:“我跟恩来商量过了,还是要请你出任文化部长。雁冰,你是中外知名的大作家,这第一任文化部长,非你莫属啊!”从此,茅盾挑起了新中国文化部门领导的重担。
与萧三:同学少年,情投意合
毛泽东与萧三(原名萧子暲)是同乡、同学,两人从少年时代起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毛泽东在回忆早年生活时曾说:“很多富家的同学看不起我,因为我平常总穿着破旧的衣服,不过,在他们中我也有朋友,有两个和我特别情投意合。其中一个现在已成为作家,住在苏联。”这个人就是萧三。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萧三1896年生于湖南湘乡县农村,比毛泽东小三岁,是与毛泽东住得最近的“老乡”。他四岁即开始发蒙,与兄长们在家馆就读,1907年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这所小学远近闻名,邻县的毛泽东是以外祖父的家(湘乡)为籍贯,才考入这所小学的。他入校是在1909年,比萧三晚两年。东山学堂的作文老师贺楠纲先生先前十分喜爱萧三,及至毛泽东入校,又特别喜爱起毛泽东来。他有次对毛泽东的作文赞赏不已,特送了一套布面丝绒装订的《了凡纲鉴》给毛泽东。先生送礼给学生,在当时引起极大的轰动。萧三与毛泽东很快成为好友。1918年6月,毛泽东以优异的成绩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这时,他收到了一封北京的来信。信是蔡和森写的,说经杨昌济教授(已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介绍,湖南学生赴法勤工俭学之事颇有可为,希望大家来京群策群力,将留法运动发展起来。消息传来,湖南学生奔走相告,各自筹措旅费。8月中旬,毛泽东带着25位志气相投的同学从长沙启程,先步行到江边,再顺着长江乘船到武汉,然后从武汉搭上赴京的火车。萧三是25位准备赴法留学的同学之一。而毛泽东根本无出国的打算,他想多了解国情,以便将来投身到改造中国的大潮中。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毛泽东此时已回到湖南,创办了有名的《湘江评论》。在京学习的萧三也不时地把文章寄回来,以“子暲”的笔名发表。
为毛泽东立传
1939年5月,萧三从苏联回到革命圣地延安。他见到了阔别19年的老朋友毛泽东。作为党的领袖,此时的毛泽东正运筹帷幄,指挥着中国的抗日战争。萧三成了毛泽东家里的座上宾。萧三在苏联时,为了向苏联人民介绍中国人民的伟大导师毛泽东,曾撰写了《毛泽东传略》,如今来到了毛泽东身边,条件更便利了,于是又萌发了为毛泽东写传记的想法。毛泽东得知后若有所思地说:“……你要研究些历史事实写出一部小说来,拿一个人做引线,那是很有味的。不过,斯诺花了我四个夜晚,以后我再不愿意谈自己的什么了……”最后却又爽快地说,“等我休息的时候同你谈。”从这以后,为写好毛泽东传,萧三经常到毛泽东住处征求意见,核对事实。毛泽东也很配合,每当散步时,都让警卫员叫上萧三一起去,趁闲聊的时候,回忆一下过去的时光,也回答萧三提出的一些问题。与毛泽东无拘无束的闲谈,使萧三获取了许多常人不知道的关于毛泽东的重要史料。
194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50岁生日,此前,萧三将《毛泽东传》初稿送任弼时审阅并转呈毛泽东,想作为祝寿的礼物。过了一星期,任弼时回复:“毛泽东坚决不同意为他祝寿。”“我把稿子送去请主席看时,主席说,‘我要是看了,就不能出版了……”后来,萧三又亲自去同毛泽东谈了他对出版《毛泽东传》的意见,毛泽东劝萧三暂时不要出版他的传记,等以后再出版。
1946年至1947年,华北解放区出版的《时代青年》发表了萧三的《毛泽东同志的儿童时代》和《毛泽东同志的青年时代》两篇文章。1949年春,萧三把这两篇文章合写成《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于是年8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后,萧三主持我国的国际文化交流工作,曾任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委员等职。1983年2月4日,他因病在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