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江勇,贺 妍,魏钰烨,韦仕川
(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
基于RMCP模式旅游小镇建构的理论分析及案例研究
罗江勇,贺 妍,魏钰烨,韦仕川*
(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
旅游小镇是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发展方向,是区域旅游城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实地考察、走访调查、文献查阅等多种途径,结合RMCP模式对中原镇的资源本底从旅游资源、旅游市场、竞争与合作以及旅游吸引物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据此提出了中原镇“以南洋风情为主,热作风光为辅”的旅游意象塑造整体方案,具体包括人文情怀浓郁的镇墟主干道为核心,打造南洋风情观光区;两翼分别为热作风情体验区、嬉游养生度假区、游人集散中心和文化创意休闲区。
城镇建设;旅游小镇;RMCP模式;建构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城镇化和旅游业的崛起刺激了全球城镇旅游的崛起,城镇旅游越来越显示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在我国经济实现30年高速增长的背景之下,居民的旅游需求也越来越旺盛。结合当下,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用新型城镇化战略解决农村问题,新型城镇化是深度的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化模式和路径的“转型”和“升级”[1]。全国各地开始纷纷将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旅游小镇”也成为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重要发展方向,成了一种新经济发展的动力产业。
旅游小镇指通过挖掘、整合旅游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以食、住、行、游、购、娱为主要职能的城镇。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国外早期在20世纪70年代将城市当作现代旅游的支撑点[2],小城镇旅游研究主要依附于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随后,国外城市旅游逐步向城镇旅游扩散,城镇旅游才慢慢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城镇收入的有效手段[3]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动力所在[4]。
与国外研究不同的是,中国的城镇旅游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起步时就有很多学者明确提出了旅游开发型城镇、风景旅游型城镇等概念[5~7],城镇化与旅游发展这两条经济线索使得我国的城镇旅游兴起和体系的形成速度超出国外。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是旅游开发与区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全面结合,并在产业上趋于融合,形成旅游产业导向下泛旅游产业聚合的区域经济与城镇化综合开发模式[8]。但中国城镇旅游研究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大致归纳有传统产业不忍割爱、小城镇建设缺乏特色、旅游接待水平低、农业与旅游脱节等[9]。未来在进一步对旅游小镇综合效益进行研究的同时,需要注重旅游小镇规划发展的理论探讨,并强调忽视理论的可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在研究学者的参与度上,可以多转换视角,变换身份,从不同角度来探索旅游小镇的未来走向。同时还可以运用一些成熟的模型对国内旅游小镇进行定量研究,使结果更具科学性与实用性,以期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基于RMCP模式的旅游小镇建构”理论模型的目的是为了将旅游意象维度塑造和旅游吸引物建构的最优具现化,提高规划过程的正确性和权变性,实现旅游小镇要素的最优配置和乘数效应,使得生态文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五位一体”和资源清单、旅游产品、主题市场等利益共同体间得到最优整合。在构建理论模型的过程中,我们摒弃了传统的划分依据,将旅游小镇定义为“要素集聚的综合体”和“维度开发的博弈体”。在对要素进行有序、主题的清单化时,借助空间技术手段,进行旅游小镇建构的要素整合和旅游吸引物的塑造,赋予各要素活力与具现,实现旅游市场供需双方的动态均衡和对旅游小镇的主题定位、旅游产品、市场开发、城乡结构、景观设计、空间深度等的价值;“基于RMCP模式的旅游小镇建构”理论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目标权变”理论的机理,有助于实现小镇的社会、经济、环境三要素有序统一,永续发展。
综上所述,形成“基于RMCP模式的旅游小镇建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RMCP模型是在对传统RMP模式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将竞争与合作(competition-cooperation)变量纳入到分析框架中形成的。RMCP模型的基本分析思路是:在客观认识可利用的资源和科学分析旅游市场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构建“旅游吸引物”,策划和提炼出该区域的主题定位和开发方向,通过合理的功能分区和科学的项目与产品筛选与建设,从而形成具有较强市场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体系[10]。具体来看,R性分析(resources analysis)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禀赋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基础、地理区位条件和空间结构等。M性分析(market analysis)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市场现状规模、旅游市场结构、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及市场风险等。C性分析(competition-cooperation analysis)的主要内容包括:竞争者范围界定、市场竞争结构、市场合作模式等。P性分析(product analysis)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吸引物塑造。
图1 基于RMCP模式旅游小镇建构的理论分析框架Fig.1 A theory analysis framework about building a tourist town based RMCP Pattern
2.1 研究区域概况
中原镇是琼海市的南大门、博鳌亚洲论坛的窗口、著名的华侨之乡(图2)。围绕“田园城市,幸福琼海”的发展战略,利用223国道、东线高速、东环高铁、博鳌机场在中原镇内形成的四位一体立体交通,中原镇以南洋风情为发展方向,发挥博鳌的辐射作用,挖掘立体交通枢纽区位优势,调整产业布局。2010年,该镇实现GDP 9.3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5147元,财政总收入916万元。中原镇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势区位。镇上密布从南洋引种的特色藤萝雨树。它东临风光秀丽的万泉河,西依巍峨壮观的白石岭,北与琼海市政府所在地嘉积镇接壤。基于此,中原镇以全力打造具有“南洋风情小镇”为基本定位,建设以旅游为主交通商贸发达的经济强镇为目标。
2.2 R性分析
旅游引导下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就是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11],统筹规划、保护和利用城乡空间特色优势资源[12]。从区位上看,中原镇是海南东部黄金旅游线路上的重要节点,是琼海市通往南部各乡镇的重要枢纽,处于各重点区镇的围合中心,发挥四位一体的立体交通优势。从开发条件上看,中原镇经济发展居同级行政单位前列;且当地政府大力招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小镇的开发打下基础。从旅游资源禀赋上看,中原镇拥有十分丰富的热作景观和农田风光。人文旅游资源方面,中原镇素有“华侨之乡”之称,形成独特且浓郁的南洋文化氛围。
图2 中原镇在海南省中的位置Fig.2 The location of Zhongyuanzhen in Hainan Province
通过R性分析可以看出,就开发休闲游、体验游而言,中原镇的旅游资源具备较强的吸引力。加上中原镇优越的区位条件、便捷的交通以及博鳌的地缘效应和琼海市风情小镇的开发策略,令中原镇的开发潜力巨大。
2.3 M性分析
依托境内的立体交通优势,中原镇积累了一定的知名度。包括一定数量的来自长三角、珠三角的游客。同时,中原镇作为著名的侨乡,有极为广阔的华侨探亲旅游市场亟待开辟。
笔者对海南省客源市场进行了整理归纳,得出中原镇的目标市场,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目标市场分析Table1 Analysis on target market
近年来,到博鳌小镇观光旅游的海内外游客每年都突破200万人次,2011年实现300万人次的突破。参照此,笔者运用比例预测法和趋势预测法对未来中原镇游客规模进行预测。随着中原镇旅游风情小镇的进一步建设和营销推广,预计2015年,中原镇年接待游客数量可达到250万,近期游客年增长率可以达到30%。
2.4 C性分析
中原镇的旅游发展项目属于依托特定的区位优势或资源优势,创新性打造的、具有相应主题的旅游项目。这与位于同一区域的万泉水乡风情小镇、潭门渔家小镇等旅游风情小镇属于同一类型,存在竞争关系,但是中原镇独特的南洋风情和广布的热作风光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和竞争优势。且在琼海市市域范围内,潭门等旅游风情小镇的成功打造能够为中原镇的规划、开发提供借鉴。与中原镇相距10km的博鳌镇作为国际会议组织——博鳌亚洲论坛永久性会址所在地,在国内外具有知名度。中原镇主打休闲、度假游,以此支撑博鳌旅游的发展,可在旅游产品上与博鳌形成互补;其次可以吸引游客,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
因此,本项目在开发建设以及运营管理中,除了要与时俱进,维持旅游吸引物符合不断变化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和理想的动态特点,不断凸显自身主题和特色以树立明显的差异化特征之外;还需要转变与其他旅游目的地的关系,从零和博弈走向非零和博弈,进行有机合作,在琼海市内打造黄金旅游路线,联动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2.5 P性分析
分析旅游市场中的导向性因子,结合客观的对于主题旅游小镇建设的认知:想要在竞争合作市场中立足,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吸引物至关重要。借鉴国内外学者对于旅游吸引物的研究,旅游吸引物是对公众开放的永久设施,以用于娱乐、兴趣或教育等目的,这些永久设施可以是人造的或是自然的[13]。大致可分为自然吸引物、历史吸引物、文化吸引物以及人造吸引物[14]。
根据中原镇的R性分析,广布的热作景观和农田风光可作为主要的自然吸引物,能为人提供舒适的自然环境享受。将M、C性总结得出:独特的南洋风情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南洋—本土”文化成为中原镇主要的历史文化吸引物。而最为重要的人造吸引物应囊括中原镇因地制宜的政策、空间结构规划、组织管理和具体建筑、基础设施等。综合分析得出,中原镇旅游发展应建设以“旅游吸引物”为核心的旅游小镇集聚体。如表2所示。
表2 旅游吸引物Table2 Tourism attractions
依据上文RMCP综合分析的结果,将中原镇未来的功能定位为集商业、文化、交通、旅游为一体的原生态南洋风情特色小镇[15]。以“商业+休闲+旅游地产”的开发模式进行打造。将各功能区按组团状设置。以人文情怀浓郁的镇墟主干道为核心,打造南洋风情观光区;两翼分别为热作风情体验区、嬉游养生度假区、游人集散中心和文化创意休闲区(图3(a))。
南洋风情观光区以小镇主干道为基础,沿街设立,以商业街形式呈现,汇集当地特色美食、民俗客栈、土特产店等。在建筑景观上,结合街道两侧独特的藤萝雨树奇景,引南洋元素入画,强调立面和内部装饰。
主轴右翼重点打造“南洋驿站”游人集散中心。以现有的博鳌站为基础,建设交通枢纽,形成人流集散。辅以停车、接待、咨询、餐饮、购物等多种功能,形成提供综合服务的交通功能区块。主轴右翼北部规划有热作风情体验区,提供不同于传统景区体验的休闲娱乐活动,。在具体建设上,以居民点为基础,开展高品质的主题农家乐,策划采摘游、耕种游等多种项目,丰富游客的农耕体验。右翼还规划有嬉游养生度假区,即依托于区位及生态环境优势所打造的商业地产、度假地产,构建成体系的休闲服务空间。
主轴左侧是文化创意休闲区。设置有青年旅社、南洋风情酒吧、画廊等为年轻游客群体及文化爱好者所青睐的设施场所。强调中原镇的文脉传承与创新。
在对中原镇进行实地走访以及分区规划后,择选6处重要节点进行改造,分别是小镇入口、南洋风情民俗、交通驿站、特色旅舍、休闲农业、南洋广场(图3(b))。小镇入口将打造一个富有南洋特色的地标建筑物或牌坊,与小镇整体风貌相呼应。中原镇已基本完成对沿街店铺的立面改造,但缺少对南洋文化的展示,规划建造主题展览馆,介绍风情民俗,设立开放式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展示场所。建立南洋特色的交通驿站,集换乘、停车、接待、咨询、餐饮、购物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打造以南洋风情或农家特色为主题的特色旅舍、客栈,完善小镇休闲服务空间建构。
图3 小镇功能布局思路(a)与重要节点改造建议(b)Fig.3 Layout concepts of the small town's functions (a) and the improvements of the small town's signifcant nodes (b)
随着中原镇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规划转变部分传统的农业生产为更高效的休闲农业,把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并衍生出新的产业链。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化利用,为农民创收。具体包括餐饮住宿、农艺体验、热作观光等;规划建设可驻足、可体验的南洋风情主题广场,依托藤萝雨树景观,增设其他景观意象,凸显当地的原生态环境和文化氛围。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旅游小镇成为了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重要发展方向。2005年,海南城乡规划建设领导小组首次提出了“海南特色旅游小镇”建设,把小城镇建设与旅游产业相结合,以期探索一条城乡统筹发展新路子。作为定位于旅游小镇的中原镇,其建构主题的确定和功能的定位是必须要明确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大的社会背景视角切入,提出RMCP模式旅游小镇建构的理论。结合相关资料背景,通过评估、分析得出中原镇存在的功能不完善、立面改革局限等问题,提出以“四位一体”交通的地缘优势和枢纽优势“两优”进行综合性枢纽开发;以“南洋风情为主,热作风光为辅”全方位塑造旅游吸引物的建构方案,并具体从小镇功能布局重构和小镇重要节点改造进行了阐述。
References)
[1] 杜栋,王蕾. 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管理机制——规划评价[J]. 上海国土资源,2015,36(3):9-11,16. Du D, Wang L. Planning evaluation: management of new urban development under the new normal[J]. Shanghai Land & Resources, 2015,36(3):9-11,16.
[2] 俞晟. 城市旅游与城市游憩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5. Yu. Tourism and recreation of city[M]. Shanghai: Eastern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03:15.
[3] Reichel A, Lowengart O, Milman A. Rural tourism in Israel: Service quality and orientation[J]. Tourism Management, 1999,21(8):58-62.
[4] 傅德荣. 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趋势[EB/OL]. http://all. zcom.com/mag2/shehuikexue/jingji/29624 /200607/14002199. 2010-04-20. Fu D R. The situation and trends of external rural tourism[EB/ OL]. http://all.zcom.com/mag2/shehuikexue/jingji/29624 /200607/14002199/2010-04-20.
[5] 秦学. 中国城市旅游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人文地理,2001,16 (2):73-78. Qin X.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urban tourism study in China[J]. Human Geography, 2001,16(2):73-78.
[6] 张海翔,袁国友. 云南民族地区小城镇发展模式的实证分析[J].思想战线,2000,26(5):21-24. Zhang H X, Yuan G Y. A practical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al patterns of small towns in ethnic regions of Yunnan[J]. The Ideological Front, 2000,26(5):21-24.
[7] 周志田,王海燕,杨多贵. 中国适宜人居城市研究与评价[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1):90-95. Zhou Z T, Wang H Y, Yang D G. Study and evaluation on loadgeable cities in China[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4,14(1):90-95.
[8] 韦仕川,杨杨,林肇宏,等. 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海南省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J]. 上海国土资源,2014,35(1):14-18,26. Wei S C, Yang Y, Lin Z H, et al. A model of the new style of urbanization for Hainan province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island construction[J]. Shanghai Land & Resources, 2014,35(1):14-18,26.
[9] 董峰. 旅游型小城镇可持续发展[J]. 小城镇建设,2000,(11):35-37. Dong 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own[J].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 2000,(11):35-37.
[10] 罗辉. 基于修正RMP模式的旅游小镇主题策划——以云南省玉溪市高古楼文化旅游小镇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1): 19278-19280. Luo H. The theme-planning of tourist town based on the revised RMP pattern[J].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1, (31):19278-19280.
[11] 朱蕾. 生态旅游区土地生态承载力变化分析[J]. 上海国土资源, 2011,32(3):67-70. Zhu L. Change analyze of l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in ecological tourist area[J]. Shanghai Land & Resources, 2011,32(3):67-70.
[12] 魏小安. 旅游城市与城市旅游—另一种眼光看城市[J]. 旅游学刊,2001,(6):8-12. Wei X A. Tourist cities and urban tourism: Viewing a city from another angle[J]. Tourism Tribune, 2001,(6):8-12.
[13] Stevens T R. Visitor attractions their management and contribution to tourism[C]//Cooper C P(Ed). Progress in tourism, recreation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Vol.3). London and New York. Belhaven Press, 1991: 106-113.
[14] Abdulla M T. Image of tourism attractions in Kuwait[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6,34(4):76-80.
[15] 曹威威,张德生. 海南特色小城镇建设路径研究——以儋州白马井镇为例[J]. 上海国土资源,2015,36(3):27-30,38. Cao W W, Zhang D S.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Hainan province: A case study of Danzhou Baimajing[J]. Shanghai Land & Resources, 2015,36(3):27-30,38.
An analysis and case study of building a tourist town on the RMCP pattern
LUO Jiang-Yong, HE Yan, WEI Yu-Ye, WEI Shi-Chuan
(School of Politics & Public Administration, Hainan University, Hainan Haikou 570228, China)
Tourist towns are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 China's new urbanization path and one of the focuses of regional tourism urbanization research. Using the RMCP (Resources, Market, Competition-Cooperation, Product) pattern, this study looks into Zhongyuanzhen's basic resources from four aspects: tourism resource, tourism markets,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and tourism products. This was accomplished through feld study, interviews and consulting the literature. Meanwhile, put forward an overall plan that is mainly focused on the Nanyang style supplemented by tropical sceneries in order to shape tourism image. Concretely, it includes a Nanyang-style sightseeing district on the exotic main road, a tropical scenery experience area, a health tourism resort area, a visitor center, and a cultural creativity area.
town construction; tourist town; the RMCP pattern; build
F291
A
2095-1329(2016)04-0053-04
10.3969/j.issn.2095-1329.2016.04.014
2016-04-01
2016-07-15
罗江勇(1993-),男,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管理与城镇化.
电子邮箱: 946795671@qq.com
联系电话: 0898-66276763
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海南省旅游型城镇化研究”(20154187)
*通讯作者: 韦仕川(博士/副教授): fsws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