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潺潺 张海
先锋精神映潼城——重庆市潼南区党建电视栏目《潼城先锋》时代特色纪实
◎刘潺潺张海
潼南新貌
专栏名片
党建电视栏目《潼城先锋》由重庆市潼南区委组织部和潼南区广播电视台联合开办,始创于2014 年1月。该栏目每周四晚7:30在潼南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一期,每期二十五分钟左右,并于每周五上午9:00重播,现已制作播出98期。
潼川府之南,涪江水两岸,重庆市潼南区在历史的传承与发展中铸就了不怕死的“闇公精神”、不怕苦的“三块石精神”和不怕累的“拉船精神”。这些催人奋进的时代精神也激励着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服务的党建工作勤于摸索、勇于实践,打造出潼南党员教育工作的新品牌。2014年1月,潼南电视台综合频道推出了潼南区首档党建电视栏目《潼城先锋》。栏目自创建以来,始终紧跟时代潮流,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区委组织部部署的各项任务,而且积极发挥新时代下的媒体传播优势,不断刷新着潼南党员教育工作的成绩单。
“走近群众一线,凝聚先进精神。”栏目取名为《潼城先锋》,不仅是要宣传一批先进代表人物,树立先进典型,更是以“先锋”作为自身的定位与追求——争立新媒体时代的潮头。
思想导向高。《潼城先锋》栏目由潼南区委组织部主办,部领导直接对栏目进行指导把关;由潼南区党员电化教育中心承办,负责选题、策划、拍摄、制作;潼南区广播电视台负责安排栏目的播出时间与信号传输。栏目紧紧围绕党建工作大局,密切配合区委组织部各项中心工作,成为联结党员干部群众与党建工作的“直通车”。特别是拍摄制作的“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争先进、比贡献从我做起”等系列专题报道,用生动的镜头语言占领思想高地,将基层党组织的先锋堡垒作用、基层党员的先进模范形象真实地展现出来。
制作机制精。在人才配备方面,区党员电化教育中心派出两名干部专门负责栏目的策划、编辑和制作,区电视台派出两名编辑记者为栏目提供技术指导和制作支持,并由电视台指定专业主持人现场出镜,确保人才素质高、制作水平精。在运作机制方面,坚持“联审制”,即由区委组织部领导和区电视台总编室主任联合组成审片小组,负责每一期节目的审签工作,采取一票否决制,由小组成员一人一票评审节目,严把节目的播出关口。在经费保障方面,区财政、区管党费每年共同提供七万元的经费保障,作为栏目的日常运行开支。另外,由区党员电化教育专项经费提供硬件设施的更新维护费用。人才、机制、经费三方面的配强、配精,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确保了栏目运行不存在“短板”。
硬件设备尖。自栏目创建以来,区党员电化教育中心就不断更新升级栏目的硬件设备。在前期录制设备上,室外录制设备小而精,配备sony小高清摄像机三台,航拍飞行器一台,佳能5D2、7D单反相机各一台;室内一百平米演播厅专业配置冷、热光灯,调光台,调音台,高、标清摄录一体机三台,高、标清切换台一台,小型摇臂一架,提词器一台等,能独立完成室内节目的录制工作。在后期编辑硬件上,区党员电化教育中心单独划出了一间二十平米的编辑室,配备Eduis、AdobePremiere等多种非线性编辑系统,以及AdobeAfter Effects后期包装系统。在不断更新硬件设备的同时,区党员电化教育中心每年都会选派制作人员到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参加专业培训,确保人员业务水平同步跟进硬件技术要求。
在自媒体时代下,发声主体多元化。如何把握受众心理、迎合受众口味,是提升党员电化教育学习效果、适应新时代下受众收视习惯的关键。《潼城先锋》栏目秉承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服务宗旨,主动调整制作思路,运用新时代下的群众语言,让栏目更贴近群众、更贴近生活、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
细节化的镜头语言。在节目的拍摄过程中,注重运用凸显细节的镜头来体现画面张力,向观众传递重点信息、渲染特殊情感。如2014 年6月拍摄的《杨方第:32年潜心做好农村工作》一片中,从一开始镜头就抓住了主人公杨方第平常所用的破旧的背包、随身携带的泛黄的记事本等细节,刻画出一个勤勉务实的农村干部形象。接着在拍摄开展院坝会的那组镜头中,通过捕捉农民群众直抒己见、热烈讨论的动作表情,体现出杨方第与群众之间亲密互动的良好干群关系。栏目用这些鲜活的镜头语言代替了刻板的文字旁白,激发了观众的收看兴趣,使信息接收由被动变为主动。
真实的背景依托。作为一档党员教育电视栏目,为了让宣传报道的典型更有说服力、更具示范带动作用,栏目将人物和素材的选取锁定于群众身边的真人真事,规避高大上的人物刻画套路,让观众感到先进就在身边,而且可学可追。比如,在《敬业奉献道德模范杨锋》这一期节目的拍摄中,将拍摄背景选在了杨锋坚守了四十年的小学校园里,采访的对象除了杨锋本人以外,就是每天相伴在他身边的孩子和同事。镜头中的故事背景富于生活气息,人物情感流露自然,这种真实的场景和情感氛围深深感染了观众,因而赢得了群众的好口碑。
淳朴的讲述方式。栏目在纪事上尽量减少文学化的语言渲染和煽情的主持旁白,而是尽量用被采访者的口头讲述来叙述故事,让故事在平实的语态中娓娓道来。在《孝感乡里的好媳妇——杨中英》这一期节目中,将讲述故事的任务交给了杨中英本人及她的婆婆、丈夫、邻居街坊,主持人几乎没有参与到对故事主体的讲述中,而是用简单的串场带领观众去挖掘故事真相,梳理故事脉络。栏目正是靠着这样一种低语态,才收获了大批忠实观众,成为收视“常青树”。
《潼城先锋》节目
在全媒体传播时代,观众收看电视节目的地点不再局限于家中,收看习惯也由固定时间段变为碎片化收看。《潼城先锋》融合全媒体时代下的多种传播载体,搭建起一个渠道多、速度快、范围广的节目传播“网”,刷新了传统电视的传播理念,也创造了潼南区前所未有的节目收视纪录。与此同时,多种媒体的优势互补,更为栏目与观众互动提供了便利途径,提升了作为一档党建栏目服务群众的功能。
传播平台多、快、广。《潼城先锋》除了每周四晚七点三十分在潼南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外,还在潼南网、潼视网专门设立了一个点播专栏,观众不仅可以点播当天播出的节目,还可以搜索到往期播出的节目。在掌上移动设备方面,通过微信公众号“潼南微发布”和“潼南广电网络”实时推送《潼城先锋》的最新节目,让群众的收看方式丰富起来,收看地点灵活起来。此外,潼南区行政中心广场的固定LED大屏以及流动文化宣传车还对节目进行滚动播放,推动了节目的广泛传播和收看。
观众互动多、快、广。《潼城先锋》结合“两微”——微博与微信的实时性,设立了“留言板”,接受群众的留言评论;定期抛出一个与栏目制作相关的话题与群众互动交流,倾听群众的观点与意见;有时还将节目的拍摄主体选择权交给群众,让群众推荐评选出下一期节目的拍摄对象,借此打破传统媒体时代“我播你看”的传播方式,打造出“受众点菜”的新型制作模式,加强了栏目与受众之间的相互了解,让栏目符合更多观众的“胃口”,也让党员教育由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变得更加有市场、有针对性。
(作者单位:潼南区委组织部党员电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