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活中职校的哲学课

2016-03-16 20:51曹叶
文教资料 2016年14期
关键词:哲学教育教师

曹叶

(江阴市华姿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江阴 214401)

如何上活中职校的哲学课

曹叶

(江阴市华姿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江阴 214401)

《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必修课,设计理念就是让学生学哲学、用哲学,以分析和解决中职生人生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为主题和落脚点。然而,现今一些学生将学习哲学当做一种学习负担,不能体会哲学的真谛,究其原因,是哲学教学离生活远,要改变哲学现状,就要践行陶行知的活的教育思想,在哲学教学中,从教学语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方面走近生活,才能使学生走进哲学,真正实现学哲学、用哲学。

中职校 《哲学与人生》 学用结合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活的教育》中深刻揭示了教育的三种类型:死的教育;不死不活的教育;活的教育。他极力批判死的教育,倡导活的教育,主张把不死不活的教育变为活的教育。教育不在于采用强迫的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而在于用引导的办法为学生创设符合他们天性的情境,让他们愉快自由地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哲学这一古老的被称为“追求智慧,使人聪明”的学科,在当代某些学校德育教育中没能体现出它的真正价值,甚至相当一部分职校学生把它当做一种学习负担,认为哲学深奥、枯燥、空洞,没有实用价值。究其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搞清楚哲学与现实生活的辩证关系,把哲学教学变成了死的教育,我们的哲学教育脱离生活太远了,学生没能体会到哲学的真谛。

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和思辨性,基于对哲学特点的认识,哲学教学中应该有意识突破教室空间的羁绊和教材抽象理论的束缚,让哲学教学从抽象理论回归到现实生活,从周围生活中提取现实问题作为教学设计的原材料,采用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地、灵活地、高效地解决现实问题,使他们有清晰的思路、丰富的手段、理想的效果。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内化哲学理论,而非空洞地纸上谈兵。践行陶行知“活的教育”思想精髓,也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拿活的东西教活的学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教学语言形象化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教学语言,能拨动学生心弦,促进思维活跃和想象丰富,对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有着积极作用。而哲学术语抽象、隐涩,难以理解。因此,教师更需要在教学语言上下工夫,一方面,语言力求直观形象。中职生年龄偏小,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抽象的哲学概念和原理理解能力差,这就要求教师剖析这些知识点时,应该尽量借助比喻、类比等通俗易懂的方法,深入浅出,启发学生思维。如讲解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时,用直观的脚和鞋分别比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说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语言的表述要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做到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和幽默感,并且尽量做到口语化,不能照本宣科、平铺直叙。特别要善于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喜悦,引起欢乐。让学生感觉哲学课有趣,听哲学课不但能学到做人的道理和理性思维的方法,而且是一种精神享受。上课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体验。

2.教学内容生活化

只有真实的东西才是有说服力的,只有源于现实的东西才是有生命力的,学生才感兴趣,才乐于思考讨论。课堂教学内容绝不仅仅是书本上那些抽象的条条框框,更应该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学生感兴趣、家长关注的各类社会热点问题。在充满困惑和矛盾的青春期和青年前期,学生渴求精神的引领和启示。所以教学中选取的材料要活,一方面可以是新近身边发生的事情,另一方面必须是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能够理解接受的。

如讲联系的观点时,可以围绕学生身边事例,如运动会的4×100米接力赛,怎样发挥最佳实力?你认为怎样做好集体广播操?展开讨论,由此让学生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会处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如讲到“矛盾”观点时,可以结合学校关于手机使用的管理规定谈起,让学生认识到凡事都有两面性。还可以让学生首先自我剖析内在心理世界,此刻面临人生中的何种困惑和矛盾,教师由此展开。关于恋爱的矛盾,继续求学的矛盾,自由和各种约束的矛盾,正是这个阶段学生的主要矛盾。关于矛盾的含义和属性及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几乎随时都可以和学生的心理密切相关。

如讲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时,拿一块平常可见的鹅卵石到课堂,让学生体会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在平凡事例中感悟哲理。

3.教学方法多样化

传统教学往往采取填鸭式讲授,老师上课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沉沉,结果是课堂沉闷,学生被动学习。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把学生当成要被填满的容器。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著名的“六大解放”,就是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淡化教师的讲授,强化学生的参与,鼓励学生多动脑、多思考、多疑问、多发现。课堂上让学生说一说、问一问、读一读、辩一辩、猜一猜、赛一赛,整个课堂气氛都活跃了起来。根据学科特点、学生情况及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以下方法在哲学教学中能发挥较好的作用。

(一)问题教学法。

哲学本身就是一门不断提出问题、反思问题、论辩问题的学科。教学中,不能将结论当做定论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应将其视做发展着的学说,辨证介绍给学生,并鼓励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促进其问题意识、思辨能力、创造精神培养,使哲学知识自觉内化为能力,便于学生运用于现实生活中,解决现实问题。首先要激发问题的产生,可以将不同观点和材料通过各种手段、途径呈现给学生,让其通过对比发现问题,或者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时我归纳了一种三通道问题解决模式:问题的提出——学生解决模式——教师解决模式——社会解决模式——对比寻找共同点——确定理想模式。如讲培养科学思维方法部分内容时,我把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冲突作为教学设计的原材料,提出问题:学生与家长因为上网吧查资料晚回家而发生激烈争吵,如何解决?通过这样一种模式分析,将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方法贯穿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并根植于学生内心深处。

(二)巧用名人名言教学法。

在哲学教学中适当引用一些生活中大家熟悉的、精炼优美、发人深省的名人名言说明和揭示哲学原理,既能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又可以使教学语言变得生动有趣,同时能陶冶学生情操,启迪思维。例如讲“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时,我利用多媒体打出了一系列关于人生价值的论述:孟子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歌德的“你若要喜欢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学生面对这些熟悉的名句,情不自禁朗读起来。学生在被名人的伟大情怀、高尚情操感染的同时,自然而然接受其中蕴含的哲理。

(三)采用辩论法、分组讨论法等。

将日常生活世界引进课堂,将学生的“熟知”变成“真知”,把哲学理论内化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讲授《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这一课时,以心理咨询室收到的一封来信导入,字里行间展现了中职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由此展开讨论:“人能回避人际交往吗?”由此让学生用哲学眼光看生活问题,用普遍联系观点看待人际关系。采用辩论法、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观点碰撞中拓展思维、自主探究、自主建构,最终获得发展。

(四)采用互动游戏法。

教师教育的艺术性扎根在心灵中,教育的科学性孕育在头脑中,如果只运用头脑教学,教师充其量只能成为“教书匠”,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我们要在教学中同时运用头脑和心灵,要艺术化地设计我们的教学,使课堂灵动起来。在教学中设计互动游戏,能很好地调动课堂氛围。设计《矛盾运动与人生观点》一课时,考虑到矛盾的含义比较抽象,不易理解,于是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双人拔河”,让两位同学表演拔河,由此结合拔河这个游戏,让学生直观理解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下,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哲学源于生活,也要回归生活,哲学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践行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拿活的东西教活的学生”,想方设法让哲学课走近生活,使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样学生才会真正走进哲学,哲学才能真正发挥令人满意的育人效果。

[1]吴先逵,等著.哲学理论与当代现实问题探究——时代精神之光.广西师大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2]胡兴松.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4年7月.

[3]邬玲玲.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活的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年第4期.

[4]吴剑辉.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生活化策略.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年第5期.

猜你喜欢
哲学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