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周
(开封市苹果园中路小学,河南 开封 475001)
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探究
李昌周
(开封市苹果园中路小学,河南 开封 475001)
城市流动儿童在教育和学习上存在诸多影响因素,教育和学习问题应得到社会关注。全社会应采取行动措施提高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在城市流动儿童教育策略上的适切性,使城市流动儿童健康成长。
城市流动儿童 教育问题 适切性
城市流动儿童指随着农村家长或者其他监护人离开户籍所在地来到城市学习与生活的18周岁及以下的儿童,与“留守儿童”相对应。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加强城市流动儿童的教育和引导,不仅关系着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而且对社会、家庭和社区的稳定、和谐与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儿童成长的正能量。城市流动儿童是未成年人,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人格完善的关键时期,正处在知识发展和认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只要我们多一些理解,多一份等待,多一点教育,就能让每一个流动儿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2.建设和谐家庭的正能量。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子女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为流动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正向作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业成绩。
3.学校发展的正能量。学校是保证教育公平的重要机构。学校只有保证流动儿童的公平教育权利,才能在新时期获得进一步发展和创新的动力。
4.社区发展的正能量。现在的流动儿童是明天所在城市的新市民和劳动力,他们的教育和发展问题不仅与自身家庭未来发展关系密切,还关系到所在城市明天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
1.家庭教育的问题。家长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一些农民工家长文化程度不高,文化修养不高,语言掌握情况和表达情况较差,在家庭教育中往往表现出力不从心。
教育时间不足。农民工家长大多工作辛苦繁忙,双休日乃至节假日也在工作,没有时间过问孩子正常的课业,更难抽出时间辅导孩子。
教育方式失当。部分农民工很少关注孩子的精神感受,难以跟孩子平等民主沟通,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能冷静理性地与孩子对话交流,而是直接采取压制、粗暴的方式处理问题。
2.学校教育的问题。就读公立学校的机会不公平。城市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在入学机会上存在各种政策性、制度性障碍。有的公办学校采取入学考试方式筛选学生,有的公办学校设置一些苛刻的入学条件,“绊住”了城市流动儿童,致使很多贫困流动儿童的入学梦难以实现。
学校教育地位上的弱势。一些学校将流动儿童独立编班,并放松对这些班级的管理,老师的教学和教育相对不够认真,导致自由散漫的不良风气在班级内盛行。一些学校虽然把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混合编班,但部分老师怕流动儿童影响到城市儿童,往往把他们的座位排在教室后面。甚至对流动儿童的学习放任不管,听之任之。
流动儿童的流动性特点使学籍管理存在很大困难。大量流动儿童进入城市学校后,传统学籍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有的流动儿童入学时没有转学证明;有的流动儿童读一段时间就走了,转不转学无所谓;有的流动儿童甚至不辞而别。
3.社区教育的问题。社区教育不够给力。一些社区缺乏必要的物力、财力,虽然设立了图书阅览室、活动室,然而书籍寥寥数本,活动器材、设备相当有限,很难开展流动儿童的教育活动。
家校沟通缺失,难以配合学校工作。大部分农民工家长虽然意识到了家庭教育的必要性,但主动寻求家庭教育指导的意识和行动不足,参加家长会和主动与学校教师交流的积极性不高。
社会环境有待净化。管理部门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监控,对一些缺少亲情关爱、苦闷无聊的儿童产生不良影响。
4.儿童自身的因素。城市流动儿童的交往对象比较单一。一般情况下人们的社会交往都有自己的选择,不同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交往圈。由于城市流动儿童经济基础差、居住条件差、行为习惯差、乡土口音重,而导致个别邻居、同伴的歧视和嘲笑。所以,他们只和同乡人玩,或者封闭自己。
城市流动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心理,缺乏自信。由于自卑心理,部分流动儿童极少在课堂上举手发言,不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课外活动和竞赛活动,遇到学习难题,也不敢主动向教师和同学求助。
行为规范未到位。由于流动儿童家长忙于生计,居住环境恶劣,致使一些流动儿童长时间不洗澡、不换洗衣服、头发散乱;经常不洗脸、不刷牙、饭前不洗手、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课堂坐姿不正确、写字时拿笔方式不规范。
1.家庭教育的行动建议。家长应形成科学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实施科学的教育方法。家长应树立科学的儿童观,认识到儿童是教育的主体因素之一,要尊重儿童的自尊、人权和合理的需求。应对儿童形成合理的成长预期,根据孩子各方面的基础确立适度的发展目标,期望值要有可实现性。家长应采取民主型教育手段,避免专制型、放任型的教育方法,在家庭冲突时考虑孩子的感受,避免一味压制或一味纵容。
家长的行为举止应成为儿童的榜样。父母应言传身教,榜样重于说教。父母要在工作中认真敬业,不弄虚作假;要在生活中勤俭有度,卫生整洁;要在人际交往中诚实有信,不弄虚作假。
突出情感沟通。城市流动儿童不缺乏情感,对乡村的情感、对父母的情感、对老师的情感、对社会的情感是丰富的,但往往不善于表达。农民工家长要看到孩子一点一滴的成长变化,看到孩子的优点和闪光点,要给予适当鼓励、欣赏和赞美,要给予适当的肯定、微笑和拥抱。
2.学校教育的行动建议。消除歧视,公平对待流动儿童。学校活动中,教师要树立人人平等的学生观,尊重城市流动儿童的人格、尊严和主体,不歧视、不讽刺、不贬低他们。在学校活动中理解他们的处境,考虑他们的经济和教育状况,不能提出他们达不到的要求,不能增加他们的经济负担和学习负担。要多与流动儿童沟通、交流和对话,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内心世界,让他们亲近教师,热爱学校。鼓励各类儿童共同交往和活动,引导儿童和谐、团结、平等地处理各类事情,实现城市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之间的和谐相处。
因材施教,个别辅导。教师应根据流动儿童的特点在教育中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一般来说,流动儿童回家无人辅导作业,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把作业处理完,放学后让流动儿童晚走20分钟,辅导他们完成作业。一些流动儿童因先前基础差,跟不上正常学习节奏,教师应为他们专门补课、专门辅导,让他们尽快跟上教学节奏。一些流动儿童自信心不足,可能自暴自弃,教师可以在课程内容和作业要求上给予适度调整,并给予及时指导。
建立适应城市流动儿童频繁流动特点的电子学籍系统。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应建立相应的电子学籍管理制度,满足流动儿童合理的入学和转学要求。目前国家正在统一建立全国各地共享的电子学籍管理网络系统。电子学籍管理网络系统可以加强对城市流动儿童就学情况的监管,并为城市流动儿童办理入学、转学手续提供便利。
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微信、QQ、校讯通等现代化即时手段为教师和家长的及时沟通提供成熟的技术手段。教师也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引导家长提高教育认知和教育能力,指导亲子沟通,指导家长及时关注孩子的言行举止。
3.社区教育的行动建议。发展社区教育。很多城市社区都有居民活动室,可以在城市活动室内开辟儿童学习和交流的活动专区和活动空间,提供一些儿童需要的图书资料、体育活动设施等,以丰富城市流动儿童的课外活动和精神文化生活。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完成和巩固功课,免费上网,免费读书和参加各类棋艺活动。
定期举办社区家长学校。家长学校要引导家长挤出时间陪伴儿童,辅导孩子,提倡亲子阅读,争取和谐共处。家长学校要引导家长拿出更多资金满足孩子合理的生活开支和学习开支,鼓励学有所长的流动儿童参加儿童活动中心等机构举办的免费学习。
流动儿童教育工作是妇联的重要职责。妇联是儿童、妇女利益的维护者,要及时介入有关案件的处置工作,指导社区教育和社区学校的工作,为儿童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教育。要组织家庭、企业和学校的联系和协调工作,共同为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提供支持。
打造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社区环境。地方有关部门应加强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娱乐场所的专项整治,保障校园周边环境的纯洁。应加强社会闲散人员的教育和管理,打击欺压儿童的违法现象。应引导社会有关单位、机构积极开展各类健康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4.儿童交往和心理引导的行动建议。引导儿童的交往活动。根据流动儿童的不同情况,可以采取流动儿童和流动儿童结队成组、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结队成组、教师和流动儿童结队成组等形式,促进流动儿童积极参加各类集体活动、竞赛活动和实践活动。流动儿童大都能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可以安排他们管理卫生、做值日,安排他们参加足球等兴趣小组,安排他们参加拔河、接力等体育竞赛活动,培养流动儿童的合作意识,树立自强、自主的信心。
加强流动儿童的心理疏导。心理发育是儿童成长的重要指标,教师要引导城市儿童接纳流动儿童,与他们和谐相处,不歧视、排斥和贬低他们。对于自私任性、缺乏管教的流动儿童,教师要加强教育,把他们的精力转移到学习中。对于焦虑自闭、性格内向的孩子,教师要帮助他们悦纳自己,悦纳社会,培养其社会情感。
纠正、规范流动儿童的行为。教师应将作业不规范、听课不认真、不讲究卫生的流动儿童作为重点辅导对象,在日常教学中关注这些学生,并时刻提醒孩子注意,耐心细致地给予纠正纠错。学校应鼓励学生组成帮扶小组,自由结对,互相监督、共同提高,提醒和帮助流动儿童逐步改掉陋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陈钢.文化资本视角下城市流动儿童的教育困境及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1(23):8-13.
[2]王学萍.流动儿童的教育策略[J].宁夏教育,2015 (12):15-16.
基金: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批准号:[2015]-JKGHYB-0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