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晟 王润森
(南开大学商学院 天津 300071)
“十三五”时期中国港口发展热点探析
王晟王润森
(南开大学商学院天津300071)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新动力、新空间、新战略和新体制机制将对中国港口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中国港口需要把握产业发展新特征,促进智慧型、平安型、绿色型港口建设,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港口;发展热点;可持续发展
自“九五”至“十二五”期间,中国港口经历了20年快速发展期,港口投资规模持续增加,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容,港口吞吐能力大幅度提高,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超过2100个,总通过能力达79亿吨。同时,港口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行业产能过剩严重、重大安全事故频发等问题日益暴露,并将持续影响未来港口发展。从未来港口需求来看,中国港口总体需求将呈现平稳增长态势,持续高速增长的状况难再发生,港口能力不足已不再是主要矛盾。
“十三五”时期依然是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港口行业需要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转变市场管理体制,通过政府推动、战略带动、市场驱动三种资源整合方式实现港口资源整合,不断完善集疏运体系,延伸服务网络,提升服务能力,服务腹地经济,加强港航融合,应用新技术促进智慧型、平安型、绿色型港口建设,积极“走出去”开展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业务,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1.港口市场化进程将进一步加深
20世纪80年代开始,港口业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先行产业之一,实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监管改革,释放了企业活力。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地全面深化,我国港口业治理的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将更加清晰。
在港口管理体制方面,2013年4月交通运输部制定了《绿色港口等级评价标准》,对绿色港口的内涵、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界定,其作为推进绿色港口建设的行业标准,将成为推进港口节能减排工作的长效手段,政府在环保方面的职能将进一步加强;在浙江、江苏、福建、山东等省份的部分港口,“港航管理局”加强了事中、事后的监督和管理职能,权力清单制度正在实施,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将更加清晰;港口行政分级管理体制将进一步完善,简政放权是未来港口管理的重点。另外,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将继续推进,港口公安管理机制改革将得到深化,港口安全管理水平也将进一步提升。
在价格和税费管理方面,2014年12月交通运输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关于放开港口竞争性服务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使港口在集装箱和外贸散杂货装卸作业、国际客运码头作业等劳务性收费以及船舶垃圾处理、供水等服务收费,拥有了自主决策权;2016年1月,交通运输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港口收费计费办法》,进一步调整优化港口收费政策制度,精简港口收费项目和条款。价格和税费改革一方面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灵活性,另一方面将进一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从供给侧提高企业活力。
在深化港口投融资体制改革中,全面推进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将是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将会有更多的渠道参与到港口及其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中,“地主港”模式也将在有条件的港口探讨使用。中国未来将可能产生两类地主港经营管理模式,即地方政府转化为“地主”的模式和港务集团企业转化为“地主”的模式,满足港口企业发展要求,促进港口效率提升。
2.区域间港口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
当前,我国提出了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的区域协同发展总体战略。港口间区域协调发展,是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和坚实基础。
从2003年开始,各地方政府就在积极推进港口资源整合。浙江、重庆、山东、广西等省市由地方政府推动,以发展规划等形式协调省内港口发展,明确省内港口分工,促进省内港口资源整合。“十三五”期间,重庆将按照港口、物流、产业“三结合”原则,建成重庆主城果园港、江津珞璜港、涪陵龙头港、万州新田港“1+3”铁公水联运枢纽港口和9个专业化重点港口,到2020年基本形成规模化、专业化港口群;2015年成立的广西北部湾港口管理局承担了原北海、钦州、防城三市政府的港口行政管理职责,未来将以广西北部湾港行政资源整合、经营模式创新为突破口,逐步打造品牌一体化、管理一体化、政策一体化、信息一体化为特色的北部湾港口。
随着我国区域大交通、大通道和大网络的建设,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港口群迈出了跨省际港口协同发展的第一步。2014年3月,四川宜宾、泸州,云南水富,贵州六盘水等长江上游区域的八市州发表联合倡议,合力参与国家“长江经济带”规划,弥补各港口单独实力较弱的劣势;2015年8月18日,京津冀交通一体化领导小组召开第三次会议,提出从“一盘棋”角度出发,打破同质竞争,实现优势互补;2015年12月,河北港口集团与天津港集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由渤海津冀港口投资公司正式收购河北港口集团黄骅港综合港区多用途码头3#、4#泊位和天津港高沙岭港区新兴建材产业基地通用码头工程(一期),打开了合作规划津冀沿海港口发展建设的新局面。
1.枢纽化建设增强港口空间辐射能力
“十三五”期间,港口企业将继续建设无水港加强与腹地经济联系,同时积极发展多式联运业务,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不断加强跨区域合作,积极打造国内港口服务网络。
一直以来,中国港口企业非常重视与腹地之间的联系,以无水港为节点的内陆物流网络逐渐成为连接港口与内陆地区的重要纽带。通过不断发展内陆无水港,天津港、广州港、连云港港进一步增强了对内陆地区的辐射力。未来五年内,内陆无水港建设将获得更多政策鼓励,无水港建设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港口作为多式联运交通走廊的关键节点,也在不断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当前,中国正在加快物流大通道建设,研究制定多式联运规则,推进货运车型、船型及多式联运等装备设施标准化,引导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港口企业也在积极促进各种运输方式与港口的融合与衔接,发展以港口为枢纽的联运业务,不断增强港口辐射能力。港口企业通过海铁联运和水水中转业务,更好发挥铁路运输和水运在大宗货运中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综合交通运输的组合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延伸服务网络。
中国港口企业及码头运营商还通过投资参股码头和建立跨区域港口联盟的方式,不断加强跨区域合作,积极打造国内港口服务网络。上海港实施“长江发展战略”,通过资本、技术和管理的输出,与长江沿岸各地合作,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长江经济链”,积极从生产经营型管理向资本营运型管理转变。长江沿线的宜宾、泸州、重庆、宜昌等16个城市的港口及相关企业共同发起“长江经济带港口物流区域合作联席会”,通过跨区域性港口联盟,形成服务网络内上下游良性互动发展格局。
2.服务内容创新提升港口服务现代化水平
为弥补我国港口在服务功能、质量等方面与国外港口之间的差距,港口企业将加快产业模式变革,创新网络经济模式,由单一装卸仓储功能向物流、商贸、信息、金融等领域拓展,积极参与港口城市航运中心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港口现代化服务水平。
“十三五”期间,中国港口行业将以加快转变港口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现代港口物流为重要发展方向,除继续发挥其装卸船货的运输功能外,还将主动参与和组织与现代物流有关的各个物流环节的业务活动,为用户提供报关、流通加工、包装、配送等增值服务,开展冷链、汽车、化工等专业物流服务,创新发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港口物流服务体系体系;通过开展多元化经营,推动港口与其他产业融合,港口企业还将积极发展与航运、商贸等关联产业的合作经营,开展港航信息、贸易、金融、保险、咨询等现代航运服务业,逐步完善邮轮港口服务功能,积极发展港口水上休闲旅游业和港口文化产业。
港口企业将积极参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促进航运要素聚集,形成更加完备的产业链,形成港口业与航运服务业相辅相成的良好发展态势,增强港口城市在国际航运市场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港口城市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培育航运交易市场,上海、大连、天津、青岛、重庆、广州、宁波、厦门、深圳等城市相继成立了航运交易所或具有航运交易所功能的机构,上海、天津、宁波、大连、青岛等地还积极编制了地区性或全国性航运指数,完善航运信息集散功能,带动航运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发展;自贸试验区与航运中心建设等发展战略的叠加,将为融资租赁业务和航运保险业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此外,随着我国全面实施“互联网+”战略,未来“互联网+港口”的信息化趋势将更明显,港口企业将不断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创新网络经济新模式,将互联网思维、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应用到港口生产中,提高港口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3.港口投融资模式多样化助推港口发展国际化
港口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建设资金需求量大,投融资问题一直是港口发展的关键。“十三五”期间,随着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港口业将不断创新投融资方式,探索应用全新融资模式、拓展融资渠道,同时更加积极地投资、经营国外码头,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助推港口发展国际化。
在港口融资方面,中国港口业将进一步实践新型融资模式,运用自贸试验区金融制度创新拓展境外融资市场、控制融资成本,港口融资渠道走向多样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作为未来发展方向,已经开始被港口企业尝试采用,以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港口基础设施;上港集团运用自贸试验区金融制度创新,通过自贸试验区跨境人民币相关政策,将融资市场由境内人民币市场扩展到境外,充分利用上海、新加坡、香港三地市场资源,这将有助于有效控制融资成本,提高港口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影响力,为推进港口国际化战略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在港口投资方面,中国港口企业将更加积极开展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业务,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业务,通过投资、经营国外码头,与国内外港口、航运企业、物流企业达成战略合作等方式,主动进行全球交通运输合作,推广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经验,深度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促进中国由“港口大国”向“港口强国”转变,进一步加快融入全球航运体系的步伐。
“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中国港口在节能环保和安全监管方面的问题日益暴露,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加强技术和管理创新,提升港口绿色发展和安全管理水平,推进平安港口、绿色港口建设。
1.强化港口岸线资源管理
《港口法》的颁布改变了码头建设管理、港口岸线资源利用无规可循的状态,但各地港口依然存在岸线资源低效利用的情况。加强岸线资源监管,优化配置岸线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岸线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实现港口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将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强化港口岸线资源管理,严格执行岸线管理制度。2014年5月,宁波市人民政府提出《关于推进港口岸线资源集约化利用的意见》,以转变港口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推进港区功能优化调整,提高港口岸线利用效率,促进港口健康可持续发展;2015年10月,四川省政府公布了《〈四川省港口管理条例〉实施办法》,该办法明确港口岸线实行有期限使用,港口所在地市(州)人民政府需根据自然条件、经济状况、交通区位、岸线用途、资源等级、配套服务等因素确定港口岸线的使用费用标准。
2.深化港口绿色发展和港口平安建设
中国港口发展已将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各项相关工作中,逐步加快推进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率新型港口的建设。岸电模式作为一项有效减少港口污染物排放的技术手段,得到了交通运输部和各省市政府的政策支持,蛇口、沧州、宁波、天津、上海、连云港、深圳盐田、黄骅等港口“船用岸电”项目已经投入运用;此外,我国还鼓励港口企业应用液化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未来,中国港口业将进一步加强港口节能、环保技术规范标准研究,开展绿色港口等级评价,推进绿色港口发展示范项目建设,提高港口资源利用效率,推广应用节能新产品和新技术,积极推进港口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更好地建设“绿色型”港口。
港口安全事故频发使港口安全监管和保障能力建设面临挑战。“十三五”期间,港口企业迫切需要总结经验教训,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港口安全责任制,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加强港口安全保证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港口治安防控体系,深化“平安型”港口建设,推动交通运输安全体系构建。
交通部出台的《关于推进港口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为我国港口转型升级指明了改革方向,“十三五”规划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理念为我国港口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随着我国港口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加深,港口市场化进程将不断推进,区域内和跨区域协同发展将开启新的篇章。港口企业将通过提升服务能力、加快创新发展,更好地促进智慧型、平安型、绿色型港口建设,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业务,主动参与全球交通运输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1]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肖钟熙.港口管理体制改革十年的回顾[J].港口经济,2012(9).
[3]张宝晨.我国港口转型升级中的政府角色[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7).
[4]罗萍.以港口物流业为核心分类推进沿海港口转型升级[J].综合运输,2015(5).
[5]徐杏,郝军.我国沿海港口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思考[J].中国港口,2014(2).
责任编辑: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