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霞
(新乡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大学文化】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
王丽霞
(新乡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地方本科高校受自身办学条件、办学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与地方名校存在较大的差距。为改善这一现状,地方本科高校急需转型。基于此,笔者提出在宏观上要科学谋划转型发展,全面深化内涵建设,以先进的办学理念指导转型发展;在微观上要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应用型专业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等措施,以期为地方本科院校快速转型提供参考。
地方高校;转型;办学理念;应用性人才;课程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明确指出:“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支持定位于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高等学校实行综合改革,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1]这是中国高等教育进行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举措,把建设应用型地方高校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是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赋予地方本科院校的历史使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不仅是地方本科院校的现实选择,也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内在使然。
据《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办学定位趋同、学科专业趋同与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其培养的人才与地方产业结构相脱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低。[2]地方本科高校在落实办学定位方面力度较小,部分干部和教师对什么是应用型大学、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地方高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等方面还需要认真研究,系统设计,整体推进。
一些学校举办本科教育时间短,学科积淀、队伍建设、办学条件、办学经验和培养特色等方面与其他学校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刻不容缓。另外,受客观条件限制,地方高校在扩大招生规模、专业硕士学位点申报及国际合作办本科等方面处于弱势。
(一)科学谋划转型发展,全面深化内涵建设
转型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必由之路,是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性失衡的必要手段,在现有的条件和模式基础上,调整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培养方案、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教学方式、评价体系、师资队伍和培养平台等因素,做好专业内涵建设工作。
在内涵建设中,要分析每一个学科专业的特点,认真探讨每一个专业应当“转什么、怎么转、转成什么型”。按照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示范引领、重点突破的转型发展思路,科学谋划转型发展方案,确定转型试点专业要达到的目标,以及转型的具体方法步骤。构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行业产业高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二)以先进的办学理念指导转型发展
大学办学理念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明确“办什么样的学校”和“怎么样办好学校”等问题。[3]地方性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应紧密围绕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需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生的持续发展需求,形成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并将这种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中,切实指导转型发展。全体师生员工要深入学习,不断探索、创新、实践,更新教育观念,用实际行动推动学校转型发展。
(一)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院系要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转型试点专业。把握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遵循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接产业链和创新链要求,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行业产业对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需求,做好顶层设计,构建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专业知识好、实践能力强、基本素质高、上手快可持续”的目标,科学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二)构建与应用型专业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要按照突出专业特色、形成专业优势的原则,分层分类构建课程体系,力求课程结构纵向层次分明、横向模块规范,构建通识教育大类课程体系,如数理基础与科学素养模块、人文社科类基础素质模块、信息技术类模块、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模块、军事理论与体育健康模块。加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教材建设,组织编写出版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系列教材。
独立设置实践课程模块,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参照行业企业标准,强化职业岗位能力,拓展与行业产业对接的课程开发空间,联合共建特色课程,构建与应用型专业相适应、与行业产业需求有机对接的实践与创新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内容与先进技术高度衔接。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基地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创新创业系列课程,构建有效的培养与评价体系。以创新项目带动、支持学生参与教师的创新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验室逐渐向学生全面开放,建设一批创新性实验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大力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开展创业技巧与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三)建设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明确“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基本要求和标准,逐步培养一批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鼓励教师参加培训,考取职业资格证书;鼓励教师参加科技推广与技术服务,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与行业产业共享人才资源,引进和聘用企业优秀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多措并举,建设一支满足转型发展需要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坚持应用性科研导向,大力推动特色学科发展,以应用性研究为重点,以成果转化和服务为载体,构建以应用为主的学科体系,重点打造能更好地支撑专业转型发展的特色学科。积极创造条件,建设一支高层次人才队伍,加强特色学科团队建设,与“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有机融合,组建应用型教学团队,增强特色学科对专业转型发展的支撑作用。
(四)建设对接行业产业的校内实训基地与创新基地
多渠道筹措资金,引进资源,加强校内实训与创新基地建设。根据专业特点,教学内容紧跟先进行业产业发展,加快微型化、工程化、工艺化、流程化等现代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搭建校内模拟全流程的实践能力训练平台。加强校内培训基地建设,引进社会培训机构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展针对性训练。逐步建立健全校内实训创新基地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推进校企合作,加强校外实习实践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模式,积极与区域、行业产业中先进知名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实践创新平台,深化校企实质合作,探索协同培养人才新模式,制定互惠共赢的运行管理机制,使实习实践创新平台逐渐转化为学生创新、创业、就业基地,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机对接。[4]
(五)构建应用型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构建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基本素质统一协调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制定针对实践能力的考核标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体现评价的过程性、广泛性、多元性。
(六)探索实施全程育人“助力引飞工程”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针对多数学生在大学期间存在目标不明确、方向不清楚、学习无动力的现象,探索实施全程育人“助力引飞工程”,鼓励专任教师和管理干部融入到育人过程中,从新生入校开始,提供全方位的咨询引导服务,指导学生设定成才目标、制定学业规划、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将基本素质养成和实践能力提升贯穿于大学生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有效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营造全程育人的良好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1]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EB/OL].(2015-12-14)[2016-03-12].http://www.zyhtgyxx.com/s/article.php?aid=318.
[2]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EB/OL].(2014-02-08)[2016-03-12]http://www.docin.com/p-763136166.html.
[3]曲殿彬,赵玉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25-28.
[4]李建红.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理论探索[J].教育评论,2015,(6):34-36.
【责任编辑:王 崇】
G648.4
A
1673-7725(2016)07-0150-03
2016-05-05
本文系2015年河南省教育技术装备和实践教育立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师培养”(项目编号:GZS317)的研究成果。
王丽霞(1979-),女,河南辉县人,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