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伟
(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0)
新媒体视阈下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创新
胡伟
(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浙江 金华321000)
新媒体具有信息容量大、资源丰富、覆盖面广等优势,日益成为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新载体。但新媒体传播的无遮蔽性与虚拟性等削弱了思政育人工作的有效性。高校可以从切实更新教育观念,学会利用新媒体开展学生工作;充分适应新媒体发展特点,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等方面开创思政育人工作新局面。
新媒体思政育人创新
近几年,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迅猛,新媒体因其快捷性、普遍性等特色日益成为思政育人工作的新载体,我们需要同心协力使新媒体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我院大量实践证明,新媒体对我院加强学生工作具有很多成效,比如它是我院辅导员队伍了解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有效路径,它是我院维护校园稳定的有效载体等,在此背景下需要发挥它的优势做好思政育人工作。
(一)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为我院学生工作提供了广阔载体。
新媒体具有资源丰富、信息容量大、传输快捷和交互性强、形式多元、覆盖面广等优势[1]。我院思政育人工作不仅可以利用新媒体丰富多彩的资源,吸收校外一切优良成果不断深入承继与革新,还可以凭借新媒体多快好地传播有益的思想与理论等正能量。目前,我院系各组织共有新浪微博17个、腾讯微博4个、微信公众平台14个等,这些新媒体的有效利用为思政育人工作提供了崭新与广阔的理论和实践载体。
(二)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互动性有利于增强我院思政育人工作的自主性。
在新媒体视域下开展思政育人工作,可以促进受教育者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不断转变。比如我院学生可以借助团委公众微信号等新媒体随时了解校园资讯,及时了解校园重大活动信息。以“图、文、影、音”并茂的高教信源、时政平台,用图解、短文、视频、语音等灵活形式推送学院信息,主要包括微新闻、微能量、微知识、微学习等17个板块。通过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大学生群体可以不断积极主动地进行互动沟通。
(三)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平等性使我院师生信任度极为增强。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任感,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我院思政育人工作的有效性。我院结合实际充分利用新媒体开辟学生工作的广阔渠道,通过手机短信、飞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互动沟通,老师和学生双方具有隐蔽性,让双方都能有平等的感觉。自由与宽松的交流氛围,可以促进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畅谈真实想法。当前我院学生工作充分借助新媒体消除学生的心理隔阂与戒备,极大地促进了思政育人工作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有效信任。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自由传播、传播者的平民化、传媒机构的企业化、信息的虚拟化、不良信息泛滥等也会扰乱信息传播环境,造成新媒体的失范[2],给我院思政育人工作带来以下困境与挑战。
(一)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无遮蔽性给我院思政育人工作增加了难度。
当前我院思政育人工作的核心内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容的教育。然而,部分落后的、腐朽的思想与文化等在新媒体上蔓延,向我院思政育人工作提出极大挑战。我院大学生从新媒体中获得信息存在诸如一定的不确定性与难以控制性等弊端,它们会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及道德认知产生不良影响。新媒体消极影响的现象,不利于我院思政育人工作的舆论导向,削弱了传统思政人工作的成效。
(二)新媒体传播的快速性对我院思想教育者提出新要求。
高校思政工作者对新媒体熟悉和运用的有效发挥,影响其思政育人工作的有效展开。在新媒体时代,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由于大学生对新事物普遍存有好奇心,因此无形中便成为新媒体第一时间的接受者与使用推广者,老师们则处于信息劣势的困境,存在对新媒体技术认识淡薄、缺乏对其利用的敏锐性等现象。因此,我院从事思政育人工作需要不断熟悉新媒体,切实提高新媒体素养。
(三)新媒体的无限虚拟性容易诱发一些大学生心理信任危机。
新媒体如手机短信、微信等都存在虚拟性的特征。在新媒体视域下,一些大学生往往采用匿名或者化名手段沟通互动,因而在新媒体中言行存在难以规范化的弊病,新媒体的人际信任危机往往影响到大学生的现实交往。与此同时,沟通交流的虚拟性及心理交流的间接性也会误导一些大学生可能会去除承担责任的心理负担。新媒体视域下他们在沟通交流中会表现出真实性与坦率性。由于一些大学生现实人格和虚拟人格的不断更替,因此可能会产生心理信任危机。
在新媒体时代,教育对象呈现多元化态势,学生工作如何有效地利用新媒体,提高学生工作的实效性,笔者根据我院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有效路径。
(一)切实更新教育观念,学会利用新媒体开展学生工作。
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灌输式方式容易使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与善于独立思考的新特点,他们不断熟练掌握新技术进而有效用于自己的学习生活。因此,在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新时代元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充分体现时代性;要结合大学生的新特点及时转变教育方式,充分体现互动性。所以,在新媒体视域下,思政育人工作有效性的提高,需要教育者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
(二)充分适应新媒体发展特点,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民主平等意识比较强,自我主导意识也较强,他们往往崇尚自我价值的实现。根据这些鲜明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与大学生建立平等与互动的良好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工作。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微博或者开博客等方式,同时可以登录学生社区参与讨论。此种全新的交流互动方式,带来的是更加轻松与和谐的氛围,也可以促进平等民主的沟通。
(三)新媒体环境下加强与学校内外信息部门的沟通,形成长效对话机制。
要主动加强与通信管理部门的横向联系及与高校各级网络相关管理部门的纵向联系,进一步做好舆情处置工作。要通过通信管理部门及网络接入服务商的配合管理,监控新媒体环境下相关的舆情信息,与网络管理部门协同处置网络舆情。适时建立校园网络发言人机制,由学生工作、网络、后勤、保卫等相关部门成立网络发言人团队和网络辅导员、引导员队伍,根据学生反映的热点问题和社会上的最新动向,归纳和判断出学生最关注的热点问题。
(四)一切从实际出发,多层次全方位加强我院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个人针对各种不同形式的通信媒介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产生交流信息的能力[3]。可以发挥专职教师和辅导员的积极作用,采取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路径,多层次全方位地构建我院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一方面,可以通过开设媒介素养选修课开展课堂教育,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另一方面,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辅导员队伍应该积极地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培养与教育。
[1]刘宁,于基伯,周红肖.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文教资料,2010(26).
[2]徐振祥.新媒体的价值影响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08(8).
[3]王琳霖.文化变迁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的影响——以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变为视角[J].青年与社会:下,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