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建立家校联动机制的思考

2016-03-16 19:53张鸿来
文教资料 2016年13期
关键词:家校家庭目标

毛 曦 张鸿来 王 磊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0)



高校建立家校联动机制的思考

毛曦张鸿来王磊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江苏 连云港222000)

摘要:家校联动有益于学校和家庭间形成育人合力,在中小学中常见,实践发展也较成熟,但在高校中实施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建立家校联动机制时,要认清其需求意义、育人意义和实践意义,厘清家庭、高校、学生三者在互动中的职责,从而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互动理念、目标、形式和保障。

关键词:高校家校联动机制

家校联动是指家庭和学校为了学生的发展,双方达成的一种配合、支持和协调的互动关系。这种在家庭和学校间建立起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连接,是否能在学生培养工作中起到积极作用,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取决于家校间在互动理念、互动目标、互动形式和互动保障等方面达成的共识,并共同为之努力。

一、背景

在家校联动的研究中,无论是美国的家长教育培训、家庭支持计划和学生家长交换日[1],英国的家长担任教师助手措施[2],日本的PTA(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父母与教师联合会)[3],还是国内的家校联动研究[4],其研究对象多是中、小学生群体。由于我国高校学生具有崇尚理性、追求新潮、尊重知识、乐于交往和心系国家等特点[5],明显异于中、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因此我国高校家校联动机制既不能将国外的项目和措施生搬硬套,又不能用对国内针对中、小学生的做法照猫画虎,否则,只会水土不服,事倍功半。

按家校联动中家长参与的活动形式划分,我国高校中实施的家校联动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解决问题型的家校联动,主要是针对学业困难、心理问题和违纪等特殊学生群体而开展的联动,学校老师与家长通过电话、QQ、微信、E-mail、面谈、寄发家长信等方式沟通和交流,告知学生在校的实际情况,期待家长能协助学校共同帮助学生解决暂时性的困境。这是各高校普遍采取的联动模式,其具有积极性高,针对性强,效果显著等优点。由于其联动的对象往往是特定的个体,亦存在联动对象过于狭窄,内容较单一,对家庭的参与依赖性强等问题。另一种是体验建言型的家校联动,它是以学校作为主导方,邀请家长参加校园开放日、家长观察员和地区家长会等活动,家长通过参与活动,了解并体验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教学工作、安全保卫及后勤保障等各方面情况,为学校更好地发展积极建言献策。鉴于家校联动对育人工作的积极作用,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尝试实施上述两种联动模式的结合体,以南京医科大学实施了十多年的家长观察员制度最具代表性。南京医科大学自2003年以来,已邀请49批近600位家长观察员进驻学校,围绕学校教学、后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建设等方面提出累计1800多条意见和建议,家长观察员制度受到家长、学生的欢迎和肯定,也让辅导员感受到家长的信任和期望,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012年教育部第1007期简报中,以《南京医科大学建立学生家长观察员制度,构建“家校联动”校园》为题对其家长观察员活动进行了全面报道,并在全国高校推广。

北爱尔兰大学教授摩根等人按照家长参与的活动形式层次划分,分为低层次参与和高层次参与[6]。我国高校中,无论是解决问题型的联动,还是体验建言型的联动,家长在联动中更多的是享受知情权,均属于低层次的参与联动,难以实现高层次参与中的决策权。

二、意义

1.家校联动是满足家长望子成才的需求平台

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的《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显示,半数家长仅以“学习”为亲子沟通的主要内容。当问及小学生“你最不喜欢的沟通方式”时,从高到低的排序分别为:“总把大人的想法强加给我”(28.43%),“不认真听我说话”(28.00%),“总是打断我”(24.69%),“总把我当小孩”(18.66%)。而那些缺乏亲子沟通方法技巧的家长们觉得,主要原因是 “找不到好的沟通方法”(28.51%),“孩子不愿对家长说心里话”(12.25%)[7]。长期缺乏有效沟通交流,使得家长难以抵达孩子的内心世界,在家长与孩子之间形成无形的、难以跨越的鸿沟。学生进入大学学习阶段后,大多寄宿在学校并开始群体生活,期间的种种摩擦与调适,都需要其独立面对。与此同时,离家距离变远、与父母相处时间变少等因素客观存在,学生虽然通过电话和网络等沟通手段与父母交流,但往往反馈的信息是“报喜不报忧”,父母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孩子在校情况,仅靠孩子反馈的只言片语去推测。父母内心望子成才的期望更多的是鞭长莫及。

家校联动为学校和家长搭建了交流沟通的平台,高校能借此及时向家长提供学生在校较为全面的情况,家长能向学校老师介绍小孩的个性特点和成长过程,在彼此间的深入联动中,家长的角色不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关注者,而是转化为孩子成才过程中积极的参与者,家长陪伴孩子的成长,参与孩子的培养,见证孩子的成熟,拉近了家长与小孩之间的距离,家长将会收获更多的喜悦感和成就感,其望子成才的期望必然指日可待。

2.家校联动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平台

如果将大学阶段作为学生人生时间轴的临界点,大学之前的阶段定义为“过去”,大学阶段为“现在”,大学毕业以后的阶段为“未来”,高校老师全面了解学生的“现在”情况,对“过去”的情况只能是通过学生档案中老师评语、担任学生干部、荣获奖励及家庭成员信息等记录去追溯,往往呈现的信息较零散且缺乏系统性。因此,需要高校老师,特别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获取学生“过去”的信息。根据心理学中自我暴露和自我防御相关理论[8],学生向辅导员自我暴露层次,取决于师生间亲密程度和暴露回报的匹配性等。由于高校管理体制不顺,高校辅导员要完成各部门下派的事务性工作,形成了“万根线一根针”的工作状态,“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疲于奔命,对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要求难以达到,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交际等方面潜在的危机无法及时一一发现预防和干预化解。

在家校联动中,家校间提供并分享学生“过去”与“现在”的信息,共同指导和帮助学生制订“未来”的发展规划,融合“过去”、“现在”和“未来”,绘制出一张学生成长发展路线图,家庭继续发挥其感性、细腻的育人优势,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形成立体化的育人模式,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其形成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

3.家校联动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践平台

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随着高考生源数量萎缩,高考优质生源争夺战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高校深刻意识到人才培养质量才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只有统筹和协调好学校改革发展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人才培养对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在人才培养上下足工夫,才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高校改革带来的发展“红利”,共同分享高校改革的成果,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坚实的保障,从而实现高校和学生双赢的局面。

从江苏省教育厅每年发布的《江苏省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和《江苏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已不再是高校自说自话的自我评估“独角戏”,而是引入具有专业性和独立性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外部评价与其他多种评价于一体的“多角戏”,其评价具有客观性和公正性的特点,被社会广泛接受与认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打破了过去的高校“一言堂”,让多方力量共同为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而服务,其中来自家庭的力量尤为重要。家长对孩子成长成才期待的落脚点在于孩子就业力的培养,即是拥有获得工作,保有工作,以及做好工作的能力。这是家校联动能够提供的平台,家长在联动中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将会经历了解、认识和重建等过程,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诸多具有实践价值的意见建议,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在探索实践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建议

1.建立“以家庭养成为根,以学校德育为本”的互动理念。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以“立德、立功、立言”作为人生三不朽的评判准则,以立德为根本;《礼记·大学》中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心环节是修身,以完善、丰富自我修养为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传统文化思想中的立德修身与教育发展要求中的立德树人,乃一脉相承,表明人才培养的根本在于德育。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不仅仅体现在中小学时期,同样也体现在高等教育阶段。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德修养和行为方式在耳濡目染中影响孩子的品行养成,良好的家风家教,为孩子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家庭教育的优势在于其具有强烈的生动性和具体性,在平凡的生活中,通过点滴熏陶,进而加强孩子的养成教育。

大学是大学生人生发展最重要的时期,它既是学生时代的延续,又是社会历程的铺垫;既有品行历练,又有冲突调适。由于学生思想尚未成熟,具有波动性、矛盾性、可塑性,对未来憧憬往往无法迅速找到现实的答案,因此大学又是学生成长的“危险期”。高校作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把学生道德培养作为重中之重,把德育工作作为根本,以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与家庭养成教育相互辉映,相得益彰,进而形成立体化的德育模式。

2.建立“以共识目标为干,以个性目标为枝”的互动目标。

高校家校联动制度的设立实施,决定其成效最关键的因素在于高校和家庭参与互动的积极性,而能将两者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是科学、合理、可行、可实现的互动目标。家校间对家校联动的理解可以不一致,但对互动目标的认识必须一致,并落到行动中,唯有如此方能切实发挥家校联动的功效。

对于互动目标,家校间的要求不尽相同。家庭以自己孩子的个体需求为中心,吐露出具体现实但片面的诉求;高校则以现有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更多地关注于全校学生群体的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家校间保留分歧,求同存异,实现家校共同促进孩子(学生)成长基本发展的共识目标,以及学校满足家长对孩子个性化发展的个性目标,建立“以共识目标为干,以个性目标为枝”的目标体系。

此外,千万不要忽略孩子(学生)参与个性目标定制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家长与学校仅仅是目标设定的参与者,孩子(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其参与将会增强目标认同感,增加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目标的执行者——孩子(学生)缺位,那设定的目标只是家长与学校的一厢情愿,孩子(学生)就会感觉自己被忽视,缺乏存在感,进而对设定的目标产生消极情绪和抵触心理,既定的目标必将难以实现。

3.建立“以学校活动为面,以家庭活动为点”的互动形式。

当前,家校联动开展的互动活动均是学校为主导,家庭为辅助,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惯性思维所致。学校承担学生的教育培养职能,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家长便将其在家庭中主动角色转变学校内的被动角色,久而久之,学校主导家长配合的模式在家校双方达成共识,这种思维惯性沿用到家校联动的互动活动中。第二,信息不对称所致。学校是教育政策的落实者,是教育理念的传递者,是教育方案的制订者,是教育目标的执行者,这些教育信息是家长所不具备的,家长的辅助角色定位也证明了这一点。第三,资源不对等所致。学校既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又能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将其转化为教育资源,这是家庭无法获取的。

高校开展家校联动“以学校活动为面,以家庭活动为点”的互动形式,家庭活动作为学校活动的有益补充,点面结合,遵循教育规律,符合时代特征,体现先进育人理念。

由于弱势家长与精英家长之间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差距,必然转化为弱势家长与精英家长在与学校互动中行为上的差距,进而影响双方子女在学校中的表现。研究表明,弱势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已经处于不利地位,而家校联动模式,只能是雪上加霜,拉大阶层间差距,让他们的不利地位更加难以改变[9]。因此,社会精英阶层家长和处于不利处境的家长在互动活动中地位公平性的问题值得注意。

4.建立“以学校组织管理为主,以家庭参与监督为辅”的互动保障。

确保互动活动正常开展,要建立家校联动保障体系。首先,学校要建立家校联动组织保障。按照“谁开展,谁负责”的工作原则,建立以主要校领导为组长,其他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学校家校联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日常性工作挂靠学生工作部门。

其次,学校要建立家校联动制度保障。制定家校联动实施方案和细则,明确互动重点,建立完善的“家校联动”工作责任,把家校联动责任分解,做到学校各级层面与家长都能互动互通。

最后,学校要建立以家长为主体的监督保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除了接受上级机关部门监督和管理之外,高校在运行上离不开外部力量的社会监督,尤其是家长。家长作为学校教育对象——学生的监护人,有权利了解、监督学校的办学状况。

高校实施家校联动制度,不是简单的“1+1”,而是要融学校、家庭和学生三个“1”合而为“一”,在互动中实现共同的“一”目标。因此,在互动理念、互动目标、互动形式和互动保障的设计上,学校要充分倾听家长和学生的心声,凝心聚智共育英才。

参考文献:

[1]周月朗.近年来美国家校合作研究与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教学科学学报,2006,5(4):81-83.

[2]王艳玲.英国家校合作的新形式——家长担任“教学助手”现象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4(7):52-57.

[3]南丁.探索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日本的PTA给我们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 (4):11-14.

[4][6]刘衍玲.家校合作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7,30 (2):400-402.

[5]赵迎欢.“当代大学生特点及环境影响”研究报告[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108-112.

[7]晋浩天.你的家庭教育“缺位”了吗?[N].光明日报,2015-01-14(06).

[8]俞国良.社会心理学(第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林玲.家校合作关系的检视——一种批判的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13(6):44-49.

猜你喜欢
家校家庭目标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庭“煮”夫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