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楠
(扬州大学 教科院,江苏 扬州 225000)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儿童文学教学
张楠
(扬州大学 教科院,江苏 扬州225000)
摘要:儿童文学作为一种“儿童本位”的特殊文学,其教学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儿童文学教学正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揭示了儿童文学教学的重要意义,列举、探寻了当代小学语文课程中儿童文学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倾向随意、理性知识传授重于感性素养培养等突出问题,进而提出了改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课堂教学
儿童文学指“适合于各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审美要求以及接受能力的,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文学,其中以特意为他们创作、编写的作品为主,也包括一部分书写作家主观意识却能为孩子们所理解、接受又有益于他们身心发展的文学作品”[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了小学3个学段分别应实现的具体的阅读目标,并根据年龄的增长,加大了阅读的难度,注重儿童文学的多元化和综合性,为当代中小学生的儿童文学学习提供了基本依据;新课改放权给学校和教师,充分给予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和选择的权利,使得各地区校本课程层出不穷。此外,近年来学龄前及小学阶段的儿童文学出版读物日渐丰富,积极的社会文化环境促进了基础教育阶段儿童对儿童文学的阅读,同时这为当代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儿童文学教学提供了良好基础。那么,儿童文学的教学对学生究竟有何益处?
(一)儿童文学的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美是文学的本质,儿童文学是基于“儿童本位”的一类特殊的文学表现形式,其独有的美学特征——纯真美,总是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渠道,熏陶着儿童,滋润着童心。当孩子们面对各种具体可感的美的形象时,总会或多或少产生某种感受,进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所体验,有所领悟(虽然这种体验与领悟孩子是说不清楚的),达到某种程度的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2]。
(二)儿童文学的教学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
儿童在诵读和听赏儿童文学作品的时候,既会使语文识字量得到丰盈,又能使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提高,更能充分地从中汲取情感信息、培养语感,由此全方位地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即听、说、读、写的全面而综合的能力。
(三)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关系极为密切
二者的接受对象是一致的,面对的是同一儿童群体;二者都具有教育性,前者的教育途径更加生动鲜明;二者的目的都是发展儿童的语言,培养儿童的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3]。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儿童文学教学需要有很好的适应和融入性,不仅需要具备对最基本的语文或者生活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训练,而且需要生成文学的独特的人文性、审美性的培养和提升。
尽管近年来儿童文学的地位逐步上升,社会各界对儿童文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课堂中儿童文学的教学日益丰富多元化,但仔细分析当代小学语文儿童文学的课堂教学,我们仍能从中发现种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倾向随意
当前,语文课程标准对儿童文学尚无明确可操作的目标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确定基本上取决于教师个人。然而,每个个体都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人生经历必然不同,情感触及的程度和层面也或多或少地不尽相同。不同的教师和学生对文学作品可以作不同理解,语言的、美学的、哲学的、伦理的都是可能的方向,小学阶段儿童文学阅读的目标是什么、学什么,都应该有一个较为明确的界定,否则课堂上、教材中的最基本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质量都得不到保障。
(二)理性知识传授重于感性素养培养
由于对儿童文学作品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教师在执教时难免会出现“重知识,轻感情”的误区,导致学生只是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简单的内容知识的接受,对儿童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情感过渡不够自然,对其中的哲理和寓意揭示得较为生硬。儿童文学的每一种文体都有鲜明迥异的特点,但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某一种儿童文学独特的文学特点和教学价值考虑不周,而是将其与其他文学作品归于同一种教学模式:分析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将充满儿童思想和趣味的儿童文学作品解析得毫无生机,把生动活泼的儿童文学教学变成枯燥乏味的灌输和说教。
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儿童文学教学的对策,前人的研究较为丰富和全面,大致从国家继续改进小学语文教材、师范院校加强儿童文学课程建设、中小学重视对教师的职后培养和教师自身的发展等多个层面提出建议,笔者就小学语文教师这一专业群体对儿童文学的教学这一范畴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儿童文学素养
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基本的儿童文学素养,包括对儿童文学价值的认识和了解及对儿童文学作品各种文体特征的知识系统这些基本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儿童文学内在情感的把控和对儿童文学教授技能的提升等。
“要给孩子一碗水,首先教师自己必须得有一缸水”。儿童文学素养是在一点一滴的积累当中获得的,教师应当大量阅读中外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提高对儿童文学的体悟和品鉴能力。只有充分把握住了儿童文学作品的方方面面并能够从中汲取养分,感受到精神世界得到了满足,这样才具备了一名教授儿童文学的小学语文教师的资格。
此外,小学语文教师理应树立正确的儿童文学观,在教学当中应学习、渗透先进的儿童文学教学理念。对于儿童文学的教学,需要教师站在儿童的角度,和学生一起读,和学生一起想,用睿智的眼光发现,用儿童特有的思维思考,用儿童特有心理感受,进而发挥儿童文学启蒙教育的作用。
(二)整合课内外儿童文学课程资源
如果仅仅在课堂上进行儿童文学的教学,则显然不能满足学生内心情感世界的需要和文学素养的发展要求。尽管家长在课余时间会为孩子购买一系列儿童文学作品,但往往会出现盲目购买的问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指导小学生增强对课外儿童文学资源的利用,而且要有意识地引导家长购买指定的延伸拓展的课外儿童文学作品[4]。
(三)赋予教学组织形式开放与活力
首先,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调动阅读期待。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本身就充满多种多样的猜想、预设和不确定性,课前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到这种种可能性,并给予课堂充足的空间以迸发出别样的光彩与活力,让学生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之前激发浓厚的兴趣,创造出高度的阅读期待。新奇独特符合学生内心特征的导入,往往是一个愉悦、高效的阅读过程生成的关键因素。教师可结合儿童作品设计导入游戏或者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积累,适当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积极性,整合多种资源实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最大限度的发挥,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文学素养。
其次,教师应以发散性思维多元解读文本,结合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方案。教师可以在结合生活经验、阅读经验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解读,以发散性的思维理解儿童文学作品,并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思维特点对课堂进行设计。文学本身便是具有艺术性和创造性的,当作者在创作时是一种心境和思考,儿童阅读时会有自己的感悟、诠释和理解。在小学语文的儿童文学教学中,我们应该给予学生理解体悟和审美创造的充分自由和空间,鼓励和倡导他们舒扬内在的自由精神。
最后,在教学过程当中,小学语文教师要更注重学生与儿童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在这种相互作用的框架下,更强调学生主体的吸收和反馈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考查学生对作品解读的结果。教师要明确这一点:对学生儿童文学学习的评价重点不是考查学生究竟熟悉了多少篇文学作品、掌握了多少文学常识和具备了多强的文学能力,而是将关注点放在学生对儿童文学作品阅读的过程当中,学生自身的认知变化和情感发展的状况[5]。
根据新课改的趋势和语文人文素养的不断重视程度来看,儿童文学的教学在当代的小学语文教育中必占一席高地。作为基础教育改革实施的主力军,教育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必须加以重视,坚定“儿童本位”的立场,将儿童文学更好地融入小学语文的课程教学之中,真正发挥儿童文学在基础教育阶段、在学生个体生命发展中的应有功能,为小学生语文人文素养与审美鉴赏情趣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蒲漫汀,张美妮,梅沙.儿童文学教程[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1.
[2]张泉根.儿童文学审美指令[M].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13.
[3]王标.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05):35-36.
[4]乔继英.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资源[J].语文学刊,2010(09):143-144.
[5]赵静.儿童文学与课程资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03):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