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音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1402)
“生利主义”思想启发下的高职乡土语文探索
周晓音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1402)
摘要:我们在陶行知先生“生利主义”职业教育思想的启示下,进行乡土“大学语文”的探索。乡土语文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能够提高学生的地方文化修养,培育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在塑造学生工匠精神、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上发挥作用。围绕培养“生利之人”,我们在乡土教学中注重丰富性与审美性结合、主导性与主体性结合、人文性与专业性结合,为学生增强职业自信、职业能力和职业情感打下人文基础。
关键词:生利主义职业教育乡土语文工匠精神职业能力
“生利主义”是陶行知先生重要的职业教育思想,“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①。在高职教育中,大学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上发挥重要作用,它不像专业技术课程,能直接给学生一技之长,却能提高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造物做事的附加值,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我们在陶行知“生利主义”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探索高职乡土“大学语文”教学,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情感奠定人文基础,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
陶行知先生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中对职业教育的目的进行了辨识,认为职业教育既非以生活为主义,又非以衣食为主义,前者过于宽泛,后者狭窄且有丛弊,进而明确“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②。陶行知先生具体阐明:“生利有二种:一曰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是;二曰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无,医生治病是。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生产虽有事物之不同,然其有利于群则一。”③也就是说,生利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参与农工生产,如果树栽培、制造模具,设计景观,建造道路桥梁等,另一种是通过服务获得价值,如导游、会展策划、计算机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等,但不管是哪一种方式,都要“利群”,给使用者以最好的品质感受和体验享受。因此,现代职业教育要为社会培养生利之人,即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人文素质是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为人文素质打下基础。学生通过大学语文课的语言、文学、文化的学习,获得人文知识,从而汲取丰富而健康的营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塑造人生理想,创造社会价值。也就是说,语文通过思想、情感、审美的教育,引导学生做“利群”之人。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今天,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引发了人才需求的变化,我校通过调查发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用人单位的一致要求,可见,我们对人才的培养,要从原来注重一技之长转向更重视文化基础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指出,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大学语文课程在培养“生利之人”上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然而,事实上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在高职教育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常常是被重重提起,轻轻放下,说到底,还是将语文与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对立起来,以为语文不能 “生利”。当然,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学科化教学,也是让这门课程失去活力的原因之一。“如何整合语言、文学、文化,怎么引导学习方法,提高品位,让学生有兴趣,这是所有从事大学语文的教师需要下功夫的地方。”④我们经过长期思考和探索,发现以描写和表现地方文化为主的文学作品构建乡土大学语文,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一是乡土语文能够为“生利之人”培基。“文化是一定人的文化,人又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的,他既受制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适应和延续着某种特定的文化,又能动地作用于文化环境,创造和生产着新的文化”⑤。地方文化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首先它能够让学生得到浸染,汲取养料,如茶文化、蚕桑文化、跨湖桥文化、西湖文化、运河文化等都能给学生以营养;其次,学生积淀了地方文化素养,有利于在今后的生产与服务的过程中,融入地方文化,创造特色文化。
二是乡土语文能够为“生利之人”筑魂。生利,不仅要有生利之技术,还要有生利之职业精神。“生产一事一物时,必自审曰:‘吾能生产乎?吾所生产之事物于群有利乎?’教师学生于不知不觉中自具一种利群之精神。”⑥用今天的话来说,利群精神,就是一种“工匠精神”。乡土大学语文教材中的人与事,对于同学来说有亲近感,人物身上的理想、品格更容易打动学生,促使学生构筑坚定目标、踏实做事、用心经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三是乡土语文能够为“生利之人”塑情。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的人才,毕业生大部分留在本地区工作。乡土大学语文承载的地方文化的灿烂美好,能够更好地孕育和增进学生对于家乡的情感,毕业之后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服务,并自觉地以美的眼睛与心灵发现和传达家乡的美。
围绕为地方培养“生利”之人的目的,我们进行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开发本土特色教材,编写《品味浙江》文学读本(主编:周晓音,副主编:程小林、钱世凤,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在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大学语文”课和全校的公共选修课《跟我游——文学中的浙江》(高职乡土语文)运用,旨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在熟悉的文化情境里进行生动的语文学习,积极利用本地蕴藏着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资源,实现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学中“游”,学中“品”,了解浙江风物、浙江文化、浙江精神,培养道德人格、人文情怀、审美能力、人生的理解能力、乡土文化的感悟能力,为今后更好地就业创业、服务社会提高文化素养。
要使这门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现“生利主义”的思想,我们在教学内容的构建和教学模式改革上做了探索。
1.丰富性与审美性结合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能够极大地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又能满足我们的审美需求。我们经过精心选择,集合名人名家描写浙江的58篇文学作品作为《品味浙江》的内容,分为风骨卓立、江南烟雨、风俗画卷、千年一回、城市密码五个话题;既有表现传统文化的古代作品,又有当代作家作品;文体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曲),文风力求多样化;作品的地域,遍及浙江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十一个城市。我们认为作品的丰富性,可以从不同层面与角度滋养学生,有利于学生对于多元营养的吸收。学生能从读本中找到家乡,容易引起兴趣,产生共鸣,以家乡文化感到自豪。另外,做到每一篇作品都是“美”的,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情感,虽然作品的美各有侧重。如《西湖重》是当代作家陈祖芬的报告文学《杭州的现代童话》中的一篇,作者以诗意的文笔,描写西湖的美丽风光,西湖的诗词,西湖的名人志士:伍子胥、钱镠、苏轼、岳飞、文天祥、于谦、张煌言、龚自珍、李叔同,西湖的爱情故事《白蛇传》,西湖的茶文化,西湖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创业文化,等等,令人感到西湖之美,美得精致、闲雅、厚重、开放,能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对学生是一种文化熏陶和激励。
2.主导性与主体性结合
教学模式是落实乡土语文培养生利之人的途径,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是导师,负责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讲授中也融入学生的讨论和经典诵读。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为学生设计了形成性考核,由“我的家乡”交流、微博(微信)写作、参观游览等组成,占总成绩的50%,保障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过程。如“我的家乡”交流活动,学生搜集家乡的资料,把图片和自己拍摄的照片做成PPT进行演讲,把家乡的文化介绍给班上所有的同学。整个过程凸显了学生的自主性,视角多元,大禹陵、孙权故里、郁达夫风雨茅庐、南浔嘉业堂藏书楼、临海古长城等都进入同学的视野;制作过程非常用心,有的还为“课件”配上音乐,有的做成流媒体,有的做得很有个性;交流中有的同学引入方言,有的互动,有的用态势语,使整个交流很“high”。这样的学习过程,做到“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了才真正理解”,能力与态度的锻炼都得到了综合实现。
3.人文性与专业性结合
人文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文学作品承载着人物、历史、地理、风俗、传说等,对于学生的精神成人和文化底蕴的打造不无益处。司马迁《越王勾践世家》卧薪尝胆的勾践,胡适《追悼志摩》有着单纯信仰(爱、自由、美)的徐志摩,朱自清《春晖的一月》在上虞乡村春晖中学任教的夏丏尊、朱自清,余秋雨《风雨天一阁》以生命的喜好和理性的文化自觉创建天一阁的范钦及其传人,陈祖芬《邵逸夫的名人档案》打造电影王国并喜欢捐资内地教育的邵逸夫,鲁娃 《回望凯旋门》温州人走世界的群像中的一员陈胜武,他们执著理想、坚韧不拔、爱业敬业、重情重义的精神品格,有利于培育“生利之人”的责任感、事业心、意志力。教学上在注重人文性的同时,也关注专业性,如导游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作品了解各地的文化历史风俗;酒店管理专业,可以选入俞平伯《清河坊》(吴山小吃)、郁达夫《超山的梅花》(梅花的美食)、丰子恺《塘栖》(枇杷)、李杭育的《江南旧事》(荷花糕、糖桂花),《南方有嘉木》(茶文化),从文学中生发出美食文化;又譬如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题八咏楼》、林逋《山园小梅》、张岱《湖心亭看雪》、丰子恺《塘栖》,土木工程、景观设计、建筑装饰等专业学生阅读时,可以多从造型、传神、意境、色彩上给学生启发。当然,乡土语文与专业的结合,需要老师从作品中挖掘与发现。
“一个工匠如果只有手法,没有灵魂,我们会称之‘匠气’,但如果能不拘一格地将艺术和生活细雨润无声地渗透到作品中去了,这才是真正的‘工匠’”⑦。高职乡土语文教学要从以上三个结合上下工夫,为学生在今后就业创业的岗位上创造出彩的业绩打下人文底蕴。
陶行知先生说:“才能足以成事,兴味足以乐业。”⑧在高职院校开设的乡土大学语文能否为学生的“成事”与“乐业”打下基础呢?我们通过座谈、问卷在学生中做了调查,学生的评价让我们看到了这门课程对于他们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的意义。
1.提高学生的职业自信
这门课程“让我感受最深刻的是每个人上台讲述自己的家乡。……积极、自信、勇敢地面对一百多的陌生人,不怯场,这种行为会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着推进作用。舞台虽小,未来很大”(网络专业同学)。作品中的文化名人“让我拥有了一颗向前推进的心,让我树立起了一颗永不言败一往无前誓要成为一个在专业方面成为一个时代标杆的自信”(机械专业同学)。“传承的文化精神,不管是对哪个专业学习都是有用的,学好了,为人处世就好了,就会知道如何与人相处,文学即人学”(机电专业同学)。一位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汽修专业同学说:“学习文学更让我明白人与人之间思维的差异,文学更是散发着不可抗拒的魅力,我有了和顾客交流时侃侃而谈的自信;分析问题时面面俱到的全面;它总能在不经意间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2.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1)生产能力的提高:“就在最近一次logo设计中,我运用了这个公选课上一个地方的景色给我带来的灵感,这个灵感在我看来很好,于是我很快地设计出了这个logo,这要感谢这个公选课。我相信在这个公选课上学到的东西我以后还会运用到”(广告专业同学)。“我发现了我所学的专业不再是简简单单的造路造桥,而是要用艺术的目光有目的地建造,使得浙江更加美丽与传奇”(市政专业同学)。(2)交流能力的提高:“我的专业可以说是服务业,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人物,也许某一天聊起家乡的时候,我也可以聊上一小会,拉近你我间的距离”(连锁专业同学)。(3)思考能力的提高:“这门课程弥补了我们没有语文课的空缺,让我们可以从那一对对的电路中跳出来找到一个优雅的舒适的空间,而且这可以提高我们文字理解能力,可以更好地解读专业上的问题,让我们从不一样的角度看问题”(机电专业同学)。“会展本来就是会议、展览、节事等集体性活动的简称,参展商、观众、参会者都会利用各种机会旅游,这对于我们不太了解浙江的旅游知识的会展人是一个挑战。这门课程使我们有机会提早了解并学习旅游相关的知识,……旅游学院的酒店专业也有帮助的,最明显的是中澳合作班的同学,以后面对外国友人时能展现出中国人的文化素质,也能更好地传播出我们浙江的文化。对考导游证有很大帮助”(会展专业同学)。
3.提高学生的职业情感
“像每个作者笔下的作品表达出的对浙江的热爱一样,让自己也做个善于发现的人。有耐心有兴趣去寻找去发现,不急不躁做个温暖踏实的人”(机电专业同学)。“我认为,文学会一直改变着我,让我成长”(建工专业同学)。“对于美和艺术的看法转移到学前教育的幼儿教育观念中”(学前教育专业同学)。“我现在所学的舞蹈、钢琴、绘画的素材都可以从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中提取;还有,这门课让我更加了解了我的家乡,我更加热爱我的家乡,我以后会留在这里而不会去外面工作,因为这里让我有很深的归属感。”(学前教育专业同学)“我想说谢谢你‘文学’。……对待事或物也可以像文学一样对待,用心去看,用心去做。去享受文学一样享受工作”(机械专业同学)。“它能让我们更理性地悦纳自己的工作,发现工作中的美”(连锁专业同学)。“给我一种拓展眼界的新认知,……对专业的兴趣更加的浓烈,让我努力成为一名有着‘知情’、‘知趣’、爱自然、爱文化的一种‘雅人’”(市政专业同学)。
如果一门课程能够培育学生的内生力量,形成“乐业”的态度,生产与服务所需要的文化底蕴,就提高了学生的精神与能力。
“各地、各职业院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职业院校培养“生利”之人,乡土大学语文课程能够发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使学生吸收地方文化,运用地方文化,创造更美好的职业人生。
注释:
①②③⑥⑧陶行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原载1918年1 月15日《教育与职业》第1卷第3期,转载自: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5,第1版,2007.1,第2版:30,30,30,31,33.
④黄蔚.大学语文何时走出尴尬[N].中国教育报,2004-05-14.
⑤范兆雄.课程文化发展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67.
⑦匠心所至,美学生活[N].都市快报,2015-9-12.
参考文献:
[1]田虎英.陶行知生利主义职业教育思想的启示[J].现代教育,2012(16).
[2]陈艳秋.社会需求视界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
[3]丁水娟.职业教育要“生利”,更要“利群”——陶行知“生利主义”职业教育思想的再认识[J].现代企业教育,2012 (18).
基金项目:
1.本文为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总课题批号CTF120702】子课题:“基于地方文化的高职语文教育研究”的成果之一。
2.本文为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1年度研究课题“立足乡土的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SCG398)的后续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