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运作理论视角下《檀香刑》的英译过程

2016-03-16 18:36高晓娜
文教资料 2016年10期
关键词:檀香刑葛浩文檀香

高晓娜

(西安理工大学 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阐释运作理论视角下《檀香刑》的英译过程

高晓娜

(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710054)

摘要:“阐释运作”是乔治·斯坦纳的翻译思想,从阐释学的观点诠释翻译过程,是当代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一个重大发展。本文以葛浩文翻译的《檀香刑》英译本Sandalwood Death为研究对象,从阐释运作理论的角度简析了葛浩文先生对民族文化小说《檀香刑》的翻译过程,为民族文化小说的翻译提供了实践方面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檀香刑》阐释运作民族文化小说翻译过程

一、引言

《檀香刑》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经典代表作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美国首席现当代文学翻译家葛浩文先生翻译了《檀香刑》英译本Sandalwood Death,于2013年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出版社出版,问世后,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和欢迎。本文意从斯坦纳阐释运作理论的角度简析民族文化小说《檀香刑》的翻译过程,旨在为民族文化小说的翻译提供实践方面的借鉴和参考。

二、阐释运作理论下《檀香刑》的英译过程

乔治·斯坦纳的“阐释运作”包括四个翻译步骤: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是对翻译过程作阐释学性质的动态描述,有助于我们摆脱静态观看译作是否“忠实”,是“直译”还是“意译”,忽略译者主体的模式。葛浩文翻译的《檀香刑》,受到西方学界的欢迎和认可。可见他在翻译这部作品的过程中,做到了成功运作,让西方读者更好地了解了中国的民族文化,也让译文读者体会到极具中国韵味的民间语言特色。

1.信任

译者选择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文本进行翻译,即是对作品的“信任”,葛浩文选择《檀香刑》进行翻译研究,源于他所接受的文化熏陶和对中国文学作品的浓厚兴趣。他翻译过二十几位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作品,但毫不讳言地指出,莫言不只是个作家,他是一种现象……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1]。作为莫言忠实且唯一的英译者,葛浩文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已翻译了莫言的10部小说作品,包括《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酒国》等,他使得莫言小说走进了英语世界,让更多的西方读者了解了中国文化。他说:“莫言的小说有的不好翻译,不是说文本本身,比如说,他的《檀香刑》,我要翻译那些残忍的、强迫的、杀人场面。我是一定要翻译的。”[2]由此可见,译者认定原文本值得翻译,他的译作让西方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以及领略极具中国个性特征的民间语言,进一步加深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这种译介是有价值意义的。由此,他对作品的信任,就建立起来了。

2.侵入

信任之后是侵入,是对原作者意图的理解。在《檀香刑》这部作品中,莫言对中国的刑罚文化、官场文化等“隐性”文化进行了发掘和批判,同时流露出了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翻译过程中,葛浩文侵入原作,努力保持源语文化,再现原文的艺术性。以原文中描写残酷刑罚凌迟为例:

……凌迟分为三等,第一等的,要割三千三百五十七刀;第二等的,要割二千八百九十六刀……不管割多少刀,最后一刀下去,应该正是罪犯毙命之时。所以,从何处下刀,每刀之间的间隔,都要根据犯人的性别、体质来精准设计。如果没割足刀数犯人已经毙命或割足了刀数犯人未死,都算刽子手的失误……天才的刽子手……是用心用眼切割,而不是用刀用手[3]。

以上这段是专门描写刽子手赵甲对凌迟这种残酷刑罚的专注,在对犯人实施刑罚的时候,一定要用心去做,让看客们满意,还要让统治者满意。作家莫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利用文学的手段剖析了中国刑罚文化的残酷。再细读译者葛浩文对此段的翻译:

...the slicing death,of which there were three levels.The first level required 3,357 cuts.For the second level it was 2,896...Regardless of how many cuts there were to be,the final cut was the one that ended the prisoner’s life.So when the cutting began,the spacing between cuts must be precisely designed to fit the sex and physique of the condemned individual. If the prisoner died before the required number of cuts had been reached or was alive after,the executioner had not done his job well...Gifted executioners...sliced not with a knife and not with their hands,but with their minds and their eyes[4].

译者葛浩文根据对原作刑罚文化中“凌迟”的理解,译成“slicing death”,即对应了这个酷刑的名字:“凌—迟”两个音节,最贴近的再现原文,又用“slicing death”这个词,更好地涵盖了下文对凌迟这种酷刑的专门解释,易于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的这种酷刑。可见译者已侵入了中国的刑罚文化。

3.吸收

在吸收这一步,译者对原文意思进行吸收,将原文的形式和意思移植到译入语中,用译入语完整地体现原作的所有信息。

首先,作品《檀香刑》采用中国传统的戏剧结构形式,分为“凤头”、“猪肚”、“豹尾”三个部分,且各部分各章节中的安排和代表主人公道白的标题,都体现了莫言对民间传统叙事方式的借鉴和活用。译文中,将“凤头”,“猪肚”、“豹尾”翻译成“Head of the phoenix”,“Belly of the pig”,“Tail of the Leopard”,运用了三个对应的名词词组,实现了与原文结构形式的对应,并将“豹尾”部的五章——“赵甲道白”、“眉娘述说”、“孙丙说戏”、“小甲放歌”和“知县绝唱”翻译成“Zhao Jia’s Soliloquy”,“Meiniang’s Grievance”,“Sun Bing’s Opera Talk”,“Xiaojia Sings in Full Voice”,“The Magistrate’s Magnum Opus”,用直译的方法在形式上形成了一种对应循环的关系,译文更好地再现了原文主人公道白的这种叙事方式,尤其对四字标题的翻译,也能让西方读者领略到中国的民间色彩和戏剧风味。由此可知,译者葛浩文对 “凤头”、“猪肚”、“豹尾”中国传统戏剧的结构形式吸收得很到位。

其次,《檀香刑》这部作品大量使用俗言土语、谚语、歇后语等独具特色的民间语言,赋予了作品浓郁的民间乡土色彩,具有一定的文化寓意。作品中这样的俗言土语、谚语、歇后语,俯拾皆是。对于这些民间语言的翻译,葛浩文绝大多数采用直译的方法。如:……得了道了,成了仙啦……[3]翻译成“I had achieved the Tao,I was an immortal...”[4]译文生动简洁,贴切自然,把它们的两层意义都很好地再现出来,既保留了原文中的意象,又彰显了中国民间语言的民族特色。可见,译者葛浩文将吸收到的这些俗言土语、谚语、歇后语的双层意义,成功地传达给了译文读者。

4.补偿

“由于译者在此以前在理解方面向原作发起攻势并进行掠取,打破了译作与原作之间的平衡,打破了原语与译语之间的平衡,译作可以使失去的平衡得到恢复。只有这种互有得失的情况出现以后,只有原作失去的东西得到充分的补偿,翻译的过程才算终结”[5]。因此,补偿是最后一步重要的翻译步骤,但要进行翻译补偿的前提是存在翻译损失。译者的任务是尽可能忠实原文,把贯穿于译本不同层面,即语言层面、审美层面、文化层面的翻译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要降低译文的损失,因而翻译补偿应从这些不同的层面着手。葛浩文在翻译《檀香刑》这部作品过程中,始终忠于原文,又考虑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努力保持译文的可读性,力求和谐地融入译入语文化。他努力准确把握原文文化意义,加上适境的审美判断,最终以“翻译补偿”作为完美终结,使得西方读者尽可能地领略《檀香刑》中丰厚的文化意蕴,体会中国民族文化的特色。

如:“还有小顺子,你这个寒冬腊月蹲锅框的小叫花子,不是老娘替你说话,你怎么能当上弓箭手?”[3]

And you,Little Shun,a common beggar who sought warmth from a cook stand in the dead of winter,if I hadn’t put a good word for you,do you think you would now be one of his select archers?[4]

原文里的“蹲锅框”的意思是站在锅旁边,靠锅里冒出的热气来取暖,是高密县的地方方言。葛浩文没有对“蹲锅框”进行注释,而是将“蹲”这一动词转译为表伴随的副词词组。不难看出,这里是他从语言层面做补偿了,既在表达方式上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又简单明了,准确而又直接地传递了原文所要表达的含义。

三、结语

斯坦纳的“阐释运作”,是对翻译过程作阐释学性质的动态描述,为当代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本文通过分析葛浩文先生在翻译《檀香刑》过程的成功运作,从对原文本的信任,到译者对原文本的侵入、吸收和补偿,详细分析每一环节,从而揭示阐释运作理论在《檀香刑》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将翻译过程提升到文化层面,实现了原文与译文的视野融合,对译文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以后民族文化小说的翻译提供了实践方面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葛浩文.在香港公开大学的演讲[S].2005,http://tieba.baidu.com/p/1935658105.

[2]葛浩文.葛浩文随笔[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4,(10):261.

[3]莫言.檀香刑[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4]Goldblatt.Howard.Sandalwood Death[M].Norman: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2013.

[5]庄绎传.通天塔文学翻译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114.

猜你喜欢
檀香刑葛浩文檀香
省译策略指导下的葛浩文《狼图腾》英译本研究
翻译家葛浩文研究述评
Translation Thoughts Inquiry of Howard Goldblatt
莫言小说狂欢人物的动物性诉说
蒙药三味檀香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檀香
从认知隐喻角度解读葛浩文的“隐”与“不隐”——以《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