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瑕莉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转换的“三贴近”要求
王瑕莉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
受多种因素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话语问题凸显,话语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因此,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要对话语风格进行转换。在转换过程中,要符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要求,将抽象的理论话语转换为具体的实践话语,将严肃的政治话语转换为轻松的生活话语,将高深的精英话语转换为通俗的大众话语,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人心,深得人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转换;“三贴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社会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了广泛而积极的宣传教育活动。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表达理论化和抽象化等问题凸显。教育话语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因素,问题的存在使教育效果欠佳。《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1]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提高宣传教育的实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所使用的话语也要符合“三贴近”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贴近实际就是要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将抽象的理论话语转换为具体的实践话语。实践话语是在具体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话语,具有及时性、灵活性和多变性等特征,同时也伴有经验性和直观性的特点,一般建立在话语主体的感性认识之上。将理论话语转换为具有这些特征的实践话语,要求宣传工作者做到在选择教育话语内容、表达形式以及话语语境等方面与具体领域和环境的要求相符合,让人们在实践中认知、认同、内化、外化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实践话语包括个体实践话语、群体实践话语和社会实践话语,因此,要实现教育话语贴近实际,需要考虑从微观到宏观的实际,在开展工作时要考虑和结合具体工作对象、工作领域和工作环境的实际情况。
(一)教育话语要贴近具体受众的实际
这要求教育者在开展工作前要了解受众的实际情况,一方面要了解具体受众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要了解受众接受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情况,根据这两方面的实际及时调整教育话语内容和形式。在选择教育话语内容和形式时,要针对受众面临的具体问题,选择有针对性和实际价值的内容,而不是泛泛而谈,长篇大论。另外,要根据具体受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认知、认同、内化、外化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如果受众接受核心价值观处于初级阶段,就需要先将基础层次的内容转换为与受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直观的话语内容和形式。接着,在人们践行相关内容的基础上,逐渐提高教育的层次,最终达到较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
(二)教育话语要贴近具体活动和领域的实际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2]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用符合该领域的话语风格开展工作,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精神实质为大众所感知、理解和信赖。这要求教育者在开展工作前深入实践,了解具体实践活动和领域的语言表达习惯和专用术语,收集教育素材,提炼众多领域、行业中的话语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话语资源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根据接受理论,受教育者对熟悉的信息更加乐意也更加容易接受,对于距离自己很遥远的信息,往往会产生接受障碍,需要经历一个较长转换的过程才能接受。教育者在教育之初将语言的表达方式转换过来,将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人们从事的具体工作,既能减少受众接受的中间环节,提高教育效率,也能防止受众产生抵触情绪,提高教育效果。例如,在教育、军事、商业、医疗等不同领域,要使用不同的表达话语。
(三)教育话语要贴近具体社会环境的实际
教育话语贴近具体社会环境的实际,既包括微观的、与受众关系极为密切的生活环境实际,也包括相对宏观的国内社会环境和国际环境实际。从相对微观的角度讲,教育者在开展工作时,只有使用贴近受众所处生活环境实际的、便于接受和践行的话语,才能为受众所欣然接受。根据传播学的知识,不同阶层和文化背景会影响信息传播方式的选择和受众对传播内容的认识与理解。我国幅员辽阔,在经济发达程度和文化背景方面,东西差异、南北差异较大,尤其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差异。这些差异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话语既要有针对性也要有可行性的要求。理论回到实践中去时,要符合实践的要求,宣传工作者需要对其做出进一步解释,需要将普遍的理论话语转换为具有特色的实践话语,以便人们更好地践行。这既可以避免生搬硬套核心价值观的词语,也可以为人们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具体的方法。从宏观角度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的选择要贴近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贴近社会主要矛盾和具体矛盾的实际,结合这些实际宣传和分析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符合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要求,本着开放的理念,借鉴和灵活使用其他国家意识形态教育话语中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符合的话语表达形式,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形式。
贴近生活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贴近生活世界,放下主流意识形态“高高在上的架子”,努力做到“接地气”,将严肃的政治话语转换为轻松的生活话语。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政治色彩浓厚。我国公民享有政治权利,需要参与政治生活,但是将政治与生活不加区别地混为一谈会让生活失去其固有的乐趣。另外,参与政治生活需要在特定的时间以特定的方式进行。政治话语是在公务员领域以及与政治相关的学科所使用的话语体系,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相比平常的生活用语非常严肃。如果将其直接用于实际生活,则会犯机械主义和本本主义的错误,从而使这些话语内容流于形式。轻松的生活话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交流所用的语言,具有碎片化、通俗化等特点,其风格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语言习惯以及文化背景相符。将严肃的政治话语转换为轻松的生活话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贴近生活,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话语要贴近大众的语言接受习惯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使用的话语方式,一般能为学术界专业学者、共产党员以及国家公务员所理解和接受,一般群众并不习惯于接受这样的语言风格。教育话语贴近大众的语言接受习惯,就是要按照大众的接受习惯来转换话语表达方式。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转换为脍炙人口的顺口溜、打油诗或者简单明了的歌谣、生动活泼的快板等。我国清朝乾隆时期,由于皇帝治国有方,百姓生活风调雨顺,就有了“国有乾隆,谷不生虫”的顺口溜。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家庭责任承包制,使得农民的庄稼大丰收,农民就自行编起了打油诗来表达对家庭责任承包制的认可。打油诗所用的话语,都是百姓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不生疏、好熟记,通俗易懂。这些都可以由内而外地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比直接地宣传“爱国”这一词组所取得的效果明显。我们曾经在宣传“八荣八耻”这一主流意识形态时,将其内容谱写成简单的歌曲,并且根据不同地区的特色形成不同的曲调。这种形式不仅没有造成人们的反感,还让人们将内容较长的“八荣八耻”记住,并根深蒂固地扎在头脑中。这不仅是因为其本身的话语表达比较直接,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因为歌谣的形式让受众接受起来更加轻松,在传唱之中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符合这些话语习惯,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教育话语要贴近大众的语言使用习惯
教育话语贴近大众的语言使用习惯,就是要结合大众的日常生活实际,按照大众熟悉的语言表达方式转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这样既有利于大众接受、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也有利于通过大众自身,进一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群众实现由“学生”到“先生”的转换,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和影响力。为达到此效果,宣传教育者在开展工作时要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人们交流。在交流中既能了解其语言表达习惯,也能同时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活动。例如,城市和农村的生活习惯不同,话语表达习惯也不同,在开展工作时尽量使用不同的方法,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针对性。
(三)教育话语要紧跟时代潮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紧跟时代潮流,就是要根据人们的兴趣爱好将其转换为当前的时尚话语或网络话语等非主流话语。在网络已基本实现全覆盖的时代,时尚话语和网络话语深受青年人青睐。使用时尚话语或网络话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自然能在无形中影响大多数青年人。青年人的言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的发展,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内化、外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宣传教育工作的进程。在具体落实中,一方面要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流行话语相结合,另一方面也要对这些时尚话语或网络话语进行筛选,斟酌其与核心价值观契合的科学性,确保话语转换的合理性。也就是说,这种转换并非无原则的一味趋同,而是要有原则地在遵循核心价值观原有内容基本内涵的基础上进行。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切先进的理论都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理论从群众中来,最终要回到群众中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要回到群众中去,要求开展教育工作时,要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以及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对象化。相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所使用的话语也要与群众产生共鸣,并且要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做到贴近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贴近群众就是要将高深的精英话语转换为通俗的大众话语,讲群众能懂的话,说群众熟悉的语言,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可亲可信、深入人心。这就需要根据群众的文化水平和认知结构、思想心理、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变化和新趋势来转换。
(一)教育话语要贴近群众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结构
毛泽东曾指出:“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下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3]教育对象在认知水平和认知结构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做宣传教育时,不同的对象应使用不同的话语内容和话语表达方式。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教育过程必须与人的认知发展相适应,在各个不同的阶段施加不同的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层次性和差异性,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里的认知发展阶段就是群众的认知水平。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考虑教育对象的认知水平、文化水平。对文化水平较低的群众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要使用尽可能通俗易懂的话语,而对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众,就可以适当增加高度和理论性。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在对社会环境和自身经历进行加工后,在头脑中会组织起一定的认知系统,也就是人的社会认知图式,具体来说就是认知结构。当外界传递的信息与这一认知图式相一致时,人们很容易将新的信息整合到原有图式中,如果不相一致,人们则需要对认知图式进行重新整合。要提高人们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率,就要实现教育话语贴近人们的认知结构,与人们现实生活中形成的认知结构相一致。如果群众现实生活中形成的对社会的认识是“不公平”“不公正”,那在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就不能直接使用“平等”“公正”等话语,而要转换一下表达方式,使用带着追求、向往等感情色彩的话语。
(二)教育话语要贴近群众的思想心理情况
这里的思想心理情况,既包括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包括群众的情感态度。群众的思想心理是一种主观的因素,这种因素对于人们接受某种外部传播的信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如果具体群众的“三观”比较正确,那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就非常容易,使用的话语也可以相对直接一些;如果群众的“三观”不正,则需要通过不同的话语形式,从侧面传递正确的“三观”。其次,态度会影响受众接受外界信息的效果,群众一般对于生硬冰冷的思想灌输以及说教容易产生抵抗情绪,持反感态度,这种情感态度会导致人们排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本内容,从而影响宣传教育效果。相反,群众更喜欢带有情感色彩、充满人文关怀气息和艺术气息的话语。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使群众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能极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例如,教育者可以通过宣传典型的方式,在带有感情的赞扬词中渗透核心价值观内容;可以通过文艺节目的方式,在节目台词中展现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三)教育话语要贴近群众的精神文化新需求
根据需求与接受的辩证关系,需求是接受活动的基本动力,需求构成人接受的出发点和归宿,需要的层次性决定了接受的层次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某一需求一旦得到满足,则会产生更高层次的新的需要。因此,要让群众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就要使用符合群众需求的话语表达方式。教育话语贴近群众精神文化新需求,就是要根据群众精神文化的新变化和新趋势来转换话语。这种转换的前提是要把握群众思想活动的规律和特点,了解其精神文化的需要,顺应其变化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和与时俱进。
当然,使高深的精英话语转换为通俗的大众话语,一定要避免走向话语的庸俗化。通俗不等于庸俗。通俗指的是内容浅显,适合一般人的水平。庸俗则指的是平庸鄙俗,不高尚。如果走向庸俗化,则会使核心价值观失去主流意识形态应该具有的高尚性。另外,这种通俗的大众化话语,必须尊重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如果话语转换之后失去了核心价值观本身的科学性,或者表达的意思与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相背离,这种转换将适得其反,也就违背了转换话语模式的初衷。
“实际,是社会生活的实际,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群众,是社会实践中的群众,实际生活中的群众。”[4]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转换“三贴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相辅相成,三者不能截然分开。只有同时达到三个贴近的要求,才能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深得人心。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01).
[2]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1).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836.
[4]冯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75.
On“Three Close”Requirements on Discourse Convers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Wang Xiali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Marxism,Chongqing,400715)
Due to various causes,there are significant issues concerning the discourse of the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on Socialist Core Values,which directly impacts the effect of the education.Therefore,the discourse style should be transformed.In such process,the requirements of“close to the reality,life and the populace”,i.e.the“three close”requirements,should be met,via which the abstract theoretical discourse can be converted into practical words,official political discourse into a relaxed life dialogue,and advanced elite discourse into popular public words,so that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can be rooted among people.
education on Socialist Core values;discourse conversion;“three close”
G120
A
1008-780X(2016)05-0044-04
2016-09-23
2016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SWU1609285)
王瑕莉,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