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用矛盾分析法探究关汉卿元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2016-03-16 16:42:24王慧君
文化学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关汉卿窦娥分析法

王慧君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文学评论】

试用矛盾分析法探究关汉卿元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王慧君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核心方法之一,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方法,是我们认识事物、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本文试以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对关汉卿元杂剧《窦娥冤》《望江亭》《旧风尘》中的窦娥、谭记儿、赵盼儿三位女性形象进行分析。

马克思;矛盾分析法;关汉卿;窦娥;谭记儿;赵盼儿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指出,世间万物都是矛盾构成的统一体,矛盾的运动、变化、解决,即矛盾的否定性和建构性的对立统一构成了万物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在擅长旦本戏的关汉卿笔下,在《窦娥冤》《望江亭》《旧风尘》中,三位主人公窦娥、谭记儿、赵盼儿一改古代传奇神话里女性“冰美人”“严霜冷风里的小草”“凉露寒月里的虫鸣”等惯常形象,成为如浮雕一般突出平面、具有立体感的人物角色。剧作家除借助心理描写、对比衬托、环境冲突等一般性人物刻画的表现手法外,更从宏观角度独创性地关注人物性格发展过程中的前后矛盾性和多重性,进一步完成对人物形象真实性与完整性的动态塑造与精心诠释。

一、窦娥

《窦娥冤》开场,长期处于封建思想熏陶和封建专制社会统治中的窦娥俨然一个封建社会的顺民愚妇。今世孽缘、悲辛遭遇在她看来“不是八字儿”之由就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为此她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对于官府,她愚昧幻想,渴望“明如镜、清如水”的官府大人“照妾身肝胆虚实”。然而,等待她的是“人是贱虫,不打不招”的毒刑拷打,是“不分好歹”的天,“错勘贤愚”的地。千般拷打、万种凌逼下,窦娥彻底绝望,终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发出撕裂人心的呐喊与惊天动地的控诉。其对天地公正性和神圣性的否定,对以往信仰的彻底决裂,对以“王法”“刑宪”和“皇天后土”为代表的黑暗社会的痛斥抨击,均暗示她再也不是一个被人同情可怜的弱者,而成长为一个觉醒了的敢于斥天骂地的反封建义士。在关汉卿人物性格的动态化呈现中,窦娥完成了人生的华丽蜕变:从懦弱愚昧到觉悟清醒,再到主动反抗。主人公一改模式化的“待宰羔羊”形象,真实立体地呈现,无所拘束地展现人性的痛与成长。据矛盾分析法中的内外因分析法揭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事物的内部矛盾就是事物发展的内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就是事物发展的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的原因”[1]。《窦娥冤》一剧中,透过窦娥富有象征性的性格变化,作者所欲抨击的“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黑暗现实与社会根源是窦娥个体蜕变的外在因素,而窦娥作为个人、作为女性的自我觉醒则是“内因”,是所谓“事物发展的根本源泉”,这意味着没有了主人公思想上主动性、自觉性质的改变,人物的性格、行为和一系列身世命运未必会发生相应彻底而根本的变动。尽管“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由内因决定的”[2],倘若缺少推动内因产生作用的外部条件的存在,譬如将《窦娥冤》中险恶的社会环境抽离,窦娥或许仍旧沉浸在浑浑噩噩的生活状态中而毫不自知。在这种意义上,我们需要做到的,也是马克思主义内外因分析法要求我们做到的,便是在分析事物矛盾(不管是分析文学创作还是社会问题)之际,把立足点放在内因上的同时,也要坚决抵制忽视外因作用的错误思想。

二、谭记儿

从人物性格刻画的纵向动态角度,关汉卿为我们展现了窦娥的“性格发展史”。对于同一人物的多重横断面演绎,剧作家则在《望江亭》里的谭记儿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作为中国戏曲史上又一位不可替代的艺术典型,谭记儿被塑造为多面而可爱的女性形象。尚在守寡之际,这位活泼直率的少妇便无所顾忌地宣泄心中无限的愁绪,大声喊出向往爱与被爱、成双成对的爱情宣言:“我想着香闺少女,但生的嫩色娇颜,都只爱朝云暮雨,那个肯凤只鸾单?”“我为甚一声长叹,玉容寂寞泪阑干?”一连串的自问自答、自怨自艾,流露出不可遏止的青春热情。率性开朗固好,但若仅限于此,人物则不免趋于简单幼稚。深谙此道的剧作家关汉卿并未就此搁笔,而是通过更多的故事叙述展现人物不同的性格侧面。清安观内,谭记儿在面对白士中姑侄二人的软硬兼施时,虽已然动心,但仍假意推脱。笔者看来,这并不是毫无道理的矫揉作态,反是其心思缜密的体现,她深知“寡妇再醮”的难处,害怕对方“转关”,自己被轻慢。在这之后,于乔装窃符、营救夫君之时,谭记儿的胆大心细、机智过人等性格特点便被发挥到极致。“一撒网,一蓑衣,一箬笠”,谭记儿孤身前往杨衙内泊舟的望江亭上演了一出欲擒故纵的障眼法。先是举杯换盏、眉来眼去使对方松懈,然后再借助酒水灌醉贼人,进而窃得金牌虎符于公堂之上反告一状,慌得杨衙内如瓮中之鳖,束手就擒。

获享贵家夫人的锦衣绣裙之时,她温文尔雅、端庄谦逊;遭遇婚姻威胁之际,她一变而为风流泼辣的渔妇,自信从容。既有“动如脱兔”的纯真洒脱,又不失“静如处子”的理性冷静,百变美丽的谭记儿以多个侧影的摇曳身姿,多重个性的立体展示,成为中国文艺大花园中“奇葩一朵”,也为关汉卿独特精湛的人物刻画艺术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转变文学审美视角,从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进一步分析谭记儿的多重人物性格,我们获得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更为丰厚的收获。作为多层次、多方面的矛盾统一体,谭记儿的温文尔雅、端庄谦逊、风流泼辣与自信从容实质上是其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具体替代物。不同场景和故事情境中,谭记儿的性格侧重点表现得很是不同。尚在守寡之际,“热烈泼辣”战胜“温文尔雅、端庄谦逊”成为“主要矛盾”,而至“乔装窃符、营救夫君”之时,“从容镇定”又取代“率性、鲁莽”而占据了矛盾的统治地位,这样一来,“动如脱兔”与“静如处子”既能够同时并存于一人之身,又不会因繁杂无序而显示出人物形象的非真实性。相反,前者却因一时一境之不同显示出人物这一矛盾体的层次感、丰赡感,进而使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于作品的艺术技艺和思想境界上获得更为丰富、酣畅的审美体验。回到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这便要求我们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把握矛盾的不平衡性,并始终将其贯穿于矛盾的分析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坚持两点论的前提下坚持重点论。同时,在诸多矛盾关系的对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

三、赵盼儿

如果说窦娥是开在乡间的一朵雏菊,带着乡野生活的淳朴、隐忍,那么《救风尘》里的赵盼儿就是于风月土壤中孕育的带刺玫瑰。个性泼辣张扬的她,言语豪放,不免夹杂些粗鄙字眼。又由于沦落烟柳之地,属于“私科子”,赵盼儿的话语间还常含青楼隐语,情欲挑逗意味十足。对此,关汉卿并没有刻意回避,而是以艺术家求实、平等的创作态度在人物特质和所处环境的基础上,赋予前者机智老练、侠骨柔肠等“铿锵玫瑰”般高贵的品质特性,进而塑造可以与《聊斋志异》中的“红玉”相媲美的底层妓女形象。值得关注的是,人们在赞扬赵盼儿深谋远虑、智救姐妹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其妓女的卑微身份。恩格斯的一句“超群出众的妇女是在当时卖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3]才揭示出以赵盼儿为代表的多才多艺妓女们的命运本质。正是因为长期混迹于烟柳之地,正是因为受到卖淫制度的无情摧残,她吃够玩弄者的苦头,也摸透玩弄者的脾气,所以才善于利用玩弄者的弱点,诱其入圈套,置之于“尖担两头脱”的境地。这里,关汉卿将“悲”“喜”之辩证关系及“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朝其对立面发展变化,从而促进事物发展”的动态过程,通过戏剧创作演绎到了极致。其在戏剧创作中突破“大团圆”结局,让喜剧人物暗含悲剧命运,给悲情主角以浪漫主义式结局,在完善了“悲剧中没有喜剧因素则会太冷板太平实,喜剧中没了悲剧性也会显得太浅薄太浮泛”[4]的艺术遗憾同时,使观众透过带泪的笑和带笑的哭,体会生活五味,继而挖掘社会不公的真相。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46.148.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2.

[4]张之薇.中国古典戏剧悲剧精神论:献祭[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59.

【责任编辑:周 丹】

I207.3

A

1673-7725(2016)11-0072-03

2016-09-10

王慧君(1991-),女,江苏海安人,主要从事中国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关汉卿窦娥分析法
《窦娥冤(节选)》核心素养导学
窦娥的三桩誓愿
异步机传统分析法之困难及其克服
防爆电机(2022年4期)2022-08-17 05:59:06
关汉卿
窦娥冤
戏词救命
基于时间重叠分析法的同车倒卡逃费探析
话剧《关汉卿》:半个世纪的历史回响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52
层次分析法在SWOT分析法中的应用
AHP和SWOT分析法在规划编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