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探究

2016-03-16 08:47:30
环球市场 2016年20期
关键词:水系绿地城市规划

李 丽

塔城地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探究

李 丽

塔城地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海绵城市是城市发展必然选择一种生态科学建设方式,其核心为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LID)。随着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确定,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由理论转向工程实践。在中央财政全面支持海绵城市建设的强力刺激作用下,全国正上演着一场海绵城市建设热潮并将长期持续。在此背景下更需要我们全面理解海绵城市建设的初衷和主旨,不能让海绵城市建设变相为政绩的衍生品,而应该归本于城市发展的科学实践。

海绵城市理论;城市规划;实践

我国在新型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正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近年来中国的洪涝灾害频繁,造成许多严重的水问题。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建立一个完善的水治理系统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函须解决的问题。接下来,笔者就这一问题,对海绵城市的理论与内涵进行了整理,对其应用的原则进行了总结,对其实践路径进行了分析。

1 海绵城市理论与内涵

海绵城市指的是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模式,它是从雨洪综合管理角度出发描述的,其内涵是:城市如海绵一般,拥有净化、吸纳以及利用雨水等功能,通过“渗”、“滞”、“净”、“排”等途径对城市用水实现良性循环利用。海绵城市理论讲究与自然和谐相处,循环利用雨水资源、防治水体污染、修复生态环境,这与粗暴地开发土地,运用破坏自然平衡的方式进行城市建设的模式是不同的。海绵城市理论讲究可持续发展,与土地的利用以及城市的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结合在一起即形成一个绿色雨水管理模式。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LID被认作必不可少的指导思想,可以有效地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沉着地应对严重的气候变化、大力地维持生态系统平衡。

2 海绵城市规划具体实施策略

2.1 城市水系

城市水系属于最理想的雨水吸收、存蓄、利用场所,所以在海绵城市水系设计阶段,还需要在原水系得到保留的基础上合理开展,合理结合本地区情况,通过沟渠的方式使城市各个水系进行连接,进而使城市水系合理连接,更加完善。在滨水绿带的设计上,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其净水功能,并且确保为居民休闲活动提供比那里。在水岸设计方面,需要着重考虑防洪等问题,可以通过生态驳岸,以此提升水系的净水功能。例如:广西南宁市在设计应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设施技术方面进行了探索,汇编成南宁市海绵城市标准研究及规划设计导则,对位于竹排江上游植物园段的那考河进行治理时,在引入流域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之后,流域经过治理,污水就近截流进入污水处理厂,同时初期雨水通过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净化等措施,使得污水、雨水经处理达标后就近给河道补水,确保河道常年水体平衡,改善竹排江上游的水系环境。

2.2 雨水花园及生态滞留带

雨水花园,它的特点是一种是人工挖掘出来的的绿地,表现为浅凸,当出现雨水较多的时节或者是积水较多,这时候它的作用就表现出来,它的作用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将屋顶的水或者是地面的水汇集到一起,在经过一些植被和沙土,渐渐的使其净化,慢慢的渗透到土壤里面去,涵养地下水,这些水表面看不到,其实用途广泛,可以用补充厕所用水或者是景观用水等等,有效的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是一种可持续的控制雨水和利用雨水的方法。雨水花园的设置则更加适合大面积的景观绿地,且楼间间距较大的地块,汇水面积足以支持雨水花园的植被生长。雨水花园的设置,可考虑在停车场或道路边缘区域,利用齿状道牙形成既可以过水,又可以阻挡车辆的道牙形式,

2.3 人工改造建设生态海绵体

在城市缺少天然海绵体的情况下,人工可以对其进行建设和改造。在建设城市海绵体时,可以运用很多方法:第一,建设人工园林绿地。人工园林绿地有很好的排污功能,能够很好地增加海绵城市对雨水的储蓄作用,当洪水来袭时,可以提高其应变能力。第二,构建和改造城市水系。以武汉市的“大东湖”和“六湖连通”工程为例,这是一个大型的水网生态建改工程,它将“襟江带湖”的生态体系体现出来,完全展现了自然水体所具有的调节功能;第三,将旧版工业和城市居民区建设模式进行改变,同时转变以前的绿地布局形式,用小而发散的下沉式绿地替代集中的绿地建设,使得城市绿地能够充分地发挥其作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第四,将城市园林绿地建设进行改造,通过改进设计LID,使绿地生态效益得以提高,增加绿地透水的面积,将搜集到的雨水运用到整个园林的水体循环中。并在道牙内侧运用碎石沟对汇聚的雨水进行过滤沉淀,让雨水在这个部分得到有效的净化后.再进人设计的雨水花园区域。

2.4 城市道路规划

由于城市道路中的雨水径流水量较大,以此出现的环境污染也较为严重,并且城市发展过程中造成污染的重要影响因素,海绵城市观念在实际城市建设中应用,需要保持交通道路的有效发展,并且保障道路根本建设的有效性,对道路两旁和周围的绿化面积实施有效的绿地建设工作,通过对透水路面、树池等进行改善,在道路能力不断改善的情况下,提升城市水资源的质量。开始需要依据道路景观内的绿化带,在道路中进行绿地系统的构成,其有助于提升道路雨水地表径流,促使其流入到绿化带中,从而实现绿地系统对雨水的储存、入渗和净化能力,对那些不满足要求的雨水进行排放,透水路面可以有效提升雨水的入渗能力。在道路出现较为严重的污染,道路承担的压力也较重,需要选择有效的透水路面。除此之外,在人行道路中需要更好的对道路中存在的雨水径流进行获取,通常在建设人行道路的时候依据树池构成的形态。

总而言之,现阶段我国很多城市受到较为严重的雨水灾害,并且水资源问题更加突出。为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内涝灾害,可以根据海绵城市理论,合理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实现雨水的有效存蓄、吸收、以及循环使用,极大程度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证了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

[1] 王国荣,李正兆,张文中.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J]. 山西建筑,2014,36.

[2] 董淑秋,韩志刚. 基于“生态海绵城市”构建雨水利用规划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12):37-41.

猜你喜欢
水系绿地城市规划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可进入式绿地的养护与管理的研究
北京园林(2021年2期)2022-01-19 02:17:34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环水系旅游方案打造探析——以临沂市开发区水系为例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北京园林(2020年1期)2020-01-18 05:19:30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中华建设(2019年4期)2019-07-10 11:50:58
水系魔法之止水术
杭州市区春季绿地对PM2.5消减作用的研究
风景园林(2017年5期)2017-10-14 01:03:41
走进绿地
岁月(2017年9期)2017-09-08 14: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