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 进
(1.龙岩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龙岩 364000;2.龙岩学院学生工作处,福建龙岩 364000)
以红色文化为载体构建地方高校育人模式的探索
饶进1,2
(1.龙岩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龙岩364000;2.龙岩学院学生工作处,福建龙岩364000)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所凝练出的优秀文化,是地方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多得的资源,地方高校依托红色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构建育人模式,更能凸显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以福建龙岩学院为例,探索地方高校如何创新红色文化育人途径,构建有特色有内涵的育人模式。
关键字:红色文化;地方高校;育人模式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确立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之一,强调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弘扬和培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这些重要部署对地方高校如何具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推进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其中,红色文化是一种重要载体。红色文化是指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文献、文物、文学作品和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以及凝结在其中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和红色风情[1]。红色文化作为宝贵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它承载着厚重的民族精神,是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2]。因此,红色文化具有不可多得的德育功能,是各地方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可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高校培育高素质人才提供精神支持。龙岩学院是一所坐落于著名革命老区土地——龙岩市,根植并成长于红土地的唯一一所本科院校,龙岩学院充分依托闽西红色文化资源,不断创新和传承红色文化,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构建地方高校育人品牌。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大学生们表现出思想活跃、观念超前、追求标新立异等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也表现出道德滑坡、信仰缺失、思想混乱、追求拜金主义等消极的一面[3]。而如何纠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学生积极健康成长则成为高校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
(一)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现如今各种明星真人秀、选秀等电视综艺节目层出不穷,大学生被各类各样扭曲的价值观与文化冲击着,过分崇拜明星,过于追求拜金主义,追求个性化,迷恋各类奇装异服,却忽视了传统文化、经典文学的熏陶作用。而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其原因在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利益的驱动下,产生了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现象,各类低俗文化伺机滋生。作为青年人,大学生思想活跃、勇于创新、富有热情、敢想敢做,但是阅历不丰、经验不足、行为鲁莽、感情用事,价值观正处于形成之中。因此,如何积极引导大学生摒弃低俗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显得刻不容缓。这就要求地方高校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中国梦引领时代发展方向,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
(二)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拓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需要
红色文化的德育功能具有教育的鲜明性,其丰富的内涵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源。各高校开设有中国近现代史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主要课程,某些高校主要是以授课为主,没有更好的其他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而地方高校则可以依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为载体,根据当地实际,结合地方高校专业特色,挖掘当地红色文化,以深入实践基地、参观历史博物馆、唱红歌、听红色故事等为师生喜闻乐见、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这不仅创新了高校思政教育的传统模式,更极大丰富和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三)继承传统文化,创新红色教育形式的需要
江泽民同志曾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一个民族若固步自封,那它在国际竞争中将无法立住脚。同样的,作为一所高校也是如此。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了说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源泉,高校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继承优秀的文化的成果,创立新知,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而地方高校如何将传统红色文化加以创新,探索出一套独具自身特色的红色教育教学方法,形成独有的人才培养优势,更好的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为学生汲取新鲜血液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营造红色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校园文化是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教育的有效载体。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养成具有重大影响。为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地方高校可以依托当地红色文化,结合高校特点,将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更好的融合。结合大学生特点,通过大力宣传和开展大家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欢乐中接受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1.大力宣传红色文化,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梁启超曾言“信仰是神圣的,在一个人为一个人的元气,在一个社会为一个社会的元气”。理想信念作为精神家园不可缺失的要素,是人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没有理想信念,精神家园将无法建造。当今社会已是信息社会,各类信息从四面八方不断轰炸,形形色色、各类各样扭曲的价值观与文化冲击,不利于大学生养成正确的理想信念。龙岩学院在育人实践中,汲取“坚定信念”的革命精神,以红色文化宣传为切入点,以“古田会议精神进校园”活动为抓手,以“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为主题,结合校园网、校园广播、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切实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充分将当前形式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用红色文化有针对性的开展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奋斗目标,努力成为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
2.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更是人们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五千多年,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强大支柱,其支撑着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这颗参天大树不断繁荣兴盛。红色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数也数不清的爱国主义感人事迹。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简单的八个字在那些红色革命时期,为了党和国家、人民需要,挺身而出的革命烈士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现今,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随之而来的还有欲望与利益的冲突,个人与集体的冲突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现象更是层出不穷。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接班人,要大学生教育好,教导学生勇敢奉献,勇敢担当,做到思想上爱国,行动上爱国。龙岩学院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利用红色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通过开展“向国旗敬礼”、网络红色祭扫、国家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等,在学生中积极开展网络红色祭扫、缅怀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除此之外,还积极开展“重走闽西旧址感受古人艰辛”、“美丽闽西”影像和精品旅游线路征集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家爱乡情感。
(二)搭建红色文化社会实践平台,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随着时代的变换,一味的灌输式教育已难以适应现今学生的发展需求,身临其境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更好的汲取教育内容,进而提升自身的修养。各地方高校可以以地方红色文化为载体,搭建校内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红色资源进一步挖掘、研究,充分了解红色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地位,挖掘红色资源内涵,深刻体会革命精神并进一步宏扬,让广大学生对红色革命教育认识更为全面。闽西红土上的龙岩学院,开发有中央苏区研究所、古田会议精神研究等校内红色基地,同时充分利用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后田暴动纪念馆、才溪乡调查纪念新馆、古田会议等红色馆址,结合专业特色,积极组织学生到红色文化景点、遗址和纪念馆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参观与交流中体验到优质的红色文化精髓,得到良好的红色革命精神教育。除此之外,学校还积极组织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更好的社会践行。
(一)健全制度建设
为使红色文化充分融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确保将红色文化教育落到实处,龙岩学院学生工作主打“红色育人”品牌,每学期均以“红色”为主线开展主题教育,并将其纳入二级学院学生工作评估体系,着力构建红色文化育人长效机制,促进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形成,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建设,不断推动红色文化育人品牌在教育中的广泛性与普遍性。
(二)提供物质保障
学校高度重视,为红色文化育人模式构建提供物质支持。首先根据校园红色有形文化整体规划设计,在校园设立校史浮雕,生动阐述了学校的发展历史。设立了“红色文化长廊”、“红旗碑”,将闽西革命历史、毛泽东诗词等刻于其上,开设“闽西苏区教育陈列馆”,在校图书馆设置了“闽西名人资料特藏室”,营造了浓厚的红色氛围。其次,成立古田会议精神研究所,大力推进古田会议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编写了校本教材《闽西革命史》、《古田会议精神教育读本》,增强红色资源育人成效。再次,设立各类教育基地,拓宽思政教育空间。在古田会议、才溪乡调查旧址、长汀苏维埃旧址、邓子恢纪念馆、闽西革命烈士纪念碑、后天暴动革命旧址、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建立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推进地方高校与红色文化相关管理部门形成长效机制建设,形成稳定的长期合作协作机制。
(三)加强队伍建设
首先,独立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配齐配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其次,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的育人功能,用红色文化武装全体辅导员,让红色文化在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再次,积极探索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学校团委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在闽西这块红土地上进行社会实践,在体验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了深化和升华,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一)推动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福建龙岩学院充分挖掘闽西红土地上蕴含的红色文化资源,密切联系当地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后田暴动纪念馆、才溪乡调查纪念新馆等红色基地,积极组织学生前往基地进行实践。学生犹如重回历史般的体验着我国革命战士奋不顾身,勇往直前地浴血奋战的一幕幕,充分激发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有效促进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使学生愈加热情的投入到学习中、生活中和工作实践中去,愈加努力地成为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二)活跃地方高校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龙岩学院秉承“厚于德、敏于学”的校训,坚持“根植红土、致力应用、彰显特色、服务发展”的办学理念,其育人工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传承、弘扬“红·土”文化过程中,以共筑青春中国梦,践行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为主线,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并活跃了轻松愉悦的校园文化氛围。例如:学校通过举办闽西红色故事演说大赛,引导广大学子感受红色魅力,宣传红土文化,传承闽西革命精神;举办“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道德讲堂活动,让学生追忆革命岁月,继承先烈遗志,弘扬先烈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班学员参观东肖白土暴动遗址及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向烈士们致敬,献上最崇高的敬意。
(三)培养高素质大学生,争做社会有用之才
依托红色文化,创新地方高校育人的模式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和素质的协调发展,而且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龙岩学院在实践中,积极引导青年学生笃实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课堂教学、日常教育、社会实践、新媒体运用、校园文化熏陶等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培养了一批信念坚定的梦想青年、爱家报国的有为青年、品行高尚的楷模青年、崇文乐学的励志青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学风建设,为莘莘学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不断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坚定理想信念、怀揣着爱国情怀的有为青年。统筹推进社会实践育人作用,积极引导学生深入一线、体验生活、锻炼才干。开展了“弘扬红土精神、探访前辈心声”活动,争做红色文化的宣传者。开展了“红色事迹采编”活动,努力进行抢救性记录,力争还原历史。选派了学生入驻红色古田任“学子村官”,积极落实省服务闽西革命老区行动计划等一系列实践育人项目,更是培养了一批具有革命精神爱拼搏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在学习成才方面,“自强之星”刘小奇身残志坚仍立志成才、全面发展,被评为第四届“福建省十佳大学生”。“励志之星”方丽珍身患绝症仍自强不息、感恩社会,被评为第八届“福建省十佳大学生”。在学风建设方面,学生参演的革命史诗式大型交响合唱《红旗不倒》,获福建省第五届文化艺术节二等奖;由学生策划拍摄的《耕读培田》,在第四届全国教育影视优秀作品大赛中荣获一等奖;闽西客家歌曲表演唱《风吹竹叶》,获全国大学生合唱节银奖。在实践方面,注重发挥实践育人功能,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实践项目,2012年以来学校连续三年被授予福建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参考文献:
[1]徐海泉,虞新胜.论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井岗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22-26.
[2]安小文,李祖平.红色文化软实力: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依托——以江西高校为例[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5(5):105-109.
[3]陈建国,赵凤远.以红色育人为特色的地方高校艺术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临沂大学学报,2013(05):18-21.
[4]何沙沙,胡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考[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8):95-98.
(责任编辑:华伟平)
Exploration on the Educational Mode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Red Culture
RAO J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Longyan University, Longyan, Fujian 364000)
Abstract:Red culture is the outstanding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long history. It is a rare source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lying on the education on red cultur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create a good way of educating b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highlight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loc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study of Fujian Longyan University, it explores how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novate the way of the red culture education, and construct the educational model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notation.
Key words:red culture ;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ducational model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09(2016)02-0074-04
收稿日期:2015-07-05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青年科研项目(JAS14290)。
作者简介:饶进(1981-),女,汉族,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