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语际语用学近十年研究述评

2016-03-16 11:16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研究方法展望

邓 娟

(武昌职业学院 外语学院 湖北 武汉:430202)



国内语际语用学近十年研究述评

邓娟

(武昌职业学院 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202)

摘要回顾了国内外语核心期刊2004-2014年发表的语际语用学研究成果,调研了语际语用学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理论研究涉及到语际语用学发展的历史研究、理论基础和方法及其发展前景,语用能力、影响语用能力的各种因素、语用失误、语用与教学、语用与翻译、语际语用学的认知研究;实证研究涉及到目标语言语行为、话语标记语的使用与习得法、二语习得中的会话分析、二语中指示语的习得、语用失误和语用迁移、语际语用能力、语用学与外语教学这七各方面。基于这十年的研究成果展望未来的语际语用学研究方法。

关键词语际语用学;研究方法;展望

1语际语用学简介

语际语即中介语,指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所习得的和使用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语,既有母语的特点又有目的语的特点。语际语用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语用学理论和二语习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1993年第一本由Kasper& Blum-Kulka主编的《语际语用学》(Interlanguage Pragmatics)出版。语际语用学研究二语习得者使用和习得目的语行为时的模式,探讨在特定语境中人们如何实施目的语的言语行为和如何理解这些行为[1]。2001年Rose, K.& G. Kasper 合著的《语言教学中的语用学》(Pragma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此专著是第一步研究语用教学的论文集,侧重于第二语言语用规则的可教性和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的评估。G. Kasper与K.Rose从理论和方法两方面就二语(包括外语)语用习得及语用能力发展做出了系统研究,语言使用即行为,语境条件下的行为能力即语用能力[2]。语际语用研究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二语的使用,即二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展示过程;二是二语语用习得,即二语学习者语用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习得过程,亦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发展。语际语用学研究具体化为:目标语言语行为的使用与习得、模因论指导下的二语习得、关联理论指导下的二语习得、合作原则指导下的二语习得、礼貌原则指导下的二语习得、二语中指示语的习得、二语习得中会话含义的研究、二语习得中的语境研究、语用失误、语用迁移、话语标记语的使用与习得、二语语用能力、基于语料库的二语语用习得、词汇语用学、语用与翻译、语用与外语教学等等。

2语用学研究方法

何自然在“语用学方法论刍议”一文中指出,无论从事哪个学科的研究,没有正确的方法就得不到正确的结论[3]。宏观上,语用学研究方法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微观上,语用学研究包括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法、语料库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等。语用学的研究方法不是单一的,有些研究中会覆盖几种方法。实证研究在语用学研究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其研究方法包括: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语用学实证研究中的数据收集方式有两种:自然语料和引发语料。前一种指的是以一定方式,如观察、录音、录像等手段收集的语料,研究者不参与或极少参与到被试的话语活动中以免干扰、影响研究对象,同时让受试熟悉录制设备,使他们及早适应新环境[3];后一种则是凭借一定的材料(如图片、调查问卷)、研究者的参与(如访谈)、实验等手段收集到的语料。在后一种收集过程中,被试很清楚自己的话语(有时还包括手势、表情等)会被用于研究目的[4]。实证性语用研究一般通过语篇补全测试(DCTs)、角色扮演(role plays)、田野笔记(field notes)、调查问卷法(questionnaire)等方法[5]收集语料。语际语用学是语用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方法也适应于语用学的研究方法。何兆熊也曾指出,研究方法并无优劣之分,关键在于方法是否适合自己的研究,只有与研究问题关联的方法才是最佳方法,即研究方法的选择应以研究课题为导向[3]。

3语际语用学近十年的研究方法回顾

本文调查了2004-2014年近十年国内期刊包括《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学刊》、《外语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现代外语》和《中国外语》、《外语界》、《外国语》、《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这十二种国内的CSSCI(含扩展版)期刊发表74篇语际语用学研究成果,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门新型学科的研究方法。

3.1理论研究

语际语用学是语用学与二语习得的交叉学科,其理论研究离不开语用学和二语习得的理论。此理论涵盖范围广且其研究可跨多门学科如心理学、语言学、社会文化、教育学等。纵观这10年的语际语用学理论研究,首先,陈治安等研究了语际语用学发展历史理论基础和方法及其发展前景[6]。其次,其理论研究包括语用能力研究成果、影响因素、测试方法、语用能力的培养和语用能力的发展。何春燕等总结了国内外基于语料二语语用能力研究成果[7]。李捷等探讨了英语恭维语及其回应的语用教学对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影响[8-10]。王晓彤等对比了语用能力测试方式:话语补全测试与口语语料、多项选择和其本身的不同形式[11-14]。冉永平等探讨了语际语用学定义和第二语言中的语用发展,语法能力、语用迁移和社会交往与语用能力的发展等[15-17]。第三,语际语用学的理论研究还包括语用失误。胡庚申等研究失误的类型、成因,处理失误的“酌情原则”[18-19]。第四,理论研究还包含语用与教学、课堂话语的语用功能、言语行为教学、关联理论与语篇阅读理解教学及语用教学模式。白丽梅等研究外语课堂环境下的语用学习、语用教学和语用测试[20-21]。马毅等提出课堂话语的三个主要语用功能对我国英语课堂话语研究[22],总结了国内外非本族语者言语行为习得和发展[23]。金杰指出关联原则在语篇实践中对整个语篇阅读理解教学有指领性的作用[24]。戴炜栋等提出显性课堂语用教学模式[25]。第五,该理论研究还包括语用翻译、语用与法律翻译、关联理论与言语翻译、翻译的语用维度、模因论指导下的英语翻译及顺应语境翻译。曾文雄等提出了语用翻译的模式与流派[26],从语用、文化角度对汉英隐喻进行对比,提出了作为译者在汉英隐喻互译中应采取的策略[27]。韩健等研究法律翻译中指示语类、概念类、主题类、语篇衔接类和含义类等五类语际语用充实[28-29]。朱燕等提出了关联理论指导下的翻译策略[30-32]。杨蒙在顺应语境翻译论框架下解读语用文化在翻译等方面的体现,并分析语用文化如何在动态的翻译过程中顺应语境[33]。第六,理论研究还涉及到语际语用学的认知研究。张琦等探讨认知语用在英语网文标题理解和汉译中的阐释力,从二语语用体验的逆向映射过程探寻二语语用发展本质的新研究方法,回顾和展望了关联理论框架下的二语习得研究[34-36]。

3.2实证研究

这10年的实证研究包括如下七个方面:(1)采用书面话语填充任务、问卷调查、语篇补全测试、会话完型测试、访谈和统计数据分析研究目标语言语行为的使用与习得。刘建达等对中国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进行测试,并就英汉批评言语行为策略的使用频率进行对比分析[37-38]。李萍等通过DCT问卷调查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的英语抱怨话语严厉程度的差异性,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39]。李慧等采用会话完形测试和访谈法,语篇补全对话问卷和访谈记录,用SPSS统计来研究中国学生英汉恭维应答言语行为和英语致谢言语行为的语用能力[40-42]。(2)基于语料库展开对比研究话语标记语的使用与习得。陈新仁等参照ELT Journal文章对英语重述标记语的使用,考察中国高水平英语学习者硕士毕业论文使用重述标记语的个体差异[43]。徐捷等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料库(SECCL)和英语本族语者口语语料库(SBCSAE)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44-47]。李志君基于自建语料库,比较中国学者撰写汉语经济学术论文、英语本族语学者L1英语学术论文和中国学者L2英语学术论文中重述标记使用和语用异同[48]。(3)从语料中收集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并输入SPSS软件分析二语习得中的会话:梁文霞收集英语课堂学生小组对话语料,对语料中的各种共建现象进行量化,结合学生的访谈对它们进行分析[49]。王晓燕等采用PETS4口试语料,对已转录好的书面语料中会话修补,采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50-52]。(4)考察语料库中二语指示语的使用特点。朱晔对语料库中中国大学生英语论说文本中3个人称代词的使用,考察学习者水平与文本话题两个因素对人称代词的使用频次和词丛搭配的影响[53]。张岩对比WECCL语料库(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的书面语字库)与LOCNESS语料库(美国大学三、四年级学生的作文),探讨中国学生英语议论文中的指示语使用特点[54]。(5)采用语料分析、多项任务、语篇补全测试、问卷调查及访谈来分析语用失误和语用迁移。刘向红等分析学生连贯策略作文为语料来分析错误原因[56-61]。(6)采用对比语料库、问卷及运统计软件SPSS、多项选择话语填充、书面话语填充、来考察语际语用能力。孟悦等运用语料库研究方法,考查英语专业学生和非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语料中认识情态表达手段的使用特点[62-68]。黄世霞等用SPSS分析认知风格与语际语用能力相关性,语用意识和语用能力的发展规律[69-76]。(7)采用语料对比、文献综述及数据统计分析语用学与外语教学[77]。朱纯深等调查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对英语是非疑问句的理解,提出在双语和翻译教学中需要引进更为系统的语用训练[78-79]。

4语际语用学研究方法展望

语际语用学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其研究成果倍出,形成了成熟的理论框架,将语用学、二语习得、跨文化交际及语言学的理论结合起来。同时,语用学实证研究呈现繁荣的景象,其研究方法更是五彩斑斓。

本次实证研究涉及到以下七个方面具体研究方法:1)目标语言语行为,2)话语标记语的使用与习得法,3)二语习得中的会话分析,4)二语中指示语的习得,5)语用失误和语用迁移,6)语际语用能力,7)语用学与外语教学。这些实证研究上,很多研究涉及到横向对比研究,这些横向研究有非本族语者与本族语者的对比,还有非本族语者中不同英语水平组别之间的对比,而纵向研究较少涉猎,因其历时较长、操作面广而复杂,因而在以后的研究中需拓展语际语用学的纵向研究。其次,语际语用学的研究范围还需扩大,要基于语用学理论、语习得理论及与语际语用学交叉学科的理论来拓展其实证研究,如,增加礼貌原则、关联理论、模因论、合作原则、语境论与二语习得结合的实证研究,拓展多种言语行为的实证研究,如幽默、探寻、闪避等言语行为。再次,还要基于本土开发自建语际语用学语料库,以备研究之需。最后,语际语用学的主题范围广,在形成系统的研究的同时要研究其实证研究方法的效度。

参考文献

[1]Kasper, G. & S. Blum-Kulka.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2]Kasper, G. & K. R. Rose. Pragmatic Development in a Second Language[M]. Oxford: Blackwell, 2002.

[3]何自然.语用学方法刍议[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4):3-3.

[4]Wolfson, N.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the questionof validity[J]. TESOL Quarterly 1986,(20):689-699.

[5]Yuan, Y, An inquiry into empirical pragmatics data-gathering methods: Written DCTs, oral DCTs, filed notes, and natural conversation[J]. Journal of Pragmatics,2001,33(2).

[6]陈治安,袁渊泉.语际语用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外语教学,2006,(6):1-5.

[7]何春燕.国外基于语料库的二语语用能力研究述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6):53-58.

[8]李捷.国内语用学研究的多元化发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3):237-239.

[9]刘思.外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的语用差异及其原因[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8):14-18.

[10]熊彩琴.语用迁移性之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6):15-18.

[11]王晓彤.话语补全测试的有效性研究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3):23-27.

[12]冉永平.当代语用学研究的跨学科多维视野[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5):763-771.

[13]何春燕.我国语用能力培养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4):65-71.

[14]刘润清,刘思.语用习得的认知特性和影响因素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218-225.

[15]姜占好,周保国.学习者语用能力评估研究[J].外语教学,2012,(5):45-48.

[16]冉永平.语用学与二语习得交叉研究的新成果——《第二语言中的语用发展》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2):152-155.

[17]戴炜栋,陈莉萍.影响二语语用能力发展的因素[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9):1-5.

[18]胡庚申.失误处理的“酌情原则”——以国际交流语言使用为例[J].外语研究,2004,(3):19-25.

[19]曹阳.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J].外语学刊,2012,(6):93-97.

[20]白丽梅.中介语语用学多语言跨文化研究——《外语学习、教学肯测试中的语用学研究》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6):475-477.

[21]景晓平,陈新仁.语用、认知与习得——第十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综述[J].外语学刊,2007,(6):150-155.

[22]马毅,刘永兵.中国英语课堂话语研究——综述与展望[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2):42-47.

[23]黄洁.非本族语者言语行为能力发展研究回顾与我国言语行为教学路径[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9,(1):68-76.

[24]金杰.阅读理解教学中的关联原则[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35-38.

[25]戴炜栋,杨仙菊.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的课堂教学模式[J].外语界,2005,(1):2-8.

[26]曾文雄.中国语用翻译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62-66.

[27]郭英珍.隐喻的语用文化对比与翻译策略[J].外语教学,2004,(5):57-60.

[28]张新红,姜琳琳.论法律翻译中的语用充实[J].外语教学,2008,(1):21-29.

[29]韩健.合作原则对法律文本翻译的指导作用[J].外语学刊,2014,(5):77-80.

[30]朱燕.关联理论对幽默言语翻译的诠释力[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2):57-60.

[31]冉永平.翻译中的信息空缺、语境补缺及语用充实[J].外国语,2006,(6):58-65.

[32]赵湘.语言模因与汉英翻译[J].外语教学,2008,(3):89-92.

[33]杨蒙.语境顺应与文化翻译[J].外语教学,2006,(5):87-89.

[34]张琦,姜淑萱.认知语用在英语网文标题理解和汉译中的阐释力[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25-27.

[35]李健雪.二语语用发展研究的体验认知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5):4-7.

[36]于翠红.关联理论框架下的二语习得研究:回顾、思考与展望[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2):56-60.

[37]刘建达.《二语习得中缓和语的语用语言发展研究》评介[J].外语界,2010,(6):91-94.

[38]吴淑琼,樊葳葳.英汉批评言语行为策略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2004,(8):22-25.

[39]李萍,郑树棠,杨小虎.影响中美学生抱怨话语严厉程度的因素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1):56-61.

[40]李慧,李经纬,焦新平.中国学生英汉恭维应答言语行为的实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5):39-42.

[41]何奕娇,高洋.中国学习者英语致谢言语行为的语用能力调查研究[J].外语教学,2010,(3):60-63.

[42]许家金.中国学习者英语口头叙事中的话语评价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1):69-79.

[43]陈新仁,任育新.中国高水平英语学习者重述标记语使用考察[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4):294-300.

[44]徐捷.中国英语学习者话语标记语you know习得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9,(3):28-34.

[45]潘琪.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口语语用标记语使用特征研究——基于SECOPETS语料库的实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3):35-39.

[46]张会平,刘永兵.基于语料库的中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标记语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5):356-400.

[47]李巧兰.英语学习者话语标记语语用石化现象初探[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53-58.

[48]李志君.中外学术语篇中的重述标记比较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4):40-50.

[49]梁文霞.英语课堂学生小组对话中的话语共建[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42-46.

[50]王晓燕.会话偏误修补模式与特征研究——以PETS口试为研究个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5):42-46.

[51]王晓燕.英语学习者会话修补年龄差异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9):65-70.

[52]李民,陈新仁.英语专业学生习得会话增量语用功能研究[J].外语教学,2013,(1):69-72.

[53]朱晔,苏殷旦.中国大学生英语论说文中人称代词的使用——语言水平与文本话题的交互影响[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5):52-56.

[54]张岩.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大学生议论文中的指示词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27-29.

[55]刘向红.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写作错误分析个案研究[J].外语学刊,2008,(2):140-142.

[56]刘美岩,胡毅.公示语英译错误分析及对策[J].外语教学,2009,(2):110-113.

[57]章宜华.中介语偏误特点与学习词典理想作用机制探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2):233-245.

[58]杨文秀.学习词典中的礼貌原则[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9):32-36.

[59]王鲁男,董保华.隐喻语际迁移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2):1-4.

[60]卢加伟.语用迁移与二语水平的关系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14-25.

[61]张爱萍.中国英、日语学习者汉语赞扬应答言语行为中的反向概念迁移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1):109-118.

[62]孟悦,张绍杰.中国英语专业学生书面语认识情态表达的语际语用发展研究[J].中国外语,2010,(5):54-61.

[63]洪岗,余泽超.书面语际语中情态意义表达的语用分析[J].中国外语,2007,(6):42-46.

[64]陈新仁,曹黎燕,陈露.中国英语的语用视角——基于央视9套《对话》节目中国英语使用状况的分析[J].中国外语,2014,(3):12-18.

[65]戚炎,丁言仁.中美大学生口语中词块使用特点对比分析[J].外语界,2011,(3):52-59.

[66]王立非,张岩.大学生英语议论文中疑问句式使用的特征——一项基于中外学习者语料库的对比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43-47.

[67]陈鹏,濮建忠.意义单位与词汇衔接的实现——基于本族语者和学习者语料库的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3):375-386.

[68]王立非,马会军.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学生英语演讲话语立场构块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5):365-370.

[69]黄世霞.场独立与依赖性认知风格与语际语用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外语,2013,(1):41-46.

[70]赵福利.语法知识对语用知识预测力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4):284-291.

[71]余盛明.英语心智谓词的模糊性及其语际语用发展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1):82-98.

[72]李民,陈新仁.英语专业学生性格类型与语法、语用能力及其意识程度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2):119-124.

[73]潘璠.语用视角下的中外学术论文立场副词对比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5):9-13.

[74]李清华,宾科.中国EFL学习者英语程式话语能力发展研究[J].外语界,2014,(6):11-19.

[75]李民,陈新仁.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语法/语用意识程度及其能力调查[J].中国外语,2007,(6):35-41.

[76]王莉梅.EFL学习者习得交际策略的性别差异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8):37-41.

[77]梁丽.套语使用状况分析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2):21-24.

[78]朱纯深,吴旭东.英语是非问句汉译个案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2):137-144.

[79]卢加伟.认知框架下的课堂语用教学对学习者二语语用能力发展的作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1):67-71.

(责任编辑:李文英)

The Review of Ten-year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Research Methods and Its Outlook in China

Deng Juan

(Wuchang Polytechnic College, Wuhan 430202, Hubei)

Abstract:The present research reviews the research fruits of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during 2004 to 2014 in the national key journals and investigates the theory and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 On one hand, theory research methods involves history, theory and methodology, prospects of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pragmatic competenc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pragmatic failure, pragmatics and teaching, pragmatics and translation, cognitive research of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On the other hand, empirical research deals with the speech of target language, use and acquisition of discourse markers, conversation analysis and deixis acquisi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ragmatic failure and transfer, inter-language competence, pragmatics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he research aims to predict the future inter-language research methods.

Key words: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research methods; outlook

收稿日期:2016-05-15

作者简介:邓娟(1980~),女,硕士,讲师.E-mail:79800411@qq.com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524(2016)02-0047-05

猜你喜欢
研究方法展望
新形势下现代医院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关于“学案导学,分层互动”教学模式中学情的研究
谈谈翻译史的研究方法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国内外森林生物量碳储量估测现状存在问题及展望
园林绿化植物应用现状与展望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展望” ——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