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立 新
(渭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社会与法律文化研究】
刍论家庭环境对子女性格形成的影响
曹 立 新
(渭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人的生存与发展都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家庭环境作为众多微观环境系统之一,对孩子成长有着普遍、长久的影响力。父母往往作为营造这一环境的关键人物,是家庭教育最主要的角色,其行为方式、教育方式以及家庭成员间关系等众多要素都会对塑造子女良好性格产生重要作用。
家庭环境;性格;家庭教育;学生成长
作为人出生后所长期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长辈的世界观、人生观、为人处事原则、待人接物时的态度,往往都会给子女留下最初始的印象,而往往人们所接触的第一印象都是更容易根深蒂固的。一般来讲,温馨和睦、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往往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良好性格的塑造,有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反之,则会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
家庭环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与学校、社会等环境不同,它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对未成年人传授文化知识、指导行为规范、培养道德品质、形成行为习惯等,并对培养子女良好性格、健康心理产生积极作用,对子女拥有普遍而持久的影响力。随着家庭教育的地位日渐提升,了解和分析家庭环境对孩子在性格方面的影响就成为当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人类个体生存发展与获得教育的最初场所,是教育的摇篮。研究表明,家庭教育更多是通过家庭的整体环境来实现的,这种影响及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将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品行。因此要充分认知家庭环境,进而理解家庭环境相比于其他社会系统对于孩子成长所具有的独特性。
(一)家庭环境及其特征
家庭环境这个基本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Vennon,他认为:“所谓家庭环境,往往是指家庭为受教育者所创造的学习环境和所提供的学习条件,如一定的学习场所,适当的图书设备和必要的生活保障等。”[1]由此可见,最初人们对于家庭环境的理解还停留在表层的物质方面的认知,并未涉及深层家庭成员间情感因素的考量。直至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教育家Belsky才首次提出了“家庭系统”的概念,强调家庭环境的整体性研究,为后来学者研究家庭环境系统的复杂性奠定了基础。现代关于家庭环境的理解,在广义上一般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间关系及家庭成员的语言、行为及感情的总和”[2]。并通过家庭软环境与硬环境、内环境与外环境两组相对应的概念来对其进行宏观的分析。家庭软环境主要是指一个家庭内部整体的心理道德环境,包括家庭成员间关系状况、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父母的思想道德水平、家庭结构等因素;硬环境指家庭客观状况,家庭的资源分配状况、父母职业状况及社会地位、父母文化水平等相对客观的因素;所谓内环境,通常就是说自己家中不易为外人获知的人或事,夫妻、婆媳关系是否和睦,家庭成员间关系是否融洽等因素,成为家庭内环境和谐与否的衡量标准;外环境指家庭周边的环境(如社区、村镇等)、周围交往人群的水平等,看似与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关系不大,实则这些外部因素制约着该区域内所有家庭的内部环境塑造,也从宏观上决定这些家庭是否拥有创造更好家庭环境的可能。
从以上关于家庭环境的陈述中不难发现,与社区环境、学校环境等其他微观环境不同,家庭环境具有其鲜明的特征:第一,普遍性和长久性。个体自出生后都无一例外地生活在一定的家庭环境之中,且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伴随着家庭,受到来自整体家庭环境的具体影响。第二,渗透性。在日常的平淡生活中,家长的言行、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生活习惯等,都会耳濡目染地渗透到孩子的思想意识之中并作用于其心灵。第三,针对性。父母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从出生至成年可谓时时相伴,对其学习工作情况、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都最为熟悉与了解,因而往往父母能根据子女的特点,更加有针对性地施以教育。第四,亲和性与权威性。父母长辈在家庭中一般处于教育主体的地位,在朝夕相处中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悉心照料,在孩子对家长产生依赖心理的同时,家长也取得了一般教育者难以达到的血缘伦理权威,通常孩子对父母长辈的话都更为相信,他们的教育也会使孩子感到和缓、亲切、容易接受,这就使得父母的教育更有力地作用于子女。
(二)家庭环境的功能
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影响不可小觑,其功能主要体现在:(1)认知功能:家庭环境是孩子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场所,家庭成员对孩子吃喝拉撒睡的悉心照料及活动中的密切接触,使孩子有意无意地逐渐熟悉了环境,认识了周围的人、事、物,懂得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了解一些最简单的行为规范,学会一些各样的知识和道理,因此,家庭环境可说是孩子“生活的教科书”。(2)熏陶功能:孩子经常看到的人、事、物,听到的对话、故事、传闻等,对其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表达方式等,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耳濡目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词语正是这种影响的生动描述。(3)强化功能: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激励孩子积极上进,健康成长,如丰富的书刊杂志,积极的家庭舆论,温馨的人际关系,友善的亲朋交往等,对孩子健康心理、高尚品德、良好习惯的形成等都会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能够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否则则反之。(4)监督功能:家庭环境是一道无形的“监督岗”,它具有时效快、有效期长、不间断等特点。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孩子随时随地按父母和教师的要求约束自己,按照家庭规范检查自己的言行,并根据标准纠正自己的缺失;而在不良的家庭环境里,即使学校教育的多种监督措施,也往往会失去其应有的功效。(5)筛选功能:家庭环境不但影响和制约着孩子的成长及发展,而且先存的家庭环境影响对后来来自学校、社区、传媒等各方面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筛选作用。先存的优良环境,对个体可以形成一种身心健康的“保护层”,对好的积极影响加以吸收,不良影响进行抵御,甚至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反之,若先存环境处于不良状况,后来的积极影响便会受到淡化处理,而消极影响却反而得到强化。
(三)性格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在《心理学大辞典》中,黄希庭等教授对“性格”一词作出如下概述:“性格是指与社会道德评价相联系的人格特质,即后天形成的品格。”[2]1461在英文中,性格由character一词表示,具有“印记”与“雕刻”的意思,随着后来的发展演变,该词也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由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产生的深层的、固定的人格特质。陈兰萍教授认为:“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3]2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每个人性格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并且性格中的不同方面在形成时期也不尽相同。从婴儿、孩提时期至青年阶段,往往被认为是性格养成与塑造的黄金期,而这之中对性格养成具有关键性影响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的生理因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大环境以及社会交往活动等,都会对个体性格的塑造产生作用。
下文笔者将着重从家庭环境方面对影响孩子性格的诸多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展现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的重要影响,并针对当前我国家庭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影响孩子性格的家庭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学认为:“个体的人格特征可根据染色体上的基因分子结构得到全面的解释。在幼儿中对人类行为和性情的遗传基础进行观察的研究表明,一些特质如害羞、畏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内在基因决定的。”[4]子女是父母爱的结晶,他们会从父母身上遗传到某些个性特征,或多或少都显现着父母的影子,这种家庭成员在性格、习惯上的相似性,加之后天的长期共同生活,便会逐渐稳定的形成。
2.父母文化素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朝夕相处中孩子会对长辈的言行、处事方式进行有意效仿、模拟,无意识、不自觉地观察打量,父母的文化修养、道德水准、行事方式等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和人生,为人父母者如果耿直坚毅,善良敦厚,秉持着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样对于子女的性格塑造便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反之,若为人父母唯利是图,钩心斗角,言语尖酸刻薄,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又能有几个“出淤泥而不染”呢?
3.家庭教育方式
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子女的性格形成与发展起着直接的促进或制约作用,专家学者的大量研究数据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同,子女会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故有学者称家庭为“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家庭教育中的专断与民主、家长自身素质的高低、对教育规律的把握程度直接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方式。有人将家庭教育的方式分为:专制型(支配型)、溺爱型(顺从型)、保护型(限制型)、自流型(放任型)、不协调型、虐待型、民主型(教导型)等,不同教育方式的采用无疑会导致子女不同的性格。
4.家庭结构及成员间关系
家庭结构是否完整、家庭成员间相处是否和睦融洽,都对于子女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结构完整、和睦健康的家庭环境,会使子女形成更为完整的人格,从父母双方而非一方身上汲取为人处事的原则、对待生活的态度。父亲往往会带给子女坚毅、勇敢、沉稳的性格特质影响,而母亲对孩子性格的影响比父亲更大,她会令子女明白善良、敦厚、宽容、勤劳的含义,对孩子性格的塑造产生更全面的积极作用。而单亲家庭、父母再婚所带来的心灵创伤会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难以逾越的一道沟壑,内心的安全感、温暖感、幸福感都会大受伤害,这是任何物质手段都难以弥补的。
5.家庭经济及社会地位状况
大量研究数据表明,家庭的经济及社会地位状况对子女的性格塑造乃至出现问题行为的可能性之间存在相关联系,由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对于资源的占有程度不均,导致生活在不同的社会亚文化环境之中的孩子性格上存在明显差异。一般来说,监护人为专业人员、受教育程度较高、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社会地位高的人群,愈能采取更好的教育培养方式,家庭环境氛围也更好。[5]我国学者王玉凤等人对此所做的调查发现: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与子女的性格导致的行为问题检出率呈现负相关趋势,即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孩子的性格缺陷导致的行为问题检出率越低,反之依然成立。[6]这与国外的同类研究结果体现出极高的一致性。
(二)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通过前文对于影响学生性格的家庭因素的分析,不难看出家庭环境作为孩子成长的微观环境系统,对孩子性格的影响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论是遗传的生理因素、父母的文化素养、对子女的教育方式,还是家庭的结构特征及经济状况,都在日常生活中熔于一炉,形成了家庭环境的总体氛围。而它是作为一个宏观的整体所展现的,非某一因素能够独立决定,看不见摸不着,却像空气一样实实在在地充斥在生活之中。
一般说来,生活在一个互敬互爱、团结融洽、民主宽松、理解包容的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形成乐观积极、善于沟通、和善谦卑的性格特征,对于困难坎坷能以更平和、有毅力的心态去面对,从容大度,也使其对生活有更强的幸福感知力。反之,若孩子从小面对的是一个气氛紧张,成员经常争吵、打斗、钩心斗角的家庭环境,或长期处在父母的过分严格,动辄打骂、责罚的环境之中,孩子的内心往往缺乏安全感,容易形成脆弱、敏感、情绪不稳定、甚至残忍的性格特征。
(三)家庭环境在孩子性格塑造中暴露的问题
家庭环境带给孩子性格上的影响通常是恒久的,而消极的影响会成为其人生道路上极大的阻碍。因而,分析当下家庭环境在孩子性格塑造方面存在的问题,营造一个良好的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氛围就显得迫在眉睫,需要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1.家庭环境教育缺失
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迫使许多父母不得不为生计而奔劳,忽略了对子女所应承担的教育责任,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家庭,他们把子女成长中身心健康的发展、良好习惯秉性的养成、乐观坚毅性格的塑造这些家庭环境教育本应更多承担的责任,抛向了学校与社会,自己仅提供孩子的衣食保障。孰不知,家庭对于孩子性格、品德塑造的重要性丝毫不低于学校提供的理论教育。我国大班额教学使得教师根本无力随时关注每个孩子,留心他们的心理变化与可能存在的性格偏差,更加剧了青少年畸形性格的形成。
2.家庭代际关系断层
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留守儿童现象也越来越普遍,“爷孙式家庭”数量呈上涨趋势,原本在家庭教育中起主要作用的父母让位于祖父母,而年老体衰的他们因陈旧的观念、过时的经验、传统的思维定式及必要沟通的缺乏,难免会与孩子产生矛盾和冲突,对孙辈所能作的最多仅能停留在“照看”的层次,根本无法弥补父母缺席导致的不完整家庭对子女成长的局限。长此以往,孩子的心理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容易产生封闭、脆弱、敏感、怯懦、过分自尊等性格问题,影响其身心健康。
3.家庭环境教育失衡
素质教育强调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要求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传统儒家衡量人才的指标体系中也是以德为尊,孔子的仁礼学说集中体现了这一点。作为人才培养重要一环的家庭教育理应充分考虑对子女的品德培养和性格塑造,但由于中考、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在大量的家长眼中分数意味着一切,考试成绩的高低、排名的先后成为他们衡量孩子将来能否成才的唯一标准,把精力过分集中于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家庭环境对孩子健全人格培养、优良品德与行为习惯造就等方面的责任,这种功利性追求打破了家庭环境教育本应有的平衡,从长远角度来看,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4.家庭教育方式失当
由于传统家族社会形成的家长血缘伦理权威,使其天然地拥有了家庭教育的话语权,加之家长的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对教育规律的把握程度深浅不一,对子女教育责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孩子的自尊与独立的人格,采取了专制型、溺爱型、保护型等消极的教育方式,导致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子女身心压力较大,更有甚者,一旦孩子做错事或未达到父母的期望,便动辄训斥、打骂,长此以往,便会给孩子的性格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害,任性、自私、怯懦、冷漠、缺乏自信心、情绪不安等性格特征随之产生,甚至对交往中的其他人也会产生敌意。
家庭环境对孩子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如何解决它对子女性格塑造上存在的问题与亏欠,就显得刻不容缓,对此,笔者将从心理环境、文化环境、物质环境三方面展开论述。
(一)优化家庭心理环境
1.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
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的前提是深入了解家庭环境对子女成长的意义。马卡连柯曾说:“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每个人的性格也因为受到家庭的影响而变得具有差异。“昔孟母,择邻处”。的故事在启示我们,对于子女人格品质的形成,家庭外环境的优劣同样重要。于是怎么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内、外环境,使之有利于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拥有良好道德品质与健全人格、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材,是每位父母都应重视的大事。
2.建立和谐亲子关系,和睦夫妻关系
融洽的亲子关系、和睦的夫妻关系是对家庭环境整体氛围构成影响的重要因素。亲子关系是孩子进入社会所有人际关系的起点,而有效的沟通交流是和谐亲子关系形成的基础,在沟通交流中父母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真正成为孩子的朋友,而孩子则会更加信任父母,对其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塑造。夫妻关系作为家庭内所有关系的核心,它的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家庭的整体命运,调查研究表明,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里长大的孩子对人友好、真诚善良、情感丰富有自信,反之父母经常发生冲突、纠纷的家庭,孩子性格中往往带有怯懦、易怒、缺少安全感等消极的性格特征。因而,夫妻双方应当同心同德,共同为孩子健康成长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3.努力提升孩子的幸福感
孩子是一个家庭最大的希望。孩子在什么环境下会体验到幸福,如何增加孩子的幸福感,已成为当前众多家长们的关注点。家庭对于其成员而言,不仅是一个生活场所和文化实体,而且还是心灵的归宿。相对于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而言,它具有更为浓烈的感情色彩,因而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对未成年人有更强烈、更深远的影响。具备幸福能力的孩子是幸福的,而幸福能力是指向积极的生活、乐观的情绪、良好的意志力、健康的价值观、感受和发现生活意义的能力。培养孩子具备幸福能力应注重为其提供情绪安全的环境,给予建设性的关怀与爱心培养,鼓励忍耐和努力,鼓励自主,让孩子在人群中学习交往。
(二)优化家庭文化环境
1.家长应努力学习以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者首先受教育”,由于多数家长的知识层次较低,缺少对教育规律的学习,缺乏必要的教育技巧,导致他们在营造家庭文化环境方面有心无力,因此需要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增强教育子女的能力。了解孩子在其成长的各个阶段上国家提出了什么要求,弄清在素质教育中家庭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家庭应该和能够为孩子做些什么;了解科技发展前沿的有关知识和信息以及目前的发展状况,理解科技发展规律和其中的哲学道理;广泛涉猎政治、经济、法律、哲学、历史等有关社会科学知识,学习人才培养和管理方面的知识,了解促进孩子成长的内在和外部环境因素,积极为孩子成长提供并创造条件。
2.注重家庭成员的榜样示范作用
作为不谙世事的孩童,他们通常都善于观察,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家庭中父母长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他们学习与效仿的典型,因而家庭成员的道德修养、个性特征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孩子的性格。因此,增强家庭成员的文化素养,加强家庭环境教育的意识就显得格外重要,在平时生活中,父母长辈应有意识地将正确的价值观灌注给孩子,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伴他们成长,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榜样,留心他们的言行举止,勿以恶小而为之,注重其端正品行的形成及开朗活泼性格的培养。
3.遵循教育规律,采用科学教育方式
很明显,不同家庭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性格是迥异的,国内外公认的主流科学教育方式应当是民主宽容型的。心理学家拉特克的研究表明,在民主宽容氛围的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性格情绪更加稳定,懂得关心、理解他人,往往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5]这就要求父母应当积极学习,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成才观,转变传统的家长作风,遵循教育规律,以民主宽容型教育方式教育子女。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也不可操之过急。对子女的管教要严而有度,努力做到爱而不溺,养而不娇,对孩子的关心爱护除了生活物质方面,更要在教育方面引起重视,对子女合理期望,切莫把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强加于孩子,徒增其心理压力。
(三)优化家庭物质环境
1.提供良好的家庭硬件环境
为孩子提供适合的书籍和动手操作的空间,是支撑家庭硬件环境的两个重要条件。书是孩子产生兴趣的知识来源,操作空间是孩子把设想变为现实的必要场所,家庭应利用这些环境培养孩子学习和探索的兴趣。要让孩子放开手脚,坦坦然然地在家中做些事情;同时,家庭是孩子生活的基地,家庭学习环境如何,对孩子学习的好坏及良好习惯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家庭硬件环境包括丰富的书刊、适用的笔纸、安静的住所、明亮的书房、舒适的桌椅、合适的灯光、电脑及网络等物质条件。
2.开发利用资源,提供学习机遇
家长在积极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的同时,还应开发利用家庭的资源,为孩子提供学习的机遇。如利用家长所从事的职业优势,通过聊天的形式让孩子了解自己工作的科技含量、应用价值、发展方向等;利用家庭的社会关系,创造条件让孩子与成功人士、专家学者接触,在交流中掌握知识,感受影响;利用社区、场馆和旅游资源。家长有意识地带领孩子走出家门,调查了解自己所居住的社区或是市内科技含量、知识含量比较高的社区。支持孩子参观科技场馆、旅游资源,帮助孩子开阔眼界。
(四)优化家庭外围环境
1.增强家校合作,形成良性互动
学校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也是父母成长的依靠力量,学校具有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与义务。家长强烈的参教意识与家庭教育低水平,家庭教育的紧迫性与学校方面家长教育意识薄弱是两对矛盾,而这两对矛盾降低了整体的教育质量。[6]因此,家校合作就变得很有必要。首先,家长会作为最常规的家校互动模式,它的定期举办有利于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各种具体情况,和老师面对面的交流也利于对孩子教育的沟通,从中汲取总结出更多的经验,使家庭环境下对孩子的教育能够更好地和学校教育相配合。其次,学校也可以举办各种讲座,帮助父母掌握更多的科学教育方法,讲座内容应当理论联系实际,成功、失败案例均应选取,使父母从中得到教育与启发。长此以往,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关注度便会得到有效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也会得到加强,这对营造一个利于孩子良好性格塑造的家庭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
2.优化社会舆论氛围,增进家庭环境教育的宣传
社会环境作为一个大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对一个家庭的影响是复杂却又深刻的。当社会的整体舆论导向倾向于关注青少年成长的问题时,它的主流媒体——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等便会将教育的问题置于较为核心的地位,同时关于家庭教育的方法、技巧,温馨家庭环境的营造,父母观念的“改造升级”等话题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充斥于人们的生活之中,使得家长潜移默化地对于家庭环境教育的认知得到提升,对于营造良好家庭环境氛围的必要性产生更深刻的体会。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家庭环境对孩子良好性格塑造的重要作用,孩子作为未来的希望,在拥有一个健康体魄的同时,积极向上的性格也会对其一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满足子女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用爱与关怀为其筑就一个温暖的家庭港湾是每个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1] 肖三蓉.家庭环境影响青少年人格特质的性别差异[J].心理学探新,2009,(6):111-112.
[2] 黄希庭,杨治良,林崇德.心理学大辞典[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 陈兰萍,李西彩.现代心理学基础[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1.
[4] 刘悦新.家庭环境对学生个性养成的影响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杂志,2014,(12):12-13.
[5] 周燕.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家庭环境因素[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23-24.
[6] 王玉凤.北京城区2432名学龄儿童行为问题调查报告:学生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8,(3):127-129.
【责任编辑刘蓉】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Environment on Children’s Personality Formation
CAO Li-xin
(School of Education,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n are fulfilled in some given environments, one of which is the family-condition. As one of micro-environments, it has influenced the children generally and permanently. The parents are the key persons in the factor, and the major role in the family education, and their behavior, educational wa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ies and other factors will produce some important effects to mould the children’s good nature.
family condition; nature; family education; student’s growth
G78
A
1009-5128(2016)15-0042-06
2016-06-27
曹立新(1967—),男,陕西合阳人,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哲学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