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平台型“学科-专业-产业链”运行模式研究

2016-03-16 09:24:49袁彦鹏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年18期
关键词:宁波学科服务

□文/袁彦鹏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宁波)

基于平台型“学科-专业-产业链”运行模式研究

□文/袁彦鹏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宁波)

协同创新的知识逻辑,政府、企业、高校的紧密融合使得学科-专业-产业链代替产学研合作成为新的范式,一般具有知识生产场域、类型的多样性,基于市场的快速灵活反应,动态边界的自我创新等特点。宁波经理学院作为此类范式下的组织突出表现为平台型的科研服务组织,具体呈现为类科技中介组织特性、重视产业链协同、弱关系的社会资本体系、着力于核心创新相关者、基于区域需求的快速反应等特征,以此为启示,政府应放松规制,企业应该深度融入创新网络,高校应加强学科融合。

学科-专业-产业链;平台型;宁波经理学院

收录日期:2016年8月4日

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正式颁布实施,国家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来,从产学研合作到协同创新,该领域研究逐渐深入,知识是企业所有资源的最终极形态即企业所有的技术、人力以及物力资源最终的本质都是知识,抑或说创新的本质是知识创新,这一观点被学者所普遍认可。知识生产的模式II认为新知识理应是多学科汇聚共同体的产物,知识生产是异质性主体共同作用的产物。为了实现知识链(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的完整性,将异质性主体大学、企业、政府深度融合,实行资源共享;从合作形式上来看,这一时期的合作是基于知识逻辑、市场逻辑和责任逻辑的三方驱动,科研服务形式采取了紧密融合的形式即组织化形态,包括共建科研实体、共建经营实体及大学的衍生企业模式等,事实上紧密合作的异质性主体正成为知识创新的主要样态,不同于以往产学研合作,基于紧密协同的一种新的范式学科-专业-产业链出现与此相对应的科研服务组织日渐多元。融合创新成为企业、高校、政府适应知识经济变革和市场经济快速变革时代的必然选择。

一、基于平台型“学科-专业-产业链”的特征

(一)知识生产场域、类型的多样性。埃德加·莫兰认为人类发展途径的不可知性导致了知识的不确定性,知识只在特定的情形中才有意义,否则就不能称其为知识。而随着知识的几何级增长,知识的不确定性越发加剧;新的知识生产愈发强调知识生产参与者的异质性,他们都认为政府、高校、企业、研究机构、中介组织等异质性主体间的知识流动更有利于新知识生产,也希望围绕某一特定议题,利益相关行为者之间不断碰撞,促进显隐知识流动,因此学科-专业-产业链的创新范式认为多方参与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知识的特定背景决定了知识生产场域的多样类型,具体的运行模式价值就在于创造多场域的工作情景。因此,从形态上看联合研究中心、技术中心、学科性公司、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院等形式日渐多样,特别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共享经济带来的组织形式更加多元,使得大学的知识生产更多样,更具应用价值。

(二)基于市场的快速灵活反应。时间竞争理论认为,组织的竞争优势建立在快速反应能力的基础上。随着知识生产到应用的过程逐渐缩短,特别是巴斯德象限理论认为知识生产不必走一条科技—知识的逻辑范式,加上社会需求和信息技术推动等因素的多重推动,知识产品个性化快速订制,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时间成为与产品质量、成本等一应的关键因素,甚至成为战略性竞争力指标。谁能快速迎合社会瞬息万变的多样化需求谁就能获得生存。学科-专业-产业链范式下的科研服务组织(以下简称科研服务组织)在研究选题的确定、实施、到落定要么直接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发展难题为切入点,要么是经过市场评估具有“快速变现”的科研项目,这就意味着知识从生产到应用的时间迅速缩短,甚至知识生产过程就是知识应用过程,科研项目的开展不再是大学科研人员或是企业研发机构的孤军奋战,很多情况下大学科研人员或是直接推动知识市场化,或是同产业部门合作研发甚至继续延伸其价值链,这都使得科研成果更容易获得市场检验,科研服务组织内部甚至建立起一种类客户关系的部门关系,内部管理的市场化大大提高了组织的活力,也使得其乐于回应市场需求。

(三)边界的动态自我创新。知识价值的凸显推动了知识的商品化进程。知识生产、传播、应用的相关方围绕核心知识互动频繁。大学与产业界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因为需要大学新科研组织多样知识资源,呈现更加积极的合作趋势。大学与企业边界模糊化为知识创新提供便利,开放式创新理论指出,组织在同环境互动过程中,混沌边缘的存在,即模糊的组织边界,使得这个区域内涌现(类似于量变与质变的逻辑过程)越多,创新程度越高,适应能力越强。科研服务组织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产生于模糊边界的自适应动态结构。一些科研服务组织隶属于高校,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并快速崛起;有的直接建在企业,企业的研发中心同高校科研服务组织深度整合,然后共同将知识成果转化出去。事实上,不光在企业与科研服务组织之间,这种模糊化的结构也重塑了部门关系,部门的职能划分导向,变成了以业务关系为纽带,将原来等级森严的上下级隶属关系转变为如何服务社会需求的平等协作关系。在同异质性组织互动过程中形成了其自我变革与创新的动力机制,科研服务组织多样化能快速反应以适应环境。

(四)对区域需求的密切关注。区域性产业链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是:较难系统且整体性地获得相应的技术创新与知识更新支持。伴随知识与技术更新不断加快,传统中低技术产业普遍进入转型升级与产业链拓展的关键阶段,几乎所有区域都在进行转型,所有区域产业都摆脱了依靠价格或者市场占有来获利的阶段,对创新支持与知识更新要求显得越来越迫切,而产业转型升级,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发展阶段则更加需要的是系统与整体性的技术创新和知识更新支持,学科-专业-产业链范式不仅强调的是创新主体的紧密关系,更是一种系统性的创新过程,将区域发展的需求和区域重点优势产业作为开展服务的重要指标,将服务区域发展的成效作为评价政策和知识范式成功的标准,通过行业协会、科研服务组织、人才培训等载体,深刻参与区域创新,促进创新资源和创新需求的深度耦合。

(五)紧密围绕特定创新要素、主体。协同创新从要素上说有人才、资本、信息、市场等多个要素,从主体上讲,需加强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科研机构、高校与行业产业、高校与区域的深度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这些科研服务机构,有的依托于高校优势的学科资源群,形成学科性公司比如中南大学的学科性公司;有的根据学科特点,呈现“小而专”的发展形态,形成诸如工作室等微型转移载体,如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工作室;有的依托政府政策优势,形成诸如宁波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和资源交易市场等政府性服务机构;有的虽挂靠在高校,但是高校的学科优势并不突出,该组织更多地呈现为一种依托区域创新资源为区域创新搭建平台的平台型科研服务组织,如宁波经理学院。它的创新资源主要以区域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高层为主,呈现出不一样的发展模式。

二、基于“平台型”的宁波经理学院模式

宁波经理学院是宁波市政府批准成立的专业化从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的办学实体,于2009年9月11日在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正式挂牌成立,是省内唯一一所专门从事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的经理学院。学院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单位由宁波市委组织部、市经委、市人事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组成。学院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市校共建优势,充分吸收国内外创新培训理念,加强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以专业化培训提升参与者效能,建立标准化的培训绩效评价体系;通过优选机制建立精品师资库,形成了一支来自国内外的包含政府高层领导、著名经济学家、顶尖高校资深教授及知名实战派培训师的多元化高端师资队伍。秉承“人才优先,科学培训;规范运作,优质服务”的办学理念,以企业家培训为载体,组建了精英企业家俱乐部,深度整合开发企业家资源,着力搭建政企交流、校企合作、企业互动的综合开发服务平台。

(一)类科技中介组织特性。科技中介组织是指知识科技界对为支持知识技术创新提供主要服务的一类机构的统称,包括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孵化器、技术交易市场等形态,一般单独设立承担专门性职能,作为高校、企业、政府、科研院所知识创新沟通的桥梁。宁波经理学院虽然依托于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建立,但是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学科-专业-产业链范式下的组织,这类组织一般在母体高校都有优势的学科资源或者说强势的企业拉力,而宁波经理学院的价值发挥更是科技中介组织,专门成立宁波企业创新驱动站,同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宁波分院签订合作协议,通过政企交流会等建立官-产交流平台,依托合作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科研与人才优势,搭建政产学研用的交流平台,为企业提供管理诊断、技术研发、政策咨询等多样化的衍生服务,且通过培训来反哺对接平台。以聚合的专业化人才网络为参与企业提供多重服务,降低企业技术寻找、洽谈、合作的交易成本。

(二)重视产业链协同。一般学科-专业-产业链范式下的组织更加强调的是学科-产业、专业-产业、学科-专业、学科-专业-产业等这些链条的关注,宁波经理学院也更加关注企业—企业在协同创新中的价值,实际上,在企业间由于企业一方面会关注供应链上的企业创新,另一方面也会关注基于共享基础设施和共同问题的创新,或者说行业企业为了开拓市场而进行的合作行为都是一种强驱动的创新行为。宁波经理学院专门成立了百精企业家俱乐部,通过对话论坛、项目推荐会等形式邀请市内外促进企业与企业的交流,如针对新材料行业发展需求,专门开设新材料研修班,邀请本土永新光学、激智新材料、信远工业等新材料企业共享行业发展经验。

(三)弱关系的社会资本体系。李正风教授认为,科学知识的生产必须组织化、制度化。他指出组织制度在激励知识生产的同时,也通过规范知识生产主体权利和义务,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分工与合作,提高知识生产效率。有效地集成科学知识生产的资源,寻求科学知识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恰当方式;通过不同的组织结构,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对科学知识生产的特定需求。知识生产组织化、制度化带来了“强关系”的场域结构,决定了哪些人能够进入创新场域,也就决定了知识生产的大致方向,宁波经理学院正是基于这种“强关系”建立起来的。但是究竟哪些创新要素能整合到一起,“弱关系”就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参与个体之间存在着关系间断的结构洞现象,弱关系更利于产生信息,产生创新。宁波经理学院通过短期的研修班、外出参访知名企业、邀请知名学者来访都是“弱关系”,通过“弱关系”产生创新合作机会。Bekkers和Freitas指出大学专利与成熟技术的出让是一种有效的校企合作方式;同时,合同约束下的紧密型的研究合作更有利于知识的转移。

(四)着力于核心创新相关者。根据胡赤弟教授对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实证分析,根据主动性、重要性和紧急性三个方面的维度分析,企业高层至少两个维度上得分在5分以上,被定义为确定型利益相关者,他们是高新技术企业协同创新不可或缺的群体,甚至可以直接决定协同创新的成效。这类群体对于创新行为和创新绩效至关重要。宁波经理学院培训对象主要为宁波市百家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百家品牌企业、高成长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负责人以及在宁波创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通过“双百双高”企业总裁培训工程、“百名精英企业家培训工程”延伸培训工程等项目,截至2014年培训重点行业和规模以上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员5,000余名,服务企业3,500余家。重点以提升宁波企业家素质为基础,打造学习研修、交流联谊、资源整合、科技合作、政企互动五大平台,有效推动产业互联、资本互通、信息互享、理念互补。

(五)基于区域需求的快速反应。平台的价值在于它应用导向的快速反应机制,宁波经理学院课程开发设计中突出精品课程、师资聘任中突出精英专家、企业互访中突出精选企业、学员遴选中突出精选人才,以行业前沿为培训内容,先后开设新材料班、海外领军人才班等班次,以行业龙头为参访对象,以领域专家为学习目标,开展各类行业、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专题研修班和短期培训,回应企业现实需求和行业发展需要,为企业带来直接的效益和价值。围绕企业家俱乐部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发挥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科研力量和科技资源优势,直接为企业的创新需求服务,引导产业结构朝着技术、知识、服务密集的方向发展,使高校和研究机构成果转变为企业实验室经济的有力支撑。

三、关于协同创新网络中核心主体的建议

(一)政府:放松规制。施蒂格勒(1971)认为,政府规制是国家强制权力的运用,是产业所需并主要为其利益所设计和操纵的。是同大政府所匹配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深入,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已明确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如何发挥作用?从某种层度上讲,就是放松规制,具体到创新领域,就是改变原来政府通过项目课题乃至职称人事制度完全大包大揽的局面。实际上,在知识创新中,政府、企业、高校都可以单独的发挥作用,也可以作为单独的创新主体。政府具有资金、平台特别是政策方面的优势,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政策、政府采购、知识产权政策,保证企业、高校和研究院所的创新行为,政府政策从某种程度上讲,关系到科研服务的成败,因为科研服务都是在大的政府制度环境当中。作为公共利益的捍卫者和代表者,它主要功能必然也必须是为创新主体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如在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完善科研服务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风险投资体系和技术市场,通过以产业价值为导向的课题的设置来引导科研的服务导向;通过政府采购、合同、税收优惠、信贷优惠、树立模范样板等形式,也可以通过鼓励大学教师创新创业行为的支持(已有诸多省份落实教师校外创业的具体细则)完善政府对大学的激励;通过税收返还、政策倾斜等方式为企业参与科研服务卸包袱;通过引领社会文化,在全社会形成重视科研服务,参加科研服务的良好氛围。多建设类似于宁波经理学院这样的平台型科研服务组织,为区域创新创设交流平台,通过政府付费的形式维持平台运营,仅仅将自身定位为服务的购买者和政策的解读者,而不参与后端的创新行为,保持企业-科研机构的创新驱动。另外,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上下工夫。

(二)企业:合纵连横。企业应该以开放式创新为先导,对内不断提高其知识的吸收能力(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等),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对外强调利用一切外部资源,特别是大学资源的利用。将市场需求、科研服务和政策支持整合到一起,形成以利益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服务链,企业通过以利益为杠杆的结合形式,将政府、大学与企业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重点利用好两个方面的创新资源:一是利用好供应链上的创新资源。如宁波经理学院较为突出打造的企业互联机制,将供应链上的创新主体对于行业、领域和地域的创新资源整合到本企业创新资源的集聚上,各方分别具有的独特资源和优势引进了有效组合的创新平台,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使得各方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的综合优势,提高自己企业知识储备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保持“开阔的发展外围”,利用好区域创新资源,以宁波经理学院为例,重点培育宁波市规模以上企业创新发展,第二期“双百双高”培训班学员资产总和2,000亿元,利润400亿元,70%是高新技术企业,宁波经理学院以“创新创业驱动站”和“百精企业家俱乐部”为基础,以本土行业优秀企业家和包括宁波大学、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多家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知识联盟,促进本土行业知识资源溢出;同时,以优秀专家学者、区外优秀企业、国外创新资源为内容的区外创新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形成了系统性的创新资源集合。创新企业要善于利用类似于宁波经理学院这样的科研服务组织,不断建立资本运营制度,完善的企业组织制度,一体化的领导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制度理顺科研与设计、生产环节,技术研发与市场化环节之间联系。也通过大学内兼职教师等载体,加强同区域创新资源的耦合,不断提供企业的竞争力。

(三)高校:后项延伸。通过协同创新,大学和科研服务组织能够增强其网络能力,产生新的研究灵感,能根据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方面提出创新想法,为创新持续地提供创造来源。在学科会聚层面,大学要通过学科交叉与渗透,打破学科间研究和发展壁垒,实现知识创新和突破,勇于打破院系为主导的僵化的学校组织结构,通过接口结构来软化院系的科层组织结构,形成跨学科研究的氛围,通过建立各种各样的知识团队,如学科团队、创新团队等,保持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广泛交流,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充分转化和互动;建立跨学科组织内部较为完善的科研评价、制度建设、人事关系等方面的制度,对跨学科组织人才实行竞争为核心的人员聘用体系,建立起人才有序流动、组织顺畅交流的内部柔性组织结构。立足企业实际,将研究与市场相结合,提高科研成果的可转化程度;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统一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学科-专业-产业链。在创新激励方面,例如通过保留一定年限的待遇鼓励教师创业,将科研成果、技术知识、产权等全面地参与分配,并享有所有权和收益权,利用好技术股权激励这种现代产权激励模式。此外在招生考试和管理体制中,通过专业目录设置专门的交叉学科门类,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留出空间,奠定跨学科组织的人才支撑。

主要参考文献:

[1]埃德加·莫兰.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7.

[2]雷蒙德·叶,克瑞·皮尔逊,乔治·科兹梅特斯基.唐德琴,唐文焕,邵浩萍译.零时——即时响应客户需求的创新战略[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3](英)约翰·齐曼著.刘珺珺等译.元科学导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5.

[4](美)亨利·埃兹科维茨,(法)劳埃特·雷德斯多夫著.夏道源等译.大学与全球知识经济[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1.

[5]李正风.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及其演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9.

[6]胡赤弟,蔡简建.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利益相关者实证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3.

[7]韩中华.政府规制理论简介[J].党政论坛,2010.3.

G 64

A

猜你喜欢
宁波学科服务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北方音乐(2019年13期)2019-08-21 02:14:32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2期)2019-08-15 00:56:32
聚焦·宁波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0期)2019-01-04 04:28:15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1-03 11:39:20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商周刊(2017年9期)2017-08-22 02:57:56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