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农转居”群体再就业调查

2016-03-16 07:42李诗琴郭锦纯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年13期
关键词:受访者劳动力群体

□文/李 佳 李诗琴 郭锦纯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广东·广州)

一、引言

随着广州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涌入使得企业用工日益年轻化,这导致中年劳动力(35~55周岁)的就业问题尤为突出。“农转居”群体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然又特殊的产物。农民“摇身一变”成为“城市人”,但仅是户籍上的改变让这一身份形同虚设。城市化的进展迫使他们转入到非农劳动市场,但由于自身年龄文化的限制,造成他们在就业市场中处于劣势。虽然政府和社会各界为促进“农转居”群体再就业采取了相应措施,但这些措施的实施往往忽略了失地农民的主观诉求,因而效果并不显著。基于此,本文以广州市番禺区、海珠区等6区中包括贝岗村、芳村在内的15座村落的35周岁以上中年“农转居”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描述统计分析其再就业现状及现有措施实施情况,探讨如何通过政府、社会及中年“农转居”群体三方的作用来提升其再就业质量。

二、调查实施

本次调研结合现实性与便利性,走访了广州市中受征地影响较大且常住人口在未改造前多以务农为生的城中村,其中包括番禺区的谷围新村、贝岗村、南亭村、北亭村和穗石村,海珠区的官洲村、仑头村和琶洲新村,天河区的石牌村,萝岗区的暹岗村、玉树新村和黄陂新村,黄浦区的严田村等。采用以问卷法为主,访谈法为辅的调研手法,运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本次派出问卷共计200份,回收问卷192份,问卷回收率达到96.00%,其中有效问卷184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2.00%。

三、实证分析

(一)中年“农转居”群体对现职业的总体满意度。在本次调查的184位受访者中,超过75%的中年农转居居民对其目前工作的整体评价不高。不少受访者在访谈时表示,自身受教育水平不高、缺乏工作经验与工作技能等因素使其长期居于基层岗位,难有升职空间,工资水平常年不见提高,伴随着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其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相比原先务农为生自给自足的谋生方式,其对目前的就业状态并不满意。

(二)中年“农转居”群体基本就业特征及分布

1、受教育程度低。在本次调研的184位对象中,受教育水平小学以下的占37.10%,初中的占46.2%,高中以上学历仅占16.70%。反映出中年“农转居”群体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其中小学和初中共占了83.30%。

2、收入较低。超过一半的受访者的月工资收入处于1,500~2,500元,而平均工资在3,500元以上的仅占全体受访者的6.78%,可见“农转居”群体的收入远低于2015年广州市公布的人均工资6,830元,且工资水平在1,500元以下的受访者约占22.60%,这一工资水平仍不及广州市2015年公布的最低月平均工资1,895元。低收入与高物价的挤压之下也是造成中年“农转居”群体就业满意度不高的重要因素。

(三)中年“农转居”群体就业情况分析

1、主要从业于私企、个体户。39.2%的受访者就职于私人企业,所占比重最大。多数受访者年龄偏大且受教育水平不高,这些特征使其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就业选择空间有限,只能选择较为辛苦且对文化水平要求不高的基层工作。同时,有29.50%的受访者从事环卫工作。在访谈过程中,不少从事环卫工作的中年“农转居”居民表示许多年轻人觉得环卫工作辛苦且没面子,并且工资不高,所以环卫工作多由中年劳动力任职。在受访的从事环卫工作的中年农转居居民中,只有少部分隶属市政府环卫局管辖,而其他绝大部分中年“农转居”居民则是从事于私企,该部分受访者多表示没有签订劳动合同,这表明部分中年“农转居”群体的合法利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害。

2、就业途径多为自我应聘、熟人介绍上岗,且多是对技能要求不高的工作。62.6%的受访者是通过自我应聘找到工作的,而24.6%通过熟人介绍获得工作,说明社会和政府没有为“农转居”群体提供特别有效的就业途径。58.8%的受访者选择现有工作的原因是对工作技能要求不高,是在无法找到更好工作条件下的无奈之举。在访谈中,其中许多学历不高、没有工作技能的中年“农转居”群体为了生活不得不寻找一些重体力、低工薪的工作,或者忍受一些工作中的不公平待遇。

3、再就业主要受限于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在中年“农转居”群体再就业过程中的主要限制条件是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不高。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群体的学历和技能水平不断提高,由上文可知,中年的“农转居”群体的学历水平普遍不高,在务农期间也没有得到技能培训的机会,这是制约其再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

4、求职期待普遍不高。中年“农转居”群体的求职期待并不高。30%的受访者认为只要有工作就行,说明处于就业市场劣势的中年“农转居”群体对于职业的要求并不高;另外,选择环卫工人和绿化工人的有22%。在调查中发现,环卫工人、绿化工人这些职业相对其他职业学历和技能要求较低,中年“农转居”群体较容易获得这类工作机会。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地提供该种类型的就业机会给中年“农转居”居民,同时增加保安、建筑工人等职业的培训和引进,分散就业人群比例以更好地实现该群体的再就业。

(四)政府培训存在的不足及希望得到的培训

1、认为政府培训宣传不足且效果不佳。为促进“农转居”居民的就业,政府出台了包括就业再就业的行政性费用减免、公益岗位补贴、免费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建立信息平台等扶持政策。如新造镇多次举办的就业专场招聘会为失地农民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由此可见,政府曾为解决“农转居”群体的就业问题采取了不少措施。然而在本次调查中不难发现,政府在帮扶“农转居”群体再就业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有48.4%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在技能培训方面的宣传不够,这导致了有关培训的信息难以到达受众人群中;且有45.2%则认为政府提供的培训效果不佳,缺乏针对性。为更好地帮助农转居居民实现再就业,政府提供技能培训应更注重时效性和实际性,要结合中年农转居群体的特殊性,开展更加符合中年劳动力特点(包括学历低、劳动力强度不能太大等)的技能培训。

2、部分“农转居”群体对自身认识不足。在希望得到的培训类型调查中,有36.3%的受访者认为技术培训对于就业是很有必要的,这说明该群体能认清目前的就业形势以及政府在技能培训上存在的必要性;但同时有32.5%的受访者认为不需要接受培训,这进一步说明了该群体中部分人对自身和社会的认识不足,自我提升热情不高。

四、建议

基于上述调查分析结果,以下从个人、政府及社会三个方面提出提升“农转居”中年群体再就业质量的建议:

(一)个人应认清自身优劣,合理定位就业方向,提高工作热情,主动学习工作技能。受限于年龄及“农转居”群体特殊身份,虽然中年“农转居”群体在再就业中存在一定劣势,但是个人态度对就业表现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农转居”中年群体应接受自身角色的转变,端正就业观念,合理定位择业倾向,学习一技之长,尤以体力消耗不大的技能为主;同时,增强自身法律意识,积极争取自身的合法权益,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尝试多种就业方式。

(二)政府应拓宽就业信息渠道,优化就业培训机制,调整产业布局

1、拓宽就业信息渠道,优化就业培训机制。现今信息呈现爆发式增长,掌握有效的信息至关重要。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以市、县两极劳动力市场为中心,以街道、乡镇和管理服务站为网点的就业服务网络,多方面地向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强化就业培训制度是可持续地解决农转居居民就业难题的重要手段,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健全完善劳动力培训体系。在提供就业培训时,应特别关注年龄偏高、学历偏低的群体。在充分了解培训需求后更有针对性地提供培训。同时,政府应动员“农转居”群体积极参与就业培训,围绕劳动力市场的用人需求和结构变化组织培训,切实增强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2、提供政策和贷款优惠,鼓励多种形式就业。政府应积极鼓励“农转居”群体以个体、私营等经济形式,兴办投资少、机制灵活、适应性强的社区服务型小企业从事社区服务,实现自谋职业;鼓励企业事业单位或街道办本身组织兴办以安置“农转居”为主的就业型中小企业、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等社区就业实体。同时,为“农转居”中年群体在实现多种就业上提供政策和贷款优惠等手段。

(三)社区“家门口”式就业。企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完善保障制度、提供公平就业机会。

1、创设社区服务岗位。社区支持是“农转居”群体社会支持的重要载体,是“农转居”群体就业平台搭建的中坚力量。社区可以通过提升“农转居”群体的参与意识,增强其对社区的归属感和社区凝聚力;通过交流辅导,增强其对新生活的信心,帮助他们适应角色的转化,鼓励其积极融入到新的社区生活,实现失业到重新就业的转变。创设在社区的服务岗位,如卫生保洁、安保等比较适合中年劳动力的岗位,让他们实现“家门口”就业。

2、企业培训上岗,公平择人。在“农转居”群体再就业的制约因素中,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最为突出,因此企业可以实行先培训后上岗措施,完善保障制度,向企业员工普及“五险一金”相关知识以加深其对非农就业形式的认识;同时,企业应公平对待员工,消除对他们的偏见和歧视。

[1]张莉萍,高小嫦.浅谈“农转居”中年劳动力转移基线调查与社工介入服务(以广州市GZ街社区为例)[M].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2.

[2]董华英.城市化进程农转非人员就业问题初探——杭州滨江区的调查研究[D].浙江大学,2003.

[3]南方人才市场.2014~2015年度广东地区薪酬调查报告[R].南方人才市场,2015.

猜你喜欢
受访者劳动力群体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