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俊三,孙松竹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
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孙俊三,孙松竹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
家庭教育和每个人的成长息息相关。家庭教育不仅指长辈对子女18岁以前的教育,它还是贯穿人一生的教育过程。从时间跨度上看,从零岁婴儿到百岁老人都是家庭教育的时间;从空间广度上看,无论是家里还是家外都是家庭教育的场所;从教育的对象来看,无论是小孩还是大人都是家庭教育的对象;从教育的内容来看,家庭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家庭教育既是基础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家庭教育;基础教育;终身教育
家庭教育,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比较关心的话题。但是,关心归关心,有许多问题还是没弄清。比如,什么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仅仅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吗?这些基本问题看似理所应当,但细细深究起来,却另有一番深意。一般认为:家庭教育即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专门针对0-18岁生命个体增值的教育活动。18岁之后的成人成了具有独立承担责任能力的个体,父母将不再对其进行教育,家庭教育也随之戛然而止[1]。在家庭教育理论界,有相当一部分人包括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认为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如《辞海》说: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里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教育”[2]。但在实际生活中,有大学生事无巨细,无论在家在校,都要请教爸爸妈妈,有研究生也摆不脱妈妈的照看;有的出入社会,家里家外,离不开家长的打理。亲情无处不在,家庭教育也无处不在。我们不能简单地从法学意义上去解释,当然也不能粗暴地从生物学意义上去规定家庭教育,因此,上述说法并没有准确地把握住家庭教育的性质和内涵,实质上是对家庭教育一种简单的臆测和想当然,给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造成极大的困惑。
家庭教育就是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生活互动、情感交流等,彼此间相互影响终生的一种的社会活动。家庭教育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是人自出生(未出生时开始接受的教育——胎教也被认为是家庭教育的一种)到死亡都在以不同方式接受不同程度教育的过程。即使子女年满18岁,父母对子女仍具有或深或浅的影响,这种影响也是教育。家庭教育也是一种亲子互动的教育;父母和孩子构成了家庭生活的主体,父母和孩子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成为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就在父母和孩子的双向互动中产生。家庭教育为学校教育打基础,家庭教育也和学校教育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家庭教育为社会教育打基础,家庭教育也和社会教育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家庭教育既为学校教育打基础,也为社会教育打基础,为学生求知打基础,为学生做人打基础,为人的终身成长打基础。概言之,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家庭教育,首先是一个教育学的概念。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终身教育的思想从理论到实践,风靡全球。叶澜教授说:“今日教育已发展到贯穿于人的终身,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区别不限于年龄之差,它在不同的年龄层和同一年龄层之间都有发生的可能。”[3]终身教育是贯穿人的生命全过程的教育过程。社会教育是终身的,学校教育是终身的,家庭教育当然也是终身的。人的一生,和家庭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生命成长、全面发展、终身教育,只要家庭在,就有教育在。
家庭教育,也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家庭教育既是一个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生长的过程,更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法国的沛西·能在他的《教育原理》一书中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4]。地球上的生物从简单的单细胞发展到多细胞直至个体成熟的过程,每个细胞、组织和器官都以一定的生长模式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变化,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人和动物都会经历的一个生物学过程。但在家庭中,除了人本能及各方面机能的生长外,还有社会性的教育存在。家庭教育不止是一种自然现象,还是一种社会现象。只要人在家庭中生活,就必然要接受一种自觉的教育,这种教育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不会随着长大、离开父母而宣告结束。“终身教育”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需要继续接受教育,生命的生长和成长贯穿于人的一生。我们不能只看到生长的阶段性,而把家庭教育武断地规定在某一阶段,也不能只看到人成长的某一个方面,而把家庭教育归之于某一类活动或类别中。
家庭教育,也是一个社会学概念。美国社会学家埃什尔曼援引艾拉·L.赖斯的话说:“社会化,特别是幼儿的社会化,是家庭最独特、最一般的职能。”[5]“终身教育”更是提出人要不断地进入生活,进入社会,学会终身学习成为一个社会的“完人”,使整个社会成为一个“教育社会”。刚刚出生的人或长期脱离人类社会环境的个体,仅仅是一个生理特征与人相似的生物,还算不上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人。“狼孩”的故事就说明,人一旦脱离了社会,人的潜能就得不到应有的开发,人将有可能成为“非人”[6]。一个人只有接受社会文化,即经过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才能称之为社会人,具备人特有的社会性。家庭教育正是这样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人实现社会化的最初、最主要的途径。当然,人的成长不仅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还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社会化不可能造就具有完全相同个性的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遗传因素、有自己特殊的社会生活环境及对社会化的能动反应,比如同一家庭的同卵双胞胎姐妹个性迥然有异,甚至完全相反。因此,家庭教育在人从生到死的全过程中,既有促进人的社会化的责任,也有促进人的个性化的义务。
家庭教育,当然也是一个法学概念。在现代社会,家庭教育永远要受法律的规范。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家庭婚姻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典中既有对夫妻结婚、离婚家庭关系的规定,还有关于家庭成员的责任、权利、义务、公平、公正等家庭教育权益和行为的规定。然而,除了受到法律的规范之外,我们更多是随时随地地受着法律的保护。我们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生存权、自由权、名誉权和教育权等基本权利,正是法律保障了一个人、一个家庭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一个公民来说,法律具有终身性,年满18岁后仍会受到法律的保护。同样,对于一个人来说,家庭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家庭教育有着与法律不同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切不可用法律来削弱了家庭教育的责任。
当然,家庭教育也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经济学概念、政治学概念,等等,所有一切学科,都和家庭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也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联系在一起。
家庭是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社会最微小的细胞[7],家庭在产生之初就立于社会的变化、发展之中。社会的变革带来了家庭的日益繁荣,也带来了教育的创生与发展,终身教育就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作为一种教育观念,终身教育由来已久。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促进国际会议期间,成人教育局局长保罗·朗格朗首次提出终身教育;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表了题为《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与明天》报告,建议把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今后若干年制定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至此,终身教育成为一种颇具影响力的教育思潮于全世界广泛传播。终身教育是指人们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人,从生到死的全部时间,都是学习的时间;人的一生,生活的任何一个场所,都是学习的场所。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当然也包括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作为人成长的一种手段,囊括了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了人一生成长的点点滴滴。小到日常吃喝,大到为学做人,近到为人子女,远到为人父母无不体现着所受家庭教育的宏大背景。更有甚者,在父母、亲人去世后,他们所留下的遗嘱或教诲也成为一种教育,在人身上发挥着深远的作用。总之,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2015年7月17日,是杨绛先生104岁生日。岁月难掩其风华,她走在人生边上收获着更多的平静和智慧。儿时,在家庭中耳濡目染与读书结缘,从父亲身上深谙做人品格。“父亲说话入情入理,出口成章,《申报》评论一篇接一篇,豪气冲天,掷地有声;妈妈操劳一家大小衣食住用,得空总要翻翻古典文学、现代小说,读的津津有味。”长大后,与学贯中西的才子钱钟书在清华相识相知、相爱相依,结婚成家。而后又辗转牛津、巴黎,人生路上彼此尊重、互相扶持、恩爱有加,成为钱钟书眼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先生回忆道:“钱钟书酷爱读书,和我志同道合。我爱丈夫,胜过自己,我愿为他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充分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而牺牲自己。”1937年,女儿钱媛在牛津出生,一家人更是其乐融融。“钟书从来摆不出父亲的威严,他比女儿还顽皮。阿圆小时候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正是这种平等、亲密的家庭关系造就了女儿聪慧、严谨的做人为学之风。1997年,女儿钱媛因病去世,悲痛之余先生对丈夫承诺:“我要写一个女儿,叫她陪着我。”一年后,相伴60多年的丈夫钱钟书也相继去世,88岁的杨绛孑然一身。晚年,先生开始“打扫现场”,以惊人的毅力整理钱钟书的手稿书信。2003年,《钱钟书手稿集》与读者见面。不久后,记述这个特殊家庭63年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的回忆录《我们仨》出版,亲情的温暖、家庭教育的意义跃然纸上,感动着无数人。如今,这位已然走在人生边缘的老者依然笔耕不辍,淡泊名利,每天与文字为伍,家里的一切都保持女儿和丈夫在世时的旧样[8]。
杨绛先生一家非常典型,他们仨一生都在相互影响,在从事家庭教育、在接受家庭教育。小时候,接受父母良好的家庭教育。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家庭涵养奠定了先生一生为人为学的基础;成家后,与丈夫钱钟书相濡以沫、和谐恩爱的夫妻关系为家庭教育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身为人母后,与丈夫、女儿相守陪伴,教育女儿和丈夫,女儿和丈夫同样也在教育着她,先生从他们仨身上感受着亲情的温暖和家教的意义;在亲人相继离去后,老人靠坚强的意志继续着丈夫、女儿未完成的事业,仍旧从家人身上汲取力量,将思念化为文字留存世间。这些有关家庭的成员、环境、事例甚至是变故等,在人身上所产生的影响都是家庭教育在继续的体现,这种影响是终身的,贯穿了人生命成长的各个阶段(甚至在家人去世后,仍然受着家庭的影响)。一个人出生乃至从母体孕育生命开始,家庭就成了孩子生存的主要场所,家庭成员自然地就成了教育者,孩子成了父母的教育对象,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相处的时间就成了家庭教育时间。这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和时间是不可分割的,不管父母年纪多大,不管子女年龄多小,不管双方取得多高的成就,身居多显赫的地位,只要生命犹存,从婴儿零岁到老人百岁都是家庭教育的时间。家庭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是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一生连续性的受教育的过程。朗格朗在《终身教育论》中指出:“教育并非终止于儿童期和青年期,并不仅仅限于特定的年龄阶段,它应伴随人的一生而持续的进行。而且人的一生所受的教育往往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某一年龄阶段的教育是由先前的教育所决定或影响,又将对未来的教育起决定或影响作用的。”[9]终身教育从纵的方面寻求教育的连续性和衔接性,是教育在时间上的整合。家庭教育与终身教育有着相同的教育时间概念、教育时间范围,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
家庭教育,顾名思义,首先是在家庭内部进行。孩子一出生,首先进入的是家庭,家庭教育提供了人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一切可能性条件,家庭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始。那么,一个人的社会化不应只局限于家庭内部,家庭之外的一些社会环境包括:邻里、社区、学校、公共场所、大自然及整个社会都是教育的场所,理所应当地也为家庭教育提供了一切可教育的空间。良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开放式的教育,一定是集家里、家外资源为一体的教育。因此,从空间广度上看,无论是家里还是家外,都是家庭教育的场所。家庭教育栖身在一个生活化的大场景下,为自身寻找一切丰富的可能和资源,无限地拓宽着家庭教育的空间。例如:
家住天津新村的常永庭、周兰香是一对空巢老夫妇。他们的儿子是外交官,在国外工作。每周,周兰香都会和儿子通电话、视频聊天,让老人欣慰的是,儿子常念叨老人在出国前嘱咐他的话:“老老实实做人,本本分分做事。”
“因为空间阻隔我们不能相聚,但得知儿子平安,并能认真工作,时刻不忘家风,那就是孝顺了。”今年76岁的周兰香老人满鬓白发,在说到远在海外的儿子时,不禁眼眶泛红。周兰香说,她现在学会用网络来了解儿子的动态,“儿子工作很忙,和我们又有时差,如果没能通上话,儿子也会给我留言,‘妈,我想念你们。您放心吧,我一定不会做对不起你们、对不起国家的事’。”周兰香说,每当看到这样的话,心就会热乎乎的,“我知道儿子是好样的,没有忘记我们的教导,我和他爸心里也就知足了。”
周兰香和常永庭夫妇很热心,常去社区当志愿者,还力所能及地帮助身边的邻居老人。二老说:“老实做人,本分做事,乐于助人,吃亏是福。我们这样教育儿子,自己也要以身作则。”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儿子虽远在国外,家庭教育却从未停止。在家里,老人的教诲和行为深入人心,直接对子女加以激励和教导,是在家庭内部进行的教育;在国外,每周一次的电话或网络电话成了维系亲情的纽带、教育的时机,家庭教育在子女身上发生着作用和影响,是在家庭之外的家庭教育。在这里,空间不再是限制家庭教育的阻碍因素,而是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所有的可能性空间中,是超越空间而进行的连续性教育。尤其是现代社会,通讯技术日益发达,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空间距离逐渐“缩小”,借助于通讯手段在家庭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感情,进行教育已属平常。家庭成员在家里和家外,都能进行教育,也能接受教育。家庭教育方式日益多样化,家庭教育的情境和内容不断丰富化,家庭教育的时机逐渐增多,家庭教育的范围相继拓宽,家庭教育突破了已往固定的限制而置身于一个全球化、大生活化的环境之中,无论家里家外,都是家庭教育的场所。“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术语为基础。从空间上看,要求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来实施教育,寻求各种环境资源间的相互配合,将教育融入人类生存的所有可能性空间之中。终身教育从横的方面寻求教育的统合性,是教育在空间上的整合。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是一个广而大的空间,我们都在这个空间中见证着一切教育的发生和连续。概言之,社会教育是终身教育,学校教育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当然也是终身教育。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一般认为家庭里的长者(主要是父母)对子女施加的教育或影响就是家庭教育。在家庭中,父母由于年龄或地位等的优越性理所当然地成为教育者,孩子自然就成了家庭教育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始终是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子女是家庭教育的对象,是客体。然而,随着时代更替和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的涵义更广,家庭教育的对象也体现长幼平等,能者为师的主客交融状态,即家庭教育是面向全体家庭成员的、双向互教的,谁都是家庭教育的教育者,谁也都是家庭教育的对象。家庭教育不仅指长辈对晚辈的教育,也包括晚辈对长辈的教育、平辈之间的教育、家庭亲戚间的教育等都是家庭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家庭教育给予的是每个家庭成员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的权利和机会。例如:
在北京卫视《我爱我家》2015年11月9日这期节目中,以参加星光大道、唱陕北民歌为大家熟知的农民歌手王二妮带着妹妹王小妮参加节目。在谈及自己家庭和演艺生涯时,王二妮透露,自己从小就家境贫困,但自己嗓子好,喜欢唱歌,不到十岁就开始跟着村里的秧歌队到各村演出,一趟能给贫苦的家庭换来一斤肉、两个蛋和一袋粮食。有时爸爸妈妈出外务农时,二妮就在家照顾弟弟妹妹,帮他们洗脚、洗衣服、陪他们玩,所以姐弟几个从小感情就特别好。15岁,王二妮开始在安塞民间艺术团工作,工资一边用来补贴家用,一边还可以用来供弟弟妹妹读书。这样,她把弟弟妹妹接到安塞民间艺术团和自己同住,独自带着弟弟妹妹离家闯荡,照顾他们的学业和生活。最初,弟妹年纪小,常常顽皮,自己不懂教育,还经常与他们发生争执,以至于有一回气急了,还动手狠狠地教训了年幼调皮的弟弟。后经过反思,对弟弟苦口婆心地劝诫,姐弟俩悉心交谈,弟弟还给她写了一封信承认错误,言语真挚,令二妮涕泪横流,几次搬家她都小心翼翼地珍藏着这封信,后辗转丢失,成为二妮心中的憾事。而今,弟弟已成家,妹妹跟着二妮到处演出,生活渐渐好转。在节目中,身处家乡的弟弟给姐姐二妮又写了一封信,信中表达了多年来对姐姐的感激和祝愿之情,浓浓的姐弟情溢于言表,感动着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
二妮照顾弟弟妹妹的故事,打破了长辈教育晚辈的固定化的教育模式,展示了家庭教育的动态性。对二妮来说,身为家庭的一员,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去照顾弟弟妹妹,为这个家庭出一份力;但对于弟弟妹妹来说,姐姐二妮无形间就担当了父母的角色,除了悉心地照看,还有言传身教;对于父母来说,女儿二妮为这个家所做的他们必然深感于心,无疑也在感动和影响着父母本身。这样一来,家庭教育就不仅仅是父母教育孩子,而是全体家庭成员相互进行的教育。家庭教育的对象不仅仅限于孩子,家庭中的任何一个人,不论小孩还是大人都是家庭教育的对象。教育在产生之初,在对象上,就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每一个公民,不论其出生、性别、种族、地域或贫富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终身教育致力于“学习实现自我”,为每个人各展所长、各得其所提供足够的机会,从而使每一个人都成为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教育别人和自己的教育者)。通过实现人自身的发展来维持和改善人类的生存处境,提高生活质量,终身教育具有全员性。家庭教育包含在终身教育中,家庭全体成员是终身教育对象的组成部分,因此,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
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具有复杂性,正是这种复杂性催生了人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素质。当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进一步投射到家庭中来,就使得家庭教育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家庭成员的实践活动变得多种多样。家庭教育是一种亲情活动,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各种不同类型教育的综合体。比如:
身为央视一姐的董卿,在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时坦言:自己的“成功”源自于家庭的严苛教育。董卿1973年出生在上海,7岁前一直与外婆生活在一起。7岁那年,董卿被接到安徽合肥的父母身边,从此接受父亲的“魔鬼”式教育。刚上小学第一天,爸爸便把刷碗、拖地的任务交给她,董卿撒娇推脱,却被父亲一脸严肃地回绝。那时,班里的每个女孩都有一个小镜子,有空就对着小镜子臭美,董卿要妈妈给她也买个,可爸爸不但没同意,还不允许她在家里照镜子。更让她委屈的是,爸爸不让妈妈给董卿买过多的新衣服,说衣服有穿的就行了,“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并告诉她:“不要把时间花在打扮上,女孩子有内涵才是美。”为了让女儿有学问,课余时间,父亲就让董卿背古诗、练书法和读名著来提高文学素养。最让她叫苦不迭的是爸爸为她定制的锻炼计划。三寒九天,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把她从床上拽起来,让她到门口淮北中学的操场上跑上一千米。上了中学后,父亲就开始要董卿去干各种零工,什么宾馆清洁工、商场售货员、广播站播音员她都干过。那时爸爸在当地一家报社当编辑,一到假期,爸爸就给报社朋友打电话给她找工作,不要钱。对方不好意思收免费工,就说一天给一块钱吧,好让孩子买根冰棍。就这样,整整两个月,董卿共挣了60元。初中毕业后,董卿考入浙江省艺术职院,随后进入浙江省话剧团、浙江电视台,两年后被上海电视台录用,再离开上海进入央视,直至站上春晚的舞台。那一刻,董卿才彻底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这里,我们看到了名人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还看到了家庭教育的意义;我们看到父亲对董卿家教的严苛,也看到了家庭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多样化。不管是刷碗、拖地的劳动教育,还是背古诗、读名著等集家庭智育和美育于一身的智力教育;不管是跑步锻炼的家庭体育训练,还是外出打零工的生活化教育等,都是家庭教育的内容。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孩子具有德智体美多方面的才能和素质,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家庭教育的内容是立足于家庭生活化的背景中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和条件,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实施的全部教育内容。终身教育作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以“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为四个基本支柱,强调“学会”二字,囊括了文化科学教育、职业教育和生活教育等一切对人的生存发展有益的教育内容,是教育在内容上的多元立体整合。而且,终身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完人”,即培养适应社会、参与社会、能创造出社会价值的全方位人才,在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同时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终身教育的目的,也是家庭教育内容的具体化。家庭教育和终身教育有着统一的内容和目的,家庭教育就是终身教育。
21世纪是高度科学化、信息化和社会化的时代,需要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终身教育的思想去全面认识家庭教育,以终身教育的准则去全面实践家庭教育,以终身教育的精神去全面引领家庭教育。只有这样,家庭教育才会在个体和社会两方面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1]赵雨林.中国家庭教育现状及展望[EB/OL].[2014-10-1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d68b60102v60u.html.
[2]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023.
[3]叶澜.回归与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76.
[4]孙俊三,雷晓波.教育原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2.
[5]罗斯·埃什尔曼.家庭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508.
[6]孙俊三,吴青峰.高校人才培养价值取向的冲突和融合[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6):102-106.
[7]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
[8]张颖.104岁杨绛:何为好家庭,何为好教育[J].晚晴,2015(9):80-82.
[9]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6:46-47.Family Education Is not only an Elementary Education but also a Life-long Education
SUN Junsan,SUN Songzhu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China)
Family educ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f us.Family educationnot only refers to the education of parents to their children who are under 18 years old,but also it is a educational process that runs through a person's life.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of the family education itself from the elements of time,space,object and content etc.in order to prove that family education is not only an elementary education and but also a life-long education.
family education;elementary education;life-long education
G78
A
1671-6124(2016)05-0103-05
2016-06-05
孙俊三,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