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贵春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在”字词义虚化过程中的语法义素变化
田贵春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637002)
[摘要]语法义素存在于可语法化词语的微观语义结构中,是一种可范畴化义素,它的凸显变化决定着语法义位的生成。“在”字作动词是“存在”,其介词、副词和助词用法都保留着中心义素[存在],它们和动词“在”的语义差异模糊。文章通过考察“在”的语法义素在不同语义结构中的凸显变化情况,为“在”的各虚词用法的生成提供深层语义理据,也为“在”字词类的边界模糊问题提供语义解释。
[关键词]在;虚化;语法义素;语义理据
语法化是目前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它包括实词虚化、词汇化和句法化等问题。目前语法化研究得出实词虚化机制主要是句法结构的促动、语义引申和认知心理作用。无论是从语义引申还是从句法层面,对于词义虚化的研究目前主要是着眼宏观方面的考察,关注的是词的整体意义或义位的虚化,具体来说实词是如何生成语法义位的却比较模糊。现代语义学提出了“义素分析法”,这种分析方法是受音位区别特征分析的启发而产生的。虽然它仍然是一种不很成熟的方法,运用范围也有限,但是“义素分析法是词义研究方面的一种突破,它是在微观方面对词和词义的认识的深入”。[1]“义素分析法”通过考察一个义位的各义素在不同语义结构中的凸显变化情况,为各虚词用法的生成提供深层语义理据。
“在构成一个动词义位的组合义素之间,各义素在虚化中所起的作用不是等价的,可虚化动词一般存在某种可范畴化的义素,该义素在整个过程中规定着发展的格局并引导着衍化的方向。这种功能性义素本文称为语法义素。”[2]词义的虚化往往是以某一义素特别是语法义素的凸显作为起点,这种义素的凸显通过语义引申和句法功能促动机制得以实现,然后词义不断虚化,用法固定,最终生成一个新的语法义位,也就是产生虚词。
对于“在”的虚化问题,很多学者做过研究,如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喻遂生《甲骨文“在”字介词用法例证》、于理想《浅析时间副词“在”的语法化》等。本文主要从微观语义层面出发,分析动词“在”的各义位中组成义素在各句法结构中的凸显变化情况,探索“在”的介词、副词、助词用法生成的语义理据,解释“在”字各词类之间细微的语义差别。
一、“在”的实词引申
“在”,《说文》:“在,存也。从土,才声。”“在”的本义是动词“在、存在”。如《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义素组合为[存在][空间],核心义素是[存在],[空间]是一个隐性义素,由[空间]这一义素出发,“在”引申为居于某地、某位或某状态,因此有“居于,处于”。如《易·乾》:“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唐代孟郊《怨别》:“在富易为客,居贫难自好。”由[空间]这一义素出发引申为动词还可以是留在、属于(某团体);引申为名词义为“所在、处所”,如《辽史·营卫志上》:“无日不营,无在不卫。”可见“存在、留在、处于”这几个动词义位核心义素依然是[存在],只是由非核心义素[空间]引申出各具体存在的点。义素分析可以更好地解释其语义搭配的问题。此外《现代汉语词典》中“在”作动词还有“由于、取决于”的意思,这一义项的生成涉及到[存在]和[空间]两个义素的引申,由[存在]引申到“基于”再到“取决于”可以用认知心理学理论解释,同时[空间]引申到某一个具体的点(可以是动作行为、事件、人物),取决于某个点是可以搭配的,因而产生动词义位,其后通常接一个名词性成分作宾语,常用于“在+O或在+V+O”结构。如《书·谟》:“皐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清黄垍《短歌行》:“精卫填海,愚公移山,为之在人,成之在天。”
可见,词义引申也可使用义素分析法,使引申线索更细化、清晰化。
二、“在”虚化为介词
语法义素的凸显、词义的虚化通过语义引申机制和句法促动机制来实现。“在”字介词用法表示动作、形状所涉及的处所、时间、范围、条件等,相当于“于”。从宏观的语义上讲,它们表示存在于某个时间地点或范围,中心意义没多大改变,所以单从词义引申方面讲“在”虚化为介词是讲不通的,语义差异模糊,需要运用微观的义素分析和句法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来谈“在”的虚化。从“在”的动词用法可见,“在”作动词其后往往带宾语,“在”是句中的谓语动词。随着“在”所处的语言环境的改变,语法义素会向不同的方向虚化,在句法分布和语法属性上就出现了变异。
1.介词“在”表地点或范围。“在”作动词主要意思是存在,如《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理性义素是[存在]。存在要位于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因此语法义素是[位于][处于],当“在”出现在NP+PP+VP、PP+NP+VP/PP+VP(有+O)、PP+VP、NP+VP+PP/NP1+VP+NP2+PP等结构中时,“在”的潜在的语法义素被激活,PP表示“在+O”这里的宾语就是表示处所或范围的名词性成分。各句式举例如下:“爷爷在公园里锻炼身体。”“在花园里她种了一棵花。”“在盘子里有一只火鸡。”“在墙上挂着一个钟。”“他们走在小路上。”“他写了几个字在黑板上。”这些句中“在”表示位于某地点,其[位于]的语法义素凸显,“在+O”表示句中动作行为发生的场所,“在”字不断虚化后,固定下来专门用于引出地点名词,作介词,意思大致可解释为“位于”。另外,“在”后接表示范围的名词作宾语时,“在”的[处于]的语法义素被激活,例如:“在中国的农村,还有很多人相信迷信。”“在非洲地区,仍然有很多难民吃不上饭。”“在这次篮球比赛中,红队比蓝队强得多。”这些句子中,“在”表示处于某个范围内,限定所陈述事件发生的范围,语义不断虚化固定,专门用以引出表范围的名词性结构,作介词,意思大致是“处于”。
2.介词“在”表时间。“在”动词义主要是“存在”,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一文指出“在”由空间义到时间义的演变是隐喻这一虚化机制的显示。“存在”是在一定时空中,理性义素是[存在],语法义素依然是[处于],与表范围的“在”语法义素有细微差别,表范围的介词是指处于某个范围内,表时间的介词是指处于某个时间点或时间段。
当“在”出现在NP+PP+VP、NP+VP+PP等结构时,“在”表示处于某个时点或时段的语法义素被激活。例如:“她总是在早上七点开始锻炼身体。”“事情发生在去年。”此二例PP“在+O”结构表示事件出现的时间。
3.介词“在”表条件。“在”作介词表条件要从“在”的动词义“在于、取决于”说起。“在于”理性义素是[存在][决定],隐含的语法义素是[由于]。当“在”处于PP+NP+VP等结构中时,其语法义素凸显,PP通常的结构是“在……情况下”或“在……后”,通常位于句首作条件状语。例如:“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我们明天准备出发。”“在一切准备就绪后,她们开始了旅行。”此二句中,“在”后的成分表示事件发生的前提条件或原因。词义不断虚化固定,专用于引出条件,作介词,意义大致可解释为“因为、由于”。
三、“在”虚化为副词
对于“在”虚化为副词,张亚军、于理想等学者有过深入探讨,展示了“在”字由动词至介词,再到副词的演化过程,指出时间副词“在”和“正”“正在”的形成紧密相连。雷冬平、胡丽珍认为:“在+这里/那里+VP”中的“在这里/那里”在宋代语法化为进行体标记,如:“这孩子在这里哭哭闹呢。”加上“正”构成“正在这里/那里”,如:“这孩子正在这里哭闹呢。”到后来“这里/那里”由于语义虚化省去,变为:“这孩子正在哭闹呢。”从而逐步形成了副词“正在”。于理想指出此后直到明清才见到“在”的副词用法。分析这一过程中“在”的义素变化,可以看到“在”虚化为副词的语义理据。
“在”作动词主要意思是存在。“正在”理性义素是[正好][存在]。就像于理想说的,“在”的副词用法与副词“正在”有联系,这个联系我们通过义素分析可找到语义理据。“在”作“存在”讲理性义素是[存在],存在是在一定的时空中的存在。所以“在”本身有一个隐性义素[时间];“正在”就是正好存在,后接动作行为,该词中“在”的时间义素指的是此刻的时间存在某些动作行为,所以当在“在”后面直接接动作行为时其表示时间的语法义素[正好]就被激活凸显。如《明律》:“有犯罪事发在逃。”鲁迅《南腔北调集·林克多序》:“他们是在吸中国的膏血,夺中国的土地,杀中国的人民。”这些句中的“在”就是指正好存在某些动作行为,也就是“正在”。
四、“在”虚化为助词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在”的助词用法已没有了,但阅读中时常可见,不容忽视。
1.作助词,用在动词后表可能。“在”的主要动词义“存在”理性义素是[存在],存在就是“有”,是一种成为可能的状态,隐含语法义素 [可能/实现],这不难理解,使什么成为可能就是使什么实现、存在。当“在”用于动词后面时就表示某个动作行为可以有,可以发生。例如: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二:“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金元好问《梦归》:“残年兄弟相逢在,随分齑盐万事休。”此二句“在”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能够在四川方言中大量存在,由于音变,也写作“得”。词义不断虚化固定,形成“在”的助词用法,表示可能和实现。
2.做助词表状态,相当于“着”。存在,理性义素[存在],隐含语法义素[状态]。当“在”用在动词后,需要表示动作存在状态的语境中时,其语法义素被激活。如韩偓《春尽日》:“把酒送春惆怅在,年年三月病恹恹。”“病恹恹”是一种状态,因而推知“在”用于心里动词“惆怅”后表示状态。再如高明《琵琶记·寺中遗像》:“料想双亲像,他每留在。”《警世通言》:“老妪指中间一屋道:‘此处空在,但宿何妨。’”此二例也是作助词,用于动词后表示状态。
此外,“在”作助词还表示一定的语气。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三:“在,语助辞。”汤显祖《牡丹亭·婚走》:“伤春便埋,似中山醉梦三年在。”张相汇释:“犹云醉梦三年也。”这种情况无法通过义素分析寻找语义理据。
总之,在现代语义学中,义素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义素分析法是词义研究方面的一种突破。通过义素分析,提炼语法义素,寻找它在不同句法环境中的凸显变化情况,以此来研究动词的虚化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它可以指出词义虚化的深层语义理据,从微观方面对词义虚化的探讨能够比较好的解释词类的边界模糊问题。动词“在”虚化过程中,一直保留有[+存在]的义素,特别是在虚化为介词时,语法义素[位于][处于]差异是很细微的,这时候“在”后都可以接地点名词,仅仅从“在”的整体抑或义位义很难区分开,因此需要微观义素分析。语法义素凸显通过句法促动机制实现,所以要结合句法分析,更好地发挥义素分析法在词义虚化研究中的作用。
当然义素分析法并非万能,义素分析比较繁琐冗杂,而且义素分析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又无法确定被释单位的外延。特别是表示抽象概念的词,“如何进行义素分析,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我们不必因为义素分析法的一些缺陷而断然否定它,而应该在不断地探索中使它完善起来”。[1]
[参考文献]
[1]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5.
[2]李永.语法义素的凸显与动词的语法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5).
责任编辑:思动
The Change of Grammatical Sememe of “zai”in the Process of Grammaticalization
TIAN Gui-chun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637002,China )
Abstract:The grammatical sememe is in the micro semantic construction of the word that can be grammaticalized. It is a sememe that can be categorized,whose change defines grammatical sememe. Chinese word “zai” means “exist” as a verb so the core sememe of this meaning has been kept in the meaning set when it is a preposition,adverb,and auxiliary word. By analyzing the change of grammatical sememe in various semantic structures,it attempts to provide deep semantic evidence for the generation of grammatical function and also semantic explanation for the blur boundary issue of this type of word.
Key words:“zai”;grammaticalization;grammatical sememe;semantic evidence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6.02.028
[文章编号]1004—5856(2016)02—0124—03
[作者简介]田贵春(1990-),女,重庆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词汇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5-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