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残留分析》课程建设经验与成效

2016-03-16 01:41施艳红吴祥为花日茂岳永德操海群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农药分析课程

施艳红,高 倩,吴祥为,唐 俊,花日茂,汤 峰,岳永德,操海群

(1.安徽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合肥 230036; 2.安徽农业大学 植物保护学院,合肥 230036)



《农药残留分析》课程建设经验与成效

施艳红1,高 倩1,吴祥为1,唐 俊1,花日茂1,汤 峰1,岳永德1,操海群2

(1.安徽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合肥 230036; 2.安徽农业大学 植物保护学院,合肥 230036)

《农药残留分析》是高等农林院校植物保护、环境科学、食品质量安全等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本文从多个层面上重点介绍了《农药残留分析》课程建设的经验和取得的成效,以期更好地促进《农药残留分析》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农药残留分析;课程建设;成效

《农药残留分析》是高等农林院校植物保护、环境科学、食品质量安全等专业的一门专业课[1]。通过该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农药残留分析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技能,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从事环境有机污染物分析、食品安全检测以及农产品中农药残留分析等相关工作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安徽农业大学早在1988年就先后在植物保护和环境保护专业开设了《农药残留分析》课程。该课程先后经历了自编教材、借用教材到全国规划教材等多个过程。在全体课程组教师的团结协作、共同努力下,该课程建设不断加强,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按照农药残留分析技术的发展方向和21世纪对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2-3],在教学内容上做到与农药分析、农药学和农药环境毒理学等相关课程之间的分工与衔接,在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教材与师资建设、教学保障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1 明确课程定位,合理安排知识模块

在我校提出的 “创新型、创业型” 人才培养目标下,课程组教师在课程建设中一直注重更新教学理念、明确课程定位,合理安排知识模块,充分体现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创新性。我校《农药残留分析》课程定位是:植物保护、环境科学、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的专业课。本课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农药残留分析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农药残留分析的基本技术与方法,开拓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环境有机污染物分析、食品安全以及农产品中农药残留分析的研究和分析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围绕课程定位,课程组教师多次研究讨论后,及时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与环节,设置了理论课模块、实验课模块、实践模块以及自学模块。

2 加强教材建设,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上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的农药残留和环境毒理学专家樊德方教授主编出版了《农药残留量检测与分析》一书[4]。多年来这本书一直是我国农药残留分析教学和研究中最重要的参考书之一。进入21世纪,农药残留问题不仅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障碍,也突出地成为消费者普遍关切的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内容[5-7]。我国培养切实掌握农药残留分析技术和管理的专门人才迫切需要“农药残留分析”教材。在此形势下,我校率先联合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由岳永德教授主编、本课程组花日茂、汤锋、操海群等3名教授参编的《农药残留分析》教材(面向21世纪教材)于2004年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该教材也成为国内多所高校《农药残留分析》的指定教材。2010年底以来,课程组教师一直在更新内容,吸收农药残留分析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对岳永德教授主编的教材进行修订工作,2014年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农药残留分析》(第二版)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3 创新教学方法,建立双主体课程教学模式

《农药残留分析》课程理论性、实践性与综合性较强,涉及多门学科,如农药学、有机化学、环境毒理学、环境化学、仪器分析等。近年来,教学领域中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丰富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渠道[8]。自2009年以来,我们在取得已有教学成绩的基础上,将主体易位教学法、课堂讨论教学法以及课程论文的写作训练等与《农药残留分析》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在课程教学中应用“双主体”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富有特色,并具有较强的推广作用。

3.1 主体易位教学法[9]。针对主体易位教学法的特点,在《农药残留分析》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残留分析方法的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通过网络检索不同种类代表性农药的残留分析方法,让学生独立完成某种农药的残留分析方法小综述,制作多媒体课件,自己走上讲台,讲授教学内容(5~10分钟)。教师坐在台下听讲、记录,学生讲授完成以后,做出点评,并给予成绩,纳入平时成绩。这种教学形式在激发学生对课本知识产生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得到了提高。

3.2 课堂讨论教学法[10]。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隔10学时左右,教师就用一个比较重大又有实际意义的主题安排学生开展一次课堂大讨论,比如“农药残留与食品安全”、“农药残留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农药残留样品制备新技术”、“气相色谱在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液相色谱在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等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大量检索文献,大胆发言、言简意赅。这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课下自主学习,课上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论发言内容正确与否,都能取得一定的成绩,教师视内容好坏再加分,成绩纳入平时成绩。

3.3 课程论文的写作训练与交流。课程论文撰写是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措施之一。教师将课堂教学中重大问题拟成论文题目交给学生,学生亦可根据自己兴趣在农药残留领域自由选题,通过信息资料的查阅、归纳总结,结合实际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严格按照科技论文写作的格式完成课程论文的写作。课程论文撰写后,由教师评阅,并安排时间让学生在全班交流,由教师分别给予点评,并评定得分,记入平时成绩。

该教学模式的成功实践提高了学生运用信息网络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激发了学生自我学习和主动求知的热情。通过双主体作用的发挥与互动,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增强了学生对《农药残留分析》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同时也进一步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书育人的水平。

4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了多层次系统性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在《农药残留分析》课程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课程组始终重视实践教学,经过多年改革与实践,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并进一步完善了实践教学条件,取得较好的效果。实验课教学、课程实习(学生早期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大学生创新性基金项目、实习基地参观学习)、校外实习和毕业实习等是该课程的主要实践教学活动。

4.1 实验课教学:以我校主编的面向21世纪教材《农药残留分析》中实验部分为基础,课程组自编了校内《农药残留分析实验指导》。该实验指导结合我们实验课程改革经验,安排包括基础性、验证性、演示性、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等10余个实验内容,供实践教学环节选用。实验课教学巩固和丰富了理论课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正确熟练地操作农药残留分析相关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课程实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课程学习之余以及生产实习期间,参与课程组教师有关农药残留分析的相关科研课题以及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研究,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素质得到了提高,探索性和创新性思维得以启发。另外,我们与安徽省环境监测总站、安徽省农科院、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安徽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单位的农药残留检测中心均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将学生派送到这些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学习锻炼,从事农产品以及环境中农药残留检测工作,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实习点专家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哺育和锤炼了学生。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农药残留分析实践中,并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反馈回来,改进该课程的实践教学。

4.3 毕业实习:结合课程组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充分利用重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为学生提供优良的毕业实习条件。由课程组教师提出若干课题供学生选择,每个学生从事一个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检索、实验设计、材料准备、方法探索、结果分析等实践活动,最后完成一篇研究论文。学生通过毕业实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

上述实践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让学生正确和熟练地掌握农药残留分析实验技能和基本操作,加深了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均显著提高。

5 利用课程教学团队的科研强势推动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

课程组教师同时也是安徽农业大学农药残留检测中心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安徽农业大学农药残留检测中心2003年即通过农业部农药检定所考核,成为农药登记残留试验单位。课程组教师中有7人参加过农业部组织的农药残留检测的培训,并获合格证书。在农药残留分析、农药残留田间试验技术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近年来,课程组教师主持了30余项农药残留与环境毒理相关的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实行课程团队和科研团队紧密结合。利用教师承担的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实施机会,在教学中引入导师制,形成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课程与课题、科研与育人密切结合的良性互动机制,将科研方法和成果第一时间带进课堂。利用大学生创新基金、农药残留分析开放性实验等机会,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科研小组,从选题、设计到实验实施,配备教师进行专门辅导,学生既掌握课程知识,也训练科研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探索了一条新途径。

6 完善课程考核方式,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理论课程的考核方法不再以考试的卷面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指标,而是采用课程考试成绩、课堂提问、课程论文成绩、课堂讨论、平时成绩所组成的成绩评定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在课程考试中,调整考试的内容和题型,在考察学生掌握知识深浅程度的同时,侧重于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在实验课的考核中,重点考察学生平时实验预习、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结果分析总结的能力。同时注重教师教学过程的指导监督和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有效保证教学质量。

7 注重因材施教,探索双语教学模式

众多关于农药残留分析的研究成果在第一时间都是以英文报道的, 相关仪器也多为进口产品,专业英文文献及产品说明书(英文)的阅读不可避免,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课程组教师近年来开展《农药残留分析》双语教学的探索,编制完成了《农药残留分析》双语教学大纲、教案,设计制作了《农药残留分析》双语教学课件,率先在环境科学专业实践双语教学模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双语教学模式的成功实践,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具有显著特色,具有较强的推广示范作用。

8 积极组织参与教学科研会议,加强交流学习,提升教学水平

近年来,随着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农药残留分析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不断涌现。为了及时将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充实到《农药残留分析》的课程教学中,课程教师一直注重加强交流学习。近年来,我校主办“农药残留分析关键技术国际研讨会”、安徽省“食品安全”博士论坛,主编出版《农药残留研究进展》(中国农业出版社)、《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等专著[11,12]。课程组教师每年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15-20人次。特别是每两年召开一次由农业部药检所主办的“农药残留分析技术研讨会”,课程组主讲教师均集体参加。同时,由华南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发起的“全国农药学教学科研研讨会”每两年召开一次,本课程组每届均有5-8人参加会议。研讨会上与全国《农药残留分析》课程主讲教师汇集在一起,就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条件建设等进行广泛交流和探讨。通过参加这些教学科研会议,不仅进一步提升了课程组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以及课程教学效果,同时也促进了全国《农药残留分析》课程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9 《农药残留分析》课程建设成效

本课程教学在近年来植物保护、环境科学等专业学生的综合教学测评中均被评为优秀。在当前食品安全倍受关注、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问题成为社会热点的大背景下,广大在校大学生对于农药残留问题以及农药残留分析课程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我们在教学过程大量运用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重视农药残留分析技术的实际应用,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基本掌握了农药残留分析技术的要领,有的学生正是因为这门课程的学习与实习,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岗位,从事农产品安全检测以及环境监测工作。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显著,深受广大学生喜爱。

[1] 岳永德. 农药残留分析[J].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44-48.[2] 谈松华, 王建.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时代抉择[J]. 中国高等教育, 2012, 6(4): 14.

[3] 桂文君. 农药残留检测新技术研究进展[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2, 30(3): 13-18.

[4] 樊德方主编.农药残留量分析与检测[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5] 陈宗懋. 农药残留问题的过去, 现在和将来[J]. 科技导报, 2011, 29(32): 76-79.

[6] 张秀玲. 中国农产品农药残留成因与影响研究[D]. 江南大学, 2013.

[7] 郑永权. 农药残留研究进展与展望[J]. 植物保护, 2013, 39(5): 90-98.

[8] 谢莹, 许崇利, 葛雅琨等.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J]. 科技资讯, 2015 (21): 138-139.

[9] 唐永金. 主体易位教学法及其在农科教学中的应用[J]. 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 2003, 3: 55-56.

[10] 施莉. 研究生课堂讨论教学法初探[J]. 当代教育科学, 2008 (11): 21-23.

[11] 查显才等主编.农药残留研究进展 第1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2] 李增智,花日茂主编.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 安徽食品安全博士论坛[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016-06-20

安徽省教育厅教研项目(2012jyxm134)资助

施艳红(1976- ),女,安徽繁昌人,安徽农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农药残留与环境毒理。

操海群

G

B

1674-2273(2016)06-0115-03

猜你喜欢
农药分析课程
无人机喷洒农药 农药混配顺序
未来三年将淘汰十种高毒农药
农药打得少了 好桃子越来越多了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农药二次稀释 防治一步到位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