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 勇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 思政部,安徽 六安 237000)
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
——以安徽省六安市为例
聂 勇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 思政部,安徽 六安 237000)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城市的历史风貌也容易受到破坏。六安市在城市化进程中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城市文化传承与保护缺乏科学规划,遭受了破坏;文化产业发展能力不足。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做好科学合理的规划,提升全民的文化保护意识,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尤为重要,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六安市;城市化;文化传承;文化保护
城市化自工业革命后开始快速发展,早在19世纪初,西方学者就已经对城市化及城市文化等问题展开了研究。在城市化高速推进的过程中,鉴于文化背景以及发展阶段的不同,城市化道路和发展方式也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城市的发展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及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有意义的成果。一是对文化与城市化发展两者关系的研究,认为两者的发展并不存在必然的冲突;二是关于城市化进程中外部文化对城市传统文化的渗透与冲突问题;三是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价值研究,城市化和文化保护是紧密相连的,互相促进发展。通过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城市化的发展需要充分尊重传统文化,提升城市化的内涵,让城市化发展更具特色,更具文化魅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国内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在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旧城改造、城市扩张以及城市建设,让很多城市都患上了“城市病”,文化上的被破坏或断层开始成为城市发展的最大障碍。同样处在高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六安市也面临着“城市病”的困扰。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使城市文化不再受到破坏,让城市化成为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积极力量,已然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难题。
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坐落于大别山北麓,俗称“皖西”,是安徽西部区域中心城市,总面积达17 976km2,居全省第一,总人口720.5万人。古往今来,皋陶文化、寿春楚文化以及红军文化都是从这块土地上孕育出来的独特的文化资源,形态丰富,影响深远。这片土地上英才辈出,文化发展繁荣。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上古时期就有辅佐舜禹而劳卒的皋陶,汉武帝时取“六安”之名沿用至今。战国时期,由于当时楚国考烈王将都城迁到寿春,这里便成了当时楚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的中心。辛亥革命时期,六安地区的淮上军作为革命的重要力量,推动了江淮地区的革命发展。同时,这里也是红军的摇篮之一,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涌现了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先驱,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皖西是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战略区域,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1]。这些年,六安市在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做了不少的努力,“五色六安”的城市品牌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大,但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依然存在着不少棘手的问题。
(一)缺乏对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科学规划
城市的发展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让人们享受到宜居的环境。一座城市要想发展成为宜居和谐的城市,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利用城市的公共资源、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如果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城市建设容易陷入无序发展、重复建设,以致破坏城市功能,甚至阻碍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房地产和工业为代表的建筑、制造业发展迅速,经济效应明显。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范围的拆迁、建筑开发遍布六安市各个角落,城市化和文化传承与保护两者之间的矛盾开始出现,并且还在进一步的激化[2]。如果在城市建设中对文化传承与保护缺乏长远规划,在巨大经济利益诱惑面前,很可能会出现重经济利益而忽视文化传承与保护。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六安市在城市建设中对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科学规划和实践经验还存在欠缺,虽然近年来经济发展取得了进步,但自身的文化建设依然比较薄弱。在六安市的城市建设中,对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划体现出了不足,对于城市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关系认识也还不是特别深入。虽然六安市在城市的发展定位中希望通过打好革命老区红色牌、优良生态绿色牌、人文厚重古色牌,做大“幸福六安”的城市品牌,但是在《安徽省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中,六安市对空间管制、社会服务、基础设施、道路交通以及产业布局进行了规划,主要是涉及经济和城市功能的布局,对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规划几乎未涉及,仅仅提及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这一方面,实质性的内容没有显现。尽管在旅游发展规划版块对文化资源发展应用有所涉及,但是在规划中对于文化资源的规划设计基本都是集中在旅游经济方面,对于文化传承与保护没有做出明确的说明。就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要想保证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就必须要协调好城市规划与文化传承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将城市建设和文化传承与保护协同推进。
(二)对城市文化的破坏严重
城市在历史的发展中沉淀了很多文化产物,这些都是留给后人的财富,也是城市历史的再现。不论是老的古街,还是传统的社会习俗,从物质文化到非物质文化,都是城市的历史底蕴,也是城市价值和特色的体现。在现今的城市化进程中,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从规划图上能看到的几乎都是新面孔,城市也充满了现代气息。原有的不少古街、古迹在慢慢被遗忘或消失,城市的建设也开始变得千篇一律,到处是高楼大厦,往日的特色和文化传统在慢慢被现代化元素取代。
六安市在近年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的规模较大,城市化进程也是更多依靠房地产发展为主要推动力。虽然在旅游文化建设方面有一些较好的发展经验,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县乡的自然环境开发。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文化的保护很多时候依然在为经济的发展让路。例如,六安市比较著名的“九拐十八巷”老街区,承载了六安这座城市发展的历史记忆和人们生活的回忆,但现在已经很难再寻到以往的景观,基本上都已经消失在现代化的建筑群中,已经鲜有人还知道“九拐十八巷”。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如果只是注重经济发展而轻文化传承与保护,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很激烈,传统文化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遭受到严重破坏,再想传承与保护就愈加困难,甚至是不可挽回。
(三)文化产业发展能力不足
六安市地处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要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迎头赶上,仅仅在经济层面动脑筋还不够,需要从城市的内涵建设,特别是文化建设上下功夫,让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从当前国内外城市发展的情况来看,文化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城市是文化产业产生、发展的重要依托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各方面的支撑和保障。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可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解决城市化快速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难题,促进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提升城市化发展水平[3]。相对于丰富的文化资源,六安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则还比较落后。六安的文化产业发展总量较小,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比例偏低,经济贡献力和支撑力不足;同时,文化产业的规模效应影响力不足,主要还是一些缺乏规模的小文化产业单位,且从业人员数量和素质都不高,难以形成合力。文化资源优势没能够很好地转化为产业优势,还处在产业发展分散、规模小、效益低以及品牌影响力小的阶段,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还在发展中。仔细分析六安市的旅游开发就不难发现,目前的旅游开发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对于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分析研究不足,旅游区的配套设施欠缺,服务意识较弱;景点之间的联系或规划比较分散,没有形成一个对外发展的稳定品牌,单打独斗的现象较多;在人文历史旅游开发中,偏重于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忽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红色旅游路线中更多的是遗址、博物馆等物化的场所,对革命历史事迹、红色歌曲等方面的呈现非常少,没有真正地展现出文化资源的核心价值。
(一)制定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科学规划
规划是城市发展、文化发展的先导,是城市持续发展的保障。六安市在城市发展规划中要坚持统筹发展,实现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协调可持续,将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融入到城市的经济、社会以及科技等方面规划中,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开拓一条符合六安文化特色的城市发展之路;要突破城市发展的传统思维,发挥传统文化的经济效应,培育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把文化产业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产业,借助六安的人文资源,尤其是皋陶文化、寿春楚文化以及红色文化等优势传统文化资源,在产业结构规划布局中,重点关注对文化产业的配置,将文化产业融入到城市建设中,打造“文化名城”的城市品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从中西方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传承、保护以及复兴的过程看,一般都经历了以下这样的过程:对建筑单体进行保护,对建筑群进行修缮、修复保护,对建筑群体所在的街区进行保护和再利用。目前,不少城市文化保护范围已经突破原有的界限,从原来的历史文化街区延伸到周边的环境。通过对保护范围的拓展,城市的街区功能得到发挥,也让历史文化更好地融合到现代城市的发展中,点、线、面和整体城市互相辉映,从而促进城市向着更具历史文化气息的方向发展。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六安市,在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规划中要特别重视宏观规划与微观实践的有机结合:从城市的总体发展角度,将文化传承与保护纳入城市发展的总布局,从宏观上确立城市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发展方向,保证文化传承与保护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在微观实践层面,可以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让宏观规划能够落到实处。例如,日本和德国在20世纪初就已经设立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法律,实现了对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早在1950年,日本就颁布了《文化财产保护法》,明文规定对于有形的文化遗产和无形的文化遗产都必须进行保护,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这样成功的做法值得借鉴。六安市可以尝试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等规范性文件,对具体的文化遗产进行规范化保护,形成长效机制,增强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规范性。
(二)提升全民文化保护意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接受外界信息的渠道更加畅通和便捷,了解文化传承与保护相关知识的机会更多。怎样将外面的先进经验和理念引入我们的群众中,增强全民的文化保护意识,变得十分重要。作为社会主流价值引导者的政府相关部门和媒体,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应该占据重要的位置,重视对文化传承与保护理念的教育和宣传,让人们认知到传承与保护文化的意义,形成良好的文化价值认同感,自觉参与到文化传承与保护中。可以利用学校教育、舆论宣传以及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让人们接触到更多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地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层意蕴,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自觉地接受传统文化价值观。
除了舆论方面教育,还可以组织开展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动,促进民间文化保护组织或协会之间的交流,发挥民间组织的保护力量。例如在欧洲的许多国家,就有许多文化保护方面值得借鉴的经验。在英国有很多的文化保护团体,这些团体会通过各种方式将专家和民众的意见汇集在一起,形成建议提交给政府,帮助政府在文化保护中更好地制定规划和策略。法国有自己定期的“国家遗产日”活动,让更多的普通民众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德国则是每年开展各种类型的传统民居艺术节,通过物质资助、信息宣传等方式扩大传统民居的影响力,让旅客到传统民居进行参观,同时政府出资帮助居民对传统民居进行修缮保护,起到了很好的文化保护效果[4]。我们在文化活动的开展中,也可以通过扩大文化影响力,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保护活动中,使文化保护意识渗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将文化活动开展纳入政府的常态化管理,政府做引导,鼓励民间机构参与,吸引更多文化保护人才、社会资本的加入,做成品牌性活动,全民都能参与。例如,已经成功举办四届的“大别山山水文化节”就是以六安茶文化为主题开展的文化品牌活动,并且已经取得良好的口碑和文化影响力。如果能够在“大别山山水文化节”的基础上再建立其它相关的以“红色文化”、“皋陶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将会进一步地增强群众对六安本土文化的认识和文化认同,更利于提升全民的文化保护意识。
(三)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其它产业发展一样,也需要政府在政策、资金、环境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当地政府可以尝试引进国外成熟的先进做法,有机融合到本土文化产业建设中,更好地推进本土文化产业发展。例如,在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规范范围内,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参与到文化产业发展项目中,引进资质和实力较好的文化产业项目,跨区域、跨行业共同经营,壮大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主要就是人才、资金以及创新等,政府要在这些方面提供政策、资金的支持,鼓励更多的优秀文化管理人才参与到六安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对文化单位提供财政优惠政策,鼓励资本流入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产业投资的多元化,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借助人才智力因素,多元资本投资以及开阔的文化发展思路,经营好文化产业品牌。
要想使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一定的效应,就必须抱团发展,依托六安市的青山、绿水、红土地的天然优势,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作为政府,要积极扶持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项目发展,鼓励文化企业兼并重组,推动文化产业品牌建设,以项目促发展。利用文化产业聚集效应,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聚集,提升文化产业聚集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例如,武汉市就利用荆楚文化资源优势,发展动漫文化产业,逐步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建成了以光谷为基地的动漫产业群。六安市可以在青山、绿水、红土地的基础上,结合皋陶文化、寿春楚文化以及红色文化开发动漫、影视、旅游等文化产业模式,充分利用好文化资源的优势,形成产业价值,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文化传承与保护。
六安市是兼具中国城市化发展共同特色和鲜明地域传统文化特色的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任何一座城市都需要面临对城市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问题,这是考验一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在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更迭下慢慢积累而留下的宝贵财富,是不可再生也不可复制的资源,需要每一座城市以谨慎科学的态度去传承和保护它,让城市的历史文脉得以传承延续,并能够被合理的规划和开发利用[5]。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将六安市打造成具有古城风采、留有城市记忆、兼具现代气息的交融古今文化的特色城市。
[1] 聂勇.皖西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9):80.
[2] 王子剑.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传承与复兴——以徐州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项目为例[D]:[硕士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3] 李玉红.城市化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机制与政策[J].开放导报,2012(1):42.
[4] 孙倩.枣庄市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D]:[硕士论文].济南:山东大学,2013.
[5] 褚福干.枣庄市文化资源可以开发与产业化发展研究[J].理论学刊,2011(7):110.
(责任编辑 龚 勤)
The Study on the Cultural Inheritage and Protection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Taking Lu’an City for Example
NIEYong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Defense Technology, Lu’an Anhui 237000)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urban cultural heritage and protection are usually ignored and the historical style and features of the cities are destroyed. Lu’an City is no exception: The lack of scientific planning on urban cultural heritage and protection, Damage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urban construction and the problem of sustainability of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refore, it is critical to mak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planning, to enhance the citizens' awareness of cultural preservation and to promote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which will also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ies.
Lu’an City;urbanization;cultural heritage;cultural protection
2015-10-16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新常态下皖西大别山区红色历史资源开发研究”,项目编号:SK2015A610。
聂勇,助教,硕士。
10.3969/j.ISSN.2095-4662.2016.04.016
F59
A
2095-4662(2016)04-007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