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晚期集成歌剧的集成方法与地缘辐射

2016-03-16 03:36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巴洛克咏叹调作曲家

李 健

(湛江师范学院 基础教育学院, 广东 湛江 524300)



巴洛克晚期集成歌剧的集成方法与地缘辐射

李健

(湛江师范学院 基础教育学院, 广东 湛江 524300)

巴洛克晚期在欧洲流行一种将一位作曲家的不同作品或不同作曲家的作品,通过一定的连接手段,使不同体裁、不同风格、不同文化的音乐作品融合一处而形成新作品的歌剧形式,这种歌剧就是集成歌剧。集成歌剧在这一时期作品中所占比重很大,以维瓦尔第、亨德尔和格鲁克等为代表的作曲家,其大量歌剧作品中“集成”式创作方法和音乐思想对后世的歌剧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集成歌剧以意大利为中心向西欧辐射,因受众审美需要而产生,因政治背景而广泛流传,又因文化碰撞而相互改良,逐渐成为了巴洛克晚期歌剧创作的主要形式。

集成歌剧;集成方法;地缘音乐;巴洛克

集成歌剧(pasticcio)是意大利语,原意为“馅饼”,在歌剧领域指的是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混成歌剧,是将一位作曲家不同的作品或不同作曲家的作品,通过一定的连接手段,将不同体裁、不同风格、不同文化的音乐作品融合一处而形成新作品的歌剧形式。集成歌剧所引用的原作品体裁不一定是歌剧,有时也将清唱剧、小夜曲、田园剧的咏叹调作为“集成”的素材。其最显著的优点就是使观众在一次演出中能够欣赏到多段来源不同的经典音乐。集成歌剧在巴洛克晚期非常盛行,这种创作方法不仅流行于当时的歌剧中心——意大利,而在新兴的“歌剧强国”——英国和德国也出现了大量同类型优秀作品。

一、巴洛克晚期集成歌剧概述

(一)集成歌剧的出现与影响

集成歌剧是巴洛克晚期作曲家的歌剧创作的重要形式,这一时期“集成”已成为了一种风气,产生了大量该类型的作品。由于史料和谱例的缺失,集成歌剧真正的起源和最初创作集成歌剧的作曲家都已很难考证。但从作品数量和“集成”比例来看,巴洛克晚期集成歌剧的集成素材主要来源于意大利歌剧。

“集成”手法不只对18世纪的歌剧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之后的古典主义歌剧和浪漫主义歌剧中也或多或少的出现了“集成”手法,如莫扎特歌剧《魔笛》中有德国本土歌唱剧的成分、普契尼歌剧《托斯卡》中斯卡尔皮亚的咏叹调《去吧,托斯卡》中出现了经文歌,都可视为“集成”手法的体现。甚至在当代,也有作曲家将巴洛克时期作曲家创作的著名唱段“集成”在一起,形成一部新的歌剧,2012年首演的《魔幻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另外,意大利歌剧虽然仍是巴洛克晚期歌剧创作的中心,但由于这一时期欧洲多个“歌剧强国”发生了政治上、文化上和思想上的激烈碰撞,音乐交流空前频繁,从而使集成歌剧的创作方法在多个国家流传开来,形成了以意大利为中心,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多点开花的新局面。

(二)集成歌剧的分类

1.旋律集成的集成歌剧。这是最常见的集成歌剧类型,是将前人或自己之前创作的歌剧咏叹调(有时也包括宣叙调和序曲、间奏),增添新歌剧适合的歌词形成新咏叹调,但中间要用某种方式连接;通俗的说就是抄前人或自己的作品改词成为新作品,如维瓦尔第歌剧《巴亚捷》。

2.体裁集成的集成歌剧。早期歌剧体裁定义比现在更模糊,有时一部歌剧看起来像歌剧又像清唱剧、康塔塔、小夜曲、田园剧;这种集成歌剧集成了多种体裁的特点,但本质应为歌剧,如亨德尔歌剧《阿西斯和伽拉特亚》。

3.风格集成的集成歌剧,这种情况不容易被发现。欧洲音乐最发达的几个国家几乎是相邻的,各国音乐风格往往集成于同一部作品中。

上述三种类型的歌剧都可视为集成歌剧或采用“集成”手法创作的歌剧。事实上,这三种情况往往存在于同一部歌剧中。

(三)代表人物与作品特征

巴洛克晚期集成歌剧主要有三位代表人物:意大利的维瓦尔第、英国的亨德尔和德国的格鲁克。

维瓦尔第是意大利威尼斯乐派的代表人物,其主要作品基本都是弦乐四重奏而不是歌剧;但仍有数十部歌剧留存。他的歌剧特点就是声乐旋律高度弦乐化,花腔部分极难,但保留了意大利歌剧的正统思想,喜欢在自己的歌剧中大量引用别人的作品。其所处时期是威尼斯乐派衰落而那不勒斯乐派兴起的时期,他的集成歌剧多为体现对那不勒斯乐派的反抗和无奈。

亨德尔是德国人,后加入英籍,创作了大量意大利歌剧和德语歌剧,也创作过清唱剧、康塔塔、小夜曲、田园剧等大型声乐体裁的作品,是巴洛克晚期歌剧创作的集大成者。其歌剧作品基本都是正歌剧,但由于其复杂的经历,他的作品带有多民族、多国家的风格,也带有多种体裁的特点(特别是小型作品),同时也多次引用前人和自己作品的咏叹调。

格鲁克是德国作曲家,根据他的创作风格和所处年代,既可将其视为巴洛克晚期歌剧的改革者,也可将其视为古典主义歌剧的开创者。他的集成手段往往是将前人歌剧唱段节选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同时模糊了咏叹调与宣叙调之间的界限,必须很细致地听辨并且掌握大量的巴洛克作品才能找到格鲁克歌剧中的“集成”痕迹。

二、集成歌剧产生与发展原因

(一)政治融合导致文化融合

巴洛克晚期的“歌剧强国”主要包括:歌剧起源和早期发展的意大利、将歌剧引进本国并进行高度民族化的德国和法国,以及由德裔作曲家亨德尔将歌剧艺术推向高峰的英国。截至1735年《巴亚捷》首演之前,欧洲各个“歌剧强国”具有不同的特点。“意大利”在当时仍然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各政权与欧洲大国时分时合;强大的法国处于波旁王朝路易十五的统治之下,同时也将王室血统通过联姻、争位等方式传入到各个邻国,其中就包括帕尔玛、两西西里、西班牙甚至神圣罗马帝国的某些邦国;德国则处于极度松散的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时期,数以百计的邦国和自由市分别被不同的大国所操纵;英国由于地处欧洲大陆之外,并未受到强大的政治冲击,但当时的几代国王正是来自德国的汉诺威选帝侯。这样的政治局面和文化氛围,形成了以意大利歌剧为中心、多国民族歌剧并存、多种音乐文化元素相互融合的欧洲歌剧艺术局面。

(二)受众审美推动市场需求

巴洛克晚期的歌剧观众已经厌倦了一再重复创作的歌剧题材和已经烂熟于心的剧情,在审美上逐渐开始追求旋律优美的咏叹调和欣赏歌唱家高超的歌唱技巧,并且越来越忽略歌剧的戏剧性。再加上当时歌唱家无休止的追求返始段炫技和在舞台上的肆意妄为而任意破坏歌剧的连贯性,在客观上导致歌剧创作演变成了仅仅追求高难旋律、直接感官刺激、炫耀歌唱技术的习惯,使歌剧基本成为了纯粹的娱乐工具。而迎合观众口味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将从前上演过并取得成功的经典咏叹调融合到一起加入新的歌词和剧情,从而“拼凑”出观众喜爱的歌剧。由此,在歌剧受众审美趋向的推动下,市场对集成歌剧的需求应运而生,促使集成歌剧在巴洛克晚期盛极一时。

(三)创作资源枯竭与歌剧的没落

纵观整个巴洛克音乐时代,歌剧的题材无非是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两种来源,而在世界文化交流并不发达的17、18世纪,欧洲能够获取的创作题材很快就被作曲家们汲取殆尽,仅仅以“达芙妮”、“奥菲欧”、“凯撒”故事为脚本的歌剧就多达十几部甚至更多。创作资源的枯竭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集成歌剧的产生,但集成歌剧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此,而在于当时歌剧艺术的整体没落和清唱剧的兴起。千篇一律的严肃歌剧使歌剧艺术越来越乏味,而音乐内容更丰富、表演对象更世俗化的清唱剧逐渐占据了音乐戏剧的主要市场,高质量的歌剧作品未必能刺激观众的欣赏兴趣,这在客观上使作曲家们的歌剧创作激情衰减,转而简化创作过程。

三、音乐思想与音乐创作的集成方向性

(一)思想集成方向性

巴洛克晚期歌剧在西欧的交流非常广泛,各国歌剧艺术在吸取意大利歌剧创作风格的同时又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了改良,如法国歌剧的说白和芭蕾舞、英国歌剧等,同时意大利歌剧又将各国改良后的歌剧创作手法学习回来以丰富自身的音乐元素。这就造成了西欧各国歌剧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融合,即使在创作上风格各异,但在音乐思想上也是相互影响的。法国歌剧追求浪漫、抒情的悲剧效果、意大利歌剧以塑造英雄、众神音乐形象为特征、德国歌唱剧除了本土固有的浪漫民族小调之外还有体现年轻人情感的校园诗、英国歌剧的保守思想在集成歌剧创作中不可避免的融为一体,但作品本身具有统一的思想,需要根据集成歌剧作曲家在创作某一部集成歌剧时的创作意图和歌剧的整体音乐形象而定。因此,集成歌剧具有统一的音乐思想,同时也包括不同地域歌剧元素的音乐思想。

(二)音乐集成方向性

由于体裁、音乐风格和民族语言的特殊性,集成歌剧的“集成”材料不能是任意的,而是带有一定方向性的。

1.选材的寓意。巴洛克晚期共存的各个音乐派别并不“和睦”,集成歌剧往往是一个乐派对另一个乐派的攻击手段,如《乞丐歌剧》就是英国歌剧挑战意大利歌剧在英国的地位而产生的;也可能是表达自身所处乐派没落的悲叹,如维瓦尔第的《巴亚捷》将自己早期歌剧咏叹调用于正面人物,把逐渐占统治地位的那不勒斯歌剧咏叹调用于反面人物,表达对处境的不满。

2.选材的适应。风格差异过大的音乐段落很难融合到一起形成统一的集成歌剧,所以作曲家们在选材时一般首先考虑与自己以往作品类似的唱段,再看这些唱段彼此之间的共融性。

3.选材的器乐统一。这一时期的集成歌剧有一个共性,绝大部分作品都是以弦乐为咏叹调主要伴奏声部、以羽管键琴为宣叙调伴奏声部,而类似田园剧、牧歌中经常出现的长笛伴奏极少出现。这也是巴洛克晚期正歌剧弦乐的地位决定的。

三、集成素材的连接手段

集成歌剧的素材往往来源于不同体裁、不同风格、不同文化元素的作品,将这些风格各异的素材融合一处而不突兀,是集成歌剧创作最困难的部分。针对这一问题,集成歌剧作曲家们往往做出以下处理:

1.不同作曲家作品的咏叹调连接。作曲家在集成歌剧创作中往往将与自己风格相近的咏叹调作为“集成”素材,采用当时欧洲比较通用的羽管键琴作为新创作的宣叙调伴奏,重新创作宣叙调的和声导向,再将素材进行移调处理,从而构成和谐的连接。

2.不同体裁作品的集成。集成歌剧的素材不一定选自歌剧,也经常包括田园剧、清唱剧甚至器乐曲等音乐体裁的段落,而这些作品中音乐的表现形式和音乐本身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这就促使作曲家在“集成”时充分考虑到素材的特殊性,在特有的戏剧情节中植入特殊的音乐段落,比如终场合唱可选用清唱剧的合唱、少量角色的神话场景可选用田园剧咏叹调等。

四、巴洛克晚期集成歌剧的地缘辐射

(一)以意大利为中心以西欧为辐射范围

18世纪的意大利,罗马教皇的影响力极大,萨丁王国刚刚摆脱奥地利统治不久,那不勒斯、西西里仍然在奥地利的控制之下,帕尔玛、摩地纳、托斯卡纳三个小公国各自为政。同时,西欧国家地理距离较近,相互之间有复杂的历史渊源,王位争夺、王族联姻的情况屡见不鲜,国与国之间的吞并与反吞并频繁发生。如此,意大利各邦国复杂的外交和政治形势促成了歌剧艺术的地缘辐射,意大利歌剧传播到了西欧各国并被广泛接受和改良,巴洛克晚期歌剧的“集成”方法也对周边国家歌剧产生了影响。在意大利歌剧向西欧国家推进的同时,各国也将改良后的歌剧创作手法和音乐元素重新“反射”给意大利。如法国歌剧的芭蕾舞、德国的地方民谣、西班牙的浪漫曲都多次“集成”在巴洛克晚期的意大利歌剧中。

从“集成”素材数量和早期歌剧发展史来看,意大利仍然是巴洛克晚期集成歌剧的中心,经过复杂的政治文化交流辐射到法国、德国和英国等西欧国家,同时又接受了各国改良后的歌剧创作手法和音乐元素,形成了以意大利为中心以西欧为辐射范围的集成歌剧版图。

(二)创作成就集大成于英国

英国在巴洛克早期歌剧领域的地位并不高,直到亨德尔的出现则彻底改变了这种情况。巴洛克晚期最伟大的作曲家亨德尔也没能摆脱创作风气的影响,他的作品包含大量的“集成”成分。如《里纳尔多》中的著名咏叹调本出自他的第一部歌剧《阿尔米拉》、《谢沃拉》由三人联合创作、《贝利尼切》中多处以乐句形式出现了《尤里乌斯·凯撒在埃及》中的咏叹调痕迹等等。生于德国、学习于意大利、又定居于英国的复杂经历使亨德尔在集成歌剧创作中将严谨的德国对位法、优美的意大利咏叹调和辉煌的英国合唱紧密地融为一体。他的集成歌剧旋律连接自然、创作风格统一,在听觉上丝毫没有“拼凑”之感。这不仅使他成为了集成歌剧创作成就的集大成者,也仅凭一己之力使默默无闻的英国一时成为新的歌剧艺术中心。

(三)格鲁克的特殊集成歌剧

格鲁克是一位跨越巴洛克晚期和古典主义早期的歌剧作曲家,其最大的成就在于对巴洛克晚期浮夸、千篇一律的正歌剧进行改革;他的集成歌剧作品包括改革后的歌剧《奥菲欧与尤里迪茜》和《阿尔切斯特》。与其他集成歌剧作曲家相比格鲁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他创作的这两部歌剧的咏叹调与宣叙调的界限比较模糊,音乐语言较为精简,前人的作品是以乐句或主题动机的形式“集成”在歌剧中的,而不是完整的咏叹调。其次,格鲁克尽管是德国人,但在创作意大利歌剧时深受法国歌剧的影响,将大量芭蕾舞段落搬上了歌剧舞台。第三,在流派分明的巴洛克晚期,他的作品既不像正歌剧,又不像喜歌剧,在音乐风格上较独立。因此,格鲁克的集成歌剧作品风格独特,在“集成”过程中前人作品的痕迹更为模糊。

集成歌剧因受众审美需要而产生又因政治背景而广泛流传,经多民族文化碰撞而相互改良;以意大利为中心向西欧辐射,集大成于英国;缺乏独立的音乐思想但具有巧妙的音乐连接手段;维瓦尔第、亨德尔和格鲁克是巴洛克晚期集成歌剧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他们的作品在当代仍然频繁上演且不易在听觉上产生“集成”感。集成歌剧是巴洛克晚期歌剧创作的重要形式,其创作方法对后世歌剧创作具有重大的影响;直到当代,仍然有作曲家尝试着集成歌剧的创作并取得成功。

[1]魏凡俭. 社会学视阈中格鲁克歌剧改革的历史境遇和使命[J].山东社会科学,2013,(6): 72-75

[2]杨玲玲. 亨德尔歌剧《里纳尔多》的音乐分析[J].大舞台,2013,(9): 183-184

[3]李冰.浅谈维瓦尔第的歌剧创作[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 27-28

[4]李松兰. 西方社会转型与音乐的变迁——以巴洛克晚期到古典主义音乐的转型为例[J].四川戏剧,2013,(6): 35-37

[5]牟华. 巴洛克时期意大利三大歌剧派别的美学意蕴[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9,(4): 31-32

责任编辑:胡栩鸿

Integrated Approach and Geopolitical Radiation of Pasticcio in Late Baroque Period

LI Jian

(Basic Education College,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300, China)

In the late Baroque period, a new form of opera came to popularity, which a new piece of opera was created by mixing musical works of different themes, styles and cultures from different works of a composer or from different composers. Such new pieces are named “pasticcio”. Pasticcio took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works in this period. Vivaldi, Handel and Gluck are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composers whose operas contains an “integrated” method of musical creation which has great impact on the opera writing of the descendants. Pasticcio was thriving in Italy as the center, and radiated to Western Europe. It was created for the audiences’ aesthetic need, widespread due to the political background, and improved because of the cultural clashes. Pasticcio gradually became the main form of opera creation in the late Baroque period.

pasticcio; integrated approach; Geo music; Baroque

2016-04-05

2014年度岭南师范学院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项目(QW1420)

李健(1979-),男,辽宁铁岭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声乐表演与教学。

J609.3

A

1674-344X(2016)06-0065-04

猜你喜欢
巴洛克咏叹调作曲家
小小作曲家
形、韵、意——咏叹调《有一颗爱心飘落》钢琴伴奏分析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戏剧性十足的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艺术的先驱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暗调巴洛克之二》
王宝钏
——寒窑咏叹调
“没规矩”的巴洛克
关于咏叹调《冰凉的小手》的诠释与演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