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南通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从《释名·释宫室》看汉代建筑文化特征
王芳
(南通大学文学院,江苏南通226019)
《释名》既是一部语言学辞典,也是一部百科全书。《释宫室》篇为《释名》的一章,专门训释宫室楼台方面的词汇。《释宫室》篇所释的建筑词汇按照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民居建筑、官府建筑和公共建筑。从《释宫室》篇所释的内容来看,汉代居住建筑的功能分区明确、木构建筑的结构严密。
刘熙;释名;释宫室;汉代建筑
《释名》为东汉刘熙所著,利用声训的办法探寻事物得名之由,与《尔雅》、《说文解字》、《方言》并称为汉代四大训诂名著。全书共八卷,按照“事以类聚、物以群分”的原则分为二十七篇。
《释名》既是一部语言学辞典,同时也是一部百科全书。对《释名》的认识和研究经历了缓慢而曲折的过程,有学者将其概括为四个阶段①魏宇文:《<释名>名源研究》,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分别是流传和征引阶段、校勘和注释阶段、初步研究和评价的阶段及比较深入研究阶段。现今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研究的角度和方法越来越多样,对于《释名》价值的挖掘更加深入、认识也更加全面。从文化角度对《释名》的研究已引起重视,宏观上有卢烈红《<释名>声训的文化内涵》②卢烈红:《<释名>声训的文化内涵》,《中州学刊》1991年第5期。、刘兴均《从<释名>声训看汉代人的思维特征及其文化背景》③刘兴均:《从<释名>声训看汉代人的思维特征及其文化背景》,《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等,具体章节的分析则有周国杰《<释名·释形体>的文化阐释》④周国杰:《<释名·释形体>的文化阐释》,《东方丛刊》1995年第4期。、魏宇文《从<释名·释饮食>看汉代饮食文化》⑤魏宇文:《从<释名·释饮食>看汉代的饮食文化》,《湖南社会科学》(文教·历史)2006年第3期。等。宏观研究是以微观、具体的研究为基础的,因而对《释名》具体篇章的考察十分必要。
《释名》第五卷第十七篇《释宫室》一章,专门训释宫室楼台方面的词汇,对于我们研究汉代建筑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根据王先谦补证疏解的《释名疏证补》⑥王先谦:《释名疏证补》,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释宫室》篇共列79条训释,具体阐释了各建筑的功能、特征及方位。
按照建筑功能的不同可以将《释宫室》篇所释词的内容分为民居建筑、官府建筑和公共建筑三类:
(一)民居建筑
《释宫室》篇所释的民居建筑根据型制的不同有堂、室、屋、庑、蒲等。古者宫室布局为前堂后室,因而成语“登堂入室”用“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来比喻学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堂”是较为高大、宏伟的房屋。对“室”的解释,《说文》和《释名》都是“室,实也”,指财物充实的房间。史书记载汉代的民居建筑“先为筑室,家有一堂二内门户之闭,置器物焉”(《汉书·晁错传》),由此可知,汉代民宅多为一堂二室。“屋,奥也,其中温奥也”,是就“屋”的特征而言,《说文》“屋,居也”说的则是“屋”的功能。比“屋”更大的则叫“庑”。“草圆屋曰蒲。蒲,敷也,总其上而敷下也。又谓之庵。庵,奄也,所以自覆奄也”,“蒲”和“庵”都是指圆顶的草屋。
现存的汉代画像砖石、建筑明器和壁画等资料显示,汉代民居建筑在结构类型、单体或组合平面的配置、立面的处理等方面都已经相当成熟,奠定了我国传统民居的基本类型和形式。①刘叙杰:《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第565页。
(二)官府建筑
官府建筑主要是为了体现君权威望和维护自身统治,有办公执政、军事防御等功能。
由《释宫室》篇所释内容来看,汉代官吏办公在“寺”、议政在“廷”、犯人关押在“狱”。其中“寺”现在基本义为“佛教场所”,但汉代的“寺”指朝廷所属政府机关的名称,如《汉书·元帝纪》有“凡府庭所在,皆谓之寺”。君臣相见须保持一定的距离,以此显示君的威严与臣的谦恭。“屏”“宁”“罘罳”均用来表示臣见君前态度的谦卑、严肃。以门为界,入门前经过“罘罳”,在此重新思考即将与君主商议的事,入门后到屏风前所经之处称为“宁”,伫立用以平定心气,随后经过萧墙需要更加肃敬、谦恭。
“城,盛也,盛受国都也。”“郭,廓也,廓落在城外也。”“内城外郭”的建筑形式起源很早,文献记载最早有“黄帝筑邑,造五城”。城郭作为军事防御的设施,《孟子·公孙丑下》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的说法。具体而言,城郭的功能是“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随着汉代国势日益强盛、政权稳固统一,城郭对外防御的功能逐渐被长城所取代。考古发现汉代大部分城市的城郭合一,只有一重城墙,但在北部和西北边疆为抵御匈奴侵扰,城郭模式仍较常见。
此外,汉代群体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宫殿、官衙、祠庙、宅邸、关隘、陵墓、仓廪等前设置“阙”,左右各一,中间为通道,“阙”上建“楼”“观”供远望。“阙”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用以标示尊卑等级,如《白虎通》所说,“门必有阙者,所以饰门别尊卑也。”陵墓前的门阙按官阶而论,有单出阙和双出阙之分。现存汉阙实物有34处,均为东汉遗物。梁思成记录下的汉阙,“阙身形制略如碑而略厚,上覆以檐;其附有子阙者,则有较低较小之阙,另具檐瓦,倚于主阙之侧。檐下有刻作斗栱枋额,模仿木结构形状者,有不作斗栱,仅用于上大下小之石块承檐者。”②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39页。
(三)公共建筑
公共建筑是官方建立的基础设施,名为“公共”仅是相对于私有而言不属于某个个体,其所服务的对象一般为官员阶层,而非普通百姓。《释宫室》篇中涉及的传、亭两种公共建筑,均负责为汉代邮政系统的正常运作提供后勤保障。“传,传也,人所止息而去,后人复来,转转相传,无常主也。”传即“传舍”,为因公出差的公职人员免费提供食宿、换乘车马的服务。汉代的“传舍”是从战国招待门客的客舍演变而来,但只招待公出官员,属于邮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这里的“亭”是邮亭,也是“行旅宿食之馆”。文献史料中多有将“亭”与“传”合称为“亭传”,如《后汉书·卫飒传》“飒乃凿山通道五百余里,列亭传,置邮驿。”根据记载,亭传的构造大致是“于四角面百步筑土四方,上有屋,屋上有柱,出高丈余,有大板贯柱四出,名曰桓表,县所治夹两边各一桓。”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样,建筑也是文化的载体。斑驳的城墙、巧妙的布局、精美的雕饰凝聚着先贤的智慧,可谓一代文化之浓缩。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与人为毁坏,汉代建筑的原物早已灰飞烟灭,我们只能从汉代建筑的直接或间接遗物进行考察与推断。下文将从《释宫室》篇所释词内容来具体分析汉代建筑文化的特征:
(一)居住建筑的功能分区明确
在居住建筑中,房屋的功能是多方面综合的。现代的房屋布局有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和车库,分别有特定的功能。在汉代的民居建筑中,功能分区也是明确的。《释宫室》篇释“陈”为“堂途也,言宾主相迎陈列之处也”,主人站在堂屋前迎接客人到来,将客人领进屋。“舍”和“寝”都是供休息的地方,我们现在所说的“宿舍”和“寝室”仍保留着“舍”和“寝”的词素义。“灶,造也,创造食物也”、“爨,铨也,铨度甘辛调和之处也”,都指向厨房。汉代的炉灶实物目前尚未发现,但在某些墓葬及画像砖石中,厨灶房常独成一区。“井”作为取水之源,也是古人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的水井实物各地多有发现,以圆形、多边形、椭圆形为常见。另外,汉代犁耕农业发达,养马业兴盛,《释宫室》篇所释的“厩”为“牛马之所聚也”。至于厕所,《释宫室》篇列出“厕”、“溷”、“轩”三名,是“至秽之处,宜常修治,使洁清也”,在墓葬及画像砖石中,汉代的畜圈和厕所是作为附属建筑,相互毗邻。
另一值得注意的是,《释宫室》篇训释不同外形、用途的仓库共有7条,分别是“仓”“库”“廪”“囷”“庾”“囤”“圌”。主要是贮藏粟米的粮仓,如“仓”是专门储藏谷物的地方,“囷”是外形作筒状、独立的圆形粮仓,用柳条之类的东西编成。粮仓的兴建是以汉代农业的发达为基础的,另一方面,不同型制、规格的粮仓也从侧面反映出汉人贮存粮食观念的加强。
(二)木构建筑的结构严密
在建筑史上,秦汉建筑处于由高台建筑向木构建筑的转变时期,东汉时期确立了中国古代木构建筑艺术的基本样式①李希凡:《中华艺术通史简编》(第二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56页。。木构建筑由屋顶、屋身和台基三部分组成,《释宫室》篇训释的相关词有:
屋顶部分:宇、檐、瓦、梁、梧、桷、梠、楣、掇儒、栾、斗、栌、笮、甍;
屋身部分:柱、檼、壁、墙、垣、墉、篱、栅;
台基部分:陛、阶。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千变万化、富有神韵,常见的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攒尖顶等。这几种形式在汉代都已基本出现,其中歇山顶属于汉代首创。秦汉的砖瓦纹样精美、制作精良,素有“秦砖汉瓦”的美誉。现存汉代墓室中的“画像砖”既是艺术珍宝,同时也是我们了解汉代社会风俗的重要资料。木构建筑的梁与柱之间需要用斗拱加固,斗拱同时还具有装饰作用和等级符号意义,被称作中国木构建筑的精髓所在。斗拱技术在东汉时期成熟,《释宫室》篇中的“栌”就是柱端承托柱梁的斗拱,向左右伸出的曲形拱称为“栾”。椽根据形状的不同,有方形和圆形之别,方形椽称作“桷”。“梠”位于椽端,用于连接众多椽头。“楣”是屋檐口椽端的横梁。梁上的短柱叫“掇儒”,在屋梁两头起支架作用的是“梧”。在椽与瓦之间还要铺上苇席或竹席,也就是“笮”。
屋身主要是墙体,起着防御风寒、保护隐私、保障安全等作用。《释宫室》篇对“壁、墙、垣、墉”的训释就是从功能入手,如“壁”用来“辟御风寒”、“墙”指“所以自障蔽也”、“垣”则是“以为援卫”、“墉”用来“蔽隐形容”。墙体的表面先要用泥或像泥一样的东西涂抹,然后再用白石灰粉刷。《释宫室》篇的“泥”“涂”“垩”即是对这一过程的记录,如释“垩”时指出要“先泥之,次以白灰饰之也”。建筑物的外围还要用院墙与外界相隔,用柴竹制作的是“篱”,木头围成的是“栅”。
台基部分用来承托建筑物,台基与地面之间需要台阶来连接,因而有“阶”“陛”。一级一级的台阶有高低之差,引申为尊卑之别。如“陛”指帝王宫殿前的台阶,“陛下”则用来称呼帝王。
The features of architectural culture of Han Dynasty inShi Ming Shi Gongshi
WANG Fang
Shi Ming,or Explanation of Names,is a linguistic dictionary and an encyclopedia as well. One chapter called Shi Gongshi,or Explanation of Palace Buildings,explains the terms and words relating to palace buildings.Architectural terms can be,in terms of function,broken down into civilian buildings,governmental buildings and public buildings.In light of what Shi Gongshi treats,civilian buildings in Han Dynasty are functionally distinctive and structurally well-knit.
Liu Xi;Shi Ming;Shi Gongshi;buildings in Han Dynasty
J59
A
1009-9530(2016)03-0082-03
2015-12-22
王芳(1990-),女,南通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李杰,宋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