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欢西油田为一典型的复杂断块油田,经过30多年的开发,整体开发进入中后期,针对调整挖潜空间逐步缩小、产量持续下降的诸多难题,工作重心转向了复杂油藏。紧紧抓住复杂油藏特点,以地质理论为指导,利用地震信息差异化,精细刻画构造以及储层展布特征。同时,加强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开展井网设计优化研究,因“块”制宜,积极探索提高储量动用程度的途径,形成了适合欢西油田高效开发技术。
关键词:复杂油藏;砂体追踪;二次开发;多元化注水
1 利用砂体追踪技术,锦612岩性油藏实现“1对1”注水开发
锦612块大凌河油层为一套浊流沉积,其沉积特征决定了其储层变化大,横向连续性差的特点,油层划分标志不明显,油层厚度变化大,在部分井区存在地质上难以解释的问题。岩性以厚层块状砂砾岩为主,单层厚度最高达40m。
2 “三老”资料与构造精细解释相结合,锦136微型油藏实现动用
锦136块1980年投入开发,由于油气水分布关系复杂,导致早期部署的5口调整井均未钻遇油气层,并全面停产。为了恢复区块产能,通过查找老资料,先后发现锦2-19-234、锦2-18-34、锦605、锦136等老探井、开发井在沙一、二段具有较好的油气显示。部分井试油试采获得一定的工业油气流,以锦2-18-34井为例,试采兴
Ⅱ3-4砂,初期日产油26.0t/d,由于未开展深入研究,井区成藏规律及规模不清;部分井录测井具有较好的油气显示,如锦2-19-234井在兴Ⅱ2-4砂岩组录井显示油斑至油浸,解释油层,试油出水未开展过深入研究。
3 微断层识别技术,助推锦25-32-26超稠油二次动用
为动用该部分储量,在锦25-32-26块实施了一口分支水平井锦25-H1Z,水平段长度210m,油层钻遇率39.3%,但该井生产效果较好,共生产12周期,累计产油达8403t。针对锦25-H1Z井钻遇率低,与地质设计差异较大。为了重新认识该地质体,除了采用常规三维地震技术落实区块构造特征外,首次在欢西油田采用分辨率更高的变密度三维地震技术,对区块内部微构造进行了精细研究,发现锦25-H1Z水平段处有一条小断层,断距在6m以内。这条小断层对油藏没有控制作用, 但由于小断层的存在,造成锦25-H1Z井跨断层之后追踪失败,导致油层钻遇率低。
4 结论与认识
①应用VSP测井技术,可以直接建立地震与地质对应关系,是研究复杂油藏的技术基础。
②通过对油藏的精细刻画,结合调整挖潜配套技术,不断增加可采储量,是复杂油藏的高效开发的关键技术。
作者简介:
柴君良(1983-),男,工程师,2005年毕业于长江大学石油工程专业,现从事油藏开发研究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