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罗静 李文秀
摘要:阐述了植苗造林前的准备工作,并从整地、造林密度,杉木苗木的栽植、保护、养护等几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杉木植苗造林质量。
关键词:杉木;植苗造林;质量
杉木植苗造林质量是衡量造林成败的关键,在造林过程中经常因为种苗质量、整地、栽植、管护等各个环节组织管理不到位、把关不严,严重影响了造林质量,甚至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1.植苗造林前准备
1.1种苗质量
杉木种苗质量符合陕西省地方标准DB61/T378-2006《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I级、Ⅱ级标准,不合格的苗木不能用于造林。1年生苗地径≥0.3cm、苗高≥16cm、根长≥12em;2年生苗地径≥0.4cm、苗高≥25cm、根长≥15cm;充分木质化,叶色紫红或灰绿色,无损伤。
1.2做好造林规划
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进行造林规划设计。一是土壤条件:要求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富含有机质,微酸性(pH值4.5~6.5),肥沃湿润、排水良好。二是地形条件:一般应选择在山脚、山冲、谷地、阴坡或半阴坡等背风的地方,不能选在风口处。
1.3做好施工的组织管理
一是苗木的分级、包装、运输,确保杉苗在运输途中不发烧、霉烂。二是做好劳动力资源的组织管理,明确责任、层层落实,形成一条龙式的管理。
2.整地
造林季节和造林密度确定后,造林工作就进入现场施工阶段。施工的第一项工序就是造林整地,造林前造林整地是改善造林地环境条件的一项重要工序。正确、细致、适时地进行整地,有利于水土保持,改善立地条件,便于造林施工,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促进苗木生长。陕南气候温和,年平均气候12℃,整地时间以秋季为宜,春季栽植。在2年之内的撂荒地,土壤湿润,杂草、杂灌覆盖率不高可以随整地随造林,同样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陕南造林地多在15~30°的山坡地上,整地方式随地形、地貌而定,山地坡度大,杂灌覆盖率高,采用带状整地;山地坡度小,杂灌覆盖率低,采用全面整地。
3.造林密度
杉木造林密度直接影响林木生长发育和单位面积产量。过密,林分郁闭早,林木相互挤压,树干细长纤弱,自然整枝和自然稀疏剧烈,需提早间伐,间伐次数多;过疏,林冠久不郁闭,尽管单株生长量大,但林分产量不高。适当的造林密度,使幼树有适量的营养空间,从而发育充分,使林分有足够数量生长良好的林木。在陕南地区,杉木的造林密度根据立地条件来确定,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块,1600~2500株/hm2;立地条件差一点的地块,2500~3330株/hm2。
4.杉木苗木的保护
植苗造林后,苗木能否成活,与苗木体内是否能维持水分平衡有密切关系。如果苗木失水过多,生理机能就会受到破坏,苗木就会死亡。为确保杉木幼苗栽植成活率,在起苗、分级、包装、运输、假植、栽植等每个步骤上都必须保护好苗木,尤其要保护好苗木的根系。起苗时尽量做到少伤苗根,缩短从起苗到栽植的时间,做到随起苗随栽。苗木运输时要保持苗根系湿润,避免曝晒,运到造林地后及时假植,如果土壤干燥应适当灌水。栽植时栽多少、取多少,当天栽不完的苗木应立即假植。
5.杉木栽植
5.1栽植时间
俗话说“冷杉、热柏”。立春后,气温开始回升,土壤已解冻、湿润,此时,是杉木植苗造林的最佳时间。
5.2栽植方法
栽植方法有多种方式,杉木幼苗的栽植方法以缝植法效果最佳。栽植时,先用锄头在植苗点上用力挖入土中达到植苗深度,再将锄头向后拉,将杉苗放入楔形缝中,杉苗的梢尖要向着山下,取出锄头,土壤自然塌陷。用脚轻踩后,将杉苗轻轻略向上提动,使其苗根舒展,不形成“悬空”,植苗的缝隙挤满土。再将植苗点周围的浮土覆盖在苗根周围,略高于地面,用脚踩实,避免积水。
6.植苗造林后的管护
6.1做好管护和抚育工作
杉木植苗造林结束后,新造幼林的管护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一个重要环节,早春牧草较少,杉苗的嫩梢就成了牛、羊的喜食饲料,因此,造林工程结束后,立即封山禁牧、砍柴、割草,严禁人畜破坏。
6.2做好三防工作
一是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制定严格的护林防火措施。二是做好杉木病害防治工作。三是做好虫、鼠、鸟、兽为害防治工作,一旦发生,立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