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强化时政新闻可读性的对策

2016-03-15 08:47鲍旖婧
新闻世界 2016年3期
关键词:可读性时政媒介

鲍旖婧

【摘要】伴随着移动终端技术的迅速发展,更多受众已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时政新闻作为新闻富矿,其可读性是贯穿其发展始终的关键词。时政新闻的可读性要得到强化和提升,绕不开对新旧媒体资源整合的过程,同时要适应受众在新闻消费上的快节奏,注重运用可视化形式提升受众参与感,以此在媒介融合时代重塑时政新闻新形象。

【关键词】媒介融合;时政新闻;可读性

一、以融合思维发挥传统媒体内容优势

在新兴媒体携网络传播思维和技术创新利器加快媒介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传统媒体要以丰富的时政新闻内容资源为资本,以互联网思维对其进行整合重组,更新视觉形式,提升阅读体验。澎湃新闻,被视为纸媒转型与新媒体融合的一面旗帜,注意在新闻呈现的界面上使用“图片+标题”的形式进行推送,便于吸引受众眼球和进行新闻阅读选择。它依托上海报业集团丰富的新闻资源,权威的新闻信源和独特的消息渠道,有能力对重大时政新闻进行深度挖掘,开辟了时政报道新文风。如澎湃新闻的时政报道《令政策幼弟令完成被调查:他们背后的平陆令狐家族》本容易误入罗列时间年表、事例堆砌的流水账俗套,记者却以颇具小说传纪意味的新颖形式与文风向读者展现,增添了几分耐读性、可读性。虽然这样的新闻操作手法尚属鲜见,受众褒贬不一,但毕竟突破了以往同类事件的报道文风,将时政内容故事化,给予了受众全新的阅读体验。老牌纸媒《环球时报》读者群长期稳定为30—40岁关心国家时政的男性受众,《环球时报》通过开发新闻客户端,充分运用和发挥传统纸媒的丰富内容资源优势,既实现了受众数量的增加,以客户端来提高用户粘度,又平衡了受众性别比例。《人民日报》尝试采用云技术,开发了人民云拍的移动应用,实现了传播形态的创新。受众通过云拍应用拍摄纸质报纸,即可将部分稿件由单一的文字形态转化为文字、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态,直接看到声形图文并茂的内容,将以往时政新闻的内容丰富化并联通受众感官,提升了信息量和阅读感受。在移动终端上获取全方位的报道,这样既能保持传统纸媒的发行,又能通过纸媒链接新闻现场,恰到好处地将新旧媒体相连。

媒介融合时代,新媒体不仅要充当内容“搬运工”的角色,还需对内容以融合技术进行重新设计和推送,以新颖便捷的使用体验赢得受众。同时以平实的语言和词汇来叙述时政新闻,使受众能读得懂,能轻松读,培养受众对时政新闻的黏度,以融合思维重塑时政新闻新形象。

二、强化时政报道的内容建设与服务性

多样化的新型融合化报道方式和渠道与全新的受众阅读体验固然是时政新闻赢得受众关注的新策略,更重要的是要革除以往在受众心中政治性、宣传化的刻板印象,强化时政新闻的服务性与功能性,将时政新闻汇聚于人们广泛关注的热点,使受众产生兴趣,愿意浏览。时政新闻在内容建设上,可以不局限于当下时事报道,甚至可以扩展性地兼顾历史、文化和艺术。澎湃新闻在时政新闻报道上独树新风,内容涵盖了历史、文化等与时政内容具有一定关联性的栏目,挖掘时政报道的新潜力及进行发散性报道。又如中纪委网站将反腐这类政治感浓郁的时政话题通过推出“聆听大家”系列访谈,让莫言、冯骥才、李雪健等百姓耳熟能详的中外大家从谈人生、谈历史、谈文化渐进到谈反腐,从他者的口中引入时政话题,内容上联结了文史哲等话题更显得意味深长,既强化了当下的反腐题材,更具有深远的教化作用。

在报道国家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时,服务性突出表现在国家政治事务对民生福祉的影响,上至大型题材的“一带一路”与中国大外交引出对相关概念股股价、关税税率的影响,下至贴近生活的社保新政、公积金政策、关乎出行的赴美赴英签证新政策等。在媒介融合时代更应依托传统媒体资源,通过新旧对照、量化数据、解读文件、公开信息、提供意见等报道手法,挖掘政治事务与民众生活的结合点。时政新闻必须将时政事务涉及到民众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以通俗性话语传达,在内容上才会变得具有可读性,耐看性,从而提高公民对国家政务的关心度与参与度。

三、适应快速化、即时化的阅读节奏

听广播、读报纸、看电视等传统的新闻获取方式更多为大龄化老龄化受众所接受,时政新闻在目标受众上应定位于占据社会大多数、属于社会上升阶层和潜在精英群体的年轻受众群,而年轻受众群在阅读需求上适应的是快速化、数字化阅读。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们特别是年轻受众习惯于使用微信、微博、手机移动客户端。时政新闻需要的不仅是优质的内容可读,从新闻美学的角度看,可读性谋求的更应是内外兼修,在传播渠道的打造,版面编排设计上更要适应新一代年轻受众的阅读方式需求与新闻内容期望。媒介融合时代,人们通过网络浏览信息和参与表达互动,新媒体通过网络设置议程、进而影响现实舆论的能力不断增强。不能适应融合时代快速信息更新的内容会被碎片化的信息流所淹没,时政新闻跟不上节奏必然导致人们对时政关注热度的降低甚至于遗忘,这对时政媒体提出了外在可读性的要求,时政新闻的推送发布需要紧跟快速化的阅读节奏。由此,国内主流媒体近年来已开始尝试转型和跨界,延伸新闻生产的链条和领域,纷纷创办各自旗下的互联网站,开设官方微博、微信,甚至开发移动客户端,让时政内容更易于快速获取。美国的《赫芬顿邮报》以政治新闻博客网站发迹,侧重关注国内外时政新闻,保持24小时全天候新闻聚合发布,时效性极强,满足了受众在全天任何时段都能获取新闻资讯的需求,近年地位保持全球最热门时政网站前列。全新的传播技术、方式和渠道已成为了纵横新闻传播界和吸引受众眼球的硬通货,新颖的阅读方式与传播渠道已经成为了吸引受众的重要筹码,时政新闻目前应首先适应融合时代快速化阅读的节奏,显示出时政新媒体的外在吸引力和可读性,可以为广大受众所接受,以此来赢取更多受众对时政新闻的关注与阅读,这也将在无形中改变时政新闻在受众中的刻板印象,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媒介融合下的时政新闻更能集互联网辐射范围之宽广、传统纸媒内容资源之丰富、移动终端传播效率之快速甚至其它媒介形式的长处优点于一身,逐步形成和构建更优质、更新颖、更高效的媒介传播平台,在全新的融合平台上新闻信息能够更好地被发布、被接受。时政新闻寻求通过媒介融合手段来打造新形象,强化功能性,提高可读性,是应对挑战、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必然。

四、可视化时政新闻给予受众参与感

时政新闻日益注重给予受众充分的参与感,即便涉及国家领导人会晤、“两会”等重要政治题材的“硬新闻”报道上手法也愈来愈“软”化,借助媒介融合技术的升级报道方式和手段得到不断升级翻新。2014年11月网易围绕习奥夜游中南海制作的动态新闻专题《习近平奥巴马是这样夜游中南海的,你们感受一下》在社交媒体中轰动一时,动态场景式的新闻播报,动画游戏式的受众体验,创造性地开拓了时政题材的报道思路,具有重大启示意义。2015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及人民网及舆情监测室共制作了155个HTML5页面,其中推送的图配文《两会,这样影响“小明”的生活》,直击解答百姓关心的税收、就业、户籍等焦点话题,两天内便赢得了网友近9万次的微信转发、上千次的微博转发,拉近了两会与人们生活的距离。与此同时,网易又推可视化报道新成果《人民大会堂,小明带你玩》,以漫画人物为导游带领受众“游览”,将人民大会堂内部的各地点以触屏阅读的方式予以全面展现,使没进入过人民大会堂的网友们也能一睹其内部的风采,又能唤起已习惯于碎片化阅读的年轻受众对国家政务大事的关注参与。《新京报》在此期间开启了“动新闻”专题,获得了极佳的传播效果。光明日报推出《炫融特刊》、《秒拍两会》等融媒体作品,以图文音视还有Flash等方式跟进“两会”,强化交互式体验和报道的可视化。央视新闻频道利用媒介融合和大数据推出的《数字两会》,精确定位百姓关注热点,提高了受众关注度;利用微信摇电视的新功能,将移动APP与电视实现全天候绑定、跨屏即时互动,受众只需打开央视新闻频道,对着电视“摇一摇”,即可马上进入央视推出的五款融媒体产品的交互页面,引来了超过370万用户参政议政。媒介融合下互动性的加强大大提升了“两会”的受众关注度与参与度。

互动式新闻以创新的采写手法实现了时政新闻的可视化。通过电子杂志、幻灯片等方式灵活地将领导讲话与新闻视频、新闻图片、数据图表文字等零碎的新闻信息结合起来,将传统媒体的资源进行重组,受众在滑动屏幕时即可换页进行阅读,在保证信息量充足的同时增强了新闻内容的生动性和活泼感。众多的新颖报道实例已证明,时政新闻报道开始通过Flash小动画、动态时间轴、网络电子书、交互式游戏等动态可视化新闻的融合媒体新模式来调动受众视觉感受及参与感,已然成为媒介融合下提升时政新闻可读性的新策略、新思路。

参考文献:

[1]王闻俊.媒介融合背景下时政新闻传播观念新论[J].新闻战线,2008(12).

[2]张冬.让时政新闻更具影响力[J].记者摇篮,2011(9).

[3]克劳斯·布鲁恩·延森.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09-128.

[4]赖晗.全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创新转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2).

[5]王海龙、高丽娜.融媒体思维打造全新时政报道模式[J].中国报业,2014(18).

[6]朱帆、闫修彦.大数据时代报纸时政新闻的可视化探索[J].传媒,2014(6).

猜你喜欢
可读性时政媒介
上市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通俗易懂”吗?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可读性
My Hometown
时政要闻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公益广告招贴的可读性设计分析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