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昌林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强调:“抓作风建设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这就提出了筑牢拒腐防变思想堤坝的命题,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洗尽思想铅尘,传承主流价值,以精神上的新状态适应作风建设的新常态,进一步加深党性底色,彰显党员本色。
1.传承科学的价值观。共产党员的价值观内涵很丰富,归结起来主要有三:一是忠诚。党员干部忠诚于组织,就是要在党言党、在党为党、在党忧党;忠诚于人民,就是要全身心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忠诚于事业,就是要不因事大而难为、不因事小而不为、不因事多而忘为、不因事杂而错为。二是为民。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就是俯下身子,身心并入,学会用“土话”与群众沟通,用群众思维考虑问题;充分依靠群众,就是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谋划思路要发动群众,决策决定不能背着群众,推动工作要依靠群众;真心服务群众,就是认真办好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每一件事情。三是奉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办调研时曾提出过大奉献和小奉献的概念。作为共产党员,就要跳出“小我”的局限,践行“大奉献”:要受得了委屈,扛得起挫折,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正确对待苦乐进退,不计个人得失安危;经得起权力、金钱、欲望的考验,虔诚而执着地守护好党员干部的精神高地。
2.传承科学的政绩观。“树立正确政绩观,切实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一是严防“为官不为”,做到大有作为。《阅微草堂笔记》中有一则寓言:一个官员在阎王面前评价自己“虽无功,但总无过”,到各地也仅喝人家一口水,以此说明自己的清廉。阎王说,如果不贪就是好官,那在公堂中设一木偶,连水都不用喝,岂不更好?现在少数党员干部,为了不出事宁愿不干事,就和这个官员一样。党员干部应该牢记“庸政、懒政同样是腐败”的警示告诫,认真践行“三严三实”,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谋福祉。二是严防“为政不廉”,做到清正廉明。有些党员干部自以为吃一点、喝一点、玩一点,只要不进自己口袋,就不妨大事,殊不知“禁微则易,救末者难”。吃了不该吃的,往往会在推杯换盏中放松了要求;拿了不该拿的,往往会在小利小惠前丢掉了原则。要时刻牢记“夜卧六尺,日食三餐”的原则,谨记“养心莫善于寡欲”的教诲,铭守“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的坚持,保持清醒,严守本分。三是严防“为人不实”,做到求真务实。少数党员干部喜欢讲假话、空话、大话、套话,做出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有些党员干部乐于“摆姿态”,作风浮夸,工作起来走马观花。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党员干部应该摆正姿态,言之有据、行之有物,做出一番造福于民、令人信服的业绩。
3.传承高尚的生活观。一是要修身齐家。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二者做不到,后二者就是妄谈。近年来查处的贪腐案件中,有很多“后院着火”,引火烧身的例子。一个不能清白为人者,实难清白为官;一个不能管好家人的人,更难管好下属。共产党人应该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塑造,在廉洁自律上作出表率。二是要审慎交友。党员干部在社会交往中一定要自觉划清小圈子与大原则之间的界限,少一些损友,多一些益友,坚决远离各种“小圈子”“小兄弟”。三是要兴趣健康。有的党员干部玩物丧志,追求奢华,沉溺于觥筹交错之间;有的钟情于那些庸俗、低俗、媚俗的东西,去一些不健康的消费场所;还有的把爱好变成“雅贪”,满屋子名家名作、诗词赋画。这些最终会害人害己。党员干部应该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管住个人爱好,不能成“癖”,不能成“狂”,更不能损公肥私、违法乱纪,否则就会走错路而不自觉,临险地而不自知。
(作者:中共衡阳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责任编辑:李艳玲 高天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