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与生态建设的辩证分析

2016-03-15 17:52
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良性互动生态建设

赵 虎 程 垚

(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2)



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与生态建设的辩证分析

赵虎程垚

(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12)

[摘要]毕节试验区从贫穷落后到解决温饱、脱贫致富,已经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喀斯特地区摆脱贫困的科学发展之路,经过28年开发扶贫与生态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习近平2013年在哈萨克斯坦发表演讲时说的“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沙银山”,以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统一的理论,结合毕节试验区近年来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度剖析开发扶贫与生态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良性互动

Abstract:From poverty and backwardness to becoming rich, Bijie Prefecture has explored a scientific development path for karst area to get rid of poverty. After 28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as made considerable progress. Xi Jinping said that clean water and green trees is as important as richer life and even more important than richer life during a speech in Kazakhstan in 2013. Combined with th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Bijie Prefecture in recent years,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loitation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s analyze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society and nature.

Key words:exploitation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positive interaction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发表演讲时说,“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沙银山。”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在贵州省委上报的《关于毕节试验区建设发展情况的报告》上作出的重要批示:毕节要“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同时也要在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实践中探索新经验。”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及给毕节试验区的重要批示,赋予了毕节试验区新内涵、新要求、新任务。多年来,毕节试验区致力于“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努力实践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理论,现已发展成为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的试验区,多党合作的示范区,喀斯特地区反贫困的发展经济学实证,同时也是开发扶贫与生态建设相统一的成功范例。

一、毕节试验区成立的历史背景分析

80年代初期,由于地理条件恶劣、农业科技不强、思想文化落后等因素,毕节被“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三大困难贴上了标签,陷入“越生越垦、越垦越穷、越穷越生”恶性循环怪圈。1985年,新华社记者刘子富的一篇《赫章县有一万二千多户农民断粮,少数民族十分困难却无一人埋怨国家》的文章生动描述了当时毕节的贫困现状,文章刊登到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后,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的习仲勋同志作了重要批示。习仲勋同志的批示,引起了贵州省委的高度重视,1986年4月7日,刚刚上任贵州省委书记3天的胡锦涛同志就深入毕节、赫章调研,寻求治穷、致富之策。经过大量调查研究,锦涛同志提出了在贫困地区建立试验区的构想。1988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成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毕节试验区成立的初衷,不像深圳特区及沿海开发区的成立那样,在短时间内就能实现经济的繁荣,而是怎样在喀斯特贫穷地貌上去克服困难,摆脱束缚,实现跨越,探索出一条适合科学发展的道路,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多年来,习近平、江泽民、胡锦涛、李克强、俞正声、张高丽、温家宝、贾庆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对试验区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共同关心毕节的改革发展,仅“十二五”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就22次对毕节作出重要批示;2012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关于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有29处涉及毕节;2013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2013—2020)》,23个部委出台28项差别化支持政策;贵州省政府2次召开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推动大会并出台了2个支持文件[1]。毕节实验区干部群众牢记“近期做示范、远期探路子”的历史使命,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将开发扶贫与生态建设相统一,走在了喀斯特贫困地区的前列。

二、开发扶贫为生态建设提供必要保障

开发扶贫是指在国家和社会的支持下,利用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进行开发性生产建设,逐步形成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的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解决温饱,脱贫致富。贫困是毕节试验区成立之初的真实写照,脱贫是毕节实验区成立的初衷,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开发扶贫则是改变毕节人民群众贫困生活的必要举措;1987年的毕节,人均粮食不到20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84元,8个县中有6个属国家级贫困县,农村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53.68%,是全省最贫困的地区之一[2];矿产资源丰富的毕节,却长期处于贫困恶性循环怪圈之中,特别是当时道路运输不便,煤矿开采困难,老百姓生火取暖做饭,家家户户只能上山砍树打柴,树居然成了重要的燃料资源,对于生态破坏之严重,可想而知;全区森林覆盖率由20世纪50年代末的12.8%降到8.53%,草山草地减少了33.94%,农业垦殖率由30%上升到46.4%[3],这种生态资源的“劣发展”,不仅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贫困化程度,陷入“喀斯特贫困恶性循环”,而且对长江下游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试验区成立以来,大力转变发展观念,加大开发扶贫力度,努力改变现状。

一是利用政策优势,争取外界帮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国家有关部委、试验区专家顾问组、东部十省市统一战线以及贵州省统一战线,国家社院、贵州省社院等的关心和帮助下,毕节试验区多方争取智力、技术、资金等支持,改善全市路网建设,高速公路和民用机场从无到有,仅“十二五”期间就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751亿元,公路通车总里程29908公里,建成高速公路615公里,成贵快铁毕节段加快建设;毕节机场2013年6月建成通航开通14座城市航线,旅客运输量突破100万人次,大部分行政村已通沥青(水泥)路;完成水利建设投资89亿元,解决了253.75万农村群众、45.17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4]。如今,随着公路、铁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的综合构建,新交通为毕节试验区“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提供了强劲动力。

二是大力招商引资,增强经济实力。市县(区)乡均成立了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每年不定期到沿海等发达城市宣传“美丽毕节”,邀企业家来毕节考察,投资现代生态农业、牧业、旅游业等,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截止2015年,毕节试验区财政收入在全省位列第三。2011年到2014年,工业产业累计提供税收324亿元,建成工业园区80平方公里、标准厂房545万平方米,引进世界和中国500强企业21家,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从2006年的33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658亿元。工业增加值从4.5亿元增加到325亿元。农业增加值从12.4亿元增加到252.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从5.9亿元增加到491.2亿元[5]。 “上带一产、下促三产”的作用日益凸显。

三是加大剩余劳动力转移扶贫方式,增加农民收入。从“十二五”开始,全市产业园区建设开始动工,目前七星关经济开发区、大方县产业园区、金沙县产业园区、黔西县产业园区、威宁县产业园区已见成效,农民以前打工地点选择均是沿海地区,现在大多选择农忙时下地干活,农闲时就近务工,既照顾了家庭,又增加了收入。

四是加大政府补助力度,减轻农民负担,促进生态建设。主要有退耕还林还草、燃煤、生态移民搬迁、黔西北民居改造、毛草房改造、危房改造补助等项目,在很大程度上真真实实减轻了农民负担,既保障农民生活必须,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也使得山上树不在被砍伐,变得郁郁葱葱,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开发扶贫,不仅仅改善了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最主要的是提升了老百姓对于政府搞扶贫、保生态、改民生的信任程度。同时修复和保护了我们大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毕节试验区实例证明,贫穷的喀斯特地区只有开发扶贫才能让老百姓丰衣足食,不被迫毁林开荒,也不会出现把玉米从山下一直种上山顶的“奇观”,也才能为生态建设提供必要保障。

三、生态建设为开发扶贫注入新的活力

生态建设主要是对受人为活动干扰和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和重建,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进行的人工设计,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是自然和人工的结合,达到高效和谐,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这么多年,来毕节投资兴业的开发商,吸引他们眼球的还是这里的生态环境。通过退耕还林还草 “德政工程”,制定《关于进一步搞好造林绿化、加快生态建设步伐的决定》,将《绿化毕节》作为经常性工作抓好落实,实施 “3356”工程和“两江防治”工程,开创了山顶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戴帽子、山腰退耕还林还草种树栓带子、坡脚种植绿肥牧草铺毯子、山下建设基本农田打谷子和多种经营抓票子的“五子登科”新路子后,全区的森林覆盖率已达48%;治理石漠化和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分别达718平方公里、429平方公里,建成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湿地公园;县城城市垃圾和污水处理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6]。现在的毕节已经变了模样,空气是那么清新,乌蒙大地、洞天福地、花海雀乡依然是那么的美丽;从当年的生态不断恶化到今天的百里杜鹃—地球的彩带、国家级5A级旅游景区,从快干枯的草海到—乌蒙明珠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的故乡、国家4A级旅游景区,织金洞成功跻身“世界地质公园”,各县区休闲农牧业产业的兴起,鉴证了毕节生态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生态的恢复,让毕节大地生机勃勃,政府对生态建设的重视,引来了“五湖四海”客商来到毕节投资兴业,爱上美丽毕节好生态,目前正在实施的“同心工程”、“千凤还巢”等项目、为助力毕节开发扶贫提供强大动力,这就是生态建设的魅力,为开发扶贫注入新的活力。

四、开发扶贫与生态建设的良性互动

1985年,新华社报道了赫章县海雀村的贫困状况。“在海雀村3个村民组察看了11户农家,家家断炊。苗族老大娘安美珍瘦得只剩枯干的骨架支撑着脑袋,一家4口人,丈夫、两个儿子和她,终年不见食油,一年累计缺3个月的盐,4个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了。”“没有一家有活动钱,没有一家不是人畜同室居住的,也没有一家有像样的床或被子;有的钻草窝,有的盖秧被,有的围火塘过夜。”……段揪心的话每每读到都会让人感到一阵阵心酸,但现在的海雀村,早也是旧貌换新颜,一栋栋白墙青瓦黔北民居小楼房,庭前鸟语花香,出门就是硬化水泥路,上街都是柏油路,现代化设施齐备的学校近在村里,海雀人民在文朝荣老书记的带领下,多年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斗荒山,战贫困,绿化荒山上万亩,将全村13400亩荒山从风沙四起的“和尚坡”变成了万亩林海,森林覆盖率达到70.4%,曾经的“和尚坡”已经变成了“绿色银行”。据估算,如今,海雀村万亩林场价值4000多万元[7]。创造了海雀人吃上“林业饭”的奇迹,海雀村的巨变是毕节乃至中国“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良性互动的一个缩影。

由于开发扶贫与生态建设的相互促进,1988年到2014年,毕节市生产总值从23.4亿元增加到1266.7亿元,年均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2.4亿元增加到2061.3亿元,年均增长29.7%;财政总收入从3亿元增加到357.6亿元,年均增长2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95元增加到21231元,年均增长1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76元增加到6223元,年均增长11.4%。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22.1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91‰下降到6.04‰;人均受教育年限从3.6年提高到7.7年[8]。毕节试验区实现了大部分人民群众生活从普遍贫困到基本小康、生态环境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两大跨越,人民群众过上了好日子,而生态没有被继续破坏,开发扶贫与生态建设的良性互动推动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结语

毕节试验区充分发挥政策、资源优势,开发扶贫与生态建设均取得巨大成就,正乘着“十三五”规划的巨轮,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沙银山”的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共贵州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牢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继续坚守开发扶贫与生态建设的底线,全市上下将壮志成成“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共铸“同步小康”,同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4][6]陈昌旭.政府工作报告[Z].毕节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2016-1-19.

[2][3]电子文献.贵州日报.科学的生动实践毕节试验区24年践行“三大主题”实现可持续发展[EB/OL].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2_12/02/19749274_0.shtml2.[2016-02-25].

[5]电子文献.世界华文媒体聚焦贵州毕节扶贫开发[EB/OL].

http://news.takungpao.com/mainland/topnews/2015-08/3146376.html.[2016-02-25].

[7]电子文献.文朝荣先进事迹[EB/OL].

http://www.xilu.com/hotnews_wenchaorongxianjinshiji.html.2014-06-10.[2016-02-25].

[8]电子文献.责任编辑:石仁均.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等帮扶毕节试验区纪实[EB/OL].

http://zgsc.china.com.cn/gz/2015-06-01/354247.html.[2016-02-25].

责任编辑:方飒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9319(2016)01-0017-04

作者简介:赵虎(1981—),男,白族,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科研处挂职干部。研究方向:毕节试验区。程垚(1986—),男,汉族,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办公室挂职干部。研究方向:毕节试验区。

收稿日期:2016-03-03

猜你喜欢
良性互动生态建设
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研究
营造互动的主题墙饰
植树造林防沙治沙 改善环境安居乐业
“慕课”建设本土化问题及对策探析
探讨生态堤防的现状与建设思路
克拉玛依城市园林绿化与生态建设思考
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有效衔接的路径探索
地方高校对宿迁生态建设影响之研究
融合时代舆论监督中的媒体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