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相银, 朱晓涵
(1.淮阴师范学院 文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2.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 徐州 221116)
论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运用
李相银1, 朱晓涵2
(1.淮阴师范学院 文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2.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 徐州 221116)
多媒体信息技术扩大了教学容量,丰富了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的视觉体验,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获得内驱动力,获得高质量的知识。但是很多教师对于多媒体的片面追求也暴露了诸多弊端,比如,多媒体课件过于花哨,喧宾夺主;多媒体课件过于直观,异化本质。针对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教师必须坚持适度原则和灵活原则,使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大放异彩。
多媒体;课件;辅助;语文教学;原则
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走进校园,使当代教育产生革命性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丰富了教学资源,带来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同时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模式的变革,使得教育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1]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既贯通古今,又纵横中外,如何使包罗万象的语文课程在新时代依旧生机勃勃?《2011版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就是语文课程现代化的重要助推手段。
多媒体把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集于一体,能不受时空限制地表达宏观和微观世界,可重复再现教学内容,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有利于突破课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2]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充分说明了多媒体教学的必要性。
1.1 丰富教学资源,扩大教学容量
多媒体授课方式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比如,问题直接呈现于大屏幕上,教师不必因担心学生是否听清问题而多次重复,可以将节省的宝贵课堂时间,较大限度地为学生补充与课文相关的内容,以扩大课堂容量。
在语文教学中引进多媒体技术,可以解决很多跨时代、跨地域的问题。比如在课件中插入视频,将学生不理解、看不见的内容形象化,借助视频创设形象化的情境,更方便学生理解与接受。且以人教版必修二《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文章为例,这是马丁·路德·金很著名的一篇演讲。关于这篇文章的相关资料很多,马丁·路德·金当日演讲时的慷慨激昂、听众的沉浸投入、场面的热烈壮观都有相关的照片及录像留存。将这些照片、录像展示给学生,能够帮助学生跨越时空更好地感受马丁·路德·金演讲时的感染力与氛围。有教师在执教选修课《红楼梦》中的《宝玉挨打》这一回,在了解学情时发现学生没有相关的纸质材料,并且只有个别学生了解这一章回的内容。为了使学生更快地进入课文,她选取了1987版《红楼梦》视频片段,演员们精湛的演技弥补了学生们对相关内容的空白,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了小说的情节,并且让学生们在有限的时间内直观地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加快了教学节奏,提高了课堂效率。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关于写景状物的课文,对于很多没有机会去亲眼领略这些或秀丽、或壮观的景物的同学而言,多媒体无疑就是福音。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教师将形象生动的图片或更直观的视频展示给学生,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感受巧夺天工的景物之美、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总而言之,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有利于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单调问题情景化、静态问题动态化,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
1.2 便于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是教师凭借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学参考书来传递知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固定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语文课逐渐丧失兴趣,教师自己也被磨去了激情,这也是很多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理想中丰富多彩的语文课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如此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很多学生产生“语文课不学也能拿高分”的错误思想。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语文的兴趣是促使学生学好语文的内驱动力,因此,如何借助外力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是帮助语文课重绽光芒的重中之重。
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将图片、视频、音乐等融入语文教学过程,将晦涩难懂的教学内容用生动形象的图片或者动画展示出来,用合适的音频或视频来烘托气氛,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合适的情境氛围,使课堂“活”起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教师在执教莫怀戚《散步》这篇散文时,选择了孙悦斌老师的配乐朗诵。孙悦斌老师独特的深沉嗓音,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更加富有情感,很多学生都默默地闭上眼睛沉浸在作者与孙悦斌老师共同营造的情境中,朗诵结束,学生备受感动,有人红了眼眶。在下一个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受中,学生都很积极地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堂气氛很活跃。在朗诵录音中,孙悦斌老师略去了“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授课老师以此着手,指导学生朗诵此段:前两句话表现了作者对于母亲的心疼,应该读得缓慢、深沉;后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母亲身体好转的欣喜,应该稍微轻快。学生根据孙悦斌老师的朗诵示范,自己读得有模有样,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已经得到了社会教育界的认可,它在拓宽学生视野、打开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纵观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如同一股“活水”,使语文课堂更加充满活力。
多媒体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随着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广泛而深入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一些弊端也应运而生,具体表现有如下几种:
2.1 多媒体课件过于花哨,喧宾夺主
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选用精美的图片作为背景,并且在课件上方设计了漂浮不定的白云,课件右下方是一只蹦蹦跳跳的小兔子。整个课件确实很精美,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教师发现上课时学生的目光总是投放在多媒体课件上,与自己的眼神交流变少,看似都在很认真地听课,回答问题却并不积极。课后教师与学生交流得知,学生总是不自觉地被“白云”“小兔子”“漂亮的背景图片”所吸引,不是在默默赞叹教师的设计太新奇,就是在感叹“小兔子”太可爱,这应该完全背离了教师如此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的初衷。教师一味地追求多媒体课件的丰富、精美与新奇,却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点。
多媒体课件的丰富应该体现在内容的设置上而不是课件的画面效果上。教师为了使自己的多媒体课件看起来更加美观、创新,在多媒体课件中添加过多与课文内容无关的图片、动画或者将多媒体课件的背景图片设置的每张各不相同,只会使学生很长时间就沉浸在背景图片、动画的欣赏中。适度的图片或者小动画可以使充满好奇心的学生将目光放到多媒体课件中,但是,众所周知,对于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来说,注意力容易分散也是他们的一大弱点,过度使用色彩鲜艳的图片或者小动画会使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锁在这些与课文无关的内容上,导致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
这样一来,中粮改变了传统的粮食贸易中间商角色,发挥起了龙头企业市场优势、物流优势、规模优势,把农业生产和物流、加工环节对接起来,成为农业生态圈的有机组织者,链接起小农户和大市场。形象地说,这就是打通线上线下全产业链的“粮圈儿”。2017年,中粮“粮食银行+”体系涉地面积40万公顷,惠及约41万户农民,带动农民增收5949万元。
因此,在设计制作课件时,所选用的图片、动画、声音等都要为教学内容服务,过度追求课件的美观与新奇只会喧宾夺主,削弱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2 多媒体课件过于直观,异化本质
多媒体具有直观性、生动性的特点,但是部分教师不顾语文学习规律,不论讲授何种体裁的课文,都在课件中展示大量图片,将语文课上成图片展示课,将原本应该带领学生感悟、品味语言魅力的教学环节变成欣赏一张张图片,这样不仅异化了语文教学的本质,也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有人说,一个设计过于 “周全” 的多媒体课件,非但不能让课堂出彩,反而成为教师授课的枷锁,即便是有心针对课堂实际情况应变一下,但由于课件的制约而回天无力。[4]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流程相对来说比较灵活,教师根据学情、课堂氛围以及一些突发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环节,这种情况下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学生,主要根据学生的反馈,灵活地调整。但是多媒体课件有它固定的排列顺序,有些教师为了便于多媒体课件的上下衔接,刻意将学生引导到每张多媒体课件的内容上。如果学生思维偏离了预设,或者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与课件不同,教师就会一直引导学生回到课件中。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学过程容易被固化,而学生的主动性与灵活性也会受到一定排斥甚至是压制。这几乎就是在多媒体漂亮外衣下上演传统“满堂灌”教学的翻版,由原先“人灌”变成“机灌”。[5]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在不知不觉中被多媒体课件的中心地位所取代。
针对多媒体教学的两种矛盾特质,我们不能简单采取坚持或全面否定的立场,而是要让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进行有机整合,使语文教学既具有传统的灵动、诗意,又得现代技术支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时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明确多媒体的辅助性作用。多媒体只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不能用铺天盖地的多媒体课件演示来取代学生的思考,不能用录音的示范朗诵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不能用大量的图片展示来替代学生的想象。如果教师自身具有朗诵方面的经验与特长,教师的朗诵相对于录音来说应该更具亲和力;对于写景抒情的文章而言,少量的图片展示,再加上教师在恰当的音乐烘托下带领学生一起去描摹领悟,应该更能使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语文学习需要学生品味语言之美,体验和感悟语言所描绘的景美、情美,每个学生都应该将自己的生活体验融入自己对于文本理解中,教师不能一味地硬塞给学生形象直观的画面或者视频,否则必然会弱化学生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不能有效刺激学生的想象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因此,使用多媒体资源时一定要注意适度原则,避免滥用、死用,而要巧用、活用。
因此,语文的多媒体教学应定位在“辅助使用”上,该“辅”则“辅”,扬长避短,切忌赶时髦,凑热闹,生搬硬套,喧宾夺主。[6]所谓“辅助”就是从旁帮助。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多样性,为语文教学提供图片、视频、录音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学生更好的跨越时空的障碍更好的理解课文。
一位德国教育家说:“尽管孩子们在电视机前可以看到玫瑰,但却闻不到香味,也不能用手去摸。这样一来,刺激儿童感官、运动机能和语言发育的机会就大大减少了。”[7]这就是过度视频导致儿童对外界兴趣下降,最终导致语言与思维能力下降的结果。运用多媒体技术应该遵循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及基本规律,切勿使学生变成课堂上的“看客”,切忌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使语文课堂华而不实。
3.2 发挥“引导性”,坚持灵活原则
教师与学生的课堂活动要避免被多媒体课件牵着鼻子走,必须杜绝多媒体中心主义,防止学生与教师平等对话机会的减少,要坚持加强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而不是迁就多媒体。我们知道,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比较集中的时间一般在课堂的前20分钟,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时,运用多媒体刺激一下学生。对于多媒体容易导致教学过程固化的问题,教师要灵活及时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活动,对已设计好的教学程序、答案及板书内容做大胆取舍。也可将学生的准确回答作为板书内容,用粉笔呈现在黑板上,既赋予学生自信,又成功融合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艺术。
一位年轻教师在教学《散步》这篇课文时,先行设计了多媒体课件,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和相关资料的查阅,将板书设计呈现在课件中,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该教师发现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学生对于词语的敏感度超出了预想,该教师果断放弃课件中的板书设计,根据学生思路呈现了新板书内容。板书内容既是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思考所得,又是一种有效的延伸与拓展。整个教学过程既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也体现出对文本与学生的高度尊重。这正是语文教学的真精神。
总体言之,多媒体手段是现代化时代语文教学的画龙点睛之妙笔,而不是画蛇添足之败笔。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本着“匠人精神”,创造性地“活”用多媒体技术,坚持适度原则、探究性原则以及灵活性原则,努力将多媒体技术有机整合到语文教学中,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使语文教学在保持本色的同时更具现代性。
[1] 王文槿,李仲先.学校信息化教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
[2] 张筱兰. 三种模式应用的教学方法[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
[3] 蒋建华 王贵学.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
[4] 宋江涛.语文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几个关系: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0.
[5] 宗庆宏.对高中语文教学多媒体运用实践的思考[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
[6] 肖家芸.正确使用 大力开发[J].语文教学通讯,2000.
[7] 杨永康.浅淡语文多媒体教学热[J].卫生职业教育,2013.
[责任编辑:孙义清]
2016-10-20
李相银(1973-),男,江苏涟水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E-mail: lisianyin@126.com
G623.2
A
1671-6876(2016)04-035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