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礼红
(涟水县文化局 文化馆, 江苏 涟水 223400)
民间传说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嵇礼红
(涟水县文化局 文化馆, 江苏 涟水 223400)
民间传说大多口口相传,千年传诵,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积淀着广大民众的思想感情与价值观念。挖掘和研究民间传说故事中的旅游文化价值,不仅对于旅游产业的开拓性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于文化产业的深度开发与挖掘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民间传说;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以民间故事、传说为核心的民间文学寄寓着民众对各类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评价,是当地人历史观点、历史情感、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事业的今天,民间传说应能够发挥更大作用。进一步加强民间传说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尤其是如何借用民间传说、故事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使自然山水与人文资源更具有文化品位和经济价值,是当代人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民间传说一般以本地人文景观、名人遗迹、名胜古迹等作为“传说核”,这些内容是当地开展旅游事业的重要资源。围绕“传说核”构建的故事能够使静态的客观实在物流动起来,使逝去的人物活跃起来。例如苏北地区涟水县据洗墨池的传说在“五岛湖公园”建亭、勒石、塑像,吸引了大量游客,此景亦成为当地廉政教育基地,影响颇大。“看景不如听景”,民间传说有利于人们深刻理解乡土文化与民族精神,尽管传说质朴纯真,充满着乡土气息,但当地方言土语却将地方一度沉寂的湖水、庙宇、古塔古寺等描绘得灵光四射,使当地民众能从传说的字里行间中自然升腾出热爱故园的乡土情结。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地方百姓对于传说中具体存在物件的感情,就像陈年老酒,贮存的愈久,愈能发出诱人的芳香。例如涟水的妙通塔就有许多传说故事。除了卧佛为皇太子治病的传奇故事外,还有妙通塔压懒龙治大水、卧佛显灵掘井退倭寇、张邋遢大麦糠搓草绳拉宝塔、姑嫂建塔等诸多美丽的民间传说。这些故事与传说代代相传,即使古老的妙通塔已如风而逝,人们在茶余饭后仍说它的奇,夸它的美,如数家珍。妙通塔犹如一把锁,锁住当地子民对家乡的眷恋。因此,妙通塔重建的消息一经发出,便一呼百应。现妙通塔、能仁寺已成为当地“五岛湖”旅游景区一大亮点,吸引了众多游客,为当地创建4A级景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涵盖了民间传说、传统戏剧、传统技艺、曲艺、传统美术等,这些是当地重要的人文财富,也是当地旅游开发不可忽视的资源。民间文化孕育了当地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奇妙的创造力,许多的传说故事就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得以产生,并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利用这些资源发展民俗旅游的潜力很大,更能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
1.1 将民间传说融入现代旅游业
挖掘地方民间传说故事,将之融入现代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和旅游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以涟水的“洗墨池传说”为例,据《安东县志》记载,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米芾以太常博士知涟水军,宋元祐年间,“主事持公,爱民如子”,“守涟二年,多惠政,任满归,囊橐萧然”。他大官小做、忙官闲做、热官冷做,更为古城留下诗词佳话。传说米芾任满归,囊橐萧然,且涤墨笔于池,以示清白。米公离任后,清晨洗墨池上常有薄雾萦绕,雾霭中隐约可见米公洗墨形象。明人嵇纲的《墨池飞雾》对此也作了描述:波摇寒影上须眉,云是襄阳洗砚池,当日已传癫是韵,后人漫笔洁为痴。每逢雾起涟漪上,辄想云生海岳时。欲从先生云雾里,秋江写意更题词。这类民间传说被视为当地民间文化的源头,源远流长,至今魅力不减,与风景名胜、地方古迹融为一体,呈现出一种活态的存在。
挖掘民间传说对提高地方历史文化品位,打造地方旅游品牌,具有重要意义。古往今来,听故事、讲故事始终是我国民间社会一直沿袭下来的文化传统。在各地域、各民族民间活跃着能讲、会讲、善讲的传承人,他们为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而且这种文化资源具有强大的旅游开发潜质。因为这些资源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不能模仿和复制。毋庸置疑,旅游休闲已成为当今时尚,开发和利用民间传说,使旅游业有着地方区域特色和个性,对推动和提高当地历史文化旅游开发的“主牌”与“拳头产品”有着重要意义。合理利用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将会给地方带来巨大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实现非遗传承与文化旅游的双赢。
把挖掘出来的民间故事传说渗透到旅游景点之中,可为游客欣赏旅游景点提供独特视角。栩栩如生的民间传说,让沉寂的景观在游客心中活了起来。借助传说的渲染,使得游客更能投入景色营造的文化氛围中并深度体验。总之,有了民间故事传说至始至终的引领,游客整个游览的过程会趣味盎然,互动性也较强。
1.2 利用民间传说加大地方宣传力度
为了进一步丰富旅游地的文化底蕴,应利用民间传说加大地方宣传力度,全面整合旅游资源以提升景点的吸引力、凝聚力、生命力。
无论口头相传或书面传承,还是电视、网络等媒介力量的传播,民间传说的口口相传能够在广大群众中产生广泛影响,甚至达到妇孺皆知的程度。可利用报纸、电视等媒体广泛宣传,亦可组织当地高校专家学者撰写论文,深层次地从美学的高度探讨民间传说故事,并以有奖征集论文的形式展开这项活动,所评比的论文结集出版,亦可在当地主办的刊物杂志上发表,并将这些文章发放至当地中、小学,让孩子从小接受直观的爱家乡的情感体验。
记录地方民间传说,既保护了优秀传统文化,亦为地方的文化旅游提供了一个特殊而有趣的窗口。首先,民间传说提升了景点的吸引力和生命力,扩大了当地知名度。其次,借助口头相传或书面传承,或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力量的传播,民间传说的流传形成普世价值,能够在人民群众当中产生广泛影响,促使人们更好地去了解地方的人文与历史。综上所述,民间传说可分为人物传说与史事传说及地方风物传说三大类。发挥民间传说对文化旅游产业的促进作用就是要让这些“死”的东西“活”起来,调动一切手段,力求把这些传说描绘得有声有色、美轮美奂,放大文化+旅游的叠加效应。
目前,苏北地区旅游项目建设大部分相对滞后,景点分散,不够集中,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较为薄弱。要实现文化+旅游科学赶超、跨越发展,当务之急是抓好项目建设,发挥好项目的带动作用。要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的要求,坚持从规划中找项目,从市场中找项目,从创意中寻项目,建立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库,分步实施,滚动开发,力争每年策划、落地、建成一批重大旅游项目。政府每年都应开展“文化旅游突破年”活动,有总结、有评比、有奖惩。
1) 深层次融合文化+旅游,在目标指向、内涵构造、表现形式等方面保持一致。选择创新的文化形式,独树一帜,从文化创意的角度对历史故事传说中的遗迹等旅游产品进行重点打造,让沉寂的历史活起来。对传说的丰厚文化资源优势,要进行再创造,再包装,用现代的、创新的、商品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努力创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 与兄弟区、县联动,带动当地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力争让外地游客闲暇节日消费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时尚的休闲形式。
3) 健全制度,促进市场化发展。在市场的发展中,要促进各类文化+旅游产业行业协会的融合发展,使之建立健全行业自律体制,推动其在发挥整合资源、组织协调、行业规范等方面的作用。要引导当地文化旅游景区与相关企业守法诚信经营,尽快成立地方文化旅游对外交流协会,立足当地丰厚的民间传说故事整合文化旅游资源,积极开拓国内外文化旅游市场,加强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推介与对外文化旅游项目的合作交流,使之进一步合理规范,力争使厚重的地方历史文化与独特的地域特色走向全国与世界。要尽快出台相关的鼓励配套措施与管理条例,在积极促进各类文化旅游协会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强管理,引导文化旅游健康发展。
4) 开办民间传说相关文化论坛及开办夏令营,把文化旅游服务信念充分与互联网、多媒体电子显示屏、手机增值服务、语言热线服务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全天候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方面的文化旅游信息资讯,实现全面、实时和交互的立体全方位服务。有条件可以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或者民俗博物馆,配合旅游,产生文化+旅游的叠加效应。
总之,旅游开发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较高层次的商业行为。民间故事传说和文化旅游的良性互动、融合发展,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助推剂,只要搭建并利用好这个稳固的平台和坚实的战略基地,充分发挥其叠加效应,利用文化小元素,做出旅游大文章,就能让文化变得轻松,让历史变得时尚,一定会为地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推波助澜,增辉添彩。
[1] 孙九霞.节日符号在民族旅游开发中的运用及问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
[2] 肖佑兴.旅游影响调适系统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5).
[3] 谢晓莺.关于广西发展特色旅游及其资源开发问题的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4] 封蕊.新兴城市旅游发展模式初探[D].广西师范大学,2007.
[5] 贺德红,方世敏,刘静江.旅游对民族旅游地文化影响探析[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责任编辑:张 超]
2016-06-28
嵇礼红(1972-),女,江苏涟水人,群文馆员,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地方文化研究。E-mail: 673404930@qq.com
G24
A
1671-6876(2016)04-03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