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主题山水画创作研究

2016-03-15 23:49潘望森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徽州黄山山水画

潘望森, 徐 青

(合肥师范学院 艺术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61)



黄山主题山水画创作研究

潘望森, 徐青

(合肥师范学院 艺术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61)

[摘要]黄山与中国传统山水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画家笔下黄山主题山水画进行个案分析,从图示形式、地域表现入手,梳理黄山主题山水画的图示渊源和发展历程,揭示黄山主题山水画的创作途径及地域特色。在品味黄山主题山水画文化内涵的同时,探求黄山主题山水画创作更深层的意义,以期对黄山主题山水画在当代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山主题山水画;地域性;当代发展;创作

一、黄山主题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黄山与中国传统山水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明代开始,画坛名家纷纷以黄山为主题进行山水画创作与研究。黄山作为创作主题入画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第一阶段是明末清初。黄山本土地区活跃着一批画家,其中多是明末遗民,以石涛、渐江为首,梅清、髡残、戴本孝为中坚。从黄山的奇山秀色中寻求创作灵感,不断丰富自己的艺术创作。其画作以表现黄山独特地域性特征的山水画为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从黄山自然奇观中寻找绘画的创新题材与表现方式,所谓“搜尽奇峰打草稿”,在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黄山本土画家的创作与当时主流的“艺术史式”山水画截然不同,一扫当时画坛“四王”倡导的临古、仿古之风,有学者称之为“黄山画派”[1]12-13。最早提出该说法的是贺天健先生,他在《黄山派和黄山》(《人民日报》1957年1月18日版)一文中提到:“写黄山而得名的黄山派诸人,各人有各人的长处。”[2]104-105关于“黄山派”一词的内涵与外延,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第二阶段是 20 世纪初至中后期。此时的中国山水画坛正在现代化变革中经历着蜕变、探索与创新。在近代东西方文化碰撞的历史情境下,很多画家沉潜黄山,澄怀观道,推陈出新,将中国山水画与时代、社会紧密相连。以一种新的“写生”观念,重新调整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由此发展了黄山新时期山水画。其中不乏画坛巨匠,如黄宾虹、张大千、刘海粟等大师。雄奇险峻、烟云流动、极具地域特色的黄山为他们提供了巨大的创作空间。这些画家受石涛、梅清、渐江等人的启迪,吸收前人笔墨之长,将师法古人和师法自然相结合,融合中西。整体上反思传统、整合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引入时代的元素,以拓新中国画艺术前景,为探索传统中国画与现代艺术对接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

二、黄山地域文化对山水画的影响

作为视觉艺术的山水画,集中体现了不同地域的自然风光与地域人文因素的融合。早在五代时期,中国山水画坛就形成了地域风格迥异的山水图示。以荆浩、关仝为首的北方山水,崇高雄壮,气势逼人;以董源、巨然为首的南方山水,草木华滋,平淡天真。南北山水绘画图示、题材的差异直接源于自然物象和地域文化的差异。黄山主题山水画的形成也离不开独特的地域文化的熏染。

地域性山水画以独特的地理环境为物质载体,在山水画的绘画形态表现上也各不相同。黄山地处安徽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黄山山高谷深,气候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变化。局部特殊地形对其气候起主导作用,形成云雾多、湿度大、降水多的气候特点。黄山的自然景观集名山之长,绚丽多姿,既有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也有衡山之烟云、庐山之瀑布。黄山经历了漫长的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的洗礼和自然风化作用,形成其特有的峰林结构。黄山群峰林立,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称。在群峰中,以天都峰,光明顶、莲花峰等为中心,山峦叠嶂,烟云浩荡,飞瀑奔泻,巧石嶙峋,青松奇特。这些自然元素有机的组合,使得黄山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云烟浩渺的立体画卷。清人赵吉士认为:“黄山之奇,信在诸峰,诸峰之奇,信在松石;松石之奇,信在拙古;雾霭之奇,信在铺海。”[3]306历代以黄山为创作对象的山水画家,登上黄山,体验黄山,了解黄山独特的艺术之美。自然山水的不同地理风貌,也形成了山水画不同地域特色的图示主题和表现技法。

除了地域性的自然物质形态之外,地域空间中弥散的精神传统和文化特质给地域山水画创作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也成为地域山水画的语言和审美观念的重要依托。黄山主题山水画艺术风格的特点与黄山地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艺术家作为社会属性的人群,绝对不是孤立存在的。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因素提供了艺术家创作的土壤。不同自然风貌、生活风俗、审美习惯形成无意识形态的地域文化。文化的传播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弥散性,地域文化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自然因素上,还体现在具有地域特色的精神传统和文化特质。这些因素时刻影响着艺术创作者的思想、审美和情感。 因此,各种地缘文化的差异性也反作用于艺术家的创作,任何一位画家的创作不可能脱离他所长期浸染的文化背景。

黄山地处徽州古村落文化的中心,具有积淀丰厚的徽州文化内涵。徽州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根植于徽州本土,以宗族文化以及乡土文化为鲜明特征,长期积累形成了具有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徽州文化历史的源起最早可以追溯到晋末,明清经由徽州商帮和其他徽州人士的影响和传播达到辉煌。徽商是徽州文化的原动力,是徽州文化发展的“催化剂”。作为位居明清两代全国十大商帮之首的徽商,他们贾而好儒,使徽州文化的发展充满了勃勃的生机与活力。徽州文化包括徽派建筑、徽商、徽派版画、新安画派、徽派三雕、徽派篆刻等诸多文化特质。这些文化特质既相对独立,又与其他代表性文化特质有着密切联系,促进了安徽地域文化艺术风格的发展与创新。明清时期,徽州文化昌隆,名人辈出,形成了许多著名的艺术流派和文化品牌,如新安画派、姑孰画派、宣城画派等。这些地域画派风格独树一帜、名家辈出。因此,徽州文化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理区域文化,更是具有典型意义的特殊精神性区域文化。时至今日,徽州文化,延绵古今,影响播散于海内外,同时也影响了黄山主题山水画的创作。

三、黄山主题山水画图示分析

黄山画派以黄山作为灵感来源和主题素材,突破机械摹古的风气,深入生活,从黄山的自然风光中寻找绘画的新题材、新图式,无论是立意、笔墨、构图上都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他们讲究笔墨意趣,技法丰富,作品生动大气,雄浑厚重。从明清到当代,以黄山为主题进行创作的画家很多,其中最具代表的有渐江、梅清、黄宾虹。

渐江,是最早倡导黄山写生的第一人,也是作品中以黄山为创作对象最多的人。十年如一日坚持登上黄山写生,创作出大量极具特色的绘画作品,成为清初画坛一个重要的艺术流派。渐江的代表作《黄山图册》囊括了60个黄山重要的景点。其作品构图对比强烈,多采用三角形构图,静物大多集中在画面一侧。由于黄山山体主要是花岗岩构成,在冰川作用下棱角分明,高耸陡峭。经过细致的观察,渐江在描绘黄山奇特的山石结构时多采用几何图形,线条刚劲有力,骨法用笔得徽派版画之精髓,采用方直线条概括复杂的山石结构,凸显山石之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黄山的地质地貌特征。笔墨精炼,对于自然之境的感悟给观者无限的视觉冲击。黄山为渐江山水构思取意提供了无限的创作源泉。黄山自明代以来变成为文人墨客的心灵归宿,每个艺术家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正如高居翰在谈到渐江与黄山之间的关系时所说:“画家如果有论画的文字流传,他们多数会称:他们的绘画导师乃是大自然,而非前人的作品。为弘仁作传的作者们一贯认为,弘仁数度登览黄山,此一经验引发了他在绘画上的长足进步,而弘仁本人也以一首七言诗自表心迹:“敢言天地是吾师,万壑千崖独杖藜。梦想富春居士好,并无一段入藩篱。”[4]92-93在渐江的影响之下,黄山写生已经成为清初艺坛备受推崇的时代风尚。黄山清奇的图式也影响了黄山周边及新安江一带的画家。他们纷至沓来,到黄山游历写生,查士标、汪之瑞、萧云从、石溪、梅清、石涛等都有黄山题材山水画图卷存世。

梅清,是黄山三巨子之一,也是宣城画派的代表人物。梅清与渐江同为安徽籍且都为明末遗民身份。画家贺天健曾言:“石涛得黄山之灵,,梅清得黄山之影,渐江得黄山之质。”[5]163梅清一生两次游览黄山,虽然次数不多,但用心去师法造化,开创了黄山题材山水画的另一番天地。梅清在描绘黄山图示时主要以山石云海为对象,以绵密的线条去勾勒黄山神韵,同时注重表现黄山水润苍劲情趣。梅清的作品有一种山村野逸的清秀之风,创造了与渐江孤寂风格截然相反的“可望、可行、可居、可游”的黄山图示,令人耳目一新,开创了极具现代审美意识特点的山水画新图式。与渐江一样,梅清也重视写生,他的代表作品《黄山图册》线条飘逸,画面生动。梅清画作在师法古人和师法自然的同时,更注意个性的表达,打破了机械模仿自然的藩篱。

黄宾虹,是近代黄山主题山水画创作最为成功的一位艺术大师。其祖籍在黄山脚下的安徽歙县,他自十九岁首登黄山后,陆续九上黄山,自称为“黄山山中人”。黄山胜景给了他艺术灵感,他沿袭了渐江、梅清等人师法自然借鉴传统的做法,同时又博采众长,融会中西。黄山题材的创作贯穿了黄宾虹漫长的艺术道路,留下了上千幅有影响的作品。其作品功力独到,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写生实践,研究黄山的形态特征、山石结构、质感肌理等,深悟黄山的精神气质。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对故乡山水的浓浓眷恋。创造了既富有地域特色,又具有个性特点的现代山水画艺术语言。黄宾虹先生的贡献不仅在艺术实践方面,作为近代黄山山水画的集大成者,他还十分重视黄山画派的理论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系统地搜集了明末清初黄山画派的理论资料并进行研究,编撰了《黄山画家源流考》一书,成为研究黄山及相关画家不可或缺的资料。

不同画家,由于各自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审美倾向、个人性情的不同,从而创作出独具个性的图式风格。黄宾虹的黄山写生遵从四个程序:游山玩水,坐望苦不足,山水我所有,三思而后行。其创作体现了西潮涌动时期传统派的特点:第一,写生注意与前辈画家的笔法相映证,同时有意识地与西画写生保持距离;第二,写生过程中参以内心的感悟,并不完全依照客观景象描摹;第三,以线条勾勒,不参以明暗。赖少其先生在山水画作品《黄山写意》题跋曾中写道:“学宾老画,鲜有成功者,学黄宾老法必能成功,细察黄山一木一石,一丘一壑,无不是宾老之法,此法与传统同,皆从自然中来也。”(题《黄山写意》)

总之,黄山主题山水画的艺术语言,无论是技法元素,还是综合运用,都强烈地表现了雄浑壮阔地域山水画创作再思考。在追求鲜明地域特色的同时,绘画风格达到了理、意、法、趣的和谐统一。

四、黄山题材山水画当代发展的思考

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传统山水画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传统山水画表现方法固守成规,缺乏时代气息与活力;或缺乏对现实生活的感悟,而导致画面的空洞。因此,回归自然,去自然山水中寻求灵感与突破,对当下的山水画创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中国山水画的本质是客观自然之景在画家主观精神世界的延伸。情景的融合是构成中国山水画审美情趣的主要元素。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6]583“澄怀”强调涤荡内心,过滤一切功利之心。“山水以形媚道”强调山水以美好的形象来体现“道”的真谛。在宗炳眼里“山水画”以形媚道,通过对于山水的参照不断内省,从而获得超脱世俗的精神人格,得到一种“仁智”之乐的精神涵养。从古至今,优秀艺术家的创作方式都是走进自然,与自然合二为一。渐江等人的山水画创作表明,画家的创作是与自然山水的关照密不可分的,外师造化是中得心源的关键,以自然为师。

渐江等早期黄山画派艺术家在明末清初的大环境下,以师法古人为风尚,同时也不放弃对师法自然的追求。登上黄山,去认识黄山的山川地貌、烟林清旷,真正做到胸中有丘壑。渐江首开黄山写生之先河,梅清、石涛、黄宾虹等延续了黄山写生的艺术创作传统。这对后来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黄山写生的精神更应该被我们今天的画家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我自用我法”,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当代山水画。

黄山的魅力是什么?是地域、是文化、是内涵。黄山主题创作能超越时代、审美、地域而产生巨大的影响,最关键就在于艺术家将自己的内在人格精神和审美意趣,与自然之景有机结合,创作出具有深刻的人生启示意义和强烈的审美感染力的作品。要多从渐江、萧云从、梅清、汪采白、黄宾虹、赖少其、黄叶村等人的作品中去寻找深层的文化积蕴和丰厚的人文精神。我们的创作不能脱离当下社会的发展,要关照当下山水画艺术的新动力、新精神,进行地域特征山水画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安徽省文学艺术研究院.论黄山诸画派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1987.

[2]汪世清.艺苑查疑补证散考[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3]赵吉士,著. 寄园寄所寄[M].周晓光,注. 黄山:黄山书社,2008.

[4]高居翰,著.气势撼人[M]. 李佩桦,译.北京,三联书店 ,2009.

[5]汪世清.艺苑查疑补证散考[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6]俞建华.中国画论类编[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责任编辑何旺生)

Research on Creation of Huangshan-based Landscape Paintings

PAN Wangsen,XU Qing

(SchoolofArtsandMedia,HefeiNormalUniversity,Hefei230061,China)

Abstract: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angshan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landscape painting.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Huangshan theme-based landscape paintings by different painters in different times, this essay discuss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by combing through Huangshan theme-based landscape paintings from the patterns of landscape paintings and regional expression, and reveals the creative routes and regional features of Huangshan theme-based landscape paintings. While appreciat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Huangshan theme-based landscape paintings, we can explore the in-depth meaning of creation of Huangshan theme-based landscape paintings in a hope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contemporary creation of Huangshan theme-based landscape paintings.

Key words:Huangshan theme-based landscape painting; regional;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creation

[收稿日期]2015-05-22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安徽现代中国画创作理念的传承与发展研究”(SK2016A0752)

[作者简介]潘望森(1964-),男,安徽金寨人,合肥师范学院艺术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画;徐青(1985-),女,安徽芜湖人,合肥师范学院艺术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理论。

[中图分类号]J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73(2016)02-0122-04

猜你喜欢
徽州黄山山水画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黄山日落
《登江阴黄山要塞》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徽州绿荫
黄山冬之恋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