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丽娟
(合肥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高校思政课“问题+案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
石丽娟
(合肥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问题+案例”教学模式融合了“问题教学”的针对性与“案例教学”的现实性优点,并通过“参与式”教学方法而落实于教学实践中。“问题参与”通过提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问题的现实性与针对性,增强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以及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讲课参与”通过尝试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的教学能力得到初步锻炼;“演讲参与”通过精心设计并组织课堂演讲,充分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辩论参与”通过将辩论赛搬进思政课堂,促进了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
[关键词]“问题+案例”教学模式;“参与式”教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实践
一、引言
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关键所在。在当下的高校思政课堂上,正是因为普遍采用了诸如“讨论教学”、“问题教学”、“案例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才得以真正改观,思政课也才真正成为大学生普遍喜爱的课程之一。然而,在提升思政课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探索空间,特别是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上,值得不断作出深入探讨。因此,本文拟通过“问题+案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为高校思政课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提升作出新的尝试。
所谓“问题+案例”教学模式,是对“问题教学”与“案例教学”两种模式的综合,其具体做法是:教师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现实与学生的实际,将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并经由案例的引导与分析,让学生在思考、探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逐步认识、理解直至把握相关理论;同时,通过这一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具有开拓性、创新性思维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问题”不仅仅指为理解课程内容所设计的具体问题,也包括学生参与讲课、演说、辩论等关联的相关问题。
“问题+案例”教学模式集讲授、思考、讨论、启发为一体,较好地融合了“问题教学”的针对性与“案例教学”的现实性的优点,是一种符合学生思维和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教材、学生、现实的多重把握,能够较好地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问题。
二. “问题+案例”教学模式的具体探索: 基于“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实践
通过对“问题+案例”教学模式的深入思考与探讨,从理论上建构这一教学模式的可行性方案,为实践探索奠定了理论基础和依据。在具体的探索与实践中,“问题+案例”教学模式具体包括:其一,问题设计。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内容的要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现实与学生的实际,将教材每章节的知识点转化为教学问题。问题设计主要包括:课程问题、学生讲课、学生演说、学生辩论。其二,案例选取。即通过与上述教学问题相一致,选取具有现实针对性的生动案例,用于对问题进行诠释,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把握理论的目的。设计好相关教学问题,是本教学模式的前提;而案例的选取,则直接关系到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因此,“问题设计”与“案例选取”均遵循现实针对性、思维启发性与价值导向性的原则。“问题设计”与“案例选取”是“问题+案例”教学模式的理论前提,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参与式”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落实“问题+案例”教学模式。与上述设计问题一致,“参与式”包括“问题参与”、“讲课参与”、“演说参与”和“辩论参与”。
(一)问题参与
“问题参与”是课题研究探讨的重点“参与式”方法,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始终。“问题参与”的主要做法是:挑选能够与学生成长和生活现实相结合的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然后用“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让学生亲自通过搜集相关资料解决这些“问题”,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使“参与式”教学实效性得以增强。以下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例,用具体“问题”对此加以说明。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中,结合对于马克思生平的讲解,我们设计了一则参与问题:“课后阅读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并结合社会需要与自身实际,谈谈您在选择未来职业时有怎样的考虑?”这一问题的设计源自于我们的调查,是同学们进入大学之后普遍感到困惑和迷茫的主要问题。通过引导同学们课后精读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1]1一文,让他们仔细体会马克思在17岁时所立下的远大理想,并结合自身实际与社会发展现实,启发同学们胸怀国家乃至于人类美好的未来,为自己树立远大的人生奋斗目标。通过对于这一问题的参与,同学们能够集中时间和精力对于自己的未来做出思考与规划,普遍感到深受启发,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再如,在“第一章”辩证法部分中,“质量互变规律”是需要同学们能够深入把握的一个哲学方法论。在问题的设计上,通过一则大学生成功入职的案例,让同学们思考“牛人是怎样练成的?”使得他们认识到,人生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体现了“量变与质变” 的关系,并以此启发他们在大学阶段要认真做好“量变”的积累,为未来的人生“质变”做最充分的准备。又如,在“第三章”谈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时,让同学思考为什么费尔巴哈提出:“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如牛能绘画,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头牛”[2]115。通过上述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中,“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总之,在“问题参与”部分,每一章节都会设计出3到5个重难点的问题。让全班学生真正参与到问题的思考、问题的总结、问题的启示中,让学生在广泛参与课堂的同时,既能够提高同学们对于所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又能够加深学生对于人生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或问题的认识,教学效果较为明显。
(二)讲课参与
“讲课参与”是让学生走上讲台参与课程讲授。具体做法是:每学期从任意一章中选取一节内容,用2至4课时的时间,让同学们自由报名参与讲课。参与的学生需要设计简单的教案,制作PPT,台上讲课用时15分钟左右。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为例。本节共有三目,每一目都有2到4个专题内容,涉及真理的特性、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真理的检验标准、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等9个内容,这样就可以安排9位同学参与讲课。同时,至少有18位同学参与评课。
选择同学们参与“真理与价值”的讲课,主要是考虑到这部分内容有理论的深度,能够启发同学们的思考;同时,“真理与价值”与现实中同学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联系密切,有大量的材料和案例供他们使用,同学们能够有话讲、讲得好。比如,在讲“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时,有同学就能很好地利用“三聚氰胺奶粉”、“苏丹红鸭蛋”、“皮革胶囊”等现实中的反面案例和相关视频,说明人类实践活动在坚持“真理”科学精神的同时,也要坚守“价值”的人文精神。这是对“真理”与“价值”理论关系很好的现实解读,对于听课的同学们来说启发巨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在同学们讲解“真理与价值”的过程中,老师也会结合新近发生的一些社会事件或案例,让同学们做出价值判断。例如,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的“复旦大学投毒案”是一则非常好的教学案例,此案例除涉及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更主要的是涉及到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即其中的“友善”价值观。通过把这一案例主动引入同学们的讲课之中,一方面,让他们对其中的价值观作出分析与判断,加深对“真理与价值”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大学生涵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生动的现实案例。
这样,整个“讲课参与”活动过程下来,全班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参与进来,既激发了同学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得他们能够体验到当好一位教师的不易;又通过同学们亲自备课、写教案、讲课等过程,促进了他们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三)演讲参与
“演讲参与”的设计突出同学们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主要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就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理想、爱情等有关人生问题进行课堂演说。之所以重点选取责任感、理想、爱情这三个话题进行演讲。主要的原因是,这三个话题均与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关系紧密,而且,演说要是能够打动听众,都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或哲学思维来进行理论的阐释与说明。
在有关理想与责任感的话题方面:有些学生的演讲令人深刻,很有启示意义,仅举一例。有同学在演讲中引用了 “美国哈佛大学对于人生理想进行实证调查”的案例:在一群智力与年龄、学历、环境等客观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中,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跟踪调查。25年以后,再次对这些人做跟踪调查,结果令人十分震惊!3%有清晰而长远目标的人,全部成了社会各界的精英、行业领袖;10%有清晰的短期目标的人,都事业有成,成为各专业各领域的成功人士;60%只有一些模糊目标的人,大多事业平平,生活过得不理想;27%根本没有目标的人,过得很不如意,工作不稳定,入不敷出,怨天尤人。学生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主义关系原理,得出结论:人生理想作为“认识”中的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生的“实践”具有巨大的导向性作用:人生的理想越远大,追求的动力就越足;人生理想越清晰,责任感就越强;从而,人生的品位、价值、意义就越高。
在有关“爱情”方面的演讲,学生的兴趣也非常浓厚。有同学就以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为演讲素材,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的发展规律”原理,讲述了“爱”是一门艺术,需要通过完善自己的人格,才能认识“爱的真谛”,并掌握“爱的艺术”。同时,也让大家对弗洛姆的“爱情观”产生了共鸣:“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是人内心生长的东西,而不是被俘虏的情绪。一般来说可以用另一个说法来表达,即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3]20。
在谈到“社会责任感”这一演讲话题时,会涉及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选择与社会发展之类关系的处理。这时,如果不采用唯物辩证法,是很难说得清楚、说得明白的。因此,参与演说的同学也总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说,结果就能收到良好的演说效果。
总之,要想正确认识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理想、爱情、社会责任等这些话题,运用唯物辩证法来论说则是必然的选择。同时,“演讲参与”方式得到了同学们的普遍欢迎。
(四)辩论参与
“辩论参与”方式,主要是结合与现实关涉度高,同时也是同学们感到比较困惑的课程内容来设置课堂小型辩论会。辩论赛的主题由老师提前设置,辩论分为正、反两队,每队由四名队员自愿组成。整个辩论过程,参照正式辩论赛的规则进行。为了让全体同学能够真正参与到辩论当中,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辩论还设置了一些有别于正式辩论赛之处,如双方均有“大众提问”、“大众辩论”环节等。
比如,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设置“资本主义是否一定灭亡”的课堂辩论。其中正方的观点是“资本主义一定灭亡”;反方的观点是“资本主义未必一定灭亡”。反方的观点是“资本主义”经过自由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已过渡至“龚断资本主义”时期。这一时期,国家垄断在资本主义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资本主义未必一定灭亡。而正方的观点是虽然国家龚断资本主义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式,但并不能消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因此资本主义一定会灭亡、被社会主义所代替也是历史的必然。在第六章辩论的基础上,针对第七章“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崇高的社会理想”,可以进一步开展“共产主义能否实现”的辩论赛,正方的观点是“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反方的观点是“共产主义不一定实现”。这样,通过两场双方唇枪舌剑的课堂辩论赛,加上老师对正反两方辩论内容的点评,能够加深同学们对于“资本主义一定灭亡”和“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的理解和认识。
可以说,“辩论参与”是一个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均具有挑战性的参与方式。一方面,需要学生对课程内容相当的熟悉,并且要有自己独立的判断、思考和基本立场;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辩论口才、临场应变能力均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准备辩论赛的过程中,学生们会搜集、查阅大量的资料,积累提出能够诘问对方的问题,需要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配合。这能够增长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让他们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得到锻炼。
三、总结与反思
“问题+案例”教学模式经过几个学期的探索,并通过“参与式”教学方式的具体实践与运用,即问题参与,讲课参与,演讲参与和辩论参与,较好地增强了教学实效性,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主要体现在:第一,“问题参与”通过提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问题的现实性与针对性,较好地增强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以及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把握。第二,“讲课参与”通过尝试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课堂教学,激发了部分同学对于未来从事教师职业的兴趣,也让他们的教学能力得到了初步锻炼。第三,“演讲参与”通过精心设计并组织课堂演讲,充分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对课堂内容充分理解的同时,也让学生们尽情展现出自己的青春风采。第四,“辩论参与”结合教学中涉及到的现实问题,通过将辩论赛搬进思政课堂,让学生广泛参与进来,促进了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
但是,不得不承认,由于课程教学时间的限制以及受到学生对于思政课认识上的偏见,上述“参与式”四种方式的运用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这主要反映在三方面:一,除了在“问题参与”时,全体同学能够广泛参与外,其他三种方式每学期只能有部分同学参与其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同学们的参与积极性。二,由于受到部分同学对于思政课认识上偏见的影响,即认为思政课是属于政治教育课,不论老师如何去启发和引导,总是有不少同学对于课堂参与抱有一种消极的态度,这无形之中也抑制了“参与式”教学的深度开展与应有效果。三,由于上述四种参与方式只是初步探索,所以在实践过程中不免会出现课堂组织不到位,过程性材料没能及时收取和整理,为课题的研究工作带来了一些遗憾。
[参考文献]
[1]石云霞.大学生新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原著导读[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沈湘平.走进西方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3][美]弗洛姆. 爱的艺术[M].李健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陶有浩)
Exploration into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Model of “Problems + Cas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Universities—— TakingthebasicprinciplesofMarxismas an example
SHI Lijuan
(SchoolofMarxism,HefeiNormalUniversity,Hefei230601,China)
Abstract:The teaching model of “Problems + Case” is the synthesis of “Problem Teaching” model and “Case Teaching” model, which is the better integration of pertinence of the “Problem Teaching” and the reality of the “Case Teaching” to be implemented in teaching practice through the participating teaching methods. The first is the “problem of participation” .The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class discussions where raise the issues of reality and pertinence are raised to better enhance students’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class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course content; The second is the “lecture participation” . That is,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conduct the classroom teaching, which trains students for a preliminary teaching ability; The third is the “speech participation”. It underlines subjectivity of students through the careful design and organization of classroom speech; The fourth is the“ debate participation”. It helps the student to gain th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course content by moving ideological debate into classroom.
Key words:the teaching model of “Problems + Case”; the teaching method of “Participatory”;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teaching practice
[收稿日期]2015-11-03
[基金项目]2013年度安徽省质量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重点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案例’教学模式探索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2013szxm066)、安徽省精品资源共享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2gxk196)、安徽省质量工程教学团队项目(201008434)
[作者简介]石丽娟(1978-),女,安徽潜山人,合肥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73(2016)02-01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