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再评价

2016-03-15 23:49陈殿林郝新宇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评价

陈殿林,郝新宇

(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再评价

陈殿林,郝新宇

(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摘要]总体来看,新文化运动以重塑社会价值观为突破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承接辛亥革命的一个枢纽;经历了从宣扬资产阶级文化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转变,本质上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找寻救国救亡的路径;帮助人们转变了思维模式,开辟了中国文化的复兴道路。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评价;历史作用

新文化运动发端100年了,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新文化运动历史作用作全面的评价,克服人们认识方面的不足乃至错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青年杂志》的创办究竟为了什么

探讨这一问题目的是追问新文化运动的起点。虽然不能断言新文化运动有一个预设的路径,“陈独秀于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时,其实并没有什么高远的志怀和预设路径。《青年杂志》并没有正式的‘发刊词’”[1]2,但不能因此而否认新文化运动的起点始自《青年杂志》的创办。[2]

辛亥革命赶走了清王朝,但随后较长时间内造成的政治权力争斗与价值体系的混乱也令人瞠目结舌。按照现代国家模式缔造的中华民国,非但没有主动给国民带来权利观念,反倒出现袁世凯复辟帝制,尊孔复古的闹剧,民主共和政体所允诺的应该为政治权力所支持的价值系统在现实面前显得那么的脆弱。一方面,旧式的传统价值观念在新时期呈现错综复杂的状态,权力斗争使得掌权者暂时无力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另一方面,自洋务运动以来的西学东渐,确乎大大开阔了知识分子的视野,西方价值观念在辛亥革命后长驱直入,而且“清末以来逐渐产生的现代知识分子群体,在民初时期已初具规模,并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分化。民国元年后出现的几百家报纸、几十家学术或政论性杂志,以及十几万所大小学校,不仅使知识分子猛增,而且为他们提供了更为独立的职业(例如教师、记者)、社会地位和更大的社会流动可能性”[3]256。于是,中国社会有着价值再塑内在动力的同时,也存在这种可能性。

1915年9月,《青年杂志》甫一创办即宣布其宗旨是“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修身之道”,陈独秀发表了名文《敬告青年》,十分鲜明地把倡导新文化的目标宣示出来。他在文中向中国青年发出急迫的呼吁:“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自觉者何? 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而自视不可卑也。奋斗者何?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视之若仇敌,若洪水猛兽,而不可与为邻,而不为其菌毒所传染也。”[4]3由此可见,“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就是倡导新的价值观重建,陈独秀看到了青年是时代最为活跃的群体,他寄望青年成为实现价值观革旧鼎新的自觉行动者。

因此,《青年杂志》创办的目的具有再造时代价值的突出意义。胡适1919年在题为《新思潮的意义》的文章中明确指出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就是中国思想的“新思潮”,“据我个人的观察,新思潮的根本意义只是一种新态度。这种新态度可叫做‘评判的态度’”。[5]552“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八个字便是评判态度的最好解释。可以断定,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之时即表达了重建中国社会价值观的时代课题,新文化运动以此为标志所言不虚。

二、新文化运动是如何“运动”起来的

《新青年》(《青年杂志》第2卷改名为《新青年》)编辑部从上海到北京,从个人办刊到同人刊物, 从一本刊物发展为新文化运动的招牌,其间历经了一个过程。它以塑造民主、科学、平等和社会主义等价值观力图吸引青年知识分子,其中“打倒孔家店”和文学革命成为《新青年》同人鼓吹新思想、新文化的热点,并以此为名目将触角伸向宗教、伦理、政治、教育、经济等方方面面,思想启蒙和改造国民人格的命题在思想交锋中凸现。

然而,1919年前“新文化运动不是一场有组织的思想文化运动……”[6]遑论《青年杂志》一创办即掀起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甚至1918年《新青年》的同人阵营还悄悄发生着分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十月革命的爆发,引起了李大钊的深深思索,原来鼓吹的西式价值难以自圆其说,俄国革命与法国革命又有迥异;固守着实验主义的胡适仍然沉浸在他的自由主义信条中乐此不疲。与此同时,“1918年12月和1919年1月,《每周评论》和《新潮》相继创刊,方才结束《新青年》孤军奋战的局面。三刊同声协唱,同气相求,很快产生了群体效应”[1]23。与《新青年》相比,《每周评论》时效性强,《新潮》则系北大学生创办,更加吻合学生的口味。

这些变化并不会弱化《新青年》在这一社会动荡时期的影响力。1919年底,《新青年》为重印前五卷刊登广告,其中有这么一句:“这《新青年》,仿佛可以算得‘中国近五年的思想变迁史’了。不独社员的思想变迁在这里面表现,就是外边人的思想变迁也有一大部在这里面表现”[1]37。的确,思想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真正形成爆发式效应的则是五四运动的推动,使得思想意义上的革新转化为现实的运动,以至于“在20年代初,知识界所认知的‘新文化运动’多以五四为端绪”[1]28。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也明确指出:“在中国文化战线或思想战线上,‘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构成了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7]696

简言之,全面认识新文化运动需要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线,既讲其前后两个时期的区别,又讲二者的联系。

三、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

新文化运动以重塑社会价值观为突破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以来,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以变革制度的姿态动摇着封建统治,尤其是辛亥革命赶跑了皇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这一切,民众只是“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们认识到,要想改变中国的现实,必先唤醒民众,他指出:“盖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纵一时舍旧谋新,而根本思想,未尝变更,不旋踵而仍复旧观者,此自然必然之事也”[8]73。这场运动以再造时代价值为抓手,以宣传新思想、新文化为使命,全面改造修正旧文化,审视、拷问、批判直至揭露旧道德,旧思想,其力度由小到大,最后发展成为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虽然有一些文人学者对封建制度作过一些批评,有些甚至是很严厉的批评,但他们出发点与最终目的与五四时期启蒙思想家们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他们所运用的方法只是资产阶级的方法,看问题思维的非此即彼、片面化、绝对化都非常突出。五四时期思想启蒙家们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是从对社会进行全面的改革的要求出发,对封建制度进行最为猛烈的抨击。新文化运动号召人们不要对封建统治者存有太多幻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他们中的有的人已经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观察国家,分析问题了。总之,新文化运动在长期万马齐喑的思想界撕开了一道口子,它以前所未有的战斗姿态动摇了封建文化几千年来的统治地位,使封建主义的精神堡垒受到了严重创伤,震撼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根基,打碎了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鞭挞了专制与愚昧,转变了人们的观念,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掀起了一个反封建运动的高潮。

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承接辛亥革命的一个枢纽。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革命的先导难能说后续行动会是什么样。辛亥革命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它仅仅赶跑了皇帝,之后的中国社会陷入了政治无休止的争斗中,可以说新文化运动从思想革命的新角度起到了承接革命的枢纽作用。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们在倡导民主与科学的进程中,在批判孔学的同时,始终以一种开放的眼光,积极接纳西方文化,这种风气成为一时潮流。当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启蒙思想家们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潮流,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对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作了全面深入的、热情洋溢的介绍,使新文化运动具有了新的面貌。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搭上了中国思想革命的快车,思想的汇聚、交锋、碰撞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比较优势。知识分子在反复比较中思考、选择、传播,推动五四运动的爆发,使得广大知识分子、青年学生走向社会,与广泛的社会阶层发生联系,于是造成以知识精英、青年学生为先导,社会各阶层首先觉悟的人士积极跟进,在新思想、新观念指引下的空前广泛的社会动员,形成了社会运动的合力,促使中国社会产生新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文化运动以其特有的思想革命方式承接着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文化运动经历了从宣扬资产阶级文化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转变,本质上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找寻救国救亡的路径。陈独秀宣告:“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指民主与科学—引者注),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9]243民主就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制度与思想,科学则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至于为什么反对孔学?是因为孔学极力地为维护封建制度提供政治合法性的说辞,而事实证明,封建制度已经不能存在下去了。言下之意,要以资本主义制度取代之,中国必须走一条新路,所以为资产阶级文化鼓与呼成为五四之前新文化运动的宗旨。如前所述,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此运动的航向,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们在新的社会思想面前出现了分化,但都是在思考国家的路途,其中的先进分子走上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道路,更是注重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观察社会的航标,逐步实现从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到宣传无产阶级文化的转变。陈独秀在《马克思的两大精神》中,道出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本质特征是它的社会实践性。他指出:“马克思学说和行为有两大精神,刚好这两大精神都是中国人所最缺乏的。”这两大精神就是“第一,实际研究的精神……现代人说马克思为科学的社会主义,和空想的社会主义不同,便是在此。这便是马克思研究精神……第二,马克思实际活动的精神……我们研究他的学说,不能仅仅研究其学说,还须将其学说实际去行动,干社会的革命。”[10]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新文化运动从办报刊到汇聚一时名流,再由少数人进行的思想批判,逐步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克服了资产阶级革命不敢面对人民群众的弊端,本质上是在探求国家前途出路。

新文化运动帮助人们转变了思维模式,开辟了中国文化的复兴道路。几千年来中国国民的思维模式,沉湎于八股取士,是一种僵化的、愚昧的思想模式,这种模式注定了其认识社会、分析社会结论的片面性。这种思维模式导致的行动,也必定是迷信、崇拜、非理性的。文学革命的推动,从话语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上一扫过去的文风;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大力提倡,为扫除愚昧与迷信,发展科学与技术,创造了思想前提。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筚路蓝缕,找到了中西结合、创造新文化的途径,并在许多领域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使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全局性的现代化转型。当然,这并不是说,历史和传统在这里被全部斩断了,遗弃了。事实上,除了现代新儒家的薪火相传外,西化派也注意到了历史的连续性和传统的二分法,他们不过是以西方近代人文精神为参照系,对中国文化进行输血、调理、抢救,渴望遍体鳞伤的传统文化能象欧洲文艺复兴一样。

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新文化运动在自身的运动中,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不能苛求新文化运动预先自设一个路径。只有将其放在推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去观察,才能做出公允的评价。

[参考文献]

[1]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周振华.1915年《青年杂志》创办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起点[J].江淮论坛,2011,(6).

[3]毛丹.文化变迁与价值重建运动[G].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1800-1949).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

[4]陈独秀.敬告青年[M]∥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5]胡适. 新思潮的意义[M]∥胡适文集(第2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李维武.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价值观重建及其启示[J].社会科学战线,2014,(2).

[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陈独秀.宪法与孔教[M]∥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9]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M]∥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10]郭东.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1999,(5).

(责任编辑陶有浩)

The Reevaluation of Historical Role of 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

CHEN Dianlin,HAO Xinyu

(SchoolofMarxism,HefeiUniversityofTechnology,Hefei230009,China)

Abstract:“New Youth” launched by CHEN Duxiu in September, 1915, is of profound significance of recreating the history. Generally, New Cultural Movement, with the reshaping of social value as a breakthrough, was the first great ideological emancipation movement in Chinese modern history. It promoted the spread of Marxism in China, and became the pivot where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carried on the 1911 Revolution. The movement experienced the shift from publicizing bourgeois culture to spreading Marxism, and essentially sought the way to save the nation from extinction through constant practice , helping people change the thinking mode, and paving the way for the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New Cultural Movement; evaluation; historical role

[收稿日期]2016-01-19

[基金项目]安徽省2013年教学研究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问题的逻辑论证研究”(2013szxm007)、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教改项目(XJ20122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殿林(1969-),男,安徽全椒人,博士,合肥工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人选;郝新宇(1988-),男,合肥工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K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73(2016)02-0045-03

猜你喜欢
新文化运动评价
新文科建设: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文化运动”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立足教材知识,提升历史素养——近年高考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考点例说
SOLO理论指导下的听评课——以《新文化运动》观课为例
基于学情设计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新文化运动》为例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探讨——基于“新青年”和《新青年》的角度观察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关于项目后评价中“专项”后评价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