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孝文化对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作用

2016-03-15 19:53张雯雯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孝文化本土化

张雯雯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中国传统孝文化对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作用

张雯雯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摘要: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数千年的发展中,孝道始终存在并且成为支配和评价人们行为的道德标准之一。社会工作伦理随着社会工作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一套现实可行的标准。而社会工作传入中国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问题,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也不例外。传统孝文化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伦理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孝文化;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孝敬父母更是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曾被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当作治理天下的工具,以此维持社会的稳定。社会工作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入中国。社会工作传入中国后面临很多挑战和困难。社会工作伦理作为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同样面临着适应性的问题。西方社会工作伦理是以西方社会的基本情况为基础的,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让社会工作伦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而构建中国本土的社会工作伦理。而传统孝文化作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家庭伦理的重要文化力量对于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构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

一、传统孝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其作用

中国传统孝文化是在华夏数千年历史中孕育、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孝”作为一种文化体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而在当代,孝文化作为一种最基本的亲亲关系,在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

1.孝文化的基本概念。孝是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在人类之初便存在了,是出于内心对父母的感恩正像《诗经》中一首诗所表达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诗经·小雅·蓼莪》)。中国的孝道是中国上古原始文化的“道”的延伸。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开始出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越来越复杂。这样的情况下统治者有两条途径来管理国家:一是法律制度,二是利用人伦道德进行调节。这时候作为道德的基本内容的“孝”转化为孝道。而孝文化是以孝道为起点发展出来的,是孝道的一种延伸。孝文化是指一切有关“孝”的物质、精神以及制度的总括。

2.孝文化的作用。孝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对于维系家庭、安定社会、繁荣文化以及培育爱国之心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1)维护家庭和谐。传统意义上的家,主要是指宗法制度下的“大家庭”、“大家族”。南怀瑾说,古代中国没有保安人员,它用什么方法、什么体制去管理偌大的中国,[2]靠的就是这种“家族”观念,而“家族”观念的根本就是孝道。如果一个大家庭和睦团结,那么整个社会就会自然而然地稳定。《孟子·离娄上》说:“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3]孟子希望天下的家庭要同心同德,和睦相处,这样才能保持家庭的稳定、幸福,使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礼记·效特言》中的“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万物安”,讲的就是孝对家庭和睦的作用,进而带来社会的安定。我们常说“家和万事兴”便是对这种文化的诠释。

(2)维护社会稳定。中国传统孝文化有维护家庭和谐的作用,而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它的稳定对整个社会的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大学》所言: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孝经》云: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先王有治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君主如能以孝道治理天下,便会得到“万国之欢心”“百姓之欢心”,达到“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提倡孝道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整个社会文明有序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

(3)丰富中国的传统文化。世界上四大文明,唯有中国没有中断过,一直维持了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分析其原因,只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色部分寻找答案。南怀瑾说:“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文明就是孝道。”孝道统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发展方向。中国传统孝文化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和文人学士的褒扬,深入到中华民族的潜意识之中,成为中国人民一种根深蒂固的道德观念。儒家把“孝”作为“仁”的起点,认为人人如以爱亲之情推己及人,仁爱的境界就有可能实现。[4]“泛爱众而亲人”,有了这样的仁爱之心,便会心胸宽广,厚德载物。以孝治家,以孝治国,王道至上,不战而天下皆王土。孝文化一直丰富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风俗习惯、艺术形式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社会工作伦理和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界定

1.社会工作伦理。“伦理”,由“伦”和“理”构成。《礼记·乐记》第一次把“伦”和“理”连用:“乐者,通伦理者也。”[5]之后,伦理被人们广泛使用。西方学者所用的伦理和道德的词源涵义大体相通。1979年版《美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将社会工作伦理定义为“社会工作依据其哲学信念与价值取向,发展而得的一套伦理实施原则,以作为引导与限制助人活动或行为的依据”[6]。社会工作伦理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灵魂。

2.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本土化”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以来首先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兴起的潮流。它的实质是将西方欧美国家发达的技术、模式、方法等引入本国,并将其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一个过程。王思斌教授指出:“本土化所反映的是一种变化和过程,它指的是外来的东西进入另一社会文化区域(‘本土’)并适应后者的要求而生存和发挥作用的过程。 本土化不但强调外来者对它所进入的社会文化区域的适应性变迁,而且特别强调后者的主体性。”[7]

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是本土化在社会工作伦理领域的具体表现,它是指借鉴欧美国家先进的社会工作伦理理念和经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同社会工作伦理理念相似或相近的理念,找出中国传统助人模式经验中成功的伦理工作方法和经验,最终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伦理的过程。

三、传统孝文化在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过程中的作用

在界定了孝文化和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基本内涵之后,发现传统孝文化在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过程中已经和正在扮演着重要角色。

1.文化支撑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过程中,作为一种基本依托必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从未间断过,势必也会对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起着文化支撑的作用。孝文化对社会工作伦理在中国的建构,尤其突出在某些实务领域,比如老年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中国自古就有“百善孝为先”的优良传统,在建构老年社会工作伦理的时候必然要考虑到中国特殊的孝文化。在构建并发展中国的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时候,要充分地和中国传统的孝文化联系起来,进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伦理。传统孝文化不仅对社会工作专业伦理有文化支撑作用,对陶冶个人和社会大众的情操和品德也有积极作用,这些也是和社会工作的“利他”主义的价值观相吻合的。

2.补充作用。中国古代社会产生的时候,中国的文化就与其相随,中国的孝文化也是同时发源于彼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孝文化也逐渐发展变化着。新时期,我们要努力发展新型的与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进程相适应的孝道,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孝文化。

社会工作非常需要专业伦理的信仰与约束来实施[8]。社会工作来源于西方,社会工作伦理也不例外,西方社会工作伦理带有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是西方文化和社会伦理在助人方面的体现。中国的社会工作是中国文化和社会伦理在助人方面的体现。中西方的社会工作伦理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助人的伦理。这就说明中西方文化中助人特性是共通的,这种共通性可以使西方的社会工作在中国能够找到理论依据,并使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在中国有了实现的可能性。中国独有的传统孝文化可以为社会工作伦理在中国的发展注入新的元素。

3.对个别实务领域的伦理本土化有独特作用。

(1)对老年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作用。“百善孝为先”,古人认为一切道德教育都是从孝道开始,教育百姓相亲相爱最好是从行孝开始。[9]《孝经》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博爱也);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广敬也)。”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中国自春秋战国以来就有尊老、敬老、养老的文化传统,家庭养老一直是中国最主要的养老方式,而“孝”作为一种文化价值理念是支撑这种养老行为方式的伦理基础。中国悠久的孝文化发展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开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首先,有利于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关系。社会工作者在接案初期,要积极主动和案主建立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这样方便以后在开展实务的时候与案主的沟通。尤其是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里,社会工作者用对待自己长辈的方式对待服务对象,可以让服务对象感觉被尊重以便拉近距离,便于开展工作。

其次,有利于提升社会工作者的应对能力。社会工作者在本土开展工作的时候,必然会遇到西方的伦理道德和中国的伦理道德不相融的情况。这个时候社会工作者就要意识到西方的社会工作伦理是基于西方的文化和时代背景的,在中国解决具体的实务问题时要结合中国的文化传统。这时候,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就能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

(2)对青少年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青少年社会工作微观层面的首要内容,它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最主要、最经常的部分。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青少年的德育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孝德教育是青少年的整个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和起点。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的孝道作为中国孝文化的起点,为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提供主体和土壤。

学校是青少年教育的核心场所。学校把孝道融入到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让青少年认识到“泛爱众,而亲仁”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减少因为认识偏差而导致的越轨行为。

(3)对儿童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作用。孟子把孝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把最初产生和存在于家庭中的孝敬父母之心推己及人乃至整个社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要求人们从关爱自己的父母、儿女出发,推及到关爱别人的父母、儿女,再到关爱天下的老人、孩子。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是一个整体概念,它包括社会工作各个具体领域的伦理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和社会工作伦理交互融合,而且还在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过程中起到文化支撑的作用。中国传统孝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不仅有关于老人的伦理道德,还有关于儿童的,而儿童社会工作实务领域方面的伦理构建也要基于中国的特殊文化背景。因此,中国的儿童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伦理本土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中国特有的文化性质。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儿童社会工作时要具有推己及人的同理心,要做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对家庭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作用。不管是老年社会工作领域,青少年实务领域,还是儿童社会工作实务领域,归根到底都离不开家庭。中国的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有着浓重的“家本位”思想。在开展家庭社会工作时孝文化起着显著作用。中国的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家庭社会工作时,要有“家”的概念,同时,更应该要有“孝”的意识,将服务对象的问题放到孝道中去考虑,很多问题就能顺利地解决。中国的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建设要从个人、家庭、社会三个方面进行。只有个人和家庭社会工作领域的专业伦理建设成熟,整个社会层面的社会工作专业伦理才能有良好的基础。在整个系统的循环过程中,传统的孝文化贯穿始终。

四、结语

目前,社会工作伦理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同时也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是一个过程,需要中国的社会工作领域的志士仁人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断地开拓创新。从孝文化的历史演进过程可以看出,受传统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家庭的影响,中华民族拥有强烈的孝亲观念。这种源自于本能的意识经过历朝统治者的推崇不断得以强化。同时,历代思想家的不断升华和传承使孝文化由家庭伦理转变为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随着社会工作引入中国,传统孝文化势必会对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产生重要影响。同样的,只有建立在中国的社会、文化基础上的社会工作伦理,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的社会工作事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铭.关于中国孝文化的思考[D].郑州: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7:9.

[2]南怀瑾.原本大学微言[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99.

[3]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孟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96.

[4]计志宏.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特征及社会功能[J].前沿,2010(10):151.

[5]张延城,董守志.礼记·乐记[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373.

[6]高鉴国.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128-135.

[7]王思斌.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J].浙江学刊,2001(2):56.

[8]黄耀明.对话与融合: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与中国传统文化[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2(4):11.

[9]齐绩.提倡孝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J].河北学刊,2011(4):188.

(责任编辑:祝春娥)

收稿日期:2016-02-25

作者简介:张雯雯(1990-),女,安徽阜南人,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824(2016)04-0020-04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Culture on the Localization of Social Work Ethics

ZhangWenwen

(SchoolofSociologyandPoliticalScience,AnhuiUniversity,Hefei,Anhui230000,China)

Abstract:Filial piety culture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its development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re has always been a culture of filial piety which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ral standards that govern and evaluate people’s behavio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of social work ethic is also constantly evolving, and has gradually formed a set of realistic and practical standards. The first issue for social work after it was introduced to China is the problem of its localization, including the localization of social work ethics. The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culture proves to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building of social work eth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filial piety culture; social work ethic; localization

猜你喜欢
孝文化本土化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浅析孝文化的当代价值
近30年来宋代“孝文化”研究综述
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
传统文化视角下把握 “孝文化” 概念
深化本土化战略亚太仍是博世的主要增长区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