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斌 陈 蓉
写出真感受
●王泽斌陈蓉
我常常组织送教活动。前不久,一所乡村小学请我带一位老师到学校,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上一节四年级的作文课。课的内容最终确定为玩游戏“蒙眼贴鼻子”,并现场习作。
先上课的是本校的一位老师。他讲完要求后,游戏就开始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可想而知。第一名上台的学生蒙好眼睛后,摸摸索索地把鼻子贴到了额头上。伴随着不绝于耳的笑声,这名学生回到了座位上。其他学生兴趣高涨,都想上台试一试。老师先后让三名学生上台,结果一名把鼻子贴到了眼睛上,一名贴到了脸上,另一名虽然贴对了位置,但鼻孔朝上了。全班学生笑得前仰后翻。学生玩的过程中,老师一直在做辅助性工作,如给学生蒙眼睛、对学生贴的结果作评价等,至于做这个游戏与写作文有多大联系,老师并没有细致点拨。游戏结束后,老师这样组织教学——
师:同学们,这个游戏好玩吗?它好玩在哪里?(学生相互张望,不知从何说起)先回想一下,选其中一个同学贴鼻子的过程说说就行。(学生似有所悟,有人举手了。)
生1:第一个贴鼻子的是李小林。上台后,他拿起纸,贴了起来。可是,他把鼻子贴到了额角上。
师:他讲得好吗?(学生看看老师脸上的笑意,都说“好”)他讲得确实不错,而且声音很响亮。谁还想讲?注意把过程讲得更详细。
生2:老师点了张陶陶的名字。她飞快地站起来,从我身边跑上讲台。老师给她蒙上眼睛后,她从老师手里接过老师的鼻子(学生发出笑声),左一试,右一试,上一试,下一试,犹豫了好一会儿,才贴上去。然而,她把鼻子贴到眼睛上去了。揭开布一看,她很不好意思地回到座位上。
……
师:越说越具体生动了。时间关系,现在不说了。请大家学着刚才四个同学的讲述,选一个人,把贴鼻子的过程写下来,题目就叫《蒙眼贴鼻子》。
这位老师主要安排了三个教学环节,一是指导学生玩贴鼻子的游戏,二是引导学生说话,三是要求学生习作,但落实情况都不尽如人意。第一个环节,老师只是为玩而玩,并没有将写与玩结合起来。第二个环节,说的目的性不明确,“怎么说”的指导思路不清晰:一是说的时候没有着眼于活动的全过程;二是说的重点不清晰;三是没有表现出游戏“好玩”或是“有趣”的特点;四是说的过程中缺少互动,教师以点评代替了学生间的交流,如“她从老师手里接过老师的鼻子”,学生听出了错误,老师却以为是说出了游戏的“好玩”。至于第三个环节,学生写完后,我收看了部分习作,发现学生语言贫乏,根本没有写出“好玩”在什么地方。
这个游戏简单、直观、有趣,也很有吸引力,本是一个激活学生语言的好资源,但学生说(写)不出应有的味道。问题在学生吗?显然不是。之所以如此,关键是老师没有吃透教学目标,没有理顺教学思路,没有选好教学方法,没有进行细致的过程指导,致使学生难以释放出活动中的感受与体验。
送教的陈老师在另一个平行班上相同的内容,以下是教学的大致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学生雀跃)我听说你们平时玩过不少游戏,今天我们一起玩一个新游戏,叫“蒙眼贴鼻子”,好不好?
(学生热烈响应。老师一边把缺鼻子的人头画贴在黑板上高出学生头顶的位置,一边讲解了游戏规则。学生都要求参加。老师请一名叫李恒的男生上台。李恒将鼻子贴到了嘴上,引出一阵笑声。)
师:好玩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把他刚才贴的过程说一说?(学生纷纷举手。)
生1:李恒走上讲台,接过老师给他的纸鼻子贴起来,贴呀贴,最终把鼻子贴到了嘴上。
师:大家听出了很好玩吗?(学生纷纷摇头)回想一下刚才玩的过程,谁来帮帮他?
生2:过程太简单,无头无尾。事情的经过是,陈老师先宣布了这节课一起玩游戏,再说了玩什么,接着讲了游戏规则,最后才开始游戏。
生3:老师用一块黑布蒙住了他的眼睛,把他引到黑板前。他开始贴了,结果贴错了地方。
生4:他不是一下子就贴上去的。李恒先摸到画,再把整幅画摸了一遍,然后从上往下、从左往右地摸,最后才贴上去,结果还是贴错了。
生5:他贴的时候,同学们不断地发出笑声。这一点,李恒也没有说。
师:同学们不但会玩,而且还会观察。谁能根据大家的建议,把李恒贴鼻子的过程连起说一段话?说时重点要注意什么?
生6:有头有尾,把贴的过程说清楚,说具体。
师:很会建议!
生7:因为贴鼻子特别有趣,还要把有趣的动作说生动。
师:你真会思考!想一想。谁再来说?(请一名学生说。学生说得比较连贯、具体、有趣)说得同学们都发笑了,了不起!(学生纷纷举手,还想说)现在不说了,还是继续玩吧。玩好了再讲,好吗?(学生很兴奋)老师再找三名同学来贴,相信他们会更有经验。这次,同学们可要注意贴的全过程哟!
(三名学生上台,一个把鼻子贴在了右眼上,一个贴在了下巴上,还有一个贴在了额头上。不少学生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师:同学们,这么好玩的游戏,可惜你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不在场,你们放学回家后想讲给他们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这样,先让我来当妈妈。谁想当我的女儿?(走近一位贴过鼻子的女生)女儿,听说你们今天玩了一个有意思的游戏,快讲给我听听!
生8:今天上午第二节课,从城里来了一位陈老师,和我们一起玩了一个“蒙眼贴鼻子”的游戏。
师:哟,还是从城里来的老师!给谁贴鼻子,给老师吗?(学生们都裂开嘴笑了。)
生8:妈妈,您别打岔。老师边讲游戏规则,边把缺鼻子的人头画贴在黑板上;贴好后,就准备请人上去贴了。
师:女儿,请你了吗?
生8:最后一个点到了我。我十分高兴,站起来就往台上跑,差点把课桌绊倒了。……我用两只手一齐摸,摸了一阵儿,感觉找对了地方。我刚想贴上去,听到同学们轻轻的笑声。
师:女儿真细心,真聪明,还能注意同学们的反应。这就叫耳听八方。
生8:我一想,肯定是贴错了。我用两手再比划了一阵儿,然后上移移,下挪挪,最后用力贴定了。我想,这次肯定不会贴错了。可是,台下爆发出大笑声。我摘开黑布一看,啊,我让鼻子长在额头上了。
师:哈哈哈哈!女儿呀,你讲得真精彩,让我觉得是在和你们一起玩游戏呢!(回到老师的角色)刚才,这位女同学讲得好不好?好在哪儿?
生9:她按顺序把游戏的经过讲得很完整,很清楚。
生10:她把贴的动作和想法讲得很具体。
生11:她不仅讲了怎样贴,还把老师怎样做以及我们在下面的反应都讲了,讲得重点突出,生动有趣。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1.有顺序,经过完整;2.具体并有重点,且要分好段;3.注意整个场面。)
生12:最好把“摘开黑布”中的“摘”换成“揭”。另外,我发现揭开黑布后,她不好意思地笑了。
师:哇,你们真会听真会想真会评啊!特别是你(最后发言的学生),还提出了新的建议,了不起!想一想,大家赞同他们的观点吗?(学生若有所悟——“赞同”)为了把今天的游戏讲得更精彩,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得更过瘾,先用笔作作准备。你们想写谁就写谁,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好不好?(学生劲头十足,都说“好”)。别着急,先想一想,理一理,再动笔。相信每个同学都会写得很生动。开始吧!
老师一说完,学生就急不可耐地动起笔来。听课老师对学生今天表现的互动能力、言说水平和表达欲望感到很惊讶。原来,与另一个班相比,这个班要差一些,而且学生都不爱发言,今天的表现完全出人意料。不到二十分钟,大部分学生写完了。陈老师让他们认真修改,一会儿拿出最好的内容读给大家听。我看看身边的几名学生,他们神情专注,喜在眉头,文字流量都在三百字上下。见学生都写得差不多了,陈老师又让同座当小老师,互相读一读、评一评。学生互改前,老师点了点黑板上的要求,并另外加上一点——“4.句子通顺,不写错别字。”学生又活动开了,认真且充满兴趣。
改完后,老师让一名据说是十分怕写作文的后进生朗读自己的作文。这名学生把内容写得很清楚,而且个别地方还写得较为生动。他在文章最后写到:“说实话,我也很想上去贴一贴。如果我去贴,我会更认真地比一比上下左右的距离,肯定比他们贴得好。”“你今天写出了这么好的作文,真让老师高兴。特别是最后写出了自己的想法,很有特点!”老师饱含感情地作出评价。接着,陈老师又点了一名作文写得很好的学生读自己的作文,并在边读边评中进行了写作方法的点拨与引导。最后,老师要求学生修改并誊写后,把习作读给家人听,如果爸爸妈妈在外打工,就通过QQ等方式发给他们阅读。
两位老师同教一个内容,但效果相去甚远。究其原因,在于两位老师的教学指向不同:前一位只指向了教,指向了活动本身,教师让学生活动,并没有明确活动对学生说、写的意义与目的,因此,学生始终处于盲目状态,教学始终浮于一种形式上的互动;后一位老师则指向了学,教师用活动推动活动,不断引发学生说的欲望,同时目标定位清晰明确,为学而教,为学生发展而教,从而使学生得到言说与表达的充分训练。
(作者单位:王泽斌,宜都市教研室;陈蓉,宜都市陆城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