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四川报纸出版述评

2016-03-15 15:14陈桂香
河北科技图苑 2016年4期
关键词:四川报纸

陈桂香

(重庆图书馆 重庆 400037)



清末四川报纸出版述评

陈桂香

(重庆图书馆重庆400037)

清末四川报纸种类多,数量大,影响深远,在当时属于全国报纸发达行列。探索清末四川报纸的出版背景、出版情况、出版特色并对其进行评价,对四川和全国新闻出版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清朝;四川;报纸出版

四川地处西南内陆,是一个物产富饶、人口众多的大省,是我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清末,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的广泛输入,四川思想文化逐步出现除旧布新的局面。伴着全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宋育仁于1897年和1898年分别创办《渝报》和《蜀学报》。《渝报》是四川最早的近代报纸。此后,四川报纸的种类由少到多,数量由小到大,影响由近及远,不断发展,逐渐进入全国报纸发达行列。

1 清末四川报纸出版背景

1.1四川资本主义的发展

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四川位于四川盆地,只有东面的长江与外界沟通,其他三面几乎都封闭。封闭的地理位置,导致四川与外界沟通少,四川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更为缓慢。1860年,中国清政府与英、法订立《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1]138等。从此,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进入内地和长江流域。1895年,中国清政府与日本订立《马关条约》,规定“开发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1]1191等。英、法、美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援引“一体均沾”,同样取得了在重庆通商的权利。自此,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广泛侵入四川地区。他们在四川大量倾销商品、建银行、办工厂、开矿山、修铁路、夺内河、租港湾,逐步瓦解四川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促进四川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为四川报纸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1.2清政府自上而下的改革

资本主义列强侵略让清政府丧权辱国,也触动清朝统治阶级掀起自上而下的改革,推行一系列新政,客观上为四川报纸的创办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教育制度,发展实业的维新变法运动,为四川近代报纸的诞生创造了有利条件。1901年,义和团运动后,为掩饰人民耳目,清政府下昭推行“新政”,改革内容多与1898年的维新变法相同。于是,一些标榜新政的地方督抚开始鼓励创办报纸。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紧接着,《大清印刷物专律》、《大清报律》等一批新闻报纸法律接连出台。新闻报纸法律的出台,实质是清政府加强对新闻事业的控制,但对报纸的注册、批准、审查、处分作了规定,客观上为报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合法的空间。在这种形势下,二十世纪初,四川出现了首次办报热潮。

1.3四川救亡图存的舆论宣传需要

面对资本主义的强敌入侵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四川爱国志士积极寻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之路。有直接反对外国侵略者的斗争,如1895年在成都爆发的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即有名的“成都教案”;1898年又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以余栋臣为首的农民武装起义。有通过变法图强来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运动,如四川人刘光第和杨锐在北京参加了康有为等人发起的维新变法运动,为变法维新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又如宋育仁领导的四川变法维新运动。

宋育仁,被誉为“四川历史上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四川创办报纸,是同宋育仁的倡导和努力分不开的。“1896年5月宋育仁遵旨回川,他在兴办实业的同时,又着手创办宣传变法维新的报纸。1897年10月,他与杨道南、潘清荫、梅际郇等人在重庆创办了四川第一家报纸《渝报》。1898年,因宋育仁应聘到成都任尊经书院院长,《渝报》出版到十六期,即行停刊。宋育仁到成都后,同杨道南、吴之英、廖季平等人,创办《蜀学报》。《蜀学报》出版到第十三期后,戊戌政变发生,被迫停刊。”[2]虽然两报出版时间不长,但他们拓宽了四川人视野,打破了四川沉闷局面,是四川近代报纸的源头。

2 清末四川报纸出版特色及评价

清末四川报纸数量大,共出版56种。四川近代报纸诞生时期(1897—1899年),出版4种;四川报纸在艰难中起步时期(1900—1903年),出版6种;四川出现首次办报热潮时期(1904—1911年),出版46种[3]。如《渝报》、《蜀学报》、《算学报》和《启蒙通俗报》等。

出版种类繁多。按出版周期分类,清末四川报纸有日报、双日报、周报、旬报、半月报、月报等,还有每周三、周六出版,每月朔望日出版,每月的二、五、八、十出版以及不定期出版等。然而,清末四川报纸大多是民办,报馆资金来源不稳定,以致出版周期不稳定,如《蜀学报》从半月报到旬报;《启蒙通俗报》从半月报到月报;《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从日刊到隔日刊。

出版形式多样。清末四川报纸有报名、页码、期数(号)等,有单面印刷、双面印刷,繁体字竖排,多为册报。《渝报》每十日出版,印报名、页码,每页13行,竖排,每行32字,册报。《启蒙通俗报》中缝印有栏目、页码、期数。《广益丛报》印有栏目、页码,双面印刷,册报。《成都日报》初期为单张单面印刷,中缝印报名、期号、页码,可装订成册。后期为多张印刷。《崇实报》线装,中缝印有报名、期数、页码等。《蜀报》印栏目、页码、期数,有边栏、中缝,酷似线装书。清末四川报纸主要是四开版或八开版,也有对开大报。如《崇实报》最多时一期有两大张,共八版。《四川群报》的副刊《娱闲录》,版面为对开八版。

版面上标有特有的标识,以表明自身的特征。《西顾报》、《川路月报》等印有“大清邮政特准挂号认为新闻纸类”,这“类似于现在的拥有全国统一刊号CN”[4]。《广益丛报》印有 “广益局排印”字样。《工商学报》注明“非卖品”。清末四川报纸出版特色之处还在于,主要使用白话。《启蒙通俗报》即使是不识字的人,也能听懂。《成都自治局白话报》全用白话,即使是“谕旨”,也用白话解说。

注重新闻的时效性。新闻条数增加,新闻种类增多,而且注重新闻的时效性,有些报纸还刊登奇闻轶事和市井新闻。《蜀学报》有蜀中近事、中国近事、海外近事。《成都日报》也有紧要时事、省内新闻、省外新闻、京外新闻、外国新闻等。《通俗画报》经常刊载谜语和诗钟,中者有奖,吸引了不少读者。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去世,《四川群报》当即出版号外《千夫所指,无病而死。袁世凯死矣!》。这么注重新闻的时效性,这在四川报纸史上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栏目众多。增设广告、启事、副刊、评论等各种栏目。广告,开始在报纸版面上占有重要地位。有的报纸,更视广告为报纸的主要财源。《成都日报》1909年后,广告大量增加,第三版和第四版刊登各种广告,中缝及版心边缘也均刊登广告,还另送大部分是广告的附页。《西顾报》第四版和中缝也全是广告。副刊,也受到相当的重视。部分报纸,甚至印有专门的副刊刊头。《蜀学报》的附刊“丛书报”。《四川群报》的副刊“娱闲录”。 这一时期评论工作的重大发展,是在设置社论、论说基础上增设时事评论。《崇实报》、《国民报》等不少报纸都增设了时事评论栏目,并在显著位置刊载。

发行量相对较大。清末四川报纸主要是木版雕印、铅印、石印,但开始出现先进的机器排印。由于资金限制,印量和规模通常不大,每期印量从几百份到几千份不等,个别报纸印量达到万余份。如《渝报》、《蜀学报》发行量最高时达二千份,《皇汉大事记》发行量三千份左右,《四川官报》发行量则高达万余份,《西顾报》发行量高达一万四五千份,《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发行量高达一万五千份,《蜀醒日报》每日曾销售七八千份。

发行方式灵活。清末四川报纸发行主要有报馆零售,接收订户及免费赠送等。《渝报》在四川省内外均设有派报处,最多时曾达52处。《广益丛报》一律订阅,概不零售,派报处几乎遍及全省。《军声》第一号报头上印有“本日报纸送阅,以为出版纪念”。

3 清末四川报纸出版评价

清末四川报纸的发展,促进维新运动、立宪运动和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女革命家秋瑾把报纸称为革命队伍里的一个‘师团’。”[5]无论维新派、立宪派,还是革命派,都以报纸为武器,在报纸上鼓吹他们的政治理想,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促进维新运动、立宪运动和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其中,《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尤为出色。该报发扬反帝、反清、爱国革命精神,为保路运动和辛亥革命大造舆论,推动四川革命运动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清末四川报纸的促进作用,还体现在积极配合实践活动,甚至直接进行具体实践活动。如《渝报》组织翻译西方文章书籍等。

清末四川报纸的发展,为四川地区优秀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宋育仁、潘清荫、傅樵村、杨庶堪、卞小吾、邓孝可等人成为四川报纸发展的杰出代表。在报纸发展过程中,报纸负责人或参与人也不断成长,开始独立地对新闻事件作出判断与评价。邓孝可在《蜀报》第12期发表《卖国邮传部,卖国奴盛宣怀》一文,反对清政府出卖铁路主权,号召四川人积极投身保路运动。同时,许多报纸负责人也是运动负责人,如宋育仁、蒲殿俊等。他们把报纸宣传活动与运动相结合,不仅提高了自身的舆论宣传能力,也提高了自身的领导运动能力。

清末四川报纸的发展,促进了当地风气的开化及当地文明的形成。清末四川报纸大多以“广见闻、开风气”为宗旨,广泛介绍新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新的思想和文化,开阔了四川人的眼界,促进了四川风气的开化。报纸是人们思想争论的重要阵地,各种政治派别都积极撰文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掀起激烈论战,有利于地方文明风气的形成。此外,报纸比一般书籍内容丰富,呈现音乐、绘画、体育、宗教、礼俗、伦理、医药、服饰等方面的大量内容,也有利于地方文明风气的形成。

清末四川报纸反映与地方有关的人和事,尤其是刊登了一些对地方有较大影响的文章或新闻,从而为四川保留了不少真实的历史资料,体现出地方史料价值。《广益丛报》详细记载了四川各地的保路运动,为研究四川保路运动提供了史料。《军声》第4号介绍了蔡锷、杨尽诚、尹昌衡、张凤岁等各地军政府领导人,为研究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的辛亥革命提供了史料。《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还出版号外,及时把保路运动进展告诉广大人民。这不仅体现报纸的地方史料价值,更体现报纸的现实影响力和号召力。

[1]白寿彝,龚书铎.中国通史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138.

[2]隗瀛涛,李有朋,李润苍,等.四川近代史[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234.

[3]王绿萍.四川报刊五十年集成(1897—1949)[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1-35.

[4]阙本旭.清末民初时期潮汕报刊出版钩沉[J].图书馆论坛,2005,25,(6):361.

[5]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981.

G256

A

2016-06-01责任编辑:马秀娟)

猜你喜欢
四川报纸
A gift I treasure
Pingtan in Suzhou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报纸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报纸
灾后两年新四川
一张假报纸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