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流亡学生与各界的矛盾——以《申报》报道事件为例

2016-03-15 14:50:57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东北申报矛盾

王 凯

(安徽大学 历史系,合肥 230039)



解放战争时期流亡学生与各界的矛盾
——以《申报》报道事件为例

王 凯

(安徽大学 历史系,合肥 230039)

解放战争时期,大批学生逃亡到南方各大城市,形成流亡学生浪潮。到达南方之后,流亡学生与各界的矛盾突出,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考察流亡学生与各界的矛盾产生的原因、矛盾的具体表现、矛盾的社会影响,有助于人们认识到当时流亡学生的悲惨生活,从侧面展现南京国民政府失去青年群体支持的原因。

流亡学生;学生矛盾;国民政府;“七五事件”;陈家桥事件

解放战争前期,大批的学生*本文论述的“学生”指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处于战乱地区的中学和大学学生。流亡到平津、京沪等各大城市,形成流亡学生浪潮,对刚刚稳定下来的教育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南下流亡的学生与原地的各社会阶层充满着矛盾,一方面破坏社会治安,加剧社会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认清南京国民政府的虚伪面目,促使学生群体倒向共产党阵营。据记载,在1948年“八月十六日起至九月八日至,发生流亡学生聚众滋事案件五十二起之多”[1],可见流亡学生与各界的矛盾是不可忽视的问题。《申报》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对于流亡学生的记载十分详细,虽然它受到国民党的影响,记载事件也不免带有政治色彩,但仍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笔者试从《申报》中记载的事件分析流亡学生与各界的矛盾。

一、与政府机关的矛盾

解放战争之后,为了和中国共产党争夺青年人才,南京国民政府成立青年复学就学辅导委员会,在各地成立青年就业辅导处和青年服务站,分别登记失学失业青年,并设立临时中学、联合中学收容流亡学生。但是国民党内部官员贪污腐败,只顾个人享受,遇事不作为,使得本就不多的救济金不能按时发放,同时南京国民政府对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政策,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学生待遇不同,这都引起了学生的不满。

1946年5月南京市临时大学先修班学生800多人,因为教育部颁布的保送升学办法而举行罢课,教育部规定“(一)流亡学生在暑假期间,由青年辅导委员会负责收容;(二)全校学生按百分之二十五比例,保送升入大学”[2],学生认为第二项答复与要求相差太远,表示愿意经过考试来升学,以求公平,如若教育部不允许,他们将再次请愿。本来是合理的事情,但是当时国民党不顾学生的利益,不允通过,使得学生对政府不信任。

1948年7月,发生更大的“七五”事件,究其原因是,北平市参议会向中央提出两点建议:“(一)由本会电请中央,对已到平之东北学生,不训公私立学校,凡有确实学籍及身份证明者,应语传总司令设法予以暑期军事训练,在训练期间予以士兵衣食待遇,并切实考核其背景、身份、学历等项。确有学籍及思想纯正之学生,暂时按其程度分发东北临大或各大学中学借读,予以管训。其缺乏读书能力者,入伍服兵役期满退役。(二)电请中央停发东北各国立公私立学校之经费及学生公费,全部汇交传总司令,会同省市政府审核拨发,贴补东北来平学生费用,或改汇东北临大,作为经费。东北各校暂行停办,以免一面派遣学生进关,一面另招学生,套取经费公费。”[3]6日东北籍立委,就东北学生捣毁北平市参议院交换意见,提出三点主张:“(一)电东北政委会,派员赴平协同地方当局调查处理。(二)电东北旅平同乡会平市府及传总司令,表示对该事件关切并盼慎重处理。(三)推王寒生等五委员与教部(即教育部)商洽,请放宽尺度收容流亡北平之东北学生,并注意救济流亡其他各地之东北学生。”[4]事件发生后,引起了东北代表的重视,“东北旅平国大代表,同乡同学七五事件案后援会,推毕泽宇为主委。立委,国代,同乡,同学等会各推一人为委员。即日交涉释放被捕学生,并解除宿舍警戒及交涉办理善后事宜。据在会场报告,东北学生已死七人。七日续有学生被捕已得报告,东大先修班被捕十九人。”[5]南京国民政府迫于压力,成立了“七五”事件调查委员会,国防部次长秦德纯在调查“七五”事件时,关于“枪”问题,因为各方所提交的资料不同,所以未得出结果。同时监委谷凤翔、胡文晖在八月十八日也带回了调查结果。最后,政府处理结果为把指挥开枪的连排长处以极刑,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制裁与免职,至此,“七五”事件解决。傅作义因为不满政府善后工作,而主动请辞。北平市治安当局把“七五”事件定性为:“此项事件演变至今,已证明其自初即为奸匪份子操纵主使的有计划之行动,而非单纯为东北流亡学生读书吃饭之问题。故今日之事件,可断言其为奸匪城工部份子在本市展开反抗剿匪戡乱之战线。”[6]从而对北平进行戒严令。

此外还有流亡学生与警察发生冲突。纵观流亡学生与政府的矛盾,主要是政府不能正当地处理学生问题,对学生的合理要求置之不理。流亡学生的生活非常凄苦,“整日的生活就是忙着吃饭,两千多人一共只有四口锅,从天亮到天黑,从天黑到天亮,整天整夜地烧火煮饭。”[7]“柴与米是教育局供给的,米每人每日廿两,自今日(十一月十二日)起减到十六两。他们痛苦地告诉我们:‘廿两米一顿还不够吃,分为两顿吃实在吃不饱。何况今天又减少了四两。假使我们不出来的话,饭总可以吃得饱呀!’”[7]“从天黑到天亮,从天亮到黑夜,在烟雾腾腾的窗口等候他们的第一顿第二顿——青年的生命力就在锅灶旁毫无顾惜的虚掷了。”[7]学生无事可干,无书可读,吃不饱穿不暖,物价飞涨,不免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政府当局忙于内战,不能妥善解决这个问题,把学生的合理请愿看成是共产党在幕后指使,不从自身找原因,不考虑学生的切身利益。有些学生已经认识到南下的错误,后悔当初的决定,这样就形成了“游行——镇压——游行”的恶性循环,使得学生对政府丧失信心,政府对学生失去耐心,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同时学生的反抗也使得政府不敢随便对学生进行武力镇压,这也是流亡学生通过游行取得的胜利成果之一。

二、与商业者的矛盾

流亡学生南下之后,并没有如期待的那样,一方面他们受到生存的考验,温饱都没有解决,另一方面又受到心灵的煎熬,他们“借居中小学内,仅可果腹,前途如何渺不可知,因此苦闷彷徨,有逾常人,出来闲逛,囊中羞涩,到处遭人白眼,再目睹少数达官巨贾的穷奢极侈,对照之下,能不愤懑异常”[8]?而达官显贵对于救助学生并不是十分的乐意。江西省参议会会长王枕心和教育厅厅长周邦道向富商劝募救济流亡在江西的学生时,认为“应该有好的结果,就是这两位具名的王周二公(王枕心、周邦道),上门告贷,有钱的人们亦会看面子,但事实却完全相反”[9]。部分商人的为富不仁以及流亡学生的特殊心态共同造成了他们之间的矛盾。

1948年9月6日晚有类似流亡学生之人物约数十人,要求进去南京国民大戏院,因客满被拒。7日下午2点左右流亡学生邀集约百人前往该院质询,发生冲突,该院被捣毁。等警察赶到排解,又驶来两卡车流亡学生,国民戏院第二次被捣毁,所幸无受伤者。同时“大华、新都等戏院亦有类似人物出现发生纷扰,影戏同业七日晚开紧急会议,决定暂停营业,并要求当局予以保护”[10]。首都卫戍总司令部与各治安机关以及鲁教育厅、鲁同乡会等举行会议,决定采用两个办法:“一面由教育部设法解决学生娱乐问题。同时擬具办法饬令宪警随时制止聚众滋事,捣毁戏院之不法行为,或逮捕其为首份子,以维护市区交通设备及娱乐场所。”[11]经首都电影戏剧业同业公会八日清晨推派代表赴首都卫戍总司令部、市府及警厅请愿后,获得保证,决定在九日清晨复业。

1948年9月21日晚,河南流亡学生师希声和毛元化到南京建康路兴隆杂货店给生病的同学买红糖作药引,与老板王清岚发生争执。随后师、毛回到学校,集合众人前去和王清岚理论,不料,王清岚掏出手枪,当场击毙了师希声,毛元化也因伤势过重死于市立医院。22日学生举行游行,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惩凶,(二)治丧,(三)抚恤,(四)保障以后安全。”[12]23日,学生再次游行,并提出:“(一)成立‘九·二一’血案后援会。(二)自即日起不分昼夜游行三日。并定于廿五日在中国殡仪馆开追悼会,祭奠死亡同学。”[13]24日,卫戍部会同教育部及河南教育厅召集流亡学生自治会代表李淳之商谈结果:“(一)请法院早日惩凶手,(二)即日将死者灵柩运回河南原籍,(三)抚恤费用由凶手财产下拨充,(四)严缉从犯,(五)学生如有游行请愿之举,即日停止,否则绝不姑息,(六)教育部即速负责资助学生至各临时中学就学。”[14]25日河南流亡学生在中国殡仪馆追悼师希声、毛元化两人。11月3日王清岚依杀人及公共危险罪被起诉,按《刑法》二十二条被处刑,至此,“九·二一”血案结束。

上述的两件事情中,流亡学生和商业者,各有对错。流亡学生打砸戏院不仅造成了经济损失,而且进一步激化了与商业者之间的矛盾。当流亡学生遇到社会不公的时候,并不是按照合法的途径来保卫自己的权益,而是返回居住地,带领一群学生游行并与其理论,想着依仗人多。同时这也是社会弱势群体所能采取的常见措施,毕竟当时并没有人为自己“撑腰”,他们懂得只能依靠自己。但是这种不明智的做法使得商业者以及其他社会阶层对流亡学生的态度发生大转变,一些市民把流亡学生看作是社会的“一赖”,可见其是多么地不受欢迎。

三、与工人的矛盾

流亡学生与工人之间的矛盾主要发生在南京国民党控制的区域内,他们之间的冲突在《申报》中占得篇幅比较少。学生的特殊心态造成了矛盾的升级,“群体意识有它的无意性,在学生群体的事件中,由于群体意识的普遍性,突出的才智被削弱,同时群体中的每一个人的个性也被削弱,呈现趋同化的概念。”[15]学生中年幼者才十一二岁,年长者二十多岁,正处于青春期,还不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在面对社会的压力与不公时,只能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到那些抵触他们的人身上。当他们身无分文,要求免费坐车时,售票员的傲慢与偏见激发了他们积压在内心的不满情绪,导致了殴打机工事件的产生。

1948年9月8日上午,北平市全部电车停驶,全市交通陷于停顿,至11点开始恢复正常。8日上午7点20分有东北流亡学生200多人,由“北新桥奔向东四牌楼,追击电车,殴伤司机……自六日起至八日,计被打二七一起”[16]。9月13日北平电车再度停驶,机工700多人本打算扛着27名受伤的机工游街并向“剿总”市府请愿,后被公司劝阻。后经公司常务董事与市府协商后,保障机工的生命安全,加派警察维持秩序,经常出动巡逻车在电车线路巡查,工方才勉强接受,在当天晚上6点复工。“据公司方面传出消息,流亡学生非仅在车上殴打机工,甚至有趋至机工住家凶殴者。”[17]

关于殴打机工事件,主要起因是流亡学生与售票员之间言语不和。这件事发生之后,不仅对北平地区的交通带来很大破坏,还造成部分工人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加深,工人对学生的看法开始转变。学生之中良莠不齐,其中有的已经毕业几年,还自称是中学生,年龄大的达到三十多岁,年龄小的才十多岁。其中有小部分游手好闲之徒冒充流亡学生,假借流亡学生及小学教员的名义,私自向各界募捐,在商业区“强索强卖”[18],扰乱社会秩序。还有少量学生“行窃”[19],破坏学生的声誉。类似事件的发生主要是因为流亡学生无所事事,教育部对于学生的就学、青年的就业等问题没有解决好,对学生的衣食住行等相关问题并没有妥善安排,导致事态的扩张。既失去了学生的信任,又丢掉了工人的支持。

四、与农民的矛盾

解放战争爆发之后,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特别是当时生产力极为低下,生产出来的物资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随着南下流亡学生的增多,国民政府疲于应对,城市中的教育资源毕竟有限,于是在乡下设立了不少临时中学、联合中学。当时农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自己的生存需求还不能满足,还要把一部分的资源分给学生,导致了当地农民对学生的不满。常言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参见《管子》,李山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页。人连饭都吃不上,还谈什么教化。农民与流亡学生的矛盾一直都存在着,等到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也就发生了惨案。

1948年11月25日,无锡北十二里陈家桥乡民与附近成立的河南联中学生发生冲突,参与此案之乡民达六七百人,该校学生有三十八人受伤,并有学生二十七人被持手枪棍棒的乡民殴打后捆绑投河,生死不明。原因是因为该校学生“每人每日由校方转发食米二十两,副食费三角五分,自本月初限价开放后,学生副食费仅油盐两项已不敷用,该地以烧柴奇缺,学生全月副食费尚不足购稻草半担,不得已由学生自行拾柴,间有因攀折桑柳干枝而与乡民发生口角者”[20]。25日早上8点左右,学生买烧饼与店主发生纠纷,校内的教职员闻讯后,前往劝阻,围观的乡民竟然拔出手枪威胁,并且纠集众人,在少数人的领导下,把学校的门窗桌凳及办公用品全部捣毁,后来发生大规模的争斗。附近的王家祠村民包围学生的宿舍后,因为附近的妇女哀求,学生才幸免遇难。王家宕的村民,殴打学生后,把符鹤立等二十七人用绳捆绑投入河中,因为河水太深,只有符鹤立一人逃出,其他学生直到晚上都没有捞出。尤家祠的村民竟然把逃散的学生活埋。事件导致受伤学生有三十八人,而乡民没有一个伤亡,据事后调查“此次暴行,颇有政治背景,该村士绅高某于行凶时因被群众胁迫不从,致其家被捣毁,现此事仍在发展”[20]。

这次事件,既不是流亡学生的错,也不全是村民的错。流亡学生衣食无着,情绪不稳,有些临中、联中的校长不问校务,对学生漠不关心,学生时常与地方居民发生纠纷。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乡民都参与了这场惨案,有的农妇劝阻乡民对学生的暴行,才使得一些学生幸免于难。事件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极为重视,但处理的结果不尽人意,由于事件牵连人数过于庞大,最后只能不了了之,可是其影响的确是巨大的。为了避免这类事件的再次发生,政府对于学生与农民的控制开始增强,学生对政府产生了抵触的情绪,农民与学生的关系更加的紧张,加剧了社会的混乱。总之“学生是善良的,老百姓也是善良的”[21]。

五、流亡学生内部的矛盾

同是流亡学生,他们内部依然存在着矛盾,流亡学生内部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对于资源的争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以血缘关系为联系纽带的一个民族,流亡南下的学生,大都是一个学校或一个地区结伴而行,正是由于这种地缘性因素,他们之间的感情也更加密切与团结。同是一个地方的学生,在互助的同时,遇到困难时往往抱成一团,组成一个团体对抗外来的压力,他们具有独立性与排他性,这种排他性以及群体意识造成了与其他地区学生的隔阂。

1947年9月,“郑县联师(郑州联合师范)与安阳学生因争大成殿事,以告结束。以被捕教员梁某之释放,与安阳人士向此间有关各方道歉,及将安阳学生迁至乡下寄居为条件而了事。”[22]1948年12月8日,流亡在杭州的东北学生与安徽临淮中学学生发生冲突,杭州市分别将东北学生、临淮中学学生安顿于华藏寺和灵隐寺,某天“东北学生数人前往灵隐寺游玩,与临淮学生相遇,因言语间发生冲突,互相殴打,东北学生人少不敌,返校后意图报复,嗣在马路上见有临淮学生,即加以殴辱,临淮中学学生返学后,集合同学五六百人,昨日前往包围华藏寺,东北学生亦集合起而对抗,双方如临大敌”[23]。杭州市当局派警察前去劝导,学生坚持不退让,直到晚上,双方仍在僵持中。

流亡学生群体因为地域性关系以及风俗习惯的不同,难免会发生口舌之争,继而发展为群体斗殴的事件。同是流亡学生,他们对于彼此之间所处的困境是最为清楚的,但是在当时的那个时代,教育资源以及生活资源的缺乏,以及南京国民政府对于学生实行不同的政策,导致了他们心中的怨恨。在面对社会不公时,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容易产生极端的行为,各地学生为了自身的利益还是会和其他地方的学生发生冲突。

结 语

一方面教育离不开政治,政治为教育提供稳定的社会保障;另一方面教育又要独立发展,不受政治的控制。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为了争夺学生群体,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毛泽东曾指出:“中国境内已有了两条战线。蒋介石进犯军和人民解放军的战争,这是第一条战线。现在又出现了第二条战线,这就是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和蒋介石反动政府之间的尖锐斗争。”[24]流亡学生在解放战争时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他们与社会各方面的矛盾只占很小的比例,主流上还是社会各方对流亡学生的捐助,在这里单列出流亡学生与社会各方矛盾未免太过于夸大其词。但是,我们在看到社会各界与流亡学生和睦相处的同时,也要看到他们之间的矛盾,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著名教育家梁漱溟早就认为“中国的问题在于文化失调,教育的功用就是要创造新文化”,其教学思想也是“着眼于民族文化的自救”[25]。他的思想至今“将为复兴我国民族文化,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提供借鉴”[25]。我们反观历史,审视今天,一些教育文化的失调问题可以得到进一步深思。

[1]卫戍总部召开会议商讨流亡学生问题[N].申报,1948-09-09(2).

[2]反对保送升学办法京市临大罢课向教部继续请愿[N].申报,1948-05-11(5).

[3]学生肇事之藉口平市参会原文[N].申报,1948-07-07(1).

[4]平市参议会被捣毁案件教部决派员处理总统府会报亦曾有讨论[N].申报,1948-07-07(1).

[5]东北旅平国代等组七五案后援会[N].申报,1948-07-08(2).

[6]平治安当局宣布严格执行戒严令[N].申报,1948-07-11(1).

[7]丽山.烟台流亡学生访问记[J].现代妇女,1948(6):23-24.

[8]郁志.流亡学生满京华[J].社会评论,1948(75):13.

[9]战区学生在江西[N].申报,1949-01-19(7).

[10]南京国民戏院昨两度被捣毁影戏业决暂停营业[N].申报,1948-09-08(2).

[11]卫戍总部召开会议商讨流亡学生问题[N].申报,1948-09-09(2).

[12]京杂货店老板枪杀流亡学生凶手已解地院收押[N].申报,1948-09-23(2).

[13]京河南流亡学生千余人昨晚游行[N].申报,1948-09-24(2).

[14]京卫戍总部等召见豫学生代表商谈结果报告流亡学生[N].申报,1948-09-25(2).

[15]李训华.困厄的美丽——大转局中的近代学生生活(1901-1949)[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211.

[16]流亡学生殴司机平电车一度停驶[N].申报,1948-09-09(2).

[17]流亡学生殴打机工平电车整日停驶市府允派警保护傍晚复驶[N].申报,1948-09-14(2).

[18]京流氓毁剧院首犯张士茂枪决[N].申报,1948-02-08(2).

[19]鲁省流亡三学生西站行窃各判刑[N].申报,1949-02-24(4).

[20]无锡陈家桥乡民大打出手河南联中横遭捣毁学生死伤达数十人[N].申报,1948-11-28(2).

[21]向安.河南流亡学生的惨剧[J].新闻杂志,1948(3):14.

[22]郑州学生息争[N].申报,1947-09-07(5).

[23]杭流亡学生冲突[N].申报,1948-12-09(2).

[2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24-1225.

[25]吴洪成,刘春苗.现代教育家梁漱溟教学思想述评[J].琼州学院学报,2015(6):107-115.

(编校:党阳)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Exiled Students and All Walks of Life in the Period of China’s War of Liberation—Taking the Report of theShenbaoas the Example

WANG Kai

(History Department,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39, China)

During China’s war of liberation, lots of students fled to southern cities, causing a wave of students’ exile. The exiled students had apparent contradiction with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when they were in the south, which increased social instabilities. Studying the reason, the concrete reflection, and the social influence of such contradiction would help us realize how the miserable life exiled students lived, which partly showed the reason that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lost the young people’s support.

exiled students; contradiction; National Government; the July 5th Incident; Chen Jia Qiao Incident

2016-01-21

王凯(1991-),男,安徽亳州人,安徽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K266

A

1008-6722(2016)03-0118-06

10.13307/j.issn.1008-6722.2016.03.20

猜你喜欢
东北申报矛盾
“少年工程院活动校”暨“航天未来人才培养校”共同申报
少先队活动(2022年9期)2022-11-23 06:56:24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数学杂志(2022年4期)2022-09-27 02:42:48
MADE IN CHINA
汉语世界(2021年6期)2021-12-17 10:51:50
Make ’Em Laugh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29:58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意林(2021年3期)2021-03-11 03:07:24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童话世界(2020年13期)2020-06-15 11:54:50
国际收支间接申报问答
中国外汇(2019年13期)2019-10-10 03:37:42
大东北的春节